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少年派与心灵哲学

影视台词 > 影评 > :少年派与心灵哲学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少年派与心灵哲学的正文:




  正好这个学期选修了心灵哲学,半个学期下来听的很是激动,获得了不少快乐。少年π这部电影我觉得刚好可以用刚学到的东西来解读一翻,二者也有很多契合之处。所以我就现学现卖了。
  
  电影刚开始的情节引出了电影的基本主体,信仰与理性之争,用文人界流行的话就是耶路撒冷与雅典的两城之争。π的父母亲都是新派的印度人,信奉西方的科学、理性精神,父亲比母亲更激进,在饭桌上的一番对话中,父亲明确表明有了科学之后,传统的宗教或者类似的东西都可以一边儿歇了,没什么价值了,父亲因此是个明确的“取消主义者”。母亲相对更温和了一些,说科学虽然教会了我们很多,但是无法让我们理解自己的“心灵”。这话就一下切中主题了,如果说宇宙之间什么东西是肯定存在、却又无法用科学手段观测的话,那就是人类的心灵了。π的母亲因而可以算是个笛卡尔式的“二元主义者”。认为宇宙间有两种不同的实体,心灵与物质。心灵是绝对的私人的,无法用科学方法得到公共的观测。因而在母亲看来,科学虽然非常非常牛逼,但是不能独霸天下,把宗教或其他一些传统知识全部取消、或者说是将它们还原。
  
  按照笛卡尔的说法,心灵与物质有很多不同的特征,如前者是非广延的存在,不占有一定空间,而任何物质都是广延的。但二者更重要的区别却是一种认识论上的区别,笛卡尔说我们对心灵的认识是直接的,我们拥有达到我们自己心灵状态的优先通道,而对物质的认识却只是间接地。我们只能通过知觉的中介来达到物质对象,而知觉却是可以骗人的,就像在黑客帝国里,未来人类都被电脑控制,处于深度睡眠中大脑插上各种管线接受来自于电脑的刺激,于是人类在梦中的感觉跟真实世界中几乎没什么区别。所以说知觉是一个不可靠的中介,我们很有可能被它所蒙蔽。笛卡尔一句着名的话就是“we are trapped in our perceptions”。但对于心灵来说,我们不需要知觉的中介就可以认识,因此对我们对自己心灵的认识是不可能犯错的,我能怀疑一切,却不能怀疑我正在怀疑这一事实。
  
  在我个人看来,整部电影的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对于科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之争这一艰难话题的做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回应。也就是最后π所讲述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从电影本身交代的情节来看,第二个故事应该是真的(船沉的时候根本没交代动物的笼子是怎么打开的),但其实不管哪一个是真的,都能得出各自很有意思的结论。
  
  首先假设第二个故事是真的。虽然第二个故事更真,但是相信我们所有人都和那个作家一样,觉得第一个故事更好。这就得出了一个结论(并不是我们大家都信上帝),即信上帝对人类有好处、有价值、有用。正是因为这种“有用”,我们就没有必要用科学来取消宗教,或者说将宗教还原为更合理的什么类别的知识。“有用”其实对于人类的科学研究来说至关重要,简单来说,人类并不是为了求知而求知,人类的知识体系很大程度上都是以“有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正是因为有用,人类才有了不同层级的知识学科,我们才会在大学里学习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这些不同的知识。如果我们只是为了求知而求知的话,其实只学物理学就够了,而且是最基础的物理学,不是地球物理学、流体物理学那种。因为宇宙之间的万物其实都只是由基础物理学研究的那个最小对象组成的(基本粒子、夸克、或者弦什么的,我也不太清楚),在化学、生物学中所研究的规律在基础物理学看来其实并不是本质性的、必然的东西,化学可能只研究到分子原子层次就够了,但这种“够”对于基础物理学这一研究世界最根本的学科来说却是不够的。那些天才的理论物理学家们,经常骄傲的将自己的研究的理论称为万有理论(a theory of everything)。 虽然这么叫,但是他们也不会说大学里面只教基础物理学就够了,其他什么化学、生物学的都可以被取消。因为化学、生物学乃至心理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是更高层次范畴的对象。其研究的是与基础规律不同的更高一级的规律。因而根本就没有必要将这些更高层次范畴的学科还原为唯一基础的学科。将化学、生物学还原为基础物理学。以上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说宗教是有其自身价值的。宗教研究的对象可能是人类把握的一种最最高或者抽象层次的规律性的东西。有其自身的价值。支撑π活下来的,既然自然科学里的知识,也有精神信仰的知识,二者缺一不可。科学不能取消宗教,宗教当然更不可能取消科学。
  
