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致我们终将逝的青春》你不过是仗着我喜欢你

影视台词 > 影评 > :《致我们终将逝的青春》你不过是仗着我喜欢你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致我们终将逝的青春》你不过是仗着我喜欢你的正文:

    当郑微和和陈孝正在宿舍里生米煮成熟饭时,我以为在白娘子的时代,他们将永远不会再分开,然而,无论是电影还是原着小说,都又给我上了一课,哪怕生米纵然变成爆米花,该分照样会分。爱上时会义无反顾,歇斯底里的付出,同样不爱时将会是最残酷的冷漠,就像曾经看过一个女生的签名:我爱你时,你怎么都行,我不爱你了,你再动我一下试试,大嘴巴扇死你。
    金圣叹腰斩了《水浒》,把宋江投降后的那部分全部掉,赵薇腰斩了《致青春》,主要选取了小说的前半部分,其实辛夷坞的小说下部比上部精彩,下部更注重职场与情感,不乏精彩的心理描写,这可能和作者的身份以及生活体验有关。赵薇的这个作品,是她的研究生毕业作品,所以她更注重上部的校园生活,然而很多细节交代的不清楚,剪辑的有点混乱。尽管电影和小说有互文性,但毕竟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也就各有重点。就个人而言,小说前半部分很烂,电影前半部分却拍得不错,小说后半部分写的很好,电影却一带而过,或许,这就是电影和小说的主题:你喜欢的,别人未必也喜欢,你讨厌的,别人未必同样讨厌,爱者未必然,恨者未必不然。
    在青春年华,似乎感情是最难说清楚的,我见过敢爱敢恨,愿赌服输像郑微一样的师妹,也见过长袖善舞,甘愿做配角像老张一样的师弟,同样见证过不懂得珍惜,冷漠的像陈孝正一样的年轻的自己。每当我在海南接到石家庄打来的长途,无论打电话的人换了谁,一直保持着同样的开场:师哥,你还记得我么?我也很惯性的回复到:你是不是失恋了?无一否认。于是瞬间我就从大师兄变成了知心大姐姐。前几天陪几个泰国人逛街,傍晚时分,电话响起,电话里的小师妹说她和男朋友正闹分手,想一个人广州看他的男朋友,票已经买好了,其实她也知道男朋友对她不好,经常打她,性格也不和,可她就是放不下,离不开他,很多人都劝她不值得,可她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就是一心想过亲自证实,哪怕只有1%的希望,她也想试试。我们似乎能劝的只有一句话:不值得。似乎这是一句很有说服力的话,给自己留一份自尊,最后一份尊严吧,然而无论谁处在那个位置上,却都不能自拔,其实自己心里的大道理比谁都明白,可有些情感是理智不能左右的,就像你爱的死活来却不知道为什么,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年纪正青春吧。
    有人很欣赏郑微的敢爱敢恨,为爱情能不顾一切,放下自尊,把自己低到尘埃里,也有人会说她很贱,爱她的她不爱,她只爱不爱她的,面对富少爷许开阳的表白置之不理,却追求死板的陈孝正,最终还弄得自己遍体鳞伤,如果你看的是电影,也许你会从郑微身上发现你的影子,你也许曾经那么深爱过一个人,为了他可以不顾一切,可以改变自己,然而对方却总是若即若离,所以女生不怕爱上一个不爱自己的男生,最怕的就是碰上一个若即若离的陈孝正,于是越来越多的女孩子开始信奉这样一句话:遇到喜欢的男生,宁可错过,也不要太主动;如果你看过小说,你就会真正明白“终将逝”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曾经刻骨铭心的终究会看开了,曾经念念不忘的也终究会渐渐淡忘了,大学毕业三年后,当郑微变成郑秘书,当海归的陈孝正变成陈助理,昔日整个校园都知晓的一对情侣,如今虽然只有几步之遥,中间却有了一道心墙,当陈孝正再次叫她“微微”的时候,郑微面带笑容说,陈助理,我们再也回不了,世界上最残忍的一句话不是我不爱你了,而是我们都回不了,就这么一句话,无论曾经多么相爱的人也终究形同陌路,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如今轮到陈孝正偿还爱情的亏欠,可惜就算陈孝正愿意放弃他的所有,如今的郑微却已经不稀罕,他终于学会低到尘土里,但他对她来说却已经不再重要。