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师父》规矩之外,情理之中

影视台词 > 影评 > :《师父》规矩之外,情理之中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师父》规矩之外,情理之中的正文:

1912年,天津出现民国第一家武馆。1932年,天津仍是武术之都。各地小拳种入天津搏名,风气未衰。这,便是电影《师父》片头的旁白,寥寥三两句,民国武林的背景跃然纸上。《师父》是徐皓峰导演的第三部作品,在此之前,他已经用四部长篇小说、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四部武林人士的口述历史和三部电影,初步勾勒出一个属于徐皓峰自己的江湖。这是一个称之为武行的江湖,按徐皓峰自己的解释,在他的作品里,没有浪漫的侠文化,而是描写武术作为一个行业的真实形态和尊严。也就是说,在传统的武侠世界里,最重要的侠客和侠义精神,在徐皓峰的作品中,是通通缺失的,取而代之的是武人和武道,是蕴藏在口口相传的技艺中所承载的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不仅如此,徐皓峰还喜欢文史合一、虚实相间的叙事方式,不论是人物、武术、故事,都有大量的历史文献支撑,言之凿凿,自成脉络。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在徐皓峰参与的电影里面,最接近武行电影的,反而是他担任编剧的《一代宗师》。在这部被誉为近二十年最好的武侠电影里面,徐皓峰贡献出的,便是整个民国武林的架构。但那毕竟是王家卫的作品,整部作品的基调还是标准的墨镜王风格,那些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剧中人物对孤独的欣赏和把玩,其实并不合徐皓峰的气场。但《一代宗师》的成功和王家卫的鼎力推荐,还是让徐皓峰越来越多的走到台前,这才促成了这部充满了徐皓峰原汁原味的武行电影《师父》。
《师父》的主线故事是咏春高手陈识为报师恩北上天津搏名,试图开宗立派,但却陷入天津武行的规矩里无法自拔。教真的,不行,因为承诺师父此生只真传两人。凭实力踢馆,也不行,会被视为公敌,无立足之地。于是只好按照八卦名宿郑山傲设的局,在规矩边缘游走,教一个高徒,替师父踢馆,以毁掉一个天才为代价,成就一个门派。然风雨将至,武行内部亦是各怀鬼胎,再加上军方的干预,陈识和郑山傲的如意算盘尽皆落空,郑山傲被迫归隐,耿良辰遭暗算身死,虽然开武馆的最终结果达成,但陈识的心境,已和开头迥然不同。从剧情我们便可以看出,《师父》和绝大多数武侠片的最大差异,就是它直接跳出了普通武侠片卧薪尝胆、快意恩仇、伸张正义的固有模式,甚至连人物设置上的二元对立都缺失,影片中既没有锄强扶弱的侠客,也没有无恶不作的反派,观众接受起来,确实有些难度。它表达的核心,是个人的坚守和行业的规矩之间的矛盾,这才是徐皓峰的独创之处。
武行电影虽然由徐皓峰开创,但本质上还是归在武侠片这个大类型下,仍逃脱不了类型片的思考。徐皓峰在影评中曾写过,纵观武侠片历史,各路英雄多鄙俗、幼稚,以民族大义藏拙,以对外宣战给观众以廉价兴奋。类型片首先要确立一种特定的价值观,而不是类型元素的堆砌。武侠片的价值观,应建立在对礼崩乐坏的恐惧和思考上,而不是什么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之类的口号。《师父》便是徐皓峰这个理念的直接产物。民国初期,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一方面,从清末一直延续过来的规矩,仍然在运作。但同时,中国由中央政府型社会逐渐转变为军阀割据型社会,再加上大量的西方的科技涌入,规矩会产生变形,处于崩塌的边缘。这个时候,人是屈从于这个变化继续服从规矩,还是用自己的力量和这个变形的规矩做抗争,让规矩变得更加合理,这个选择,就是影片最最迷人之处。《师父》里面给观众呈现了大量关于民国时期所独有的规矩,如街头打架不能见铁器等,但最繁复的,还是关于武行的规矩。比如踢馆,明里说是简单的踢完八家武馆即可开宗立派,后面偏偏又加了一堆附加条款,什么为保存天津武行的面子,踢馆之人必须被驱逐,但战绩被认可,这才有了郑山傲为陈识量身定做的师徒局。