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迁徙的鸟》观后感点评

影视台词 > 影评 > :《迁徙的鸟》观后感点评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迁徙的鸟》观后感点评的正文:



   天空之旅
   《迁徙的鸟》是一部2001年展现了候鸟迁徙旅程的法国自然纪录片,也是导演雅克?贝汉自然史诗巨作“天?地?人”三部曲之一。不仅上映期间赢得了比同期故事片更高的票房,还在2003年获得了第75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提名,并获得了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剪辑、最佳音乐等多项大奖。
   不过,比金光熠熠的奖杯更有说服力的,是影片幕后漫长而艰辛的制作过程:包括五十多名飞行员和五十多位鸟类学家在内、共由三百多名成员组成的摄制组,日夜跟随候鸟迁徙的路线,横跨五大洲,飞越近十万公里,拍摄时间整整四年,所用胶片长达460公里。
   是什么样的兴趣和热情在背后支撑,是什么样的信念和理想在远方召唤,让一群身怀绝技的人能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专心致志、用尽心血拍一部大自然的故事?为俗世牵扰烦忧的芸芸众生,有多少人多少时候曾经仰望流云,羡慕飞鸟的自由,最后剩下的却只是一声叹息?万物有灵且美,但又有多少人肯静下心来挖掘那饱含生机的点点滴滴,甚至不惜长途跋涉、风餐露宿,只为求得那最美丽的“神的一滴”?
   有了饱满的铺排和厚重的积淀,像用最大的爱心和耐心煲好一锅靓汤,影片的成功不言而喻。时长92分钟的纪录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细节之处又精雕细琢匠心独运。没有一个漫不经心的镜头,没有一处枯燥乏味的闲笔。晨曦暮霭的光影调和,阴晴雨雪的明暗对比,每一个画面都如同构思精妙的摄影作品。结合高科技的空中拍摄系统,影片大段采用了和谐跟拍的运动镜头,观众的目光跟着候鸟轻盈的双翼掠过云端、俯瞰大地,仿佛在和候鸟一起御风飞行,似乎也在和鸟类并肩战斗、经历风雨、分享疲惫与悲欢,由南半球到北半球,由春季到冬天,在时光季节的流转跨越中完成空间的壮举。
   值得一提的是,在使用画外音上,雅克?贝汉可谓是惜字如金。解说不超过十句,字幕不超过二十句;把全部的情感和思考融化在画面中,融化在影片拍摄剪辑内在的结构中,把体会领悟的权利交由观众自己。与《微观世界》一脉相承,《迁徙的鸟》也把音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简单反复的伴奏和人声唱段,用在不同的场景下,烘托出不同的感情与意境,即使是最简单的动作、最微妙的表情,都在如微风一般空灵飘渺的音乐映衬下,有了别样的美感和柔和。有那么几个时刻,似乎人的思绪乃至灵魂也随着音乐的飘扬超脱出来躯体,化作风中一片羽毛,越升越高,飞到那云端之上,与候鸟同游寰宇,俯瞰万物生灵。
  
   鸟,知道答案
   一切,开始于野外湖边的小木屋。
   大约在冬季,天空中飘着雪花,一只山雀探头探脑的从木屋的罅隙里蹦出来,被严寒吓了一跳,好像大冬天突然从暖被窝里钻出来的人,犹豫了一下,还是硬着头皮跳到雪地里。画面叠化,冰雪风霜被绿意盎然取代。依旧是那个小木屋,转眼间冬春来。依旧是那只山雀,忙着外出觅食,好回喂养一窝张着的大嘴。觅食途中,山雀还目睹了一场“家庭伦理谋杀案”:芦苇丛中小小的鸟巢里,一只尚未长出羽毛的小杜鹃趁鸟爸鸟妈不在家,便使足全身力气,将异父异母、尚未出世的兄弟顶出窝外。
   如此平淡琐碎的节奏、偶尔插播些小小的惊心动魄,宛若世外桃源的秀美风光。或许,生活就这样过,也还好。直到,一群灰雁的到来,给宁静的湖泊带来蓬勃而凌厉的生气。