电影里说他在美国结婚,又离婚,小说里没有交代,但无论是他阅尽风月,开始怀念那一厘米的误差,还是真的想重新开始,郑微这次是真的不跟他玩了,小说里的郑微说,每个人都给我上了一课,包括你,陈孝正。如今的她成熟多了,青春是用来成长的,也许很多人就是为了给你上一课,然后离开,就像领导,训训你,然后就可以拍拍屁股离开,是的,他已经走得太远,她不可能在原地等他,而他也不敢回头,一回头就会发现自己站在悬崖边上。如果你看了电影,你也许会为郑微感叹不值得,觉得她总是自取其辱,但我相信当你看完小说,你就明白,青春还有下部,爱笑的女孩运气终究不会太差,多年以后郑微终究原谅了那个辜负她的人,也原谅了自己年少时不问因由的爱,一切付出终究会有它的回报,世道轮回,这个世界很公平,你现在承受的苦难,将来必定有助于你。
    相信每个女孩都会遇到一个陈孝正,等他成熟了,也就变成了林静。林静当年离开是因为他看到郑微笑着走向陈孝正,料想郑微和自己在一起,也未必会有如此灿烂的笑容,于是消失,后来陈孝正也消失,于是郑微一个人来到婺源,找那棵树,把《安徒生童话》和陈孝正雕刻的小飞龙埋葬在大槐树下,同样是三年后,林副检察官出现了,她的生活里又出现了那个林静哥哥,这次爱情的主动权终于轮到了郑微,曾经被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抢走的自己的男人们,都回来了,但她不是王宝钏,她曾经爱上过别人,林静给了她懵懂的爱,陈孝正教会她如何爱一个人,还好,她学会了爱,才不会再选错,电影里的郑微无厘头的把看上温厚淡泊,眼睛里却写着征服欲的林大帅哥让给了施洁,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具有小说的结局,从此王子和公主过着幸福的生活
    “一遇杨过误终身”,满天星的花语是甘做配角的爱,有时候做配角也是幸福的,至少不会失,老张是阮莞和赵世永的配角,许开阳是郑微和陈孝正的配角,施洁是林静和郑微的配角,与其说甘愿做配角,倒不如说是一种无奈,就像中国人喜欢中庸,其实这不过是国人的一种自我安慰,因为达不到更强,所以才会中庸。你爱他,而他爱她,你也许什么都比她好,但仅凭这一点,你就输给了她。叔本华说:我们极少想到我们已经拥有的,而总是提到我们没有的。其实我们本可以在自己的生活里,做自己的主角,但在青春的岁月里,人们总是这样:得不到的都是你想要的,得到了的你又不懂得珍惜。
    青春逝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少年轻狂的退减,在感情上我们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懂得权衡,《致我们终将逝的青春》的导演似乎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把一切悲剧纠结的根源推到了男人身上,她更注重独立个体的感受,延续着郑微个人的成长,18岁,郑微说:“我是谁,有什么我得不到?”22岁,她大喊:“美国,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把我的男人还给我!”26岁,她看着他:“我不可能一次又一次相信你。”其实这只是表象,小说的作者才真把“终将逝”四个字解释的淋漓尽致,很多人分不清到底是什么逝了,其实很简单,就是那种不顾一切,不念过往,不想将来的爱逝了,那股青春的冲动逝了,那种敢爱敢恨的冲劲逝了,天地有情,岁月无情,当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越长大我们就越理性,我们便开始权衡,权衡在几年之内把自己嫁出,权衡嫁一个什么样的人,家庭背景可以说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可以说小说里几对青年的悲剧都是家庭因素造成的。