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林肯》的思想与动机

影视台词 > 影评 > :《林肯》的思想与动机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林肯》的思想与动机的正文:


  看这部电影之前没有了解过南北战争,对林肯的认识也仅来自于教科书和网络文章的介绍,所以我并不知道这部电影是否真实的还原了历史,但是它确实向我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灵魂的亚伯拉罕?林肯
  
   先通过几个场景把影片的思路串联一下
  
   背景:
   南北战争进入第四年,其时已进入战争的末期,南方败局已定,但是这时却冒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解放奴隶宣言》之下获得自由的黑人们,当战争结束之后,有可能重新沦为奴隶。
  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很简单:《解放奴隶宣言》只是一个战时宣言,并不是法律,尽管林肯在《宣言》中宣告了南方各州奴隶获得了永久自由,但是从法理上分析,这只是战争状态法赋予他的有限权利,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没收敌方战争财产”的方式来解放黑奴。
   美国是一个宪法高于一切的国家,宪法授予各州在不违宪的前提下制定州法的权利,而奴隶制也是其中之一,甚至在宪法中还明确承认了奴隶制的合法性(如“五分之三条款”、“奴隶贸易条款”和“逃奴条款”),也就是说,在战争结束之后,依据宪法,这些南方黑人仍然是奴隶,即使退一步,让南方在签订投降协议的时候放弃这些已经被“没收”的“战争财产”,那么南方剩下的其他奴隶呢?她们的子子孙孙、世世代代呢?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为了从根本上废除奴隶制,林肯只能拿宪法开刀,通过第13项修正案,彻底解放黑奴。然而,虽然在当时废奴的观点已经有了一定的民众基础,但是离众望所归还差的很远,无论是他的妻子,他的国务卿都不赞成他在这样的时期通过这个法案。
  
   场景1:
  在林肯的办公室,林肯的国务卿问一位妇人,你赞成13项修正案吗,她回答,因为通过修正案废除奴隶制就能停战,所以我赞成。国务卿追问,如果战争已经结束,你还赞成吗,她回答,我想不会。听完之后国务卿对林肯说,我似乎明白你为什么如此迫不及待的要通过修正案了。对于当时大部分的美国人而言,种族平等还是个超前概念,他们最多只是反对残酷的奴役行为,并不是希望真正的平等,至少他们还无法接受黑人选举权,尤其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时候,他们更不会支持这样的法案,所以一旦战争结束,恢复和平后的美国,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有机会通过甚至提出这样的修正案。
  
  场景2:
  在内阁会议中,幕僚质问他,为什么要让公众的视线从即将胜利的战局转移到充满争议的修正案,林肯先以一个小故事作为过渡,接着开始长篇大论的阐述《解放奴隶宣言》的法律意义(这段话有点长有点绕,不过很有意思,大概说的就是上面背景里提到的内容),说到最后,林肯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猛力的敲打桌面(这个细节动作在之后还会出现,每当林肯用力击打的时候,就表示他下定决心,没有商量的余地),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要求幕僚们必须支持在本月底通过修正案。在林肯的坚决要求之下,幕僚展开了积极行动,甚至组织了一个地下工作组,通过提供职位的方式来收买民主党议员,让他们支持法案。
  
   场景3:
  在地下室酒窖里,林肯和废奴激进份子斯蒂文斯进行了一场小小的辩论,虽然时间不长,但是相当精彩,尤其是最后林肯对指南针的解释,完美阐述了他的政治理念与智慧。
   A compass, I learnt when I was surveying. It’ll point you True North from where you're standing, but it'll got no advice about the swamps and deserts and chasms that you'll encounter along the way.(我在外勘测时学到过罗盘,它会为你指出正北的方向,却不会指出沿途会遇到的沼泽、沙漠和深坑)
   If in pursuit of your destination,you plunge ahead, heedless of obstacles,and achieve nothing more than to sink in a swamp.What's the use of knowing True North?(如果在追寻目标的途中,你一往无前,不留心障碍困难,除了陷入沼泽哪里也到不了,那么知道正北又有什么用?)
   辩论到此戞然而止,不过从后续的剧情来看,林肯在这里基本上算是说服了对方,赢得了激进派的全面配合,向通过修正案又迈出了一步。
  
