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一九四二》点评

影视台词 > 影评 > :《一九四二》点评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一九四二》点评的正文:

   在《唐山大地震》里,冯小刚用力过猛,导致影片过于煽情,失真实的触感。《一九四二》可以说是,冯对《唐山大地震》的修正。在多次的访谈中,他也说到,《一九四二》的表演被刻意冷静处理,在无数可以煽情的地方,观众体会不到多少煽情的元素。无论在剧情还是在表演上,都显得非常克制。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九四二》有一种纪录片的气质。展现着饥荒的年代里,社会两极不同的面貌。
  
  1,大事与小事
  
  为什么中国人吃的东西花样这么多?从动物到植物,几乎所有能吃的东西,都能够上得了中国人的餐桌。冯小刚在《锵锵三人行》里,给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答案,是逃荒闹的。逃荒者,见到任何能吃的都吃,就像李时珍一样,遍尝天下,无物不用。
  
  《一九四二》在展现“吃”的方面,很多地方都用了明显的特写,地主家的包子、碾碎的树皮、蒋介石剥的鸡蛋、马厨师做的鱼。李安的《饮食男女》在这一方面也是力度十足。不同之处在于,《饮食男女》中的食物更多象征着男女的情欲,《一九四二》则毫无疑问地指向了人的基本需求。也就是“吃”这件小事。
  
  河南主席李培基在蒋介石的餐桌上,听到秘书给蒋的报告,选择隐瞒河南饥荒,他认为“委员长所要处理的事情,都比河南的饥荒大”。这些“大事”远远比饿死一些老百姓要重要。片中蒋介石问秘书甘地饿了几天,秘书答“七天”。与之相对,荒谬的是,甘地一个人饿七天,把整个印度都团结在了一起;中国三千万人饿几百天,国家还是支离破碎。这些大人物或者大事件,在所有当政者的思维里,永远是具有最优先级的,优先调查,优先处理。
  
  “大事”是波浪,“小事”才是暗流。国民党政府不顾老百姓吃饭这件小事,老百姓也就不管国民党统治这件大事。“人民群众的事情涉及他们的切身利益,再小也是大事。”温温的这句话,国民党没做到,不知道现在能不能做到。
  
  2,生存与道德
  
  仓禀实而知廉耻, 仓禀不实则廉耻扫地。社会道德的存在基础是每个人都能解决自己的温饱,日本人知道,利用这一点,中国的灾民能够帮助日军打国民党,另一边李培基则说这不可能。
  
  中国人是被道德过分绑架的一个民族,吃饭的问题一直难登大雅之堂,自古,诞生了一大堆哲学家、思想家、blablabla家,却极少有钻研于经济、物产的大家。
  
  中国所有的朝代都是以饥饿开始,也以饥饿结束。无论道德约束多么成功,最后都得面临一个问题:怎么喂饱老百姓。
  
  那些道德约束,在《一九四二》里面显得异常可笑。“瞎鹿”的媳妇为了一块饼干就愿意和“栓柱”睡,在她还没有很饿的时候,少东家甚至强迫都无法得逞。而后,她又为了把自己卖了,和“栓柱”成婚,成功完睡。之前,他还为了把自己卖出,高高兴兴地穿着出嫁的衣服站到人群当中。为了吃饭,人类道德最底线的性羞耻荡然无存,孰轻孰重,在《一九四二》仿佛看到了答案。但,狡猾的冯小刚,却用栓柱这一角色将了观众一军,栓柱在面对馒头和“女儿”的风车选择中,坚持了后者,换来了死亡。全片如此的基调下,这样的人物结局真让人怀疑是否是广电插手。
  
  3,历史与真实
  
  白修德这个老外,在电影里到底是一个什么角色?一个中国现状的旁观者?一个底层社会与上层社会的连接者?一个新闻记者,还是一个troublemaker?片尾给了我们另一种提示。在全片结尾,话外音中道,作者想记录1942所发生的事情,其奶奶回答,那些糟心的事还提它干啥。所以白修德,和刘震云,以及小说虚拟的“我”,三个人都是一种角色:“真实”的记录者,而非历史。
  
  我们已经知道,1942的饥荒是被忽略的一段真实发生的事情,我们的历史选择了遗忘。历史到底记住了什么,遗忘了什么,谁让历史记住了什么,遗忘了什么。这些,我们都很难给出答案。
  
  《一九四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历史和政府一样,都不应该值得信任。
  
  4,绝望与希望
  
  中国人恐怕是在面对灾难面前,最能忍的一个民族了。
  
  无数层的道德约束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也养育了天生的奴性:一大帮人愿意抢同是平民的东家,却在一堆人聚在一起的时候,面对极少的官兵就哑然失声。有的时候,真的难以想象,中国人到底能够忍到什么程度。有个强人让我们钻他的裤裆,我们就会想起典范韩信,却少有人道一声:你妈的。
  
  就像绝望如《一九四二》,也还保留了一丝温暖的希望。东家一家都吃不上饭了,儿媳妇生个孙子,他表现出了逃荒以来从未有过的高兴。他抱着孙子前往陕西,在最后没注意活活把他憋死,按道理绝望如此,自行了断亦属正常,但他还是活了下来,并牵着路上认识的小女孩成功躲过了这场灾荒。可以说,《一九四二》取名《活着》更恰当。
  
  在另外一部欧美表现绝望的作品《活埋》(链接:http://movie.mtime.com/112665/)里,其过程与《一九四二》是恰恰相反的。整个过程中,都让人感觉主人公有种被拯救的希望,终结的是最后的绝望。另外一部中国的《盲山》更有意思,有两个结局,影院版本的女大学生最终被拯救,导演剪辑版的是女大学生没有成功获救。希望版的进了影院,绝望版的只能看DVD。

《一九四二》点评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一九四二》点评来自微语录网,更多《一,点评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