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金陵十三钗的浅薄看法

影视台词 > 影评 > :金陵十三钗的浅薄看法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金陵十三钗的浅薄看法的正文:



    前几天看了《金陵十三钗》,其实觉得蛮好的。
  
    说起张导的电影,我一直都不太喜欢……其实我就是个业余而且庸俗的观众。关于画面的拍摄角度,镜头剪辑,背景音乐,色彩灯光的明暗,都没有什么审美能力。但这的确反映了导演的水平。我看电影通常很主观,感动到我,就好了。
  
    说起电影,在我看来,这一种艺术。不是一份考卷,观众更不是考官。电影有他的历史文化背景,更有一种人文上的精神上的信息在。那么这种信息,往往是导演和编导甚至摄影师所想要表达的……看电影就像是看一幅画一样,梵高的画,我外婆觉得梵高的画像是小学生的画一样。梵高所用的艺术技巧,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出来的。即使是懂画,也不一定喜欢那种风格。电影亦然,所以不轻易说谁的什么片子是“烂片”。
  
    作为一个行外人,不了解,没拍过电影,或是拍的不多的人。对于电影的评价用“喜欢”或“不喜欢”来衡量,稍微感性点,才比较“理智”。觉得这里不合逻辑了,那里怎么怎么样了。自己都烦。看电影,不过就是一种娱乐,让自己暂时投入到一个故事甚至是一个世界中。
  
    说起艺术,有现实也有抽象,有艺术夸张,就像写小说一样,可以把角色身上的某种特质放大夸张的表现出来。这在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都有提到。电影当然也是一样。而且电影不是还分“形式主义”和“现实主义”么?即使所谓的纪录片,也是尽可能的完善,使一切偏向更多的“现实主义”。甚至拍摄角度都会多用正常人的高度看。而“形式主义”呢,它有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但这并不影响啊……
  
    那么导演呢?也不评论他。为人也好,什么也好……自己不认识,单纯的凭借新闻,能看到对方多少真实呢?所以,不维护,也不骂。看电影,听歌。无关导演演员和歌手的私人事,只是看那个作品。
  
    好了,掉对张导的主观看法。以单纯感性的角度,看这部电影。说一下大家讨论较多的几点,仅仅是个人看法,没有攻击性。
  
    很多人说,豆蔻为了琵琶弦跑出教堂是想当然。有人觉得那个日本兵杀“汉奸”的时候,还给他见女儿最后一面,不现实。有人觉得,贝尔的转变太快,妓女的转变也太快。
  
    首先,我想问,那些说豆蔻为了琵琶弦跑出教堂不现实的人是男的还是女的?我作为一个女人,知道自己是一种感性动物。而且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不同,所做的事,价值观也不同。如果你是把你放进,而不是把你当做都豆蔻,那这种换位思考所得出来的“想当然”才是想当然。你会在下暴雨的时候一个人不惜变成落汤鸡也等彩虹么?徐志摩会!而且是成年的徐志摩。你会为了看几幅插画,搭好几个小时的车么?我会!如果你的视觉和思维无法跳出自己的框框,觉得在自己身上不可能发生的事,在别人身上也不值得的话,我没话讲。而且你不适合搞科研,因为无法推翻以前的定律。
  
    对于日本兵的所谓“仁慈”,有两点,第一,他收了那个中国人的钱,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第二,日本人的文化和民族性格你了解么?如果连最基本的《菊与刀》都没看过,别跟我讲。这就像你连朱丽叶都不知道是谁,就跟别人一起讨论莎士比亚文学一样。装大半儿蒜!从某种意义上讲,那个时代,特别是那段时间在南京的日本人是没人性的,但他们曾经也是人,毕竟会有人的思考方式。再或者,起码我将这个理解为一种极端冷血的“仁慈”。也许这么做会让他更有快感。
  