林静的父亲林伯伯和郑微的妈妈在知青时代的爱造成了林静和郑微的悲剧,郑微和林静的童话时代逝了;陈孝正是遗腹子,他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年轻有为的父亲世,母亲终生未再改嫁,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陈孝正身上,电影里说是曾毓把公派美国留学的名额让给了陈孝正,这有点说不过,小说里的陈孝正本来想放弃美国的机会,和郑微搭建一个家,可被母亲洞穿,要求他放弃郑微美国,于是“恶婆婆”造成了这个悲剧,郑微和陈孝正的建筑模型支离破碎的逝了;同样赵世永的父母都是厅级干部,看不起阮莞当小学教师的父母,当阮阮打掉赵世永的孩子,他们的爱也终究逝了。电影里的阮莞在婚礼前为赴一场约,死于车祸,小说里的阮莞已经嫁做人妻,同样是为了赴一场约,却在火车上遇到jing匪大战,jing误开枪打中其心脏致死,郑微看着曾经的好姐妹变成了医生口中的“死者”,茫然失落更有一种痛恨,此时赵世永的电话打来,郑微拿起阮莞的手机,电话那头传来他的声音:阮阮,对不起,今天我的未婚妻要过来,我不能你那了,你再等我一天,我明天一定。郑微一边诅咒着赵世永,一边为阮阮庆幸,庆幸她是带着希望离开的,庆幸只有她的青春永驻,一语成谶,大地的幻想之花,由死亡来永葆新鲜。总有人会大张旗鼓的宣传,不要想太多,其实青春逝,我们真的要学会爱值得爱的人,有时候两个人在一起,只有爱是不行的,有时候门当户对真的很重要,你们的家庭氛围,教育背景,生活理念和信仰不会因为你的不在乎而不会成为你的障碍,有些人,喜欢,却只能远远的看着,有些人,讨厌,你却不得不强颜欢笑,这不是安徒生童话,也不是儿歌三百首,更不是黎维娟的现实,而是生活本身,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是你的导师,有的人给你上了一课,也有的人给你上了。
    《101次求婚》里的屌丝逆袭,终究还是生硬的把希望寄托在高富帅自己犯错误上,却没有为屌丝找到一条真正的出路。《致青春》电影里的老张成了跟班,而小说里的老张却走在自己创业的道路上,电影里的朱小北被退学,变成了刘云,小说的朱小北考研考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奋斗,只要付出了,总会有收获,只不过是时间的早晚,郑微虽然走的艰难,最终不还是收获了幸福么,当然这已经是后青春时代,这是终将逝的青春。趁青春尚未逝,我们还有理由不顾一切的爱,管他什么未来,现在爱了就好,至少你的青春里有他,你快乐,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当你回忆起那段岁月,无论是高兴还是悲伤,至少有那么一个人值得你怀念,值得你流泪,足矣,青春无悔,青春无怨,青春无敌这就是尚未逝的青春。趁着青春尚未逝,找个爱的人,或者珍惜那个爱你的人,爱的时候毫无保留,哭的时候淋漓尽致,让我们一起青春走一回,不要问我们哪里,每一代青春都一样的相似,又一样的茫然,我们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我们都在拿青春赌明天。
    我从不看别人写的影评,因为我怕我说的会是别人从别人那里抄来的话,所以我也希望你有自己的判断,你是不是爱上了一个人,值不值得,你能不能走出来,对你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这些都需要靠你自己来体验。青年节又到了,学生会又在开表彰大会,可惜挺好的一个学生自治组织如今却成了传声筒,成了某些老师的统治工具,但从五四开始,学生的骨子里就有一种可怕的东西,至于是什么,天灰蒙蒙的,我看不清。最后插播个广告,《致我们终将逝的青春》这本书是我的同学,即朱小北的妹妹猪小凡所在的一个出版社出版的,她让我帮忙宣传一下,所以喜欢的同学都看小说吧,尽管小说写得一般,电影拍得很烂,但至少这个题目让我想起很多,想起我的青春,想起高二时,我在高高的书堆下偷偷的看《泡沫之夏》和《第一次亲密接触》,想起高三时,那个一无所求全心照顾我的女孩,她说她要把我变成只有她受得了,别人受不了的男生,想起大学时,我送她回家,平时沉默寡言的她见到我却总是叽叽喳喳,她说见到我就总有说不完的话。命运苟如此,如今她却已经嫁作人妻。前几天我收拾行李,找到一个旧笔记本,上面字迹清秀,是她当年抄写的一段话:
    
