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少年派:一个人的成长

影视台词 > 影评 > :少年派:一个人的成长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少年派:一个人的成长的正文:

  这是一个关于哲学、关于信仰、关于人性的故事,其中饱含了信念、理想、勇气、挣扎等复杂因素。但是,我认为,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讲述成长——一个人的成长。
  初看电影,被其中奇幻的故事、唯美的画面和直击人心的音乐所吸引,感动于派的善良和至诚,赞叹派的勇气和耐力,为一个少年成长、战斗的胜利深深感染;在余味中思考派所讲述的两个故事,不是为了争论孰真孰假,而是想弄明白这两个故事中包涵的的深意。首先,我要从那些有代表性的符号和连贯清晰的故事脉络分析起,以便由浅入深、扣显开隐。
  名字——成长的宣言书
  故事从派的出生和名字讲起,派的名字,从小就为他带来了困惑,被同学叫为“排泄哩”,为了改变这一被嘲笑的状况,派在一个新的学期,用三个大黑板上的无理数创造了传奇,成为众望所归的派,这个时候就能看出派的耐力、用心和倔强,也为以后227天的海难求生成功做了性格铺垫,结果是他用自己的智慧改变了被嘲弄的现实。这是一个关于名字的小故事,也是一个关于智慧和努力改变命运的故事,这是每个人开始成长的初期给自己贴标签的方式,是一种宣誓,它是起点,也伴随终身。
  老虎——信仰——成长的力量
  上帝,这个词在整个电影中多次出现。从一开始,来找派的作家就提出是来听一个会让他相信上帝的故事;直到电影结束前,故事讲完,派评价作家的意见和上帝的一致。显然,宗教信仰是这个故事自始至终的重要线索。派的成长和在海上的漂流都离不开宗教信仰的指引,伴随他的悲欢苦乐,让他更加坚强、成熟。
  派从小就对宗教信仰痴迷。作为一个印度人,他信仰印度教;后来他又喜欢上了圣子,于是信仰基督教;偶然的机会又让他信上了伊斯兰教。虽然是多个教会的成员,但派是坚定的信徒,吃饭之前,他既执行伊斯兰教的仪式,也执行基督教的祷告。被父亲教育了之后仍然不改,虽然他承认父亲说的有理。但是,任何心灵上的转变只能够靠自己的经验和亲身经历才能实现,别人或者书本上的说教都是无力的。派的父亲信仰科学是因为他小时候患病,上帝没有出现,是西医拯救了他,所以他皈依了科学。而派没有经历这些,他单纯稚嫩的心灵需要的是宁静的温暖和兄弟一样的坚实,这些他能从宗教信仰中得到。派信仰宗教,不吃荤,相信动物有灵魂,试图与动物交朋友。但是他的父亲用一只羊的血淋淋的生命告诉了他,野兽不是人,它没有人的思维和感情。就这样,派的童年因老虎吃羊而结束。从此,“世界失了它的一切魅力。学校令人讨厌,只有事实、分数和法语。”派烦躁不安地长大,寻找一些可能给他的生活到来意义的东西。这是派的信仰的短暂缺失状态,没有信仰的生活暗淡无光,虽然他衣食无忧,在学校里和健康的孩子一样,但是对于他来说,一切都没有了魅力,他找不到生活的意义。这其实解释了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人们的物质富足却仍旧得不到快乐、安心的本质原因。尤其对于当前暴发户一样的中国,物质不再匮乏,人们却多了很多空虚和浮躁,恐惧和焦虑,这跟信仰缺失不无关系。没有信仰的人难以得到灵魂的安宁和坚实,容易迷失、疯狂,看不到人生的价值,陷入精神的荒芜中。派在这经历了这些挣扎以后在甜蜜的爱情中重找意义。
  后来,派遇到了海难,这其中有一些情节明显反映出了信仰在派的求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这一段中,信仰化身老虎,陪伴派。最初,他说:“上帝,我把全身心都投入给你,我是你的附庸,无论发生什么事,我想知道,给我看。”这时,他对信仰是一种全情的依赖。到后来,派和老虎争斗,他本来有机会用斧子杀死老虎,让自己更安全,更容易活下,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这个时候,他依然不肯放弃心中的信仰,冒着被老虎吃掉的生命危险,坚守自己的善良和不伤害动物的爱心。但是,后来饥饿改变了这些。用同样的斧子,派杀死了鱼,派虔诚地跪下来感谢印度之神毗湿奴的拯救。他终究还是杀生了。人为了生存有时不得不放弃一切,即时是自己曾经以为坚定不移的信仰。