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喜福会》双重文化下的中国人

影视台词 > 影评 > :《喜福会》双重文化下的中国人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喜福会》双重文化下的中国人的正文:

  《喜福会》是华裔美国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
  小说讲述的是上世纪40年代,4个历经不幸与苦难的女人从中国大陆辗转到美国,在那个她们心目中的天堂国度,定居,结婚,生下第二代移民。她们坚定不移的想要抛开不幸的过,希望自己的女儿可以像西方女性那样拥有独立自由的人生。母亲们热心而又执着的规划女儿的生活,然而她们的孩子是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长成的新一代移民,她们与母亲对抗,希望母亲退出自己的生活。不断的矛盾冲突中,东西方文化一次次的碰撞,尝试着互相渗透着,彼此认同。
  后来,一个叫王颖的华裔导演将这部小说拍成了电影。
  11年前,我在幸福大街的图书馆里看到了这本书,翻了几页,发现自己不能读进,便又把它放回了书架。那个时候,我已经在央视6套的《佳片有约》看过了这本书改编的电影,觉得好看,但也是不懂。
  也许那时我还太年轻了。
  这十年间,身边有不少同学朋友移民海外。读书的,远嫁的,小夫妻齐心协力开创美好未来的。有些人铩羽而归了又回,有些人寻到乐土一不回,还有人说要回却总也不回。在这些不知第几代移民的来来回回间,总能感觉到他们的母体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艰难对抗。生活在两种文化不断撞击困境中所要承受的压力也可想而知。
  最近,又重看了这部电影,感悟似乎多了一些。
  喜福会是每周一次的聚会。这四位已然年老的母亲,从年轻时便开始这样的聚会。她们虽然生活在美国,讲英语,努力融入西方社会,接受美国人的价值观,效仿人家的生活方式,对于自己在中国的过避而不谈,然而内心深处,她们认同的文化仍然是自己的母体文化。于是她们在喜福会上同与自己一样的东方人聚在一起,穿中式服装,品尝中式菜肴,打麻将,用中文聊天。她们对于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存在是有很清晰的认知的。
  然而她们的孩子,四个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女儿,对于母亲口中的中国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她们甚至不会讲中文。女儿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长大的人,她们认同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要自己掌控人生。于是身处于自己的东方家庭,她们表现的是那么的不适应。
  薇莉觉得母亲拿自己在国际象棋上取得的成就炫耀很丢人,因为她觉得赢得比赛的是她而不是母亲,她认为自己和母亲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这是纯西方的思维方式。然而在中国,孩子一贯被当做父母的私有财产,孩子有责任实现父母的期望,当然也理应成为父母炫耀的武器。
  君的妈妈希望她在钢琴方面有所成就,然而在君看来,母亲没有权利强迫她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她用自己的方式抗衡自己的母亲。
  母女间的矛盾似乎都是因为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所产生的。
  然而其实,身处两种文化冲击下的女儿是矛盾而纠结的存在。她们有着东方人的面孔和西方人的思维,那颗心又被东方文化丝丝缕缕的缠绕着。她们的行为模式上依然能够看到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子。
  罗斯虽然用自己的清高赢得了美国丈夫的爱情,然而她骨子里的东方思想让她认为丈夫为了他们的爱情而反抗自己的母亲的行为是一种伟大的牺牲,而她自然要用她无尽的包容退让来回报丈夫的爱情。这是善于隐忍付出的东方女性在处理婚姻关系时惯用的方式。而西方人普遍认为爱情婚姻是一种合作式的伙伴关系,双方在这种关系中获得快乐是首要的。所以罗斯在美国丈夫的眼中渐渐失了色彩,变成一个毫无存在感的女人。最后是她的母亲告诉她:你应该清楚知道自己的价值。
  李娜虽然用AA制的方式处理她和丈夫的生活支出,但是她心底并不真的认同这种家庭经济模式。经济上独立不仅没有让她感觉被尊重,反而越发觉得婚姻关系的冷漠。她对于西方家庭中的公平模式有些效仿过度了。也是她的东方母亲让她明白,在婚姻中,重要的是尊重和温情。
  以移民为背景的电影,总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亚裔生活在海外时,处于西方社会文化边缘的挣扎与无奈。我们很难评判哪一种文化更优秀,更主流。任何的文化都是通过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而积淀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势必经历两种或者多种文化的融合交汇从而衍生的更多元的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冲突是必然的。冲突之后我们需要认同和包容这种多元文化的存在。另外就是,在接受无数外来文化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来自于哪里,母体文化始终是一个人存在的根本

《喜福会》双重文化下的中国人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喜福会》双重文化下的中国人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喜,国人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