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十月围城》革命的反讽和解构

影视台词 > 影评 > :《十月围城》革命的反讽和解构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十月围城》革命的反讽和解构的正文:

  在写此文约一个多月前,我写了一篇《没有来龙也没有脉的十月围城》,文中对《十月围城》作了算得上激烈的批评。我得承认,有时我的领悟来得太慢,好在我这个人从不惮于自我否定,所以我也要在此否定我原先对《十月围城》的大部分评价,现在我要说的是,在我眼中《十月围城》是一部经过巧妙商业化伪装的反思性作品,它所要反思的就是革命,以及革命的伟大与否。
    
    革命,只是一个华丽的包装
    
    南方周末一篇评论说,《十月围城》是陈可辛或者说香港电影向大陆电影节的一次妥协,在过,香港电影里更多的是每个人为了个人的目标而努力,直至浴血搏杀,没有谁是为了一种信仰,或者说非个人的目标而奋斗。但是在《十月围城》中,人们都是为了革命而献身,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小我。所以这是一次妥协,和看齐。
    但影片的真实含义可能和评论所说恰恰相反,《十月围城》更象是一次假投降,真反讽。
    谁在为了革命而献身?甄子丹吗?不是,他只是为了赢得女儿未来对他的尊重和缅怀(他可能没想过会死),也不想再被人肆无忌惮的侮辱。任达华吗?他们只是为了报复朝廷对他们的不公,所以任达华会说:“早就在等着这一天。”可见孙中山是不是回来,或者说回来的是不是孙中山都和他没关系,他只是找一个向朝廷“讨说法”的机会。朝廷不给他说法,他就给朝廷一个说法。任达华的女儿吗?她更简单,她连父辈们为什么会远离家乡都不知道,她只是想报仇,然后回家。她简单到了盲从的地步,她只是一个被逼急了的小女孩。黎明吗?他只是为了一把被赎回来的祖传的扇子,至于生命,对他早就没有意义,死与不死都没什么大关系。谢霆锋也不是,他只有对主人的愚忠。只有巴特尔,他是因为钦佩王学圻而加入的,但对革命的真谛他未必知道多少。
    而真正懂得革命意义的呢?是陈少白和王学圻,他们最后都没死。尤其是陈少白,王学圻怎么也死了儿子,他却什么也没失。陈少白一再鼓动别人冒充孙中山,那么他自己呢?他自己当然不行,他的命值钱,怎么可以做这么没价值的事情。他觉得李公子也不该做这事,所以他激烈的反对,但李公子是个热血愤青,这种小愤青自古就多如牛毛,现在在网络上还有千千万万。他们是最不乏热情和勇敢的,什么都敢做,但他们也是最容易被利用的。他们号称革命的希望,但往往只是革命的垫脚石。最后陈少白们和王学圻们都活着,享受革命的果实,而李公子们一批批地走在了前头,用他们的死亡成就了革命的壮烈,以及最后的成果。
    我差点忘了,还有影片中所有为革命死的普通人,他们没有一个要为革命而死,但他们事实是为了革命而死,盲目而热血的青年,为无数个个人目的被召集到一起的无名者,革命依靠他们成就了革命的胜利,陈可辛也依靠他们成全了革命的存在。无论在电影中,还是在现实中,革命都只是一个华丽的包装。而在包装之下,是无数无名者和无谓的有名者的尸体,以及有谓的有名者的生。当然,我这里说的有点刻薄,有些陈少白还是死了,可他们终究是有谓的死,比那些无谓的死又有所不同了。如此看来,无谓者的死亡是如此轻如鸿毛,如此不值,历史上也确实是如此,革命者的一句承诺,可以让无数人为他卖命,然后他们死了;或者还没有死,可是生活却没有任何改变,老区还是那个老区,老区里曾经庇护的人却已飞黄腾达。
    可是当影片将他们中的一小部分第一次展现出来,在他们所有朴素的目标下,革命这个概念的包装虽然没有被迫裸奔,却被大大的解构了。
    