     你可以沉默不语,不管我的着急,
     你可以不回信息,不顾我的焦虑,
     你可以将我的关心,说成让你烦躁的原因,
     你可以把我的思念,丢在角落不屑一顾,
     你可以对着其他人微笑,
     你可以给别人拥抱,
     你可以对全世界好,
     却忘了我一直的伤心,
     你做什么都可以,
     不过是因为仗着我喜欢你,
     而那,
     却是唯一让我变得卑微的原因。

  首先,青春是个什么东西?从九把刀的《那些年》到赵薇的《致青春》,恐怕喜欢这电影的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里面的爱情故事了,恐怕这些人也就把这些纠结的分合聚散感情与青春划了等号了。但是,我没有遇到过一个能督促我学数学的沈佳宜,没遇到过一个漂亮又死心塌地的阮莞,没遇到过一个能穷追猛打的郑薇,也没遇到过一个能白送来一次出国机会的曾毓。如果没遇到这些的原因是因为我是个胖子的话,那我要高喊:胖子也有追求美的权利!--电影里这句对白万不能当做笑话来看,如果是笑话,那么我们胖子是不是就没有青春?如果不是笑话,那么纵观整部电影,我们胖子的青春在哪里呢?谁来拍个我们胖子的青春?不知道你的青春是什么样子,我的青春一定不是这个样子,但我不知道我是代表了普通大众中的一员,还是茫茫人海中凤毛麟角千年难遇的一棵废柴。
  
  那青春究竟该是什么样子?70年代的青春,《阳光灿烂的日子》充分地给我们描绘了出来;80年代的青春,《站台》一五一十地给我们记述了下来;90年代后的青春呢?《致青春》不能给我满意的答案。《阳光灿烂》与《站台》表现方式不通,却有相似处。马小军打架砖头拍人、爬烟囱摔下来、最后推倒米兰是疯狂的一面,在《站台》里崔明亮一行追火车这个情节可以准确表现。马小军逃课、撬锁等等这是叛逆的一面,在《站台》里崔明亮的表现则是穿喇叭裤,听邓丽君,弹木吉他等等。马小军遇到米兰之前,整日游荡在屋顶上面,撬锁进别人家中无所事事,以及最后一脚被揣入水中的镜头,这是迷茫的一面,《站台》里更是随处可见了。《致青春》唯一提得上的共通点只有爱情了,马小军之于米兰,崔明亮之于尹瑞娟,郑薇之于陈孝正和林静,都是爱情的一面。或许有人说《致青春》也有疯狂之类的,失恋喝酒啊,跳水啊,上台唱歌啊,这是仅仅建立在谈情说爱基础上的,并不是疯狂叛逆的真正实质。每一个时代都有疯狂、叛逆、迷茫,这点《致青春》并没有像前两者那样从时代的大背景中挖掘出深意。所以,这个青春缺憾太多。
  
  电影到底想展现一个什么样的青春?看过电影后,我觉得能否准确地再现青春,跟导演有很大关系。七十年代是个爷们的时代,恰巧姜文就是个爷们,所以他拍出的青春也就是这个青春,令人叫绝。八十年代是个新旧文化冲突转变的时代,那贾樟柯就是个文青,所以他拍出来的青春记录了他自己的影子。赵薇作为一女性导演,是不是就很容易地以女生的眼光从感情纠葛入手,于是乎情啊、爱啊、为爱付出、为爱牺牲、爱的伟大、爱的执着……等等接踵而出。电影里好像说过青春不止爱情吧,可前前后后讨论基本上都是在讨论爱与不爱的问题。电影里虽然设定的每个角色都有故事,但整体看下来前面感觉比较散,更像单元剧。故事本身也仅仅独立地建立在每个角色个人的基础上,特别是朱小北一段,故事看起来不错,但是难成共鸣,大多数人还是处于人权被剥削的状况吧,请问敢砸超市的有几人?陈孝正的设定太平庸,任何时段都会有这么样的人,没有代表性。后段则略显突兀,郑薇一会儿跟那个林静好了,嚷着结婚了,一会儿又离开了。你有故事一次说清嘛,非得卿卿我我过后才说,明显欺骗女猪感情。或许赵薇也想将电影拍地更具立体感一些,可惜结果仍显单薄,在我看来这个题材还是沦为一部青春偶像片了,甚至给我的感觉还不如《那些年》接地气,起码《那些年》在心理及一些小的动作表现等方面是非常到位的。这里还要忍不住吐糟一下电影里的几个童话般的特效,很无聊。
  