   这群风尘仆仆的灰雁,在原本平静的湖面上扑腾出阵阵水花,热热闹闹、旁若无人的洗澡唱歌,休整之后又浩浩荡荡的飞向远方。其中一只灰雁不甚落入渔网中,幸而被白衣男孩搭救,脱险后马上慌慌张张追赶大部队。振翅高飞的鸟群,掠过宁静的湖面和麦田上空,穿过桥洞和引水渠,与一只掉队的绿头鸭擦肩而过,飞过丛林、沼泽、自由女神像和艾尔菲铁塔,飞向1800英里以外的斯堪维亚半岛。影片亦由此揭开了鸟类迁徙的序幕,在灰雁迁徙的壮举里,穿插了同在一个地球上同在一段时间里,不同鸟类的迁徙故事。一群灰鹤落在某个荒凉的农户前歇脚,却因惧怕迎面走来的老妪而振翅飞走。斑头雁落在雪地里,悠然自得地目睹了远处一场惊天动地的雪崩。优雅的大天鹅在湖中嬉戏,洁白的羽毛被阳光镀上华丽的光泽;丹顶鹤在沼泽地里信步,随口啄食呱呱叫的青蛙。还有一群候鸟,在领头鸟带领下煞有介事的过了回马路……
   不过在更多的时间里,鸟类呈现出的是展翅翱翔的姿态,飞啊,飞啊,飞啊,那么轻盈,那么优美。于云层之上,透过候鸟的双翼向下看,大地如万花筒般不断变换着风貌与色彩:繁茂的森林,空旷的草原,晶莹的雪地,红色的荒漠。侧拍、仰拍、俯拍,景别远到苍茫天空中纤细的候鸟队列,近到被风拂动的纤细羽毛……恍惚间不禁以为自己也变成了一只候鸟,跟着大队伍翻山越岭,在茫茫的天空中飞行。
   这样的旅途是艰辛的,也是甜蜜的。为了在结冰的湖面上找到一个冰窟窿而欣喜若狂;栖息时爱侣在水面上共同翩跹起舞;刚刚出生的小鸟在大鸟的守护下蹒跚学步;一只凤冠企鹅莫名其妙的落入数不清的信天翁堆里,举目无亲加上语言不通,脸上尴尬的表情好像又生气又觉得好笑。
   这样的旅途发乎自然,亦常被残酷打断。在黑额雁飞行得最为洒脱、充满欢愉的时候,几声枪响,飞翔的精灵如流星般坠落,怒放的生命在瞬间枯萎凋零;本来是栖息之所的水潭,因为工业污染,变成了黑色的死亡陷阱。希望的田野上,一面是轰隆作响的收割机渐渐迫近,一面却是草丛中不能飞行、无处逃遁的雏鸟。冰天雪地里,艰难哺育幼子的企鹅夫妇,眼睁睁看着幼子被捕食却无能为力。失孩子后它们仰天长啸、目光失神的模样,真是让人的心都碎了。
   这样的旅途是痛苦的,不能参与其中却似乎更为难过和惋惜。被豢养的野鸭,在铁笼中看到空中飞过的同类,是那样焦急的呼唤和挣扎。不够矫健的企鹅无法跳上岩石,是那样努力而笨拙的坚持尝试,一次又一次从岩石上重重摔下又坚强的开始。最难忘的是企鹅三五成群重归大海的一幕。铅灰色的大海波涛汹涌,企鹅的身影显得那么笨拙而脆弱。两只企鹅默然的注视这一切,冥冥中似乎蕴含着宿命的召唤与生命的壮烈。
   影片的最后,候鸟完成了迁徙,重归故土。这次,灰鹤接受了老妇人赠送的食物,像远游回家的孩子默默的接受母亲的关怀;再次,灰雁回到了有白衣男孩的宁静湖边,原先被渔网缠住的灰雁脚上还留着破碎的网绳。光阴荏苒,归来兮,一切都似乎在绕了一个大弯后回归到了原点,故事的起承转合有了圆满,归来的承诺得以兑现。
   不过,要说这样的旅行究竟意味着什么,估计跑龙套的配角山雀最一无所知,也有可能最深有体会。候鸟们带来了春天的信息,它们的翅膀带着胜利掠过苍穹,投下自豪的影子。透过树叶的罅隙,山雀看到了它们。它们回来了,它们闯荡过了,它们成功了,它们带回来一肚子的意气风发和奇妙见闻。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是燕雀真的不知道呢,还是人们自以为燕雀并不知悉?就在候鸟披星戴月翻山越岭的同时,山雀干什么了?山雀在忙什么?还不是一家子嗷嗷待哺、永远填不饱的大黄嘴,还不是小小鸟窝里琐碎的千头万绪,还不是那个仰望凝视却可望而不可及的苍凉动作?或许旅行也是山雀的梦想吧,或许山雀也动过离家出走的念头,或许山雀也曾在梦中飞越过万水千山。可是最后,山雀只能在冬天忍饥挨饿、拖儿挈女、养家糊口;一年一年的仰望候鸟飞过,带着它永远不会实现的梦想,一年一年的老下,指望下辈子能当回主角,也做回英雄。
  
   万物有灵,且美
