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卡罗尔》影评:爱的语言

影视台词 > 影评 > :《卡罗尔》影评:爱的语言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卡罗尔》影评:爱的语言的正文:

1952年,美国精神学会将同性恋列为心理疾病。同年,美国女作家派翠西亚.海史密斯匿名出版小说《盐的代价》,讲述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其灵感来自作者真实经历。这段充满激情、喜悦、囚禁之苦的故事在数十年后被美国导演托德.海因斯搬上银幕,试图通过影像重述爱的语言。
没有祝福的爱情
《卡罗尔》的情节紧紧围绕着两个女人的爱情故事展开。五十年代的美国,年轻女子特芮丝(鲁妮.玛拉饰)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但她真正的梦想是成为摄影师。圣诞前夕,柜台前的她邂逅前来为女儿挑选礼物的金发贵妇卡罗尔(凯特.布兰切特饰)。特芮丝被这个富有、迷人、成熟的女人所吸引,逐渐坠入爱河。
如何呈现在爱欲驱使下相互靠近的恋人,她们的态度、她们的语言,是这部电影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托德.海因斯在访谈中说:“我喜欢看到角色难以通过语言表达的时刻。总有一些事情是无法用语言说清的,亦或是超越了语言的表达。”似乎正是电影中一些难以言说的时刻,一些具有模糊特征的表达,构成了卡罗尔与特芮丝爱情的独特性、私密性。两人的初识起于一场凝视,目光传达的是情愫的暗涌,揭开了故事的篇章。卡罗尔口中的特芮丝“像是从宇宙中飞来”的天使,仿佛这场爱情如此独特,以至于爱恋的对象无法定义。
与已爱上过女人、以“猎人”角色出现的卡罗尔不同,特芮丝对这类感情是全然陌生的。镜头一切换到她的主观视角,人物内心的困惑便一览无余。卡罗尔的手屡屡落在她肩上,而她的目光则反复游走于贵妇胸部的线条,充满暗示意味。唱片店里特芮丝看到两个女扮男装的人站在一起,更是电影语言对其内心疑问的外化。
没有隔阂的交流
特芮丝有两位男性追求者——理查德和丹尼,前者平庸而自大,习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特芮丝;后者是《纽约时报》的记者,似乎和她一样拥有不切实际的梦想。两人与特芮丝的交流或许内容迥异,但有一点相同,就是对话双方都难以进行对等的交谈。女主人公困惑不解,无法从言语中,从外在的视角里获得关于感情的答案。
接受卡罗尔的旅行邀请后,特芮丝与男友理查德发生分歧。争吵中她形容对卡罗尔的感情:“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说话的人。”
两人之间交流的默契不仅显示在对谈之上,建立在美妙的肢体触碰之中,也存在于特芮丝的镜头之下。特芮丝在报馆对丹尼说,她拍树、拍鸟、拍房屋,却独独不喜欢拍人。可是她拍了很多卡罗尔,觉得这个女人就是在路边坐着拆礼物“这样就很美”——特芮丝的镜头是她走进爱人生活的一种方式,代替了情话传达爱的语言。它不仅记录了爱的对象,更创作了爱的对象。
影像不断以细节外化两人间难以言明的感情。卡罗尔第一次载特芮丝回家的那段公路隧道,交叠、暧昧的画面碎片呈现难以捉摸的复杂情感。片中反复出现人物从冬日或雨后的车窗窥探外面的世界,她们看到的是模糊的城、模糊的人、模糊的目光,是内心情感复杂性的写照,也是对这段禁忌之恋的犹豫。这一切不仅传达了主题“爱”的独特性、私密性与难以定义的特征,更连同全片深沉、温暖的色调一起,增添了电影的诗性美。
没有上膛的手枪
卡罗尔身处上流社会,却是一位受不幸婚姻压抑的妻子,一位与丈夫争夺女儿抚养权的母亲。这是一个极具符号意义的女性形象。