  以上的理论就是科学哲学、心灵哲学里面都讲得所谓梯级(layered)世界观,它是源于心灵哲学中功能主义的进一步的研究成果,好像貌似是福多最先提出的,我也不太确定。功能主义最开始是为了回应Smart教授的心脑同一论。在将心灵与计算机对比的过程中,功能主义的理论逐渐建立完善起来。我们都知道计算机分为软件程序与硬件,但是我们不能将软件程序还原为硬件,不能说软件的计算程序就是硬件的齿轮、黄铜管的机械运作。又由于计算机的软件的程序是可以多样实现的,同一个计算程序可以在最古老的大型计算机和现代最小型的掌上电脑实现,所以我们更不能将软件程序还原为硬件了。这种multiple realization的论点,彻底将心脑同一论给毁灭了。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狂热的物理学家们的这种疯狂的还原论思想,比如说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有一集里他牛逼哄哄的对佩妮说我研究的是理论物理学,也就是说我知道宇宙中发生的一切事情,结果佩妮随便问了一个好莱坞明星的八卦的事儿就把他噎住了。在守望者里,曼哈顿教授也说过人类其实只不过是一种被高估了的(物理)现象,人类创造的文明、那些摩天大楼竖立的大都市,其实跟火星上的自然形成的山脉没什么不同。刘慈欣的一部科幻小说里,印象中也有一个疯狂物理学家说人类其实跟石头没什么不同,组成人类的基本成分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普遍存在于各种物质对象之中,也就是说组成人类的物理成分与组成石头的物理成分是一样的。以上说的这些人全都不懂梯级世界的理论。人类不能仅凭着最基础、最底层的规律活着。我们还需要一些更高层的规律。尤其是那些社会科学中的规律,经济学规律、社会学规律,可能比一些自然科学的规律更有用。最最高层的规律、学科,可能就是类似于文学、艺术、宗教这类的东西(可能还包括各种游戏、体育运动规则),属于黑格尔精神哲学的层次。在文学的领域,可能就不能简简单单的用所谓规律来解释了,文学玩儿的都是隐喻类的东西,分析哲学里面,一些如弗雷格罗素这样的学者可能会说人类知识的进步就是将纷繁的意义还原为简单的对象,例如说闪电就是电子的释放,热就是分子的运动等等。但是如果要写一篇散文,要把具有深意、内涵的修辞全部还原为简简单单指称对象的名称,那可能这篇散文就不及格了。文学的规律貌似就是修辞、隐喻用的越花样频出越好。人类早期的神话起源基础其实就是一种隐喻,把某种自然现象赋予意义,赋予一个神格,于是就有了万物有灵论。π所讲的第一个故事,其实也是用了隐喻,一旦把人类之间发生的事情还原为人与动物,一下子这个故事就好玩儿了,有意思了,得到大家欣赏了。同那个令人发指的第二个故事完全不同。(其实整个人类历史也是一样,人类文明的建立发展是非常非常血腥残酷的,如果我们不给自己的历史进行一些加工粉饰的话,可能大部分人类都不好意思活着)总之文学上恰恰跟科学相反,越模糊、越不确定就越好,讲究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当时我学到梯级世界这部分的理论时,就感慨这简直就是为文科生对理科生的逆袭创造了理论基础。文科生们可以扬眉吐气一把了。
  
  最底层的知识就是基础物理学,只有在这个层次上的规律,才可能是毫无例外的真的。其他诸高层次知识的规律都只是大概齐是真的,有条件的真的。最好理解的就是经济学规律,作为整个学科基础的经济人的假设其实就只是假设而已。
  