   声音的解放,是自然纪录片相对于科教片的一大进步。与电影相同,纪录片也存在声、画发展不均的问题。光影绘画的艺术在大屏幕上挥洒的淋漓尽致,声音的发展却受到了极大限制。听觉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远远不能和视觉技术的发展同日而语。雅克?贝汉在其自然纪录片的作品中,一向注重加强对声音效果的使用,不仅加入大量的自然声音(比如风声、雨声、鸟类的鸣叫声,甚至是树枝微微颤动的声音),还善于使用别出心裁的配乐来烘托气氛:童声清唱随着候鸟的上升越发清远悠扬,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印象更深刻的倒是他监制的一部《微观世界》:两只蜗牛相拥缠绵的同时,古典配乐缓缓流淌,细腻而飘忽的女高音声线,如同咏叹调在颂扬伟大的爱情。那种直抵人心的穿透力,让任何人都不禁被两只蜗牛缓慢的、隐忍的、不动声色而来之不易的爱情感动(虽然从理性的角度看这种想法不免一厢情愿,倒也说明了在特定情况下音乐独特的感染力)。雅克?贝汉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他擅长使用音乐,更在于他使用音乐的节制,如同高明的厨师,调料不在多,却在锦上添花,画龙点睛。
  上有句对《迁徙的鸟》的点评(《鸟的迁徙:关于承诺的故事》影评,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000660/ ) ,可谓与我心有戚戚:“最美妙的是,我们在飞翔的时候,耳畔没有赵忠祥老师心事重重的普通话,甚至没有超过十句台词。只有鸟儿们或低沉或高亢的鸣叫,只有它们的羽翼掠过高空的风响,只有它们扬起的水花和海浪的呜咽,只有圣歌一样悠扬旷远的乐声。”
   之所以有这样的评论,倒未必是想嘲讽或否定什么,可能更多还是出自对雅克?贝汉纪录片风格的肯定和欣赏。我们太习惯看把自然纪录片等同于科教片了,就算没有专家学者出面喋喋不休,也总会有上帝般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解说员永远停不下来的窃窃私语。因为我们最早接触的就是“动物世界”、“人与自然”,观影体验几近于课堂教学,上课的永远是赵忠祥老师富有磁性的男低音,信息的接受也近乎填鸭式,甚至是一种观影的语言暴力。雅克?贝汉则带来了一种清新自然的风格。人不再充当自以为是的解说者,尝试给一切自然生物合理化的解释;而是转为自然现象的记录者,展示者。观众被赋予了更大的自由和权力。你能像摄影师一样听到自然界里动物真实的声音,你能自己捕捉和体味每一个细节深层的韵味。这样,自然纪录片的主要作用除了对自然的纪实,呼唤人们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更重要的是给予了人们观影的快感和艺术的享受。于是人们发现,原来自然纪录片,可以不那么一本正经,可以不那么刻板严肃,也可以这么自由轻灵,也可以这么富有艺术气质和人文关怀,也可以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唤醒尘封的记忆和早就被遗忘的梦想
   那些永不言弃、执着飞翔的候鸟,那个在水边等待灰雁归来的白衣少年,那个住在荒凉农庄中善待灰鹤的孤独老妪,那个呆呆的看着候鸟飞过永远力不从心的龙套山雀,在他们身上,我们何尝看不到多多少少自己的倒影?鸟类的世界与壮举,何尝超脱出人类的范围和关系?或许就在某个黄昏,我们还曾在天空的一隅眺望到它们的身影,目送它们飞向远方;或许就在某个清晨,我们也曾身处异国他乡,因为望到一只故乡的燕子,刹那间百感交集、泪流满面;或许,我们也曾一腔热血不顾大人责骂而奋力搭救一只受伤的小鸟;或许,我们也曾在作文里写“我想变成一只小鸟,成天在树枝上唱歌,不用写作业、上奥数班”;或许,我们也曾信誓旦旦,相约有朝一日,共同走遍万水千山……
   当候鸟飞行的场景鲜活的浮现于银幕之上,当音乐让我们忘记了自己身在何方,恍惚间,似乎我们真的实现了曾经的理想。只有音乐和图像能激起情感的喷涌,任何言语都变得词不达意,任何解说都变得力不从心。这一切来得太过熟悉,就像脑海中千百遍演练的那样;又太过陌生,因为从未想过整个过程,居然会是这样。
  那一刻,似乎我们都变成了大自然最忠实的学生,最无知的孩子。
  
   归来兮
  “The story of migrating birds is the story of a promise, the promise to return.”
