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成长教育》从佛教角度解读

影视台词 > 影评 > :《成长教育》从佛教角度解读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成长教育》从佛教角度解读的正文:


  一、珍妮到底错在何处?
  
  无疑,影片清楚而坚定地告诉观众:珍妮的选择是错误的!她为一堂情感教育课支付了沉重的代价。她错在何处呢?

  首先,错在她对爱情抱有幻梦般的臆想,大卫表现出来的一切恰恰符合了她的期望。但是,爱情的虚幻性在于它总是需要重重伪装,如果剥了伪装,抽离了金钱、跑车、音乐会、高档餐厅、巴黎、豪华酒店与名画,美感在哪里?与众不同在哪里?爱情还会存在吗?还能找到“爱”的感觉吗?而这些元素并非大卫自身本具的,只是他的“钓饵”。珍妮后来明知道大卫的钱来路不正,人品下劣,仍然退学订婚,她爱的是真实的大卫,还是“钓饵”?直到最后发现真相后,珍妮才明白“钓饵”只是暂时给她尝尝的,她不可能终身拥有,她只是大卫调剂生活的佐料罢了。

  其次,珍妮努力追求的人生目标是可疑的,不能带来终极的幸福。即使大卫是单身,珍妮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所求的一切,这种生活就能带来真正的幸福与满足吗?如果每天听音乐会、开跑车、高档餐厅,会不会也有厌倦的那一天?如同她现在厌倦学校生活一样。这是肯定的,幸福不是来自向外的贪求。

  第三,错误的取舍标准。珍妮不喜欢制服、眼镜、沉重的书包、日复一日刻板枯燥的校园生活;不喜欢她妈妈那种洗衣、做饭、打扫房间的没有意义的人生;也不喜欢像她老师一样,教无聊的课程,批改无聊的作文。她对校长说:人生应该是灿烂的、精彩的。从这里可以看出,珍妮取舍的标准是:快乐就行(这也是世间大部分人遵循的标准)!而这不是快乐的因,那注定南辕北辙。何况,所谓的快乐本身就是坏苦。
  
  
  
  第四,没有及时悬崖勒马。珍妮并非一直被蒙在鼓里没有逃离的机会,但她放弃了。如果她坚持不邪淫,对男女关系慎重对待、洁身自好,即使失学业,也不会失贞操。在得知大卫以偷盗为生时,她若抽身而退,也可以避免惨痛的伤害。但是,她为了得到浮华富贵的生活,还是选择容忍、接受品德如此恶劣之人,幻想着与他相伴一生。所以,当她斥责大卫的同党丹尼为何隐瞒大卫已婚的真相时,对方冷冷地说:你看着我和大卫拿(偷)地图,你也没多说什么。
  
  
  
  二、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珍妮还是个孩子,她的人生观与价值取向是谁灌输给她的?谁为她负责?应该是家长和老师!因为她一直生活在家庭与校园中,可以说她的思想观念中的一切都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产品。
  
  
  
  首先,家庭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珍妮的父母希望她能够考上牛津,进入上流社会,过上高档生活。既然大卫能毫不费力地帮他们实现这个愿望,那何必还要辛苦上学呢?所以他们不但默许她夜不归宿,甚至还鼓励她退学、结婚。从这里就找到了珍妮想走捷径、不劳而获的思想观念的源头。这直接导致了珍妮的悲剧,使她接受惨痛的成长教育。对此,她的父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当真相浮出水面时,珍妮忍不住大声质问父母:“如果说愚蠢的女学生总会被光鲜年长的男人吸引,那你们俩呢?”
  
  这是值得所有的父母深思的:作为父母,要教给孩子什么?是告诉他们人活着就是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裕享乐的生活吗?还是培养他们面对诱惑明辨善恶取舍的能力?这是这部影片对所有父母的提问。
  
  
  
  其次,学校教育存在的缺陷。珍妮的老师和校长虽然一直反对珍妮的选择,并多次警告,却没能最终阻止悲剧的发生,这证明学校教育的无力与教条化。老师们不能解答珍妮的问题,不能告诉她什么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没能指出珍妮的选择究竟错在何处、有何过患,这从她们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出来。在老师一番劝说后,珍妮说:“与其毕业之后像老师那样批阅无趣的作文,不如现在经历真正的生活。”校长的话更显得软弱无力:“没有学位的人做不了大事。”女生反驳:“有学位的人也做不了大事,读书是很无聊枯燥的事情,教书也是很无聊枯燥的事情,大家都在相互折磨。你告诉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些对话足以引起我们深刻地思考与反省: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仅仅提供知识与谋生技能,仅仅盯住分数和升学率是远远不够的。
  
  
  
  珍妮可以说是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中众多女孩子的缩影,只是其他人不可能都像她一样有机会回头,再重新成功。这部影片的目的与主题在于引起我们的思考:悲剧的出现是有内外多重因缘的。如何避免珍妮的悲剧再次上演?作为父母与老师,到底该怎样引导孩子的成长?应该帮助孩子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贪欲的过患,也告诉我们五欲是不可依靠的。经云:“喜爱一切欲妙者,如饮盐水无厌足”。《广论》亦云:“然三有乐,任受几多,非但无饱,后后转复增长贪爱”。以追求五欲享乐为人生的目的,不但永远得不到满足,还会增长贪爱。在成年人眼中,校园生活是多么的单纯而美好,但对久处其中的珍妮来说,这种生活却变成了一种桎梏。同样,即使换一种生活,开始也许会暂时满足,久则生厌,这是必然的。比如,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刚买的新衣服,得到的第一刹那最喜爱,天天穿,不久就会视之如抹布。
  
  只是一般人看不到这么远,往往自己设定的“幸福人生的蓝图”,经过千辛万苦得到后才发现完全不如想像中的美好,甚至毫无价值。然后再换一个目标,继续追求。厌倦了再更换。无力追求时就剩下无可奈何的忍受。
  
  五欲乃坏苦所摄,是“苦”的变相。从这个意义上说,包裹着“幸福”光环的任何所谓的“爱情”,对双方而言都是陷阱。如同《广论》云:“谓譬如极热或疮或痈,若于其上洒以冷水,似为安乐,于生死中所有乐受,若坏灭时,还起众苦,故名坏苦。”如果不能看透五欲坏苦的本性,我们的人生就被贪欲控制,失了自由。这说明智慧的抉择是多么重要,为自己选择真正有意义的人生目标是多么重要。我们应该思考: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人生?我们究竟要过怎样的生活?我们将如何度过这一生?这是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的问题,也是我们的教育无法回避的课题。
  适合人群:90后的高中女生、大学女生及他们的父母、老师。

《成长教育》从佛教角度解读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成长教育》从佛教角度解读来自微语录网,更多《成,解读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