   场景4:
  在林肯的办公室,普雷斯顿给林肯带来一则消息,南方表露出求和的意愿,普雷斯顿要求林肯与南方使团进行和谈,同时,这也代表着共和党中保守派的声音。这个要求对林肯来说是矛盾的,因为奴隶制是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命脉,他们必然会把保留奴隶制作为谈判的底线,极力的推行修正案无疑会破坏这次和谈,如果想要和谈成功就必须放弃修正案。
  
   场景5:
  在电报室,林肯与他的战争部长在等待来自威尔明顿的战报,林肯用了一个笑话来来缓解气氛和鼓舞士气,然而从前线传来的消息还是让所有人感受到了巨大压力:虽然攻陷了港口,攻陷了要塞,但是还没有占领城市,南方还有一息之力,北方军队伤亡惨重。
  
   场景6:
  还是在电报室,并且是在深夜凌晨,林肯准备给他的陆军总司令发送一封电报,让其派人把南方谈判使团送到华盛顿进行和平商谈,当发报员询问林肯“现在就发送吗?”的时候,林肯犹豫了,他没有回答,而是和两名发报员开始了不着边际的闲谈,林肯突然提到了欧几里德第一公理:things that are equal to the same thing are equal to each other(跟同一个量相等的两个量相等),说完这番话后,林肯终于做出了决定,用一贯缓慢而坚定的语调,把报文修改为“让南方使团先留在原地,不要送往华盛顿”,这意味着林肯在二者之间选择了修正案。
  
   场景7:
  林肯的长子以异常坚决的态度提出要加入军队,这极大的刺激了脆弱的林肯夫人,当林肯夫人以歇斯底里的语气把小儿子的世和长子可能面临的生命危险归咎丈夫身上时,这位在政台上久经战阵的老将再也无法保持其一贯的镇定,他以同样的语气回应:我早就该把你送进疯人院。平静之后,林肯对他的妻子说,我们都必须要做出自己的决定,必须承担我们要承担的,忍受我们要忍受的,当我忍受这些时,你要允许我独自承受自己的一份,你也一样,这样可以减轻彼此的负担。我想这段话也意味着林肯已经完全准备好接受他的决定(暂缓和谈,推进13项修正案)所带来的后果。
  
   场景8:
  众议院投票表决的会场,在此之前,林肯和他的幕后团队用尽了包括政治贿赂、威逼利诱等一切不明显触犯法律的手段争取尽可能多的票数,到了最后一刻,还发生了个小插曲,民主党人以南方谈判使团已经出现在华盛顿为由,要求暂时搁置投票,而林肯则拿出作为律师最拿手的玩弄文字游戏的手法,向议会宣称“据我所知,这座城市里并没有特使团”,有惊无险的化解了这一危机,最终完成了历史性的一刻。
  
