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两生花》生活的两种可能性,但每种都有缺憾

影视台词 > 影评 > :《两生花》生活的两种可能性,但每种都有缺憾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两生花》生活的两种可能性,但每种都有缺憾的正文:

两个同名、同姓、相同模样却拥有完全不同人生的女孩,一个生在波兰,一个长在巴黎。她们有太多相似的习惯和物件,比如都喜欢用戒指摩擦自己的眼睑,都喜欢红配黑的搭配风格,都有一个透明的塑料弹球,都喜欢用护唇膏等,但这些其实都是无关痛痒的小事,只是为了说明这两人存在某种联系,这两个人的关系我的理解是应该是同一个生命的两种可能性,也就是你选择了这样生活“和”那样生活。我们都知道,真实生活中的我们虽然有很多选择的可能性,但无奈每个人只能选择一种,而且是在不知道哪种选择最好的情况下,当然也没有能力知道。面对这种困境的我们只能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是好的,“相信”是对自己的选择的信念性支撑。但电影中的微若妮卡却可以“同时”活两种人生,当然,这两种生活是两个形成鲜明对比的极端:虽然两个人都有惊人的音乐天赋,但选择却截然不同,一个为了歌唱宁愿死在舞台,歌唱可以带给她最愉悦的享受,这种享受是精神性的,一个却为了避免未知的风险而放弃自己的才华,选择在学校做音乐教师。音乐并不单指才华,在影片中其实寓意了对灵性的追求,选择忠于音乐就是选择忠于灵魂、享受精神、追求崇高、圣洁,选择保持自我。因此,电影中身在波兰的微若妮卡将音乐视为最高享受,她的生活同时也是干净、纯洁、忠贞和专一的,对感情是,对自我也是。相反,从细节中我们可以发现,巴黎的微若妮卡的生活非常混乱,跟毕业后就从未谋面的男同学上床,被在同一所学校教书的男教师轻浮的“调戏”等,她对待音乐和对待性、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致的。
  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生活形成了不同的自我,波兰的微若妮卡表面上看是孤独的,父亲不了解自己,阿姨嗜酒又好赌,与自己也并不亲近,男朋友并不能真正和自己在心灵上默契相投;但这终究是外在的,是外面的世界,是“外人”。她说,“我并不孤独,感觉到另一个我的存在”,其实她是真的不孤独,另一个我真的是巴黎的微若妮卡吗?我并不确信,哪怕她在波兰广场上真的看到了另一个自己,但她并没有给自己任何回应,事实上她根本就没有看到她。我想,另一个自己是音乐,不孤独也是因为音乐,音乐代表灵魂,代表一种追求,因此,不孤独,在最深的自我中,不孤独。
  巴黎微若妮卡表面上并不孤独,与父亲关系融洽,有很多男朋友,有同事一起喝茶聊天,但她却说感到孤独,感觉到有人在她生命中消失了。在做爱的时候,波兰的微若妮卡死了,她突然感到痛苦。电影中巴黎微若妮卡好几次做爱的时候都是痛苦的,并不是生理上,而是在享受生理高潮的时候心感到痛苦、孤独。失了是什么呢?自我。或者说灵魂。
  失灵魂(自我)的痛苦消失在做爱的欢愉中,生活和感情在痛与乐、爱与性、肉身和灵魂之间往复循环。但高潮毕竟是短暂的,最后一次当她哭着看着底片中波兰的微若妮卡(自己的灵魂)的时候,“性感”与“死感”同时达到高潮,生活的意义被消解为无。本以为“真正找到爱情”的微若妮卡希望在放弃音乐之后起码可以收获爱情,但她的故事却被爱人利用,自己的形象被制成木偶。那一刻她失了爱情,也永远丢掉了自我。
  灵魂是音乐的舞伴,爱情是世俗的守卫,结果,微若妮卡主动放弃了音乐,最后也被爱情抛弃。
  
  刘小枫分析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时写到,托马斯面对与两个不同类型的女人——特丽莎与萨宾娜的选择,这种分析其实还是男人的视角。排除被选择的身份,从两个女人自身的视角来看,其实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女人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是特丽莎式的,精神性、自束的、专一的、道德的?还是萨宾娜式的,肉欲的、随意的、自我的、自由的?这是每个微若妮卡的需要面对的选择,也是每个女人必须面对的选择。也许现实中并不是非此即彼、界限分明的,也许我们自己根本无从选择,都是天生的性情罢了。 /

《两生花》生活的两种可能性,但每种都有缺憾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两生花》生活的两种可能性,但每种都有缺憾来自微语录网,更多《两,缺憾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