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想到的

影视台词 > 影评 > :《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想到的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想到的的正文:



  虽然据说《金陵十三钗》在上映前做了很多宣传,但由于长期呆在SG,所以事先完全不知情。直到回家后很偶然的在和时光网上看见介绍,才在回SG的前一天下午匆匆忙忙的赶看的。134分钟下来,心情当然是有沉重的,但完整的感觉却比简单的沉重要复杂和矛盾很多。本来准备不写感触的,嫌麻烦,但看了很多评论以后,觉得就算麻烦,还是应该写一写。
  
  陆川的《南京!南京!》和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拉贝日记》没看,所以暂不讨论)作为近年来国内制作的反映南京大屠杀的代表作,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一方面极尽表现日本在南京的种种令人发指的暴行,另一方面极尽表现中国军民和国外友人的不屈抗争、伟大牺牲和由此闪烁的人性光辉。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陆川导演在《南京》中为日本军人留了一些颜面,表现了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对战争和暴行的反思;而张艺谋导演在《金陵》中则毫不留情,痛批到底。必须承认,影片中所展示的战争场面和强奸妇女场面其实仅仅只是日军暴行的冰山一角,其他的诸如斩首、腰斩、挖心等等更加血腥和残忍的场面出于观众的承受能力和审查等等原因并未展现。但就算只是这冰山一角,当其赤裸裸的趁现在大屏幕上,呈现在我们这些出生和成长与和平年代的人们面前之时,还是会引起深深的震撼。这种震撼,在我看《南京》之时就被第一次唤醒;几年后的今天,再看《金陵》,虽然情节类似,但强度不减。
  
  我的舅舅曾经做过电影放映员,他说以前的电影表现战争暴行时往往比较含蓄和收敛,不会白刀进红刀出、鲜血四溅,往往用艺术手法一笔带过。但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由《拯救大兵瑞恩》开始的一批电影开始正面的、完整的表现战争的残酷,尤其是对于人的肉体的折磨。对于这种变化,我舅舅感到很矛盾。其实,这也是我想谈的一个矛盾。正面的表现再配合音乐、镜头、剪辑等等手段,所带来的震撼力是难以比拟的。这种震撼直捣人心,入骨入髓。不同于好莱坞商业爆米花电影中的打斗,你并不会在走出影院后几个小时里面就忘记这些镜头。相反,它们可能长存于脑海之中,不时的出来骚扰你,令你辗转反侧。但矛盾的另一方面是,你的所思所想、你的历史观甚至世界观因为这些震撼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等影片和《南京》、《金陵》是类似的,但给你带来的震撼应该没有应该没有后者大;同样,在美国人看来,后者带来的震撼可能也没有前者大。为什么?当你的同宗同族、兄弟姐妹受到残害时,激起的共鸣和愤怒总是最大的。再加之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反日的,因此绝大部分人看完电影后深深留下的印象以及心中的呼声都是:日本太可恨了,日本人都该死!而这,我认为,是一种畸形的观念。我们绝不应该忘记历史,我们要牢记历史,我们要坚决打击任何妄图篡改日军侵华历史和暴行的行为。国家虽安,忘战必危:落后就要挨打是不变的真理。但是,这并不是我们仇恨的理由。一方面,战争是毁灭的艺术,这种毁灭,上至国家城市,下至黎民百姓,从身体到内心,从施暴者至受暴者,无一幸免。根本上说,长期的大规模战争是注定泯灭人性的。日军的暴行,天理难容,但撇开情感,是不可避免甚至“可以预见”的。另一方面,仇恨于事无补,死者不能复生,我们也无力、无权杀尽每一个日本参战老兵。唯有牢记教训,富国强兵,方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对于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南京》和《金陵》都是成功的,这从两片的片尾就可以体现,《金陵》刻意没有提到十三钗的结局,而《南京》片尾的一句“小豆子,还活着”,至今仍令我唏嘘不已。不论现实社会怎样残酷黑暗,电影都应该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于黑暗和暴行的不评论及不表态,过分使用纪录片式的手法,实际上是对社会的不负责,是自身职业道德的缺陷。好莱坞总是大圆满的结局虽然老套和遭人诟病,却是一种成熟和负责的表现。但另一方面,在对于正确历史观的引导上,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就显得稍逊一筹。陆川导演的《南京》是借用日本士兵的视角和他后来的反思来教育、引导观众。虽然因此遭到很多批评,但我认为是一个合理的尝试。至少,陆川承担起了正确引导观众的责任并做出了实际的行动。反观《金陵》,则显得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当然,我并不是要老谋子也学陆川,但是正确的引导是应该有的,至于怎样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又不受批评(换言之,就是做的比陆川好),那是你们编剧和导演的责任,我一个观众管不了,也不应该管。
  
  总而言之,我觉得很多中国人,尤其是我们年轻人,看完电影以后,还是应该冷静一下,想一想自己对南京大屠杀乃至整个日本侵华战争这段历史的看法,是否成熟?欧美人可以欣赏《辛德勒的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也为《U571》和《帝国的毁灭》叫好,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虽然日本在二战之后的表现相比德国差距甚远,但要成为大国和强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事情,与他人无关。而成为大国,首先国民应有成熟和稳健的历史观。
  
  这里还要顺便谈谈由这两部电影带起的“国军热”和“捧蒋潮”。成王败寇,这是历史不变的真理。必须承认,我们从小所接受的历史教育是存在偏差的;但在台湾海峡的另一端,情况其实也很类似。不信,诸位可以看看中华民国拍摄的抗战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历史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不论是共军或是国军,不论是毛泽东或是蒋介石,我们都应该客观的评价。所有为保卫国土家园和父老乡亲捐躯的战士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英魂,面对历史,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否则,他们何以瞑目?
  
  谈完电影之外的事,再来谈谈电影本身。总的来说,电影拍得还是很不错的,演员好,剧情好,配乐和特效也都不错。好的地方就不赘述了,大把的人都说了。这里,就谈谈我觉得两个还有所欠缺的地方。
  
  第一,那十三钗齐唱秦淮景一段,应该算是全片的一个高潮了。但是,我总感觉冲击还不够强烈,不够催人泪下。这一段,应该一方面表现十三钗的美,另一方面表现她们将要面对结局的悲。悲喜碰撞,方才感人肺腑。美体现的是还不错(但我觉得也还有空间),但悲呢?书娟的沉思吗?这也太含蓄和脆弱了吧。
  
  第二,张艺谋是摄影出身的,对于色彩、布景、镜头、化妆等应该有很深的造诣。这一点,我认为在《英雄》一片里面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英雄》的色彩和布景,至今仍让我觉得无以复加,无人超越。但在《金陵》一片中,却没有让我看见惊艳之处。可能是因为这个题材的影片不好发挥,也可能是应为和好莱坞团队合作还欠缺默契。但就算做不到惊艳,配色和画面的和谐还是应该保证的吧。看过电影的应该记得教导队长牺牲时的一个镜头,爆炸的楼房里面炸出了五颜六色的布(或者纸)?这个镜头当然是有隐喻的了,而且有的人很喜欢,可我总觉得配色不和谐?当然,我可能缺乏艺术细胞,抑或有点过分吹毛求疵了,毕竟,这样“不和谐”的镜头很少。可是,作为一部想参评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影片,这种现象应该完全杜绝。
  
  呼,终于说完了。不管怎样,《金陵十三钗》还是一部好电影的,推荐大家有机会看看。

《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想到的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想到的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南,到的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