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再见语言》伤眼伤身的视觉实验

影视台词 > 影评 > :《再见语言》伤眼伤身的视觉实验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再见语言》伤眼伤身的视觉实验的正文:

  每年戛纳总有一或者两部竞赛单元的电影,会产生极端的评论 — 推崇或是诋毁,而这类型的电影呢,往往选择在戛纳舆论温度最高的5月份上映,比如年的Only God Forgives,和今年的Adieu au langage。两部电影类似之处都在于极其风格化的视觉语言,是完全的作者型电影,且均出自大导演之手,而不同点,在于Only God Forgives大致属于视觉系,主角基本不说话,灯光布景那个美,而今年的Adieu au langage属于话痨系,背景音就没断过,不管是人声还是配乐。
  
  早前知道这是戈达尔的第一部3D电影,看到上映消息时,就已经做好身心被虐的准备,可真看这部电影,还是整整给自己打了半个多月的气。作为晚上8点场,Les halles的上座率还可以,有4成左右,虽然基本是老中年观众为主,想来都是铁粉了吧。
  
  如果回到电影本身,可能大多数人的疑问是,这样的电影还能称为电影么?
  在数字时代到来后,电影人纷纷转投数码拍摄,数字化的后期制作。于是,视频和电影之间原本清晰可见的沟壑,也就渐渐湮没在科技史浪涛里。甚至当我们上当代艺术史的课程里,还得专门有一小段来从技术层面讲解艺术视频和电影之间,是曾经有过多么大的区别。
  而当技术发展的现在,视频和电影之间的技术没有了巨大的界别,甚至两者的存储介质都已是数码拷贝,甚至放映环节的区别则微乎其微。
  
  之后的问题是,电影可不可以向艺术视频般,不在意故事,不在意传统视觉语言美学,甚至配乐节奏的铺垫作用都是可以丢弃,就更无所谓剪辑上的合理和镜头技术的运用。
  
  在我看来,很明显戈达尔用70分钟回答了这个问题。而这部电影又分明拍的不是给一般观众看的,甚至也没有太多考虑到戈导的铁粉都是中老年观众,——太伤眼睛了。
  
  这部电影显然是为了放到博物馆里的。想来如果在一个当代博物馆里,放一部这样的纯实验性质电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导演的各种意识流的片段拼接,极其像东京宫里上半年的艺术视频展,不过它的布展是把几十个视频分排投射到地面上,而戈达尔是把这些片段剪合到电影里。虽然整体的画面是絮乱,其中却不乏几处镜头语言仍较有视觉实验意味,拼合在一起的体验是,更像一个长达70分钟的艺术视频多过于一部广义中的电影。而背景语言和演员的对话,还是像极了60-70年的戈达尔电影,好像这些对话都和主角有关,但分明更无关联。细细想来,这还不就是Camus的局外人的情结么。(这里真心向告诉导演,现在人都不这么说话了!)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有了个疑问,如果把传统意识上的电影视觉艺术和古典绘画两者的发展史进行比较:好莱坞的商业巨片,有点走向了19世纪绘画领域里的学院派的道路,纷纷追求视听奇迹,不断地突破荧幕所能表现的视觉极限,甚至题材上,学院派当年大好各种神话题材和历史新画,而好莱坞的商业巨片则是在漫画英雄和科幻题材上高歌猛进。而戈达尔,或者类似的作者电影,就放佛当年的莫奈展出他的日出.映象, 或者是更早的Turner,在彼时是极具实验性。而之后,每个极具实验性的作品,总是要放到很久远的未来才能定义。
  
  当然,就它严重伤害了我的眼睛来说,只能给三星。艺术家很情绪化,难道买了票的观众只能被动接受么?

《再见语言》伤眼伤身的视觉实验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再见语言》伤眼伤身的视觉实验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再,实验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