  
  
  另外再假设其实就是第一个故事是真的,第二个故事是π应付调查员编的。如果情况是这样的,可能揭露的人性的本质更加残酷。虽然人吃人的悲剧没有发生,可是调查员明显就不相信第一个奇幻美妙的故事,这似乎是说人类的心智根本就没有接受奇迹的能力。人类知识的形成,其实就是用我们后天接受训练得到的各种理论、说法,来解释各种遇到的现象、问题。当我说一件事是如此如此时,并不是说这件事真是如此,而只是我们被训练的说这件事应该是如此。当我们将要解释一件事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对这件事进行解释了。因为我们必须靠着语言来解释,而语言是公共约定的东西。所以当我和另外一个人都用“红”这个词来指称一个特性的时候,可能这个特性在我们二人眼中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但是由于我们俩人用的语言一样,我们俩人都将完全不知道这个事实。
  
  古代人普遍依靠宗教来理解世界,当一个新鲜的现象被观察到时,他们自然会靠着宗教的那一套理论框架来解释,因为他们被训练的只会如此解释。现代人靠着科学来理解世界,当一个新鲜的现象被我们观测到时,我们被训练的也会总是尝试用科学的语言来解释这个现象。这对于人类来说可能是无法避免的。
  
  总之,如果假设第一故事是真的,其实也能让观众得出完全不同的,但是很有意义的思考。这种模糊性就是上文所说的文学的独特要求。按照这种理解的话,悲剧的就是那两个调查员,因为他们封闭的心灵居然让他们无法接受美好的奇幻故事,而π自己的遭遇就要更好一些,毕竟没经历人吃人。调查员和作家一样,可能也更喜欢第一个故事,虽然觉得它很假。总之无论认为两个故事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总之导演觉得人类还是有美好可贵的一面的。
  
  
  
  接下来咱说电影中四个细节的问题,这完全是我自己个人的解读,有很多生拉硬扯的成分,可能很不靠谱。
  
  
  
  影片最后,作家发现两个故事中的角色其实是相互对应的,斑马对照着那个吃素的船员,土狼对照着厨子,猩猩对照着母亲,老虎对照着π。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第一个故事里面多出了一个角色,也就是π自己,这个π在第二个故事里无从对照,因为第二个故事中π已经被老虎对照了。如果非要将第一个π也对照一下的话,我觉得可能说是神比较合适。第一个故事里,π不仅饶恕了老虎对他自己所犯下的罪孽,还救了老虎一命,并且还开始了驯化老虎的过程,这似乎就是隐喻神与人的关系。人对神犯下了罪,神不仅不怪罪,而且还救赎人类的罪孽,给人予恩赐,驯化人类的野性。结果是老虎(也就是人类)靠岸获救后拍拍屁股头都不回的走了,把神一个儿凉在原地。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在西方这种典型的神人关系中,似乎把双方描绘的都很贱。影片开头少年π在教堂里问神父问什么神要牺牲自己的儿子救赎人类,神为什么那么好?(或者说神有那么贱?)参照少年π在小船上对老虎的做法,可能的回答是其实神自己也不太明白,神可能也是觉得太孤独,神离开人也没法活的有质量。另外还有一种解读就是,影片的结尾,老虎直接的跑进丛林,没有扭头看π一眼,意味着π自己(被第一故事中的老虎所代表)并不留恋第二个故事中真实的、那个吃人的π。他想早早把那件不堪入目的事儿忘掉。
  
  
  
  第二个细节,就是说影片里π驯化老虎的时候,靠的是典型的人类驯化动物时用的刺激反应的方法,让动物形成了条件反射,以达到目的。影片里反复说到底能不能从老虎的眼睛里看到类似灵魂的东西,似乎是不能,但是并不妨碍π自己那么认识。
  
