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追随》形式主义影评一篇

影视台词 > 影评 > :《追随》形式主义影评一篇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追随》形式主义影评一篇的正文:

  ?“文学家创造的那些经典形象都是这么着从他们思想的子宫中生出来的。但现在的这些文学人已经失了这种创造力,他们思想中所产生的都是一些支离破碎的残片和怪胎,其短暂的生命表现为无理性的晦涩的痉挛,他们把这些碎片扫起来装到袋子里,贴上后现代啦解构主义啦象征主义啦非理性啦这类标签卖出。”
  
  ①《追随》虽然不过70分钟,但包含的信息量却出奇得大。第二遍观影,我又看到了蝙蝠侠的标志——但我不会再一厢情愿地理解为诺兰的暗送秋波,它象征了Bill的幼稚。我注意到了玛丽莲.梦露的照片。她和女主角在某种不可言说的感觉上形成了一种镜像变换,代表了Bill内心的冲动与欲望。我还看到了《闪灵》的海报,这不是诺兰向库布里克致敬,而是找到了挖掘作家内心世界的同道中人。
  
  ⑥诺兰的叙事学理论不是在一部一部影片的磨合中建立起来的,某些思考在早期时就已经形成——早在长片之前,《蚁蛉》的嵌套与凝视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可以视为其后作品的哲学基础。
  
  ?不知大刘有没有受到《追随》的影响,不得不承认他对于作家行为的理解和《追随》本身描绘得有几分相似:
  
  ②当然,有些非解剖式的电影爱好者会认为这是毫无意义的镜头语言,那也无可厚非。过度阐释永远只是评论家在夜深人静难以入眠时想出来的用来锻炼思维或者炫耀技巧的文字游戏。《追随》的文本从不惮于推敲,是各种理论与谎言的演武场。然而,任谁都无法忽略的是电影的叙事结构。
  
  ⑦紧接着的长片处女作《追随》的是一场天马行空的实验,其大获成功之后,形式主义者诺兰开始变得更具野心,在探索形式之无限可能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记忆碎片》中,形式本身发展得极为精巧,甚至专门为了形式而形式——诺兰并不是一个痴迷于隐喻的精神分析爱好者,然而却为形式本身奉献了一个绝佳的隐喻:慢慢褪彩色变为黑白的速洗照片,正是这只结构野兽的物化!
  
  ?“文学形象的塑造过程有一个最高状态,在那种状态下,小说中的人物在文学家的思想中拥有了生命,文学家无法控制这些人物,甚至无法预测他们下一步的行为,只是好奇地跟着他们,像偷窥狂一般观察他们生活中最细微的部分,记录下来,就成为了经典……那些经典文学家,他们在思想中能催生成百上千个这样的形象,形成一幅时代的画卷,这可是超人才能做到的事。”
  
  ③《追随》的叙事粗放,但并不潦草,说倒叙的人我觉得是没有真正把玩过它的结构,倒叙的作用仅限于回忆,细究起来甚至可以认为只有插叙和顺叙。它的结构,有点像一部从起点和两个三等分点同时进行加载的视频,更数学地说,如果故事本事是从1到100的数数,那么刨开头和结尾部分的偏离,这部影片百分之八十的时间是按照“1,34,67,2,35,68,3,36,69……”这样的规律进行的。三段论的分割理由,可以是情节,也可以是场景。诺兰的做法是为叙事的跳跃做上明显的标记,好让最脸盲的观众也能懂个大概。标记是Bill的外形变化:第一段:长发;第二段:短发;第三段:短发+脸上的伤痕。
  
  ⑧也许是《记忆碎片》的不尽人意让诺兰开始反思自己的审美哲学。之后的诺兰及时将自已从一不复返的实验道路上拉回:《白夜追凶》像是一部为了转型而练手的平庸之作。《致命魔术》时期的双线叙事一改之前的特立独行与喧宾夺主,温柔得平易近人。与此同时开启的蝙蝠侠“新三部曲”里,你完全看不到之前那个醉心结构的诺兰,他其实并没有放弃自己的风格,而是将自己的天赋带到了剧本的编写中。直到《盗梦空间》,那个负责革新电影结构的诺兰又回归了。《盗梦空间》的动力学原理说白了内容在呼唤形式的进化,而不像《记忆碎片》——形式过于超前于内容而显得脱节。
  