踢馆的规矩,说明了武馆的固步自封,因为不教真的,自然无所谓传承,大家都是过一天算一天,混日子罢了,只要保住当下的衣食富足就好。郑山傲是想要改变规矩的人,他骨子里的责任感决定了这一点,但他也只能借助陈识这个外来的力量。陈识只身北上,本只想为报师恩,但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天津武行,注定是以卵击石,因此只能接受郑山傲的建议,隐居贫民窟,私下授徒,然后踏着徒弟的尸首,开宗立派。林副官是军方的代表,欲将武行一举吞并,借以扩充军队的力量。邹馆长则属于保守派,明知未来毫无希望,现实中强敌环饲,只求保持武行现状,维护武行尊严。这里面绝无对错之分,只有各种算计和考量。所有人,不论是打破规矩还是维护规矩的人,表面上都遵守规矩,然后小心翼翼的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因为在我们的记忆中,总是充斥着各种打倒和破坏,从来也没人想过,打倒和破坏之后,是否需要另一种规矩来填补,如果最后只是留下一片虚空的话,是否还不如保持原样?《师父》里的规矩,本身是思辨的,无法用好坏善恶来分辨,规矩本身即是文化的传承和社会运行的规律。当然,规矩保护了无能者,能者难出头,其实是武行在面对社会变更和西方文化入侵时步步退却的大趋势的写照。徐皓峰曾说过,武侠片是研究世风的,因为某一世风变了,人物进入礼崩乐坏的危机中,最终以某种委婉的方式将要消亡的东西保留下来。虽然永远无法回到最佳标准,但“退而求其次”,好在没有消亡,只是稍稍走了点样,勉强欣慰,这是徐皓峰设想的武侠片的故事模式。从这个角度说,《师父》几乎是完美的重现了徐皓峰的构想,一个关于礼崩乐坏时代的思考。
凡事皆有例外,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反而是两个在规矩之外、本身注定是颗棋子的人。高徒耿良辰,资质奇佳,只因多看了师娘几眼,便被定义成心术不正,是个小人,毁了,不可惜。或许陈识内心也有愧疚,毕竟在这个局里,耿良辰是最无辜的替死鬼。没想到后来耿良辰居然为了气节,慷慨赴死,乃是不折不扣的汉子,这才引发陈识和天津武行的长巷大战。一次对个人气节的坚守,触发了对规矩的直接反抗,这中间的媒介,便是情。师娘赵国卉,一早便知和陈识的婚姻只是一桩生意,所以才在两人结婚的第一天,拿走了分手费。然在邹馆长上门问罪之后,她却不由得大发雷霆,愤而离家。其实如果按照约定,他们的婚姻徒具其行,各得其所,压根不应该过问对方的事情。但她就是问了,亦是因情字占了上风,超越了理性。在冰冷的规矩之外,插入这两段鲜活的情,让整部电影在压抑阴暗的基调里,出现了一丝暖色。同时,这两段情,还有着明显的情节推动作用,属于一盘设定好的棋局里面的不可控因素, 细品之下,实妙不可言。
陈识北上天津,本为扬名立万,以报师恩,运作了两年,一无所获,孑然一身,黯然离。这样看来,陈识的北上之旅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但转念一想,他教出过连踢八家武馆的高徒,赢过联合天津武行势力的长巷之战,以一己之力撼动了那些摇摇欲坠的规矩,还收获了人间挚爱,人生至此,夫复何求。而本就风雨飘摇的天津武行,虽在邹馆长的谋略之下,继续苟存,但经过此番事变,相信大家也都心知肚明,要么自强不息,要么依附强权,像这样被豢养还自得其乐的状态,注定是不能长久的。
徐皓峰在新版《道士下山》的后记中写道:站在华夏文明的反面,怎敢自称中国人?我是这片土地上的一个蛮夷,活着,而无生活的基础。或许在他眼中,华夏文明的最后一丝余晖,便存在于他钟爱的民国武林当中,存在于《师父》里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身上……
作者任丘

《师父》规矩之外,情理之中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师父》规矩之外,情理之中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师,之中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