   以上是剧情分析,接下来想讨论的是林肯如此迫切的推动第13项修正案的真实动机,个人觉得有两方面
   1.政治目的
   南北战争从建国之初就已埋下伏笔,南北的冲突不仅是经济上的,也包括文化和政治上。南方由于土地气候的条件原因,一直以来发展以出口为主的种植园经济,这种规模化的种植业需要的是大量的、廉价的、缺乏个体意识的底层劳动力,这些人不能收到太多的教育,不能有太多的权利,社会需要在阶级和等级上把他们划分出来,以便稳定的提供劳动输出,于是奴隶制找到了最合适的生存土壤;反过来看北方,走的是工业化发展路线,相比低成本的劳工,一个较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随着群体素质的提高,他们对于自由、平等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残酷而野蛮的奴役方式则产生抵触情绪。这种经济和文化上的对立,就如同两个不断堆积的火药桶,任何细小的导火索,例如关税问题等,都有可能引爆这个炸药。如果继续用妥协的方式来解决,这种堆积和爆发的过程将周而复始。对于林肯来说,在战争胜利阶段,通过废除奴隶制,彻底切断南方种植园经济生存的根源,迫使其一同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对于美国社会的长期利益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2.个人信仰
   我一直认为,但凡出众的人,必然有坚定的信仰,这种信仰可能来自于他的宗教观、科学观,这种信仰经过人生的雕琢,摈弃了大多数的感性成分,因为感性可能导致偏见,留下的理性基因则构筑了一个完整的,可以自圆其说的价值观,以及为了实现价值的决心与动力。
   林肯的宗教信仰似乎是个迷,我推测他应该是非宗教人士,影片中他没有在公开场合表述过对于黑人平等的看法,当问及黑人是否应有选举权以及其他权益时,他总是避而不谈,或者只说法律上的平等,这可以理解为一个政治家为了不被抓住攻击把柄的掩饰手法,导演似乎并没有打算把他塑造成一位虔诚的自由战士,或者说导演也不确定这一点,尽管如此,导演还是安排了一个场景,一段台词,通过这段台词,把林肯个人信仰中关于平等的定义传递给了观众,这段台词就是我前面剧情分析里面提到的欧几里得第一公理。
   Things which are equal to the same thing are equal to each other.(等于同量的量彼此相等)
   That's a rule of mathematical reasoning.(这是数理的规则)
   It's true because it works.Has done and always will do.(它是对的,因为适用,能而且永远适用)
   Euclid says this is "self-evident."(欧几里得称此为自证)
   D'you see, there it is, even in that two thousand year old book of mechanical law:it is a self evident truth that things which are equal to the same thing are equal to each other.(看到吗,就算是两千年前的数理定律也认为:等于同量的量彼此相等这个道理是不证自明的)
   We begin with equality.(我们生而平等)
   That’s the origin, isn't it?(这才是世界的起源,不是吗)
   That balance, that's... that's fairness.That's justice.(这种平等,我们称之为公平,称之为正义)
   我是这么解读这段对白的,经历了多年的律师与政客生涯,他把逻辑与数理融入到了个人信仰当中,他认为等量公理同样也适用于人类,并且是不证自明的(self-evident),所以当他念完这段话以后,放弃了与南方使团谈判的计划,背负起将要发生的生灵涂炭,继续推行修正案。
   这两个动机当中,我认为个人信仰占了主要成分,因为政治目的虽然充分,但是这种鱼死网破的做法并不符合林肯一贯妥协的风格,他大可以在战后通过其他政策逐步削弱南方的实力,最终达到同化的目的,而个人信仰则具备这种力量,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力量。
  
   注:林肯的这段话应该是导演杜撰的,但是根据网上的一些资料,林肯确实曾在他的个人笔记中谈及欧几里得的第一公理。
  
  
  之前有一篇帖子也分析了林肯的动机(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723397/)
   该帖楼主为人帅表的核心观点是:修正案的目的是使战争合法化。个人认为其逻辑上难以成立:
   把时间倒推一下,我们会发现,南北战争在发起的时候就不是一场解放奴隶的战争,也不是两国交战,根据北方政府的定义,这是一场由南方少数叛乱分子引发的内战,当北方以胜利者的姿态结束战争时,当然不会推翻这一论调,所以并不存在所谓的违宪之说,而林肯所颁布的《宣言》也是在战争状态之下的合法举措,即使其内容与宪法违背,在战争时期,也受到宪法保护,战争结束后,最多就是宣言作废,不可能在占据了议会大多数席位的情况下还受到弹劾,至少在林肯的任期内完全没有这个可能。
   那么南北战争是在什么时候举起解放黑奴的旗帜呢,是在北方前期战事失利的情况下。提出宣言之后,国际上,原来支持南方独立的英法等国转变立场支持北方;在国内,大量的黑人加入军队对抗南方,此消彼长之下,逐步扭转了战局。
   所以说,解放奴隶是使战争在道德上合理化,获取更广泛的民众支持,赢得胜利的手段,而不是使战争在法律上合法化,维护政权的手段。当战争发展到了末期,胜局已定,这一旗帜对北方军团来说也就失意义,相反,人民的反战情绪更有可能迫使政府接受南方的条件,选择保留奴隶制而妥协,所以第13项修正案也就变成了林肯的个人主张。
  