不过,在派的心中,杀鱼不是对信仰的放弃,而是对信仰的感激。终于,派在和老虎相处了很久以后,明白“离开了理查德?帕克,我将立即死,我怕他使我警觉,照顾他给了我生活的目标”,这是信仰的强大作用,即时有时它让你辛苦劳累挣扎,但是它是强大的精神支柱,它的存在带来的忧患意识进取精神使人生命延续,这比不存在时的安逸享受更重要。在暴风雨中,派呼唤着上帝,他祈求上帝对基督徒的恩赐,又对老虎被吓坏,自己失亲人感到悲愤,大喊:“我投降,你还想要什么?”这里,派对信仰既敬畏又无奈,信仰是一种主宰的力量,人必须充满敬意、不可违背地屈从。在经历了绝望之后,派来到了神秘的小岛,尽管他发现这是一个食人岛,不得不离,但是他从这里得到了充足的淡水、食物,得以继续前进,最终获救。派认为:“即使当上帝似乎抛弃了我,即使他似乎无动于衷于我的痛苦,当我超越了所有希望中的拯救,他让我休息,并给我一个继续旅行的信号。”派自始至终都坚持着信仰,并且心怀感激,尽管他经历了苦难折磨、亲人离散,但是没有信仰他就不能够活下来,是信仰在他忍受折磨时陪伴他,激起他求生的意志。所以,派一直保持着对信仰的执着,这在中年派吃饭前的祷告中就能看出。
  整个影片过程都见证了信仰的力量,这其中不乏李安处在美国的环境中,对美国梦的利用和弘扬。但是,说到信仰,这是属于全人类的认同。信仰让人更加强大、坚定、勇敢、执着、奋进。
  笔——成长中的幻想
  在派最初遇难并开始理性求生时,它开始用笔,他写求生纸条放入易拉罐中,寄托自己对他人救助的幻想。到后来,他用笔记录下了在海上漂流的事情、心情,是一种倾诉和铭刻,更是一种寄托。在经历了看到其它海船,满怀获救的希望,却又最终无望后,派写下“再也不能从现实中想象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句话,这时,笔用完了,意味着幻想的结束。在每一个人年少的时候总是充满各种遐想,这其中不乏幻想,这些幻想让人在现实的世界中获得一些暂时的欢愉和逃避,但是这注定了是不可能实现的,无数次的失望之后,我们才能懂得抛弃幻想,独立自强,踏实前行。派用笔为我们展示了这些。
  离殇——成长的无奈
  派在离开爱人时记得关于最后一天的所有,却不记得说再见。派在墨西哥海边看到老虎离开时,他肯定老虎会转身对着他,耷拉下耳朵,咆哮,以某种诸如此类的方式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做一个总结,但老虎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丛林,他甚至没有回头看他,这深深刺痛了派的心。这些都被看做是放手的艺术,放手注定了要分别,再见的那一刻并不一定有一个神圣的仪式,缺失了仪式其实就意味着某些深埋的情感没有得到释放、宣泄和一种符号性的神圣寄托,该说的感谢无处倾诉,该道的离别没有出口。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哀痛,让人在更为久远的岁月里难以释怀,不能自拔。放手,是一种转身,或者华丽,或者凄凉;放手,是一种放弃,或者轻松,或者难舍;放手是一种得到,或者更好,或者稍坏。总之,放手是一种成长的无奈,饱含了深沉的孤独和殇逝。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聚散离合纠缠不清,淡淡地、莫名地逝的伤痛,不需要宣誓什么,却深藏在心底,挥之不。
  科学与信仰、真假故事——成长的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
  观影之后,人们不免会想,到底派讲的哪个故事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其实,真假无所谓。明显的是,这两个故事,一个代表的是现实世界,一个代表的是精神世界。在派后来讲述的故事中,是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争斗、利益关系,没有神奇,没有荒岛,没有狐獴,没有老虎,只有普通海难中人的灾难、残杀与幸存。这是一个现实的世界,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一直在发生。