   在为数不多的解说词中,影片的开头便用如此富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的句子奠定了全片的主题——一个回归的承诺——不由得让人心驰神往,甚至让人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候鸟迁徙的残酷性甚至迫不得已,譬如后面的解说词提到“The fly, often thousands of miles, beset with danger for a single reason: to survive. Their migration is a fight for life.”在死亡的威胁面前,在生存的压力之下,什么样的承诺才是永恒不变的呢?当我们自以为理解并且包容这些在天空中飞翔的精灵的同时,人类是否真的能够体会它们的处境和感受,体会的同时又怀揣了多少一厢情愿和居高临下的态度?当人们陶醉于自然的美景之中,欣赏、惊叹、赞美、羡慕鸟类的毅力、坚持、勇敢和自由之余,实际上又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为的幻想和自我意识的投射?我们在鸟类身上看到的究竟是鸟类本身,还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自己?
   倒是导演本人在这一点上看得很通透,他在采访中说过:“我总是在想,我们能从它们的身上学到什么?……人类习惯了抱怨,花时间说,而不是做。鸟儿从不说什么,只是坚持飞。在我看来,它们的坚持、勇气,它们对于生命的执着,甚至是高于我们人类的,是我们的自大丢掉了这一切的机会。”
   “鸟儿从不说什么,只是坚持飞”的论述,还是难免带着“子非鸟,焉知鸟不愿说/不会说”的主观色彩。不过,在艺术和感动面前,过分纠结影片主题的设置是否合乎自然真实似乎并不必要。当人类试图捕捉并展示自然之美时,最初始的意图和制作的过程中都会受到人类的主观影响,更何况影片高额制作成本的背后也绝对脱不了商业的关系,需要迎合主流的价值观念和观影品味。即使有对残酷的揭露,有对痛苦的描摹,均在普通人可以接受和包容的范围内。真正带有批判精神、想改变现实的作品,往往忍不住咄咄逼人,下场常常是思想有余,票房悲剧。
   人们希望从自然中看到温情和关爱,看到灵动和秀美,看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或者可能性,从中得到心灵的解脱和精神的净化。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人对自然生物的评头品足,和《创世纪》里亚当为万物起名的过程,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人仍旧是自然的主子,没有什么所谓的精神对话和平等沟通。为了追求拍摄更好的效果,摄制组专门花时间培育了一批“鸟演员”,使它们能够活动时旁若无人。这样的做法似乎很好,但假如类似的方法用在人身上,譬如为了研究人类的本能反应专门把刚出生的幼儿放在特殊的环境下培养,使他们偏离正常的成长轨迹和传统的行为,这样的做法会招来多少批评?为什么同样的方法用在动物身上就是合情合理甚至是“爱的表示”呢?
   尽管如此,影片本身却并不应该背负太多的道德负担。观众坐在电影院里舒舒服服的看着候鸟历经艰难险阻,在某个煽情的节点落几滴眼泪,所谓“学习的自然精神”,多多少少带有自我陶醉的意味,不如说是在学习人为设立的、以自然为案例的道德榜样。这也和许多以动物或单纯外星人为主角、以反邪恶人类为主题的动画片或科幻片所遇到的尴尬相同。就算主人公拼力反抗甚至成功打败了邪恶的人类,但他们的行为举止、思想活动、价值理念和形象塑造,何尝脱离过人类的窠臼和理想。无从分辩,也无法分离。
   语言相通、习性相同的人与人之间尚且存在隔阂,更何况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就算永远达不到真正的谅解,又何妨做出一些努力,使事态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就算无法从实际上改变什么,污染依旧,杀戮依旧,走出电影院又重新融入黑压压的人流,但起码曾经有一个瞬间,即使是最冷漠麻木的灵魂也变得那么忘我和轻柔。或许就在不经意之间,真善美的种子已经悄然进入心田,说不定哪一天,可以从内心开出一朵花儿来。
   所有看过《迁徙的鸟》的人都不会忘记片尾那略微沙哑而饱含深情的歌声,既是飞翔对鸟类的召唤,亦像是孩子对自然母亲的倾诉:
  明日我将高飞,无语凝噎,千山万水,只为回到你身边。

《迁徙的鸟》观后感点评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迁徙的鸟》观后感点评来自微语录网,更多《迁,点评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