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亲爱的》观后感 生活是一场千丝万缕的纠缠

影视台词 > 影评 > :《亲爱的》观后感 生活是一场千丝万缕的纠缠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亲爱的》观后感 生活是一场千丝万缕的纠缠的正文:


   请原谅我的拖延症,9月26日看完这部电影就决定写观后感的,却拖到了现在。其实最终治愈我拖延症的是很多人写的电影观后感实在是太像《看<妈妈再爱我一次有感》这样的语文作业,于是我抱着好电影不能没有好影评的“雄心壮志”,实在是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电影开拍之前,陈可辛让诸位演员坐在电影院里看这部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2011年2月8日,田文军(黄渤)的原型在见到三年前被拐走的儿子田鹏原型的那一刻,大声嚎哭,和电影中的场景没什么两样。李红琴(赵薇)的原型说:“以前这屋子里有五六个人,现在他们都不在了,很冷清。”
  
   也在同样的三年前,一部同样是以真实事件为蓝本的小说《熔炉》在韩国受到关注。后来,这部小说同名电影中男主角的饰演者孔刘极力奔走,促成了小说的电影化。2011年《熔炉》上映,并成为当年韩国十大法律新闻事件之一,其所造成的无与伦比的效应将聋哑学校虐待和性侵残障学生事件推到幕前,更是促成了相关法律的修订和“熔炉法”的通过。
  
   在地震、明星离婚、吸毒嫖娼、贪官落马这样一个大事件频发的时代,这样一个算不上新鲜也不够刺激的以“打拐”为主题的电影,弹到了我们的神经末梢,继而反射到泪腺、鼻腔以及哽咽的喉头。没有娱乐至死,没有祭奠历史,没有文艺逼格,更没有鲜肉走秀,在我们那耳闻目睹的G点愈来愈需要花样百般的刺激时,《亲爱的》来到我们面前。
  
  
   令人哭笑不得的电影才是好电影
   (除田鹏和吉芳外,文中角色名都以演员名代替)
  
   黄渤(田文军)和郝蕾(鲁晓娟)离婚,共同承担起抚养儿子田鹏的责任。一只黑猫的出现和消失,正好与田鹏被拐走相吻合。黑猫不是警长也不是妖怪,它似乎就是诡谲和灾难的征兆,也有点像赵薇(李红琴)嘴里那个“老实人”的化身,悄然改变了一众人的命运。
  
   从黄渤用口香糖粘电线到他和郝蕾拌嘴,从“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到小混混闹翻网吧,如果说这些都是铺垫的话,那离婚二人组加入万人寻子会算是唱出这部戏的第一拍。
  
   万人寻子会的阵仗一度让我觉得眼熟,张译(韩德忠)拿着麦克风让丢失孩子的父母做分享发言:一位母亲说一定要找到孩子,不能生第二胎,要不然就是对丢失孩子的背叛;一位母亲说她能在一堆孩子里一眼就能认出有没有自己的孩子。最后大家围成一个圈拍手喊:鼓励,鼓励,鼓励鼓励(停顿)鼓励……这些画面分明有种传销组织洗脑的即视感,却在一群悲情人物的倾诉场合蔓延开来,有点可笑,也有点滑稽。没错,就像黄渤对郝蕾的“高帅”“后夫”说的那样:你说你理解,可你其实没有理解。是啊,只有同病相怜的人才懂相濡以沫。在高帅看来,郝蕾不和他过性生活是冷淡,是心理疾病。而我也明明知道万人寻子会上的失子父母是因为内心的极度焦虑和无助需要一帮有着共同遭遇的人互相倾诉、互相安慰、互相鼓励,可我还是因为并不理解的理解,在张译把老龟扔到水里时咧嘴笑出声。
  
   当赵薇从窗户外“抚摸”吉芳时,我觉得这场近在咫尺的注视定会令人泪崩,可当镜头切换到赵薇是站在三层楼高的空调机上时,那种本来要决堤的情绪被这种“反差”堵了回。
  
   好的电影大概就是:眼眶里的H2O很有张力的布满眼球却不外溢,如鲠在喉时却长舒一口气。
  
  
   中国人就是不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佟大为(高夏)是导演画龙点睛的一支笔,导演也试图通过他来传达自己的想法:一方面,通过佟大为的嘴说出了“中国人就是不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这些观点;另一方面,通过佟大为让大部分面对屏幕同情泛滥、爱心膨胀的人认识到在面对现实中的李红琴(赵薇)时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我们极有可能就是穿着白衣黑裤、头发抹得油亮、眼镜戴着斯文的佟大为,在写字楼里琢磨着“奋斗”与“理想”,自我标榜为善良正直不随地大小便的素质青年,然后很有礼貌地告诉赵薇:“律师没有空”、“你当我是星期天呢”、“没钱你可以找法律援助啊”。
  