实际上,全片都是从女性角度拍摄的。除了挣脱家庭牢笼的卡罗尔与追求梦想的特芮丝,导演还塑造了其他鲜活的女性形象:卡罗尔的女友艾比,曾与之坠入爱河而今过着独立生活的女人;加奈特,上流社会夫妇瞒着家人抽烟喝酒……卡罗尔的丈夫以其“不正当行为”违反法律中的道德条款为由阻止她接近女儿,然而在这些女性眼中,禁止一位母亲与自己的女儿接触才是真正的不道德。透过人物形象和对“道德”的探讨,银幕上展现出那个时代女性的生活侧影,她们的负担与局限。这也是电影人对女性社会处境的一种关注。
片中最值得玩味的地方当然是卡罗尔与特芮丝共同的公路旅行:“从各方面来看,(公路旅行)都是一个转折点。在路上,她们以为可以摆脱社会所有的束缚,可拥有了一切却始终没有自由。只有在旅途中,卡罗尔和特芮丝才可以发生关系,变得亲密。可是她们却为此付出了代价。”(海因斯语)一开始顺利的旅行促使卡罗尔与特芮丝彼此亲近,最终走到了一起。然而卡罗尔一通犹犹豫豫的电话向丈夫暴露了行踪。汽车重新上路,镜头定格在巨大的路牌“滑铁卢”上。美国的地名往往照搬欧洲,弄出“德州巴黎”、“缅州雅典”之类的笑话,但这里的滑铁卢同时暗示了两人“逃离”终将溃败的结局。卡罗尔的丈夫派人窃听了她们的谈话,并将其作为与卡罗尔离婚之争的最后一击。正如美国五十年代的麦卡锡主义,不仅可以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指控他人,也可以“使用不公正断言、调查方式,对持异议者和批评者进行打击”。
海因斯的电影并非着力于展现女性如何克服障碍,而更多的是描绘在社会造成的限制与重负之下女性的态度和成长,主人公必须不断在家庭与自由、母爱与情爱之间作出艰难的选择。影像中,她们的不安与压抑化为卡罗尔行李箱中的一把手枪,然而当她愤怒地拿枪指向窃听器时,里面却没有一发子弹。社会的桎梏与两位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紧密相连,以多种视觉方式呈现,渲染出整部电影的悲剧底色。
没有结局的经典
《卡罗尔》中也不乏有向经典致敬的地方。电影开头,卡罗尔与特芮丝在餐厅喝茶的一段就模仿了大卫.里恩《相见恨晚》的开头场景(对,就是那个拍了《桂河大桥》和《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大卫.里恩)。该片摘下首届戛纳电影节大奖,可能也是海因斯选择将《卡罗尔》带戛纳首映的原因。新年夜,卡罗尔与特芮丝第一次拥吻,背景乐是《魂断蓝桥》中的经典曲目《友谊地久天长》。导演将《卡罗尔》置于“不可能的爱情”这一叙事传统之中,让两个女子的爱情更加永恒与普世,因为不同的爱情各有其不可能的原因,但带给观者的悸动和泪水是相同的。
戛纳错失大奖、金球奖颗粒未收、奥斯卡没有影片和导演提名,但这一切又有什么关系?《卡罗尔》还需要别的野心么?它已经给了我们世上最美的事情,而那不过就是乱世浮生中,一对执着恋人的声音。
最终,千帆过尽的卡罗尔与特芮丝再一次隔着人群相互凝望,仿佛一切又回到了开始。影片结束在故事没有完结的地方,仿佛一切还将继续。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中写道,“一片嘈杂之中,人们七嘴八舌地大谈别出心裁的爱情、非比寻常的爱情、不动感情的爱情,和其中的种种‘奥妙’。一个固执的声音夹杂其中,似比别人更加持久——那便是执着恋人的声音。”
作者为影评网刊「一帧一影」特约撰稿人
我们细读电影 「一帧一影」微信公众号
作者Cantubird

《卡罗尔》影评:爱的语言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卡罗尔》影评:爱的语言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卡,语言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