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泰坦尼克号》上映之际,我的观后感

影视台词 > 影评 > :《泰坦尼克号》上映之际,我的观后感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泰坦尼克号》上映之际,我的观后感的正文:


  科技的急速发展与线性的时间之矢一样,都有着一往无前的秉性。但是,与艺术结缘的技术却可以使自然的时间逻辑崩溃,让人在虚拟和现实的时空中,完成双重的自由穿越。
  泰坦尼克号客轮在1912年4月的沉没,成为人类历史的和平时期里面最大的海难事故。这次船难是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又一次巨大挫败,它引发了无数的沉痛反思和浪漫想象。就电影而言,船难发生三年后就立即对该事件做出了回应——1915年意大利默片《泰坦尼克》是最早以此为题材的影片。然后是1943年的德国影片《泰坦尼克》,该片已经在这次船难事件中附带了明显的政治内涵,其根本意图在于反英。接下来是1958年的英国影片《冰海沉船》,最后才是1997年好莱坞的《泰坦尼克号》,后者也是同题材影片中最成功、最轰动的一部。同一艘“泰坦尼克”,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立场上被反复“重启”,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
  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豪华客轮在爱尔兰建造,从南安普顿雄心勃勃地启航,其雄姿和处于巅峰时期的“日不落”大英帝国相辅相成。但是,船难事件两年后,惨绝人寰的第一次大战爆发,大英帝国走向没落,而泰坦尼克号预设的目的地美国迅速崛起,成为新的全球霸主。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思考好莱坞在后冷战时期的1990年代后期重拍此片,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思考昭然若揭:“沉没”的大英帝国一不返,冷战的两极世界中的一极也已“沉没”,唯有美国独大,而从沉船中获救的人将有幸继续前往此次航程的目的地,看到纽约港的自由女神。
  对于好莱坞而言,在泰坦尼克号船难事件百年之际,重新以高科技3D技术使一部14年前的影片重现银幕,自有其更为复杂的、新的政治经济内涵。但作为中国观众的我们,重新回到影院“重启”一艘15年前的“泰坦尼克”,其中寄托的则可能完全是另一种情愫。高科技与否,3D与否,也许都不是最重要的,对我们而言,重要的是借助影片的虚拟时空,完成个人的现实时空的穿越。我们可以在锈迹斑斑的“泰坦尼克”中,寻找已失落在年月深渊里的心情和记忆。1998年,“杰克”还没有成为黑帮组织“死兔党”首领的儿子,他年轻阳光,干净帅气,“露丝”也还没有成为纳粹集中营中的女警卫,她美丽叛逆,还有点可爱的婴儿肥。影院里面的“你和我”也还没有今天的世故懒散,曾羞涩万分地为影片的结局唏嘘不已。15年后,我们长大成人,奔波劳碌,心如钢铁,似乎对任何事情都已无动于衷,却很想再次回到影院,打捞记忆,想象15年前身边的“你”如今的样子,让老的心灵在四月的暖风中化作一段绕指柔。正如杰克在临别时对露丝说的,“赢到船票,坐上这艘船,是我一生最美好的事。它让我能跟你相逢。”同样,因为《泰坦尼克号》,让“我”能跟“你”相逢。
  也许,“泰坦尼克”从来就没有沉没,它一直在我们的心底守候,等待着再次启航。泰坦尼克,will go on!

《泰坦尼克号》上映之际,我的观后感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泰坦尼克号》上映之际,我的观后感来自微语录网,更多《泰,后感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