   不过,佟大为身上有导演给他的使命,最终走出了冠冕堂皇的高楼,并亲眼看到了人贩子老婆遭到万人寻子会会员们的人身攻击。
  除了屏幕前的观众和屏幕中当事人之间的角度问题,从影片本身看,“中国人就是不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句话从始至终反映在电影里人与人的纠缠中:以黄渤张译为首的寻子父母有他们的不幸伤悲,人贩子妻子赵薇也有她的不知无罪;黄渤和郝蕾有他们的救子心切,警察有他们的24小时出警制度;郝蕾心里有对田鹏的愧疚,高帅心里有对一家三口幸福生活的向往;张译夫妇对“寻子”有忏悔不完的深重罪孽,计生办的工作人员也需要“国家规定的”死亡证明;在法院,赵薇有对吉芳的母子情深,福利院有对吉芳的“为长远计”,法官还得边听案子边倒水,挤时间做做眼保健操,有一天审不完的案子结不了的纠缠。
  
   在这样的一场场对抗与纠缠中,如果我们站在每一个人的身旁思考问题,也许哪一个人都是对的。可是,发生这样的事,难道就没有人错了吗?(饿不饿,我给你下碗面)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
  
   这句话还是导演通过佟大为的嘴传递出来,佟大为就是导演的“经纪人”啊!
  
   我觉得影片中存在三类人:认命的、不认命的、不得不认命的。
  
   先来说说俩认命的:
  
   在寻子路上,郝蕾和张雨绮(樊芸)都是很被动的:张雨绮不必说,一开始张译组织万人寻子会到后来张译坚持不住要生孩子,张雨绮一直是那个站在背后的女人。而郝蕾,在没丢孩子前,他是个不认命的女人,面对在大城市“创业失败”的黄渤,她不甘心每天守着网吧和小卖部看孩子,她想使劲地爬上。如果没有发生意外,她是可以嫁给高帅,一路开着奥迪走上人生巅峰的。可是从她参加万人寻子会蹲在地上哭那一刻起,她就认命了。她对田鹏心中的愧疚感会存在很久很久,她不想和高帅过性生活,不想生孩子,等田鹏回来以后还想收养吉芳,可最终还是因为她和高帅分手而没收养成。她和高帅冷战,她在高帅发完飙以后牵着田鹏的手一句话没说的离开,她一直比较安静,所以,她这个认命的角色注定了她是要“克制”着演的,所以郝蕾真是棒棒哒。
  
   再来说说俩不认命的:
  
   赵薇的抗争不必说,她从孩子被抢走那一刻起,就一直在抗争,从想通过向警察叔叔撒谎留住吉芳,到抱着女儿试图冲出派出所,从向孤儿院院长争取看看女儿到爬上空调机顶和女儿隔窗对望,从请求老乡帮忙作证到为了争取女儿的抚养权“出卖”肉体,从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认真做笔记到死磨硬泡佟大为,她一直在为自己拥有的“权利”做斗争。
  
   黄渤是一个有魄力有胆识有思想的人,要不然郝蕾也不会看上他还给他生个儿子。虽然他最终成为这个大城市一隅里创业没成功的网吧老板,可是在该不该放未成年人进网吧这件事上,他犹豫过。后来与那几个小混混在看守所的过道里擦肩而过的几秒钟里,不知道他是否体会到一番意味深长。是啊,简单看的话,如果他没有放那几个混混进网吧,也就没有后来的骚乱和烂摊子,田鹏也不会在混乱中跑出外面玩耍,也可能就不会有这么一连串的故事。
  
   在寻子路上黄渤也从未放弃,也没主动流过泪,他有时宁愿知道对方是骗子也要试试,从他挂掉郝蕾的电话就能看出他俩的不一样。(电影www.diudou.com)当被骗子围追时,他抗争不过求饶,求饶无用跳江,黄渤不是莽撞,是不信找不到。找到孩子后在楼梯口的撕心痛哭,与其说是千辛万苦辛酸路的情绪崩塌,倒不如说是三年寻子终不负的百感交集:从放未成年人进网吧到孩子被拐,从救了猴子到找到孩子,这其中是否存在着一丝一缕的因果纠缠?
  