    关于贝尔的转变。其实铺陈是够了的。没有谁是全善或是全恶的。他原来的确是个二流子,但是二流子也不是没良心没感情的。他是个人,有过女儿,有过很细腻的感情。他选择这个职业,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女儿的死。那么在那样一个城市,满街狼犬,横尸遍地,日本人烧杀抢掠,强·奸不断……他怕死,不想多事,他贪财,好色,偷酒。他是个经典的小市民。说实话,把在座诸位摆到那个时代,贝尔的位置,也许你比他还自私还惜命。但没人乐意说自己是个人渣,铁石心肠的人也真的很少,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柔软的角落。
  
    所以,日本人来的时候,贝尔躲进了柜子里,他怕死的很。他甚至还找出了那块写着他是美国人的布条。于是,日本人追着中国小女孩满教堂跑,惨叫连连……贝尔是挣扎的,因为他的女儿活着就会跟那些女学生一样大。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英雄梦,每个人都有想勇敢一次的冲动。贝尔他怕,可他很爱自己的女儿,那个时候的南京到底有多凄凉,只有走在那个时代的街上,才能体会得彻底吧。同情没有么?只是被怕死的心压住了。但这一天不同,那份正义感和同情被女孩子们的遭遇刺激放大了……日本人不想惹美国也是众所周知的。这有给了他一点勇气。
  
    选择穿上神父的衣服,出来保护女孩,不能说突兀吧。而且日本兵那刀砍向贝尔的时候,他闭着眼睛低着头,他怕呢。这样,怎么会说不自然呢?认识感情的动物。一冲动,一感动,一心软,我站出来了,那又怎么样了?
  
    关于墨玉还有那些窑子里的女人。她们的身世,她们的经历都不会是很快乐的故事。人说婊子无情,其实,为什么?刚说了,真正铁石心肠的人很少。变成这样,因为这个行业,是下九流的行业,你再漂亮,再有才,也是人尽可夫,也是钱色交易。男人会珍惜么?不能绝对说没有,但太少了。在那样的社会,比起那些大家闺秀,这些人值得珍惜么?谁会珍惜她们?多少人会看得起她们?被骗的多,见识得多,自然也就不相信了,会用厚厚的壳将自己包裹起来。什么都保护不了,起码不要再让自己伤心了。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多少人还觉得她们是和普通人一样的人?其实她们就是普通人啊,所以,当女学生把日本兵引走之后,带给这些人的心灵冲击和感动,绝对大于普通人。所以,前一秒还在打仗争抢厕所,后一秒却真心的说“对不起。”。
  
    很多人联想到《羊脂球》,其实我觉得没什么好联想的。更有甚者,甚至说是:“消费妓女和处女”。羊脂球里被妓女救了的人是世俗的,他们撇不下世俗的眼光,在心底里没有真正一视同仁过。而这里的女学生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讲,她们是单纯的,没有经历过太多世俗的沾染,她们的世界观没有那么“完善”,有色眼镜也没有那么深,她们的经历太少,只是听说,觉得妓女不好,所以呢,不给她们上厕所。这很现实的表现。但真正的歧视没有那么根深蒂固。
  
    所谓消费……原著作者写这个故事也是有现实背景的,不是完全凭空幻想。战争之于南京抗日,强奸惨案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有什么好“消费”的?一个故事拿出来讲,就要有得讲。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好像报纸。如果报纸不报车祸,不报凶杀,不报道社会问题,什么都不讲,那是报纸?你不能说报纸报道了一个男人杀了自己的老婆孩子,就说报纸消费什么吧?
  
