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中国的人性史诗

影视台词 > 影评 >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中国的人性史诗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中国的人性史诗的正文:


   终于从亮起灯光的剧场走了出来,这接近三个小时的沉默中,不禁发现自己早已泪痕满脸。
  
   张艺谋在年底给我们制造的这部气势恢弘的历史战争大片,也许算是我人生最大的震撼。此前一直关注和期待这部电影,会想这部电影要刻画什么样的一个主题,等等。《金陵十三钗》是我第一次专门买电影专场票看的电影,留给我的确是太复杂的感受。
  
   简单地说,这是一个关于金陵风尘女子们壮美的赴死悲剧,背景是沦陷时期的南京。1937年,日本在军国主义狂热的驱使下,对南京展开了一次惨无人道的洗劫,决意血洗南京攻占陵城。时值战火纷飞的岁月,面对日军淫暴成性的杀戮,一群金陵女子不得不投靠南京城里唯一受保护的教堂,她们在那里和一群女学生相住在一起,其间发生过争拗,因为女学生们难以忍受她们的蛮横和不端正的生活作风。后来日军的恐怖势力已疯狂地驱进了这座本应宣扬慈悲和人性的教堂。日军毫无人性地杀戮奸淫无辜的学生。女学生们无处可逃,英勇就辱。教父约翰本来并不是一个专职的神父,在日军洗礼教堂时他亦曾想过保命,但当他听到女学生凄厉的叫喊声时,他的悲悯之心终于生起,决意要与所有女学生们站在一起。风尘女子因为女学生们引开了日军的搜捕所以幸逃一命。渐渐地她们知道有两名女学生惨死在日军手下时,她们和剩下的女生们站成了最坚强的一线。这其间,她们一直和神父约翰商量如何逃离南京。此时教堂被日军势力“保护”,日军告诉神父让女学生们组成一个唱诗班,为庆祝日军成功攻陷南京表演唱歌。女学生们无能反抗,陷入了巨大的恐慌和绝望中。此时金陵十三女子们挺身而出,要替女学生们赴此程。场景深入,悲壮的金陵女子决定“要干一番有情有义的大事”,于是,一幕悲壮的舍生取义之壮举从此开始……
  
   在这部影片里,每一个镜头都没有多余浪费,细致地刻画了战争的惨烈和战争下一张张充满温情的无辜者的脸,再现了这一历史主题独特的氛围,可见张的用心考量。《金》里创设了许多特写的镜头,细腻地展现了金陵十三名女子独特的美。虽然她们是妓女,但最后却为保存女学生的宝贵贞操,凛然替她们奔赴这不归的一程。她们在战乱中依然款款走来,带着旧江南独特的柔和和纤细之美;面对战争,她们也会像常人一样哭泣,但在命运取舍之间,她们却展示了非同一般的勇敢和坚定。在既知的命运即将要直面苦难之时,她们,一群柔情似水的苦命女子,依然决意在空前巨大的悲恸和绝望中坚强地微笑,以抚慰有幸生存者……她们的美,是柔情里义无反顾的坚强,是在恐怖和绝境里依旧要坚守自己的微笑,以给予生者希望的动人……
  
   她们就这么走远了,甚至我们永远也不晓得她们的名字,但她们的风姿,依然是南京历史里一抹永不褪色的华丽,带着和沧桑南京一样的风尘,模糊在历史的烟尘里。
  
   这部片子让我在一幕幕之间落泪,是因为它带给我太多太多复杂而强烈的感受,文字恐怕难以详细表达。关于过那段沉重而压抑的岁月,关于南京,关于人性,关于人生,关于中国的文明,如此等等。战争的残酷也许只有在影视作品中才能地感受到,但我想,战争对于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到底会留下多少创伤?心灵上、肉体上、以至主权归属上,恐怕是难以估量难以消磨的。中国的近代历史虽然是一部沾满无数无辜牺牲的中国人民的鲜血的屈辱史,但无数的战争也铸成了中国人民最英勇最坚强的抗争史,这是一部在笼罩着悲怆和苦难下艰难地书写而成的人性史诗。它的美,就是南京的苦难之美,就是金陵十三钗身上散发的人性之美。南京这座曾历经战火的城市,代表的就是中国人的精神风骨。
  
   感动我最深的,是金陵女子和女学生们,还有外国人神父的背后的光辉人性,也许这也是本片的一个主题吧。他们呈现的,是这样一个主题:悲剧正因为已经可以预见但已无法回避,那么,便已最美的方式迎接它。这也是为什么,每次镜头定格在她们的微笑时,我的心,都能分外感到悲怆,我的泪随之落下——既为她们惊人的坚强而敬佩,也为悲剧的无情而哀叹。她们,没有理由不是战争里最坚强的花儿(外名题名:The Flowers of War),只哀笑命运太残酷,她们,毕竟只是如花女子。
  
   看完这部影片,重新对自己所在的南国有了新的认识。南京,这座承受了太多痛创的南国之城,似乎不该沉积如此深重的苦难,与本来南国温婉柔和的风格不相配。但正因为昔日战火,让南京一贯有的小桥流水式的难过水粉画般的纤细有了深沉厚重的味道。如此看来,个人认为今之西安亦不能与南京相论其文化的厚重性。自己所处的南国,作为中华版图的一大部分,其实也有着其不可湮没的珍贵历史,大概,只是我一直还未能踏遍南国的每一方热土,感受北国无法给予我的这份绵长如溪流的南国之殇的凄美罢。(在这里联想到前些晚上读到余秋雨在《霜冷长河》自序里提到的一段文字。部分引于此:“当我和日本客人一起航行长江交谈长江文化时,我说起自己家乡的小河是长江的支脉,离这里还非常遥远。说这番话时他觉得有点自豪,又有点忧伤。为何忧伤,却说不清楚。好像面对一种伟大时既不敢贸然相认,又不愿断然割舍。生命的起点那么渺小又一水相通,实在让人不知如何搁置自己的感受。现在我理解了,由山峦阻隔的遥远是一种绝望,而有河流相通的遥远则是一种忧伤。那么,长江是否因自己的漫长,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很多忧伤?正式这种忧伤,使晚风凄凄、烟水迷蒙、白露横江。这样的意象,这样的因果,就不容易与外国汉学家们沟通了。”我想,长江作为南国的代表,余秋雨认为的“忧伤”和南国本来有的这段忧伤的历史也是有所关联的吧。)
  
   ……想说的话真的还有太多太多,《金陵十三钗》留给我的,也许是一种面对苦难的态度吧。就像玉墨说的,有时真相却是我们最不想听到的消息。既然已无法回避苦难,便勇敢地、以最美的姿态迎接它吧。即使,已没有了明天,今天我依然活得无悔无憾。
  
   愿世人永记战争之痛,珍惜和平,让逝者走好,让自己残剩的人生活下。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无数逝者最后的希冀。相信中国哭过后,将会在泪光中看清自己的未来,微笑前行。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中国的人性史诗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中国的人性史诗来自微语录网,更多《金,史诗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