  其实最早的行为主义者,把人类整个的学习过程都还原为这个刺激和反应的过程。学习不是一种心灵领域的东西,没有那么神秘,只不过就是人自身产生的一种条件反射罢了。如果要过度解读电影中这个情节的话,可以说人类在神面前只不过就是笨拙的被动性的反应而已。或者还可以有其他的解读。
  
  
  
  第三细节就是π这个名称本身。π似乎是个天才儿童,他能把π背到小数点儿后N位。而且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在海上漂流时,π在迷迷糊糊中打着节奏吟诵的背诵π,跟唱小曲儿一样。因此我断定他是一个学者综合症患者(Savant Syndrome)。这个名词也是我在上心灵哲学课上听老师讲的,当时是为了引出批判功能主义观点一种论据,即怪人的理论。有一种怪人就是学者综合症患者,这种人大脑可能受到过损伤,因而感官的范畴会发生错乱,但是恰恰是因为这种错乱,可能会让他们在某些方面具有惊人的天赋。在我们正常人眼里对形状范畴的感观,可能在他们眼里其实是对颜色范畴的感观。在我们眼里是对数字形式的感观,在他们眼里可能是对音调的感观。所以我们正常人背诵π是很困难的,必须死记硬背住才行。但是对于数字敏感的学者综合症患者这确并不难,他们背诵π其实就是在跟唱歌一样,普通人之中也有很多麦霸存在,ktv里的歌儿几乎都会唱。学者综合症患者背诵π其实也就跟麦霸唱歌一样,根本就不用记,自热而然就会了。据学者综合症患者说,π这串数字非常非常的独特、非常非常的美……这个案例不是我瞎说的,真有其事,大家可以上网搜“英国神奇脑人”。据说雨人那部电影的原型就是这个哥们儿。
  
  学者综合症患者说明,大脑对一种信息的输人和输出,其实是扭曲的,可能是正是因为这种扭曲,π自己才创造出第一个奇幻的故事,把一件十分血腥的事儿转化为一个有意思的事儿。估计π自己杀人吃人肉之后,能够没有丧失信念的顽强的活下来,也是靠着自己对真实事件的扭曲,某种程度上,他就是认为第二个故事是真的。此外,学者综合症是作为反对功能主义的理由引入的。功能主义虽然持非还原论的立场,但却是一种非还原论的一元主义。在他们看来,世界上仍然只存在着物质,没有心灵,但是心灵这种东西不能完全还原为物质。如果真把π理解为学者综合症患者的话,可以理解为是原作者表达自己对笛卡尔的信奉,声明自己是二元论者。
  
  
  
  最后一个,影片刚开始谈到了古印度教的信仰,特别提及了毗湿奴这个三大主神之一。好像是说整个宇宙其实就是源自于祂做的一场梦,万事万物其实都是祂梦中的场景。我记得一些科幻作者也写过类似的题材,据说还有真正的最超前的理论物理学说作为根据。如果毗湿奴这个神话描述的是真的,那么世界就真是一元的了,只不过唯一存在的是心灵而不是物质。其实以人类目前的科学知识,根本就无法给物质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我们可能根本就不知道物质是什么。所以说如果理论物理学家最后告诉我们宇宙最根本的是心灵、意识,那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另外再说一句,基础物理学所研究的、探索的所谓真理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终极真理有没有通常人们所赋予它的意义?结果可能是我们最终得到的这个真理可能只是适用于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的,而可能的世界、可能的宇宙有无穷多个,我们不能知道所有宇宙中的真理是什么,我们所最终掌握到的东西,可能也只是关于一片沙漠中的一个沙粒的知识而已。这种结果将会明显削弱我们赋予真理这个概念的意义。就像是在三体里面,一开头那个自杀了的女物理学家,发现原来一生致力于研究的所谓物理学规律原来就是这么个东西,跟永恒、普遍、完美这些词汇完全沾不上边,于是觉得活着没意思就自杀了。
  
  她也是一个取消主义者,觉得全宇宙中就只有基础物理学规律才是唯一的,如果这个唯一的显得没有价值,那么她自己也就找不到人生价值了。如果她有π的那种能力,她就不会死了。

少年派与心灵哲学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少年派与心灵哲学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少年,哲学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