   同时,为人帅表还引用了另一篇文章,其中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我简单总结了下:
   1.林肯在背负了六十万战争亡灵的负担之后,想要为自己从心灵上寻求一个开脱的理由 —— 解放奴隶,解放人类
   2.林肯预见到了自由、平等将成为越来越强的道德诉求,他想要借此来摆脱造成近百万人伤亡的“千古罪名”,并且希望因此得到后世人们对他评价的升华
   这个想法确实非常独到,有一些合理性,不过我觉得还是过于牵强
   首先,我在政治动机里面也谈到,这种矛盾是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结果,它不是某个人所决定的,也不受某个人的意志而转移,身为局势当中的林肯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他应当知道自己背负的责任,没有必要开脱,也开脱不了,因此自我救赎的说法有些自欺欺人。
   其次,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果林肯能够预测到未来,能够预测到自由与平等终将实现,如果他具备了这样的历史眼观(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具备),那么他会纠结于“摆脱罪责”以及“后世名声”这样的目的么,这稍微有点把窃铢者的气量放在窃国者身上的感觉,引用乔帮主精神“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我认为,历史上杰出的领袖人物或者科学先驱都会有这种共鸣,林肯也是其中之一。
   当然,我并不认为林肯在当时能够做这样的预测,因为就连当时的基督教徒都认为上帝创造人有等级之分,林肯只是把他的平等的理念放到了个人信仰中,并且想要让美国社会所接受,至于结果他无法预测。
  
   另外,有不少帖子和观点认为林肯并不是一个坚定的废奴主义者,甚至是一个白人至上主义者,我认为,影片中林肯与国会议员撒迪厄斯?斯蒂文斯的一段对白很好的解释了这个问题
   林肯:指南针,我在勘探中用到过,它能在你的所处位置指出正北方向,但很多情况就不能给出指示了,比如沼泽、沙漠、峭壁,这一切你都会在路上遭遇到。在到目的地的路上,你一头扎进,不顾一切阻碍,但最终只是深陷沼泽,知道正北方向又有什么用呢?
   与激进派的斯蒂文斯相比,林肯在废奴平等这个问题上,表现的似乎没有那么热衷,然而我们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态度的坚定程度呢?铿锵有致的语调?慷慨激昂的陈词?拍案而起的胆量?冲冠一怒的豪情?毫无疑问,我们欣赏这些,也深受这些激情所鼓舞,但是受到挫折与打击之后呢?被绝望和无助所包围之后呢?漫长的等待与煎熬之后呢?还有多少人能够保持这样的激情?甚至于激情本身,它又包含了多少的非理性因素?
   与深陷沼泽,虽奋勇向前却寸步难行的勇士相比,我认为那些敢于折返而行,重新寻找道路的人更称得上是坚定的朝圣者,尽管返途的道路可能很遥远,尽管逆行的时候要面对同伴质疑的目光。
  
   以上大多是电影给我带来的第一印象,可能与史实不符,然而历史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谁也无法还原当时的场景,无论是史书、札记、还是电影,更无法还原历史人物的思想,所以我们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体会。

《林肯》的思想与动机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林肯》的思想与动机来自微语录网,更多《林,动机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