  你这个青春输出的是什么观念?爱来爱的,加几句小资的对白,在这个三观尽毁的年代,无非还是一剂麻醉药而已。青春美好的可以拿来回忆,遗憾的可以用来祭奠,但千万不能用来幻想。而影片就是给了花痴们一个很好的幻想空间,以悲剧性来唤醒人内心的波澜不安。譬如阮莞,直到最后还有一丝幻想,奔看演唱会,不幸出事。除这一点,她可以是女神般的存在了。事发后,郑薇说:"你就这点为爱情牺牲的出息。"我觉得这个批评很好,但电影似乎不是在批评她,后来还说什么:"只有阮莞的青春是永不腐朽的。"这句话很让我反感,人死了才不朽是吧,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活着总归要比死了的好。包括女猪,除了找爱还是找爱,没其他事了。这个可能了奔向这个,那个可能了奔向那个……好吧,我嫉妒,我没这选择性。恩,我是胖子。如果说你的青春就是这么爱来爱的,那么你本身是没有理想的。你没有理想的原因是什么?根本上思想的迷茫。思想的迷茫又是为什么,电影没有告诉我们,反而用爱情来解救人生,这是一悖论。
  
  脱离生活的电影不是好电影。贾樟柯认为,一个导演要把握现实的题材,就必须融入到真正的底层生活中,必须跟在底层生活的人们学习,感受他们的生活气息,这样,才能拍出不脱离生活的东西,而现在一些大导演,他们整天出入于上流社会和高档的俱乐部,会割断他们与最真实的生活的联系,会给他们拍现实题材的影片带来障碍。从这个角度讲,如果赵薇想做一个好的导演,还差得比较远,如果她的初衷就是为了揽钱,那么目的达到了,效果非常好。
  
  青春之于生活的关系究竟应该怎样?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段青春,所以各自都有各自的看法。但无论如何,我觉得在我前面提到的,疯狂、叛逆、迷茫、爱情后,紧密相关的便是成长。《致青春》显然有所涉及,还用到了一句话:"一个人竟然会变成自己曾经最反感的样子!"这台词跟我年转过的一句话非常类似,原话这么说的:"长大成人这件事最恐怖的地方之一在于你或许会变成自己曾经最看不起的那种人。"现在想想,我们不必为此愧疚、难堪,当然,你若仍保持住原有的单纯那最好不过,只是很难而已,你世上受制约的事情太多。所以,青春不朽是扯淡,时间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够给你足够的自由,以及与之对等的冷漠与残酷,你不承认也得承认。美好的可以拿来回忆成阳光灿烂,遗憾的可以用来祭奠未曾带自己走向远方的站台,前面说过,千万不能用来幻想。一牵扯幻想就完了。幻想是为了美好,而美好的结局尚未出现过。无论《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是《站台》,青春的结局无外乎一种,接受现实。《站台》讲述的是普通人,结局比较颓废慵懒,然而是这大多数人的日子--往昔的棱角被现实磨平,略显无奈。《阳光灿烂的日子》一帮人有所成就,心安理得地接受了现实,坐着敞篷车,大笑着听着路路大骂他们:"傻逼~~!",同时现实的世界却变成了灰色。

《致我们终将逝的青春》你不过是仗着我喜欢你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致我们终将逝的青春》你不过是仗着我喜欢你来自微语录网,更多《致,欢你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