派之前讲的是一个奇幻的故事,他与一群动物同处一船,他没有伤害它们,它们互相残杀,最后他和一只孟加拉虎在互相争斗中存活了下来,体会了恐惧与孤独,战胜饥渴和风暴,经历了希望与失望,登陆过食人岛,看到成千上万的狐獴。历尽艰难,最终获救,各自别离。这个曲折的故事其实是反映了人内心的挣扎与磨难,并走向光明与清晰,是一段成长的心路历程。每个人都是活在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双重挣扎中的。现实世界大多枯燥、凡俗、简单,难有奇幻;而人的精神世界则相对丰富、精彩、缤纷。在现实中,每个人的成长多是相似的,庸常的;但是内心却要经历波涛汹涌、波澜起伏的过程,这里面有恐惧、有忧虑、有希望、有失落、有幻想、有勇气、有信仰、有悲伤,凡此种种都是挣扎和磨难,并且陪伴一生。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清醒地知道后面的那个故事是真的,但是我们如同作家和日本的船舶公司一样都相信前面的那个故事。这正是人们对精神丰富的追逐和向往,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回避,这个时候人们接近上帝,靠近自己的灵魂。
  关于两个故事的对比,片中已经明白道出:厨子是鬣狗,残忍、恶劣;水手是斑马,善良、不幸;妈妈是猩猩,悲悯、被害;派是老虎,反抗,胜利。从这个角度看,对于派本人也是一种对比,在他是孩子的时候,信仰多个宗教,虔诚地吃素,祷告。但是,在海上遇到自然和人为灾难时,他目睹了朋友、亲人被害,不再胆小、畏惧,愤起反抗,杀死厨子,最终活了下来。这其实是人在成长中面临现实社会的艰险时内心所经历的矛盾挣扎,这个时候信仰似乎是渺小的,人必须展示出兽性的一面抗争战斗,方能存活。派勇敢、智慧的一面在特殊的环境中被激起,又随着漂流的结束而逝。这是人性复杂性的展示,我们不知道一生中会遇到什么样的事情,什么样的人,这些事和人能激发起我们一些特质,同时遏制我们一些特质,这些被激起的特质成为了我们秉性的主流和表现方式,这就是命运,充满了不确定和未知。
  有了真假故事的并存,这部电影就多了许多对比,比如父母。在影片中,父亲强调科学和理性,教育孩子们不要被故事和美丽的谎言欺骗,让孩子看清赤裸裸的现实;母亲则尊重孩子们的兴趣和情感,更加有人情味。这只是电影中的一种寓言式符号表达,其实理性和感兴并存于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更多地用理性生存,用感兴生活,它们缺一不可。就像派的母亲说的:“科学家能教我们更多地关于外面的世界,但不是在这里。”她指向了心。这是关于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经典解释。在一个人基本物质欲求满足以后,生活的品质取决于精神世界。这在当下中国的现实里又是一个警钟,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人们精神世界的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迫切。
  当我们迷恋一个故事的时候,是在那个故事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成长的悲欢离合;看到了心路历程中品尝的酸甜苦辣。这不是用单薄的几千字几万字可以诉说尽的,一路走来,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明白,有幸我们在一张屏幕面前寻找到了共鸣,陷入对过的回味和人生的思考中,然后蓦然发现,回首来时路的每一步都走得好孤独。可是,成长嘛,是全人类的事情,更是一个人的事情。在电影中我们若有所悟:成长,是一个艰辛曲折的过程,伴随着恐惧,战胜恐惧;幻想,摆脱幻想;被别人教育,自己经历、领悟;困难,解决困难;孤独,习惯孤独;信仰,在信仰中坚强;失望,反复的失望,再重燃希望;离别,接受离别;伤痛,在伤痛中平静……

少年派:一个人的成长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少年派:一个人的成长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少年,成长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