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麦克白》国家地理摄影中的莎士比亚剧本

影视台词 > 影评 > :《麦克白》国家地理摄影中的莎士比亚剧本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麦克白》国家地理摄影中的莎士比亚剧本的正文:

1.《麦克白》电影改编历史。
作为莎翁经典作品,《麦克白》屡次被搬上银幕,仅就电影而言,着名的有奥森威尔斯改编的版本,波兰斯基的,黑泽明的;以及这部2015新作。“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还要拍?是否拍出了新东西?这是我观影前的期待。
2.电影语言
主要谈两点:穿插镜头和景色(幕布)选择。插叙是本片的叙述特色,不同于文学上的插叙,电影的插叙更具有瞬时性,也就是说,可以每一帧每一帧的插入、交错,制造蒙太奇效果,同时无碍于叙事的连续性。这样的穿插镜头对于主题的最大作用在于,它们合力表达了麦克白的矛盾心理,无论是在弑君之前,还是在日后的痛苦闪回中,镜头经常为观众拼凑出麦克白破碎的心理状态。电影固然无法直接描写主人公怎么想的,但是当人的想法恰以图片呈现时,电影的穿插镜头则成了最为恰当的表现手法。景色(幕布)选择即题目所言“国家地理般”的呈现,苏格兰高地一片崇高之景,辅以干冰融化出的雾气,还原了原着中雾气、巫气交织的神秘氛围。本片独白极多,几乎和舞台剧类似,但舞台剧目的幕布,何以有国家地理的摄影震撼人心?
3.感受性传达。
感受性传达也就是电影制造并传递出的氛围,除却上文提及的风景所营造的,还有精准恰当、震人心魄的音乐造成的。二者合力将观众拉入影片讲述的背景之中。除此之外,影片的暴力气氛也被有控制地传达给观众,片头的慢镜头赋予战争中的英雄以神圣崇高的姿态,片尾的血红着色映衬了火光中格斗的特殊观感。这些唯美的暴力之外,本片的直接暴力、血腥也不少,这其实可以和波兰斯基改编的版本相比较:然后前者只能是望尘莫及了,毕竟波兰斯基当年是在怀孕妻子被谋杀的心境中拍出《麦克白》的,他的暴力场面无不含有他个人心中的因素,看了实在可怖无比。
4.内容性传递。
莎翁之所以经久不衰,重要的原因是跨语境的人性剖析——无论你读不读得懂英文,无论你知不知道特定的历史背景,当他谈论人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人性因子在你身上也存在。麦克白的纠结是人类向往权力而无恶不作的“性本恶”,是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欲望追求。这些关于人的内容在本片中恰当呈现,完全合拍,即符合莎士比亚原着的拍。在此再作一比较:若看了黑泽明对《麦克白》的电影改编《蜘蛛巢城》,那本片只算得上小巫见大巫。黑泽明的版本人物性格更加典型化、极端化,转换到日本的语境中,附上武士道精神、能剧的神怪元素,让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以日本的独特形象凸显出来,更深一步将人性追求权力时的纠结体现出来。比较而言,两部着作都可以说是“忠实性”的改编,但是基本上可以说高下立判。
综合而言,本片没有缺点,画面镜头考究,音乐气氛得体,演员表演恰当(我爱Marion Cotillard啊)。但也缺乏亮点,难以超越前辈(除了技术水平之外)。所以,为何还要拍?我不禁要怀疑一种文化推广的潜在因素,或曰对文化场域的再确定。说白了,就是片方背后的官方认为有必要再在今天提莎士比亚,再次让人们了解这一文化符号,以在大众中确定其文化地位。认清这一机制,无碍影片的精彩,亦无碍莎翁本来的伟大。但要知道,伟大需要被打开,从未被打开过的书本,无论如何都无法成为文学。借莎翁《麦克白》中关于生命的名句作结: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作者Javen

《麦克白》国家地理摄影中的莎士比亚剧本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麦克白》国家地理摄影中的莎士比亚剧本来自微语录网,更多《麦,剧本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