   有的人会质疑这两个人:一个农村妇女怎么脸那么干净?一个网吧老板怎么衣服那么整洁?我觉得最好的解释就是:他们比很多人都活得有“尊严”,能屈能伸,信念不倒。
  
   最后一个是不得不认命的:
  
   当黄渤抱着田鹏回睡觉时,张译发来短信,他说他坚持不住了,自己做了那么多,最后找到的却是黄渤。
  
   寻子路上,张译那个“无声胜有声”的猴脑故事在构建到猴脑卡在桌子的孔里时被张雨绮打断,像极了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鬼故事。当黄渤发现了那个蠕动的麻袋,众人揭开麻袋的一刻,最刺痛的一定是张译。按理说,张译夫妇背负的罪孽自此得到救赎,而他们最后选择“背叛”妥协生孩子,他认命了,这些都像是上天的安排,一切也似乎水到渠成。
  
   影片结尾,赵薇得知自己怀孕蹲在那里,镜头拉远,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结局。也许导演自己也在纠缠,他可能实在不想看赵薇那么执着却又屡遭碰壁的走下,给了她一颗看似希望的种子,让她自己选择。其实,我觉得,与其是导演的安排,倒不如说是上天的安排,冥冥之中有一双手操纵着一切: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
  
   人性在繁荣中的沦陷
  
   在深圳街头,赵薇告诉佟大为,她男人死之前告诉她,让她这辈子不要来深圳。是啊,赵薇口里的这个“老实人”也许自己都不会相信自己会拐孩子回家。那个不愿惹麻烦的老乡,需要赵薇用“肉体”来换取证词,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大都市,这样一个本应老实的乡里人也懂得了互惠互利的手段。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里面爬满了虱子和蟑螂。
  
   影片开头,在城中村湿漉狭窄的巷子里,黄渤因为找不到那根红绳而用嚼过的口香糖把两根线粘在一起,千丝万缕的电线相互纠缠,谁又能知道谁会与谁扯上关系。镜头闪过的地方,暗喻“田鹏”的红绳就在某个角落,于这千丝万缕的“电线”之中,荡漾了本不会有任何纠缠的两个家庭的命运。一句“别让孩子吃桃,他会过敏”将这种纠缠推到极致,人世间的太多相遇也许就是一场阴差阳错。
  
  
   导演打了那么多“擦边球”,我们不能辜负他的“别有用心”
  
   看完影片,关注最多的点是赵薇的演技、素颜和安徽话,黄渤是怎样演哭戏的,郝蕾教你怎样进教科书……最后来一句:这是一部满是爱(换词填空:亲情、虐心)的电影。再多点的,提一提这是一部关于打拐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催泪电影,提醒下没看过的人备好纸巾,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难道这仅仅是一部“大爱”的电影?
  
   从“国家规定的”24小时立案制度到公务人员向张译夫妇要头胎的死亡证明,再到赵薇与福利院长的对抗,再到法官大人把原被告双方挨个数落一通,牛逼哄哄对赵薇说“我让你说话了吗”,陈可辛以打太极的方式,挑战着广电总局的电影审查制,通过打各种擦边球直面现下制度把各种涉及到的体制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来,却又点到为止,不失诙谐。
  
   我真的觉得陈可辛做到这点非常棒。
  
   很多人说《熔炉》、《素媛》,说看人家韩国能拍出这么好的电影,沉重、厚实、有力度、敢挑战国家机器。可是,我们的导演在审查环境如此差的条件下,正通往努力拍那样电影的路上的时候,被我们高冷地忽略掉了。如果说张艺谋的《归来》谈文革没法唤起我们这代90后的共鸣的话,打拐这样离我们很近却也很远的题材,是足够能扎到我们的。
  
   只是,我希望,我们能感受到的不仅是它扎到了,而是它扎得如此之深。

《亲爱的》观后感 生活是一场千丝万缕的纠缠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亲爱的》观后感 生活是一场千丝万缕的纠缠来自微语录网,更多《亲,纠缠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