    革命神圣性的解构
    
    革命,一个曾经多么冠冕堂皇的词汇,那些倒下的人们本该多么伟大和壮烈,但是在影片中,革命却被殉难者自己的死法给解构了。
    每一个死亡都是因为他自己的目的——这个之前已经说过,没有什么崇高的情怀和理念,没有任何关于价值观的争论和升华。当年有人会喊:“为了新中国,前进!”,或者“期待革命胜利的一天。”而现在,在影片中,任何口号都消失了。剩下的只是面对死亡的蛮勇,和一个个再为简单不过的个人目的。
    即使是勇敢的李公子,也只能像沙袋一样被人随意乱戳,最后无声无息的死。这是此前的大陆主旋律题材中的革命者从所未见的死法,连一声“某某某万岁”都没有来得及在侩子手面前喊出来,死的窝囊之极。非但如此,他甚至还哭了。他在哭什么?觉得自己被骗?还是害怕了?可是等等,不知道谁有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就是谁又知道他哭了?他当时在三轮车里,等他的身体被人看见时,他已经死了,没有任何人看到他死前的样子,所有他死亡前的表现都只能被后人想象。在《十月围城》之前,人们想象他无谓的面对死亡,并勇敢的高喊口号,当然,这样的人必然会有。可是谁又能否认还有人会在就义前痛哭流涕呢?尤其是李公子,他年轻的可能还没来得及思考生与死的意义,更没来得及享受生的主要乐趣,他就要早早的死。他的任何后悔或者软弱都符合情理,都出于人之常情。而他最后可能的软弱,便和之前那些并非为革命却终究为革命而死的人们,一起构成了对“为革命而献身”这一神圣使命的解构——没有多少人是神圣的为了革命而死,在革命的包装下,死亡只有他最朴素的意义。
    甚至有些死亡还是莫名奇妙的,比如巴特尔,他被突如其来的女乞丐刺杀,这小女乞丐显然不是清朝的刺客,最多是被收买的(和黎明的被收买是一个道理)不明真相的群众,而就是这样一个不入流的临时刺客,却把目的最崇高的巴特尔刺成致命伤。这一情结乍一看非常突兀,似乎不合常理。然而历史上,有多少怀有崇高目的的人都是如此莫名其妙的死,无论他们自己还是杀死他们的人都不知道这一切是因为什么,他们知道的只有一点,一个杀人,一个被杀。为革命的神圣牺牲因此再度被解构,成为一个纯粹的偶然。
    但至此,解构还没有结束,解构的高潮出现在影片的最后。
    任务已经完成了,革命者已经通关了,如果这是一出游戏,那么它就该结束了,可是游戏程序出现了严重错误,反方还不知道游戏已经结束,继续执行着杀人的使命。所以影片最后一段已经和革命无关,只是一场简单而血腥的杀戮。这或也是一切革命的归宿,在你死我活的革命运动结束后,仇恨仍将继续,杀戮没有任何高尚的目的,只是为了发泄仇恨。当然,后来者还是可以进行新的包装,说他们是为了革命而死,但其实他们只是死于仇恨。真正的革命者播撒下仇恨的种子,自己全身而退,留下仇恨的种子在革命的铺路石中生根发芽,浴血成长。李公子还有其他人的死是一个不是终结的终结,他们的亲戚朋友同志会因此而继续加入革命的队伍,或许只是为了仇恨而加入,继而播撒新的仇恨。然而他们也会被包装为革命者,他们的行为也会被包装为革命的壮烈之举。解构的种子又被悄悄种下,然后在新的故事里,展现出新的表现形式。
    
    投机者的杯具
    
    王学圻的李玉堂是个有趣的角色。他恐怕是这出革命的舞台剧中最清醒的一个人。他至始至终都没有说出一个大道理,他参与行动的动机远不如陈少白高尚。陈少白说得对,他只是在投资革命,“投资”,这话说得好听,其实谁都知道,他只是在“投机”。革命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有甚至潜力的商品,一旦投资成功就会有所回报。这就如同西方的政治献金,总统竞选者总会获得一批商人的支持。说得更近一点,革命本身没有产出,所有的革命都需要有产者的支持。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所以大多数农民起义到最后都要与有产者共谋,历史书上说,朱元璋最后得到了地主阶级的支持,所以他就不再是农民运动领袖了。谁在支持他呢?就是李玉堂们,在民间传说中是沈万三。沈万三就是古代的李玉堂。
    《建国大业》里,毛看到商人罢市也头疼,说打仗靠自己,但管理国家最后还是要依赖他们的。然后商人们放心了,建国大业也就完成了。可见李玉堂们的作用是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即使他们的参与目的很自私,很势利,可是谁也离不开他们。自古以来,再神圣的事物也需要经受商品化的考验。无论建一座庙,还是一座教堂,或者清真寺,没钱不行。所以单纯的农民运动最后都失败了,李玉堂们的支持者才能笑到最后。李玉堂是一个人,也是几千年来,一切革命的赞助者和投机者们总形象的缩影。他们对所谓革命有最现实和清醒的认识,他们的投资最低限度只是为了将来能自保,如果运气好了,被封个赏也说不定。也所以,当李玉堂知道儿子也投身于革命,他对陈少白忍无可忍了,他说:当初说好他与革命只保持投资与被投资的关系,决不让家人卷入,可是陈少白连他儿子也当作成李玉堂对革命的投资品,超出了当初了合同约定,是最严重的违约行为,叫他如何不愤怒。看到儿子即将被革命的包装迷惑,继而将被革命者花费,他如何不着急。
    最后他的儿子死了,这是历史上的李玉堂们第一次站在银幕前,展现自己的形象。历史从没有对他们进行任何具体的评说,而在影片里,他(们)的儿子死了。不想被卷入而最终被卷入;本想超脱于外,只赚不赔,但最后却赔得彻底,赔得干净。这看似是偶然的杯具。实则呢?最后胜利的永远是政治家,最后站在光环下的也永远是他们。历史一次次的重复,李玉堂们或有幸,默默地生存着,无见于史册;或无幸,输掉最宝贵的东西,甚至身败名裂。对了,就像我前面说到的沈万三,最后被朱元璋发配充军。而在影片里,李玉堂没有身败名裂,可是如果让他选择,儿子的死亡还是身败名裂,恐怕选一万次都会是后者吧。但是历史从来不会给他这个机会。李玉堂们,在用他们的行动解构革命的同时,他们的动机也最终被革命解构。在神圣的光环下,一切个体都被掩藏,剩下的唯有那个灿烂夺目的光环。

《十月围城》革命的反讽和解构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十月围城》革命的反讽和解构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十,解构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