    既然是电影,既然有故事。那就有内容能变得尖锐。都如你所想,你说没新意。而且都如你所愿,别人还不一定乐意呢。一百个人眼里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价值观什么的,没必要拿来说事。
  
    而在原著里,也写过女学生们离开教堂后,她们的言行举止,变得“粗略”,会哼“小曲儿”。这不就是说明,其实这些女孩,在最后接受了那些女人了么?不单单是感恩,而是从心里觉得,她们也没什么啊,不差啊。
  
    关于墨玉她们代女学生赴宴。就墨玉来说,我不喜欢用“无畏”等伟大的字眼。墨玉以前是个好学生,英语说得一级棒,她曾经就是这些女学生中一员。曾经也认为妓女不是什么好人吧……那么,她学生到妓女的蜕变,到底有多痛苦,她知道。那是一种颠覆,断绝了未来,没了原来的梦,一切美好都结束了。她爬起来,重新站起来,需要多少努力,心有多痛,也只有她知道吧。那么,未来呢?战乱的年代,妓女……有未来么?未来会多好呢?这些孩子给自己的感动,在那一瞬间击碎了她“无情”的壳。不希望那些孩子重新走自己的路,“就算能回来,她们能活么?”其实,也是指心里吧。当然谁都想活,谁都留恋。所谓的“商女不知亡国恨”的理由,不过是表面上的,讲得出来的理由……但就是因为矛盾,在矛盾中选择了保护女孩。所以,让人感动吧。
  
    至于其他的女人。在变装之后,其实不难听出,很多人都“清纯”过,那么墨玉的想法,她们多少会有吧。有个女的跟墨玉很好,感觉得到,她很义气……而到最后,有个女人很怕,她一直说自己不是女学生,不。其实,导演和编导有尝试将事情表达的稍微现实一点。
  
    所以,总的来说,没什么好假的。也没什么好消费的。总不能因为你没有那样的想法,那样的经历,别人有了就不现实。试着成为那个人,想想自已有那么一段经历,那么,有些事就可以理解了。当然,有些人是因为自己有有色眼镜,自己看重妓女的身份,又要装出自己没有歧视,又要装出怎么样怎么样……如果你真的不在乎,为什么不能把故事的重点看成是一个女人代一个十岁出头的学生赴死,代她承受痛苦。为什么不想想墨玉的想法,看她的性格和经历。不想想那个时代,中国女人的义气,不让须眉的勇敢,甚至是原著里说的报仇……这些就没有什么好说的。捉住处女和妓女的贞操说事,忽略人性的感动与救赎,唉,人各有观点嘛。
  
    就这样,在我看来,一部电影,能让我笑让我哭,让我思考。我就觉得它不错。本片很多伏笔和画面都不错,演员演得很有味道,那首秦淮景也很赞,放在电影里让人有种难以言喻的忧伤和美……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军人的那一段。有人提出炸坦克的“技术”不合理,这个我没经验也没有相关的军事知识,不妄加评论。想当然说人家不合理,也不好吧。毕竟想要演员们“英勇牺牲”有很多种方式,选择这一种总有理由。
  
    至于说佟大为,我觉得他演的不错。很喜欢他在教堂放鞋的细节。至于说,他最后炸死日本兵的细节。有人觉得不合理,我觉得还行吧。手榴弹被子弹射击到底会不会爆炸,我不知道。但枪法上来讲,我个人认为合理。他的枪法很准,从电影的一开始就有伏笔。而且现实生活中,我也的确见过枪法如此的人。从战术上来说,也基本合理。日本人的确不是格外笨。但是,站在日本兵的角度看,那个地点是大为兄弟先布置好的,能事先发现陷阱并且不踩进很难。毕竟很多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都是事后聪明,911之前,还有很多情报是关于恐怖分子进入美国,并且与飞机有关。但不幸的是,没人注意并调查911发生了,然后一切都显而易见了……关于死后,用尸体的重力引爆炸弹。你也不能说他想不到这么做的方法,人类潜能无限,中国平均智商比较高,都是事实。嘿嘿,如果实在无法释怀的话,就当是艺术夸张也不错……好吧,我鸵鸟了。
  
    总之,电影是用来欣赏的艺术。毕竟,不论喜欢与否,称得上大牌的导演,绝对也不都是“吹”出来的,张导的画面还挺有保证的。而且,既然想表达的是人性与救赎,那就往这方面想想呗。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完美的电影在未来……

金陵十三钗的浅薄看法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金陵十三钗的浅薄看法来自微语录网,更多金陵,看法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