  ?茫茫人海中锁定焦点的行为在生物学上似乎对应着某种受体的高潮。作为现代文学最伟大的技巧创新家之一,爱伦.坡,在他略带奇谈色彩的短篇小说《人群中的人》里,描绘了一个犹如飞蛾扑火般拥抱人群,并拒绝一切孤独的诡异老头。本雅明称这篇小说为“侦探小说的X光照片”,“侦探小说最初的社会内容是消灭大城市人群中的个人痕迹,侦探小说的流行,恰好迎合了被消灭了个人痕迹的大城市居民对个人痕迹的渴望。”
  
  ④好的悬疑故事=好的故事+好的叙事,这是不变的真理。《追随》的评分之所以要胜过《记忆碎片》,我自作聪明地认为是因为前者的“形式内容比”更加可口,而后者则显得像注水的西瓜——一口咬下,满是对于结构的惊叹与不解,而嚼不出什么味道来。为了形式而形式的人总是撞得头破血流。实践告诉我们,《追随》的结构并非无病呻吟,那种广撒网后瞬间收起的酣畅淋漓是中规中矩的叙事所不能达到的,但恐怕也不是万金油,更多的是一个难以再现的电影学现象——为之后一切欲挑战观众的智商的人树立了一个不可回避的标准。
  
  ⑨另一方面,《追随》对于阐释家来说具有惊人的可挖掘性。作家的创作动机是尤其不能回避的一件事。刘慈欣在写作《三体2:黑暗森林》时不无自嘲地挖苦说:
  
  ?Cobb在结尾处以诺兰惯常的手法消失在人群中,成为“人群中的人”,使之成为一部现代性意味十足的电影。他在最初入室行窃时教育Bill要闯进别人的生活,并迫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大概是以一种强调个人痕迹的专制口吻下的命令。因此,孑然一身的Bill的偷窥与尾随,到底是为了写作还是消解孤独,还是为了追寻个人痕迹,真的很难说清楚。
  
  ⑤追随虽多插叙,而且从一个故事的三段同时开始讲,但至少每一段都是顺叙。而《记忆碎片》则是顺叙与倒叙之间的间隔插叙,当彩色与黑白悄然融为一体,故事在真实事件的中点而不是终点完成了突转与高潮。相比追随在形式的毛躁,或者说狂放,诺兰在记忆碎片的结构上几乎是引入了一种数学上的严谨,即严格遵循“100,1,99,2,98,3……52,49,51,50”的叙事定律。但是,形式主义的野心最终膨胀得如此之剧烈,以至于必须要求一种足以匹敌的内容与之抗衡,《记忆碎片》内容本身关于自我认同,关于毁灭自我,关于西西弗斯式的轮回看似每一个都掷地有声,结果却是加起来都被形式的高光所掩盖。
  
  ⑩“原来文学创作是一件变态的事儿。”
  
  ?如此说来,Bill和托尔斯泰或者莎士比亚,似乎只是想象力的强弱不同,是冲动与审慎的差别,本质上都是重度偷窥癖患者。然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呢?大量街头手持摄影的使用,除了让专注于画面的观众产生一种轻微晕眩的不适,更重要的是作为真正的他者,为观众提供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偷窥视角。在这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黄雀之后复黄雀的解谜游戏中,处在偷窥食物链顶端的不是Cobb,而是观众本身——抑或观众本身也只是一本小说中受操纵、被跟随、被分析的小小角色而已,被置于一场超时空的“凝视”之下。这里确有过度阐释的嫌疑,并因此赋予了一部酷劲十足的小制作影片和《后窗》、《黑客帝国》之类反思电影行为本身或者人类存在本身的佳作齐名的权利。然而一切伟大本身,不都是过度阐释的结果吗?
  
  这是一篇玩形式的影评,它的真实阅读顺序应该是按照各个自然段前面的序号升序排列。然而影评是没有故事性的,对于我而言,似乎也没有逻辑性。我只是仿照《追随》的形式,赋予它三段论齐头并进的样子,想看看会获得什么样的体验,结果回过头来一看,造成了五官错位的奇异观感。不过不要紧,还是有收获的。那就是:为那些为了形式而形式的人们树立了一个最好的反面典型。晚安。

《追随》形式主义影评一篇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追随》形式主义影评一篇来自微语录网,更多《追,一篇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