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红高粱》中的色彩运用

影视台词 > 影评 > :《红高粱》中的色彩运用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红高粱》中的色彩运用的正文:

电影《红高粱》通过极具特色的色彩运用向观众展现出了中华民族原始的热烈与激情。电影的具体情节不再赘述,这里直接表达一下我个人对色彩这个因素在电影中运用的看法。
毋庸多言,《红高粱》中最突出的色彩便是红。这红不是娇艳的红,不是明媚的红,而是粗犷厚重的红,浓烈灼热的红,它在出现的一瞬间就能够夺走观看者的注意力并留下深刻的印象。红这个颜色贯穿了影片的始终。从开头起,新娘上轿、轿夫颠轿、烈日下的红高粱地和十八里坡,红红的高粱酒等等,这些场景中红色都作为一种浓烈的标识出现,直到影片结尾处的日全食,此处的红色已经浓重到灼伤观众的眼。红作为一种影片的价值符号在不同的场景不断出现,不断彰显并提醒着观众——原始的生命力也似这般灼热的红蕴藏在人物的肉体中,不管是面对眼前的古板规则,社会偏见,亦或是日军侵略的民族矛盾,这种生命力是永远不会被扑灭的,红色的热火自中华民族诞生之日起就代代延续在我们的热血之中,抑或者可以说,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民族的脊梁”,是不可磨灭的生命价值。
影片中与红色想照应的还有土地的黄色和肉体的古铜色。张艺谋对色彩的把握能力在此处得到极好的展现。黄土地作为影片的预设背景也为展现影片主题和画面构成提供了极大的助力。中华民族作为传统的农耕民族,土地一直都是民族历史和精神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诗经.七月》开篇的“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到五尺之童都耳熟能详的“锄禾日当午”,作为农耕文明赖以生存的在土地,对我们而言不仅仅是一种羁绊,也是精神层面上具有普遍性与共通性的存在。《红高粱》中的黄土地,似乎没有一刻不是与烈日与大风结合在一起。但是不管是烈日的炙烤或是大风的侵袭,它自岿然不动,这种黄色,宽厚、庄严而又热烈,在随风而起的沙土糊在镜头上的时候,在土黄的色调中,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沙砾那种粗糙、强烈,那种不可抑止的力量和冲动。因此在我看来,如果说红色是《红高粱》这部电影的主旋律,那么土黄色则为这部电影奠定了基础。像是沉积岩的堆叠,土地的黄色自亘古而来,火红的生命力则在这片黄土上生根发芽,而这块岩石,正是《红高粱》这部影片的精神内核,坚硬地压在观众的心中,让人影响深刻,难以忘怀。
肉体的古铜色在影片中也多次出现。如果说上面提到的鲜红与土黄是较为形而上意味德华,那么这里的古铜则是形而下层面上的有力展现。从抬轿开始,酿酒伙计们的古铜色肉体就会时不时出现,肉铺中的汉子们也都是裸着上身。这些人结实的肌理上都蒙着一层汗水和尘土,在阳光下面几乎是油的发亮。肉体的直接展示更是对生命力的一种直接表现。对比而言,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人都是衣着严谨,人人都需要在生理和心理上保持适当的距离,“各扫门前雪”、拒绝“无因管理”的生活态度在现在社会上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例如近日来北京地铁上喂奶是否合理引起了激烈的讨论等等。现代社会的拘谨与生疏与《红高粱》中人物的粗犷豪放、积极热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原始的民族性在我们的身上渐渐消减,而影片中的古铜色给了我们感受这些的机会,此时我不想谈论文明、礼仪、卫生等等加诸于我们头顶的道德标准,只想感受冲破人为规则后的自由与狂放。
鲜红、土黄、古铜,这三种色彩的有机结合,是《红高粱》带给我们的久违的生命体验。这种冲破种种束缚与规则的精神冲动和原始热烈的生命力,是李贺所言的“斩龙足,嚼龙肉”,是李白感叹的“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放到现在,也可以是我们口中的“世界这么大,我想看看”。总之,影片中这三种色彩的结合与展现,揭示了我们民族精神中的冲动与生气,带有张艺谋强烈的个人色彩。虽然这也是他的一贯风格,之后的《满城尽带黄金甲》、《金陵十三钗》中色彩的运用同样热烈,但却做不到《红高粱》中的动人心魄了。
作者栗子蘑菇

《红高粱》中的色彩运用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红高粱》中的色彩运用来自微语录网,更多《红,运用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