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黄金时代》观后感影评

影视台词 > 影评 > :《黄金时代》观后感影评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黄金时代》观后感影评的正文:

  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请原谅笨嘴拙舌的我,当电影里所有情景一一浮现在脑海中的时候我却不知该从何说起;因为我的内心是激动的!看完《黄金时代》从影院出来的第一个感觉便是:“不是说三个小时吗?”呵呵,三个小时的观影全程无“尿点和困点”,有的更多是“感动和欢乐”;好了,言归正传吧!
  和众多看了《黄金时代》的影友们一样,很多桥段和台词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比如说刚开始的时候,萧红在叙述唯一相依为命的祖父在她八岁时离开的时候,萧军说自己母亲在他七个月的时候就离开了...感到无言的心酸;当萧军看到桌子上萧红随手画的画和写的诗的时候,眼神里透露出来的惊喜和惊讶,知道他已经被眼前这个女人的才华所吸引,看到她放着的碗里的剩饭,心疼她的他把身上仅有的坐电车回家的五角钱留下来给她买吃的,然后自己步行10里路回家,后来从第二次见面开始他们就在一起了;直到后来他和萧红有矛盾和争吵还有端木的出现,当然最主要的是因为他俩根本不在一条路上和很多的观点都不同,才促使了他们俩的分开,也可以说他们俩是在最好的“天时和地利”相识相知和相爱,却最终因为“人不和”而不得已地分开。还有中间的“肉丸子”和“系鞋带”,都是俩人爱的表现,看的时候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股暖暖的爱和感动被他们的爱情所感染;再一来就是萧红坐火车走的那段了,萧军嘴上说的很绝却又悄悄地让丁玲照顾好她,不要让她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还拿梨子给她,眼睛里满满的不舍到后来大步流星地离开,我觉得他肯定是不想让自己的眼泪和不舍在萧红面前表现出来,因为他知道她的梦想是“安安静静地找个地方专心写作”,这是爱的成全!命运注定了他俩无法长相厮守地在一起。中间的太多太多就不在这一一透露了,留给那些没看过要看的大家自己影院看吧!
  最后就说说二萧的扮演者冯绍峰和汤唯吧,说实话是冲着绍峰来的,嘿嘿,他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唯一的男神;90后从来不看文艺片的我从开始就非常期待这部《黄金时代》了,当然最期待绍峰的演绎了,绍峰的每件新作品都能让人大吃一惊,因为不管什么样的角色他都能突破而且更好,这次的的东北大男人的那种大大咧咧的个性和敢爱敢恨无一不让他展现得淋漓尽致,柔情啊,果断啊当然还有种种很多说不出来的感觉都在心里翻江倒海,而且他演的萧军让你不由自主地觉得——“他不是一个扮演者,他就是萧军!他是在叙述他自己的一生”只能说越来越崇拜,越来越爱他了;汤唯长得很漂亮,演技当然也是非常非常棒的,跟大家一样都觉得她把萧红演“活”了,萧红后来的几年是痛苦的,也是非常难演的,汤唯可以演得这么好也是费了很大的心血和投入了很多的感情的。
  最后,看了《黄金时代》后,觉得自己真幸运能看到这么好的电影作品,记得之前有人说过“那些没看《黄金时代》的人,你们只配错过!”真好,我没有错过,我是幸运的!
  萧军的爱情观“爱便爱,不爱便丢开;丢不开,就任它丢不开”,干脆利索,拿得起放得下!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黄金时代》请继续下!
 从《午夜巴黎》谈起
   2011年,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将人带入"哪个年代才是巴黎的黄金时代"的思考,尽管男女主人公对这一问题争论不休,但于我,无论是海明威、毕加索的20世纪20年代,还是高更、德加的19世纪90年代,抑或是高更、德加所说的文艺复兴,都是所谓的"黄金时代"。这也恰恰应和了电影表达的主题之一--人们总是认为别人的生活(年代)好过自己。
   由此,当许鞍华,这个华语电影为数不多可以长期信赖的导演之一要筹拍《黄金时代》时,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时代史诗般的场景。那个战争的年代,近乎集聚了中国近现代最优秀的一群作家。
   然而当电影落画,才发现,你没有看到宏大的叙事,而仅仅是经过了一个对萧红从认识,不认识,再到重新认识的认识过程,仅关乎萧红。
  
  认识萧红--所谓"传奇"
   影片伊始,萧红冲着镜头,平和的叙述生平,然后到弟弟叙说她反抗父母包办婚姻,与中学同学私奔的经过,一个拒绝给定,拒绝平庸的萧红形象昭然若揭。与此同时,周围观众中隐约也可听到"小三"的词眼。从这里开始,就似乎看到了电影的全貌和萧红"传奇"的一生。
   萧红的形象在碎片化的叙事结构中逐渐浮现。她在感情上是执拗的,在看到萧军与陈涓的情愫时,她暗自流着泪写下《弃儿》;在与萧军的裂缝越拉越大时,她用烟头烫伤自己(在人看来近乎病态);与萧军的裂痕让她几乎不能写作,这也表现在她在鲁迅庭院里的沉默寡言,内心急切地来回踱步。
   另一方面,用萧红自己对"非我"的认知来说,她的一生又是私生活极具浪漫的。她怀孕时抽烟不止(怀孕还可以抽烟?),与萧军在渗水的席子上宣泄(怀孕还可以做爱?),生下孩子后将之送人(这么无情?),在怀上萧军的孩子后与端木蕻良结婚(又找了备胎?)……这一切,说的好听一点是私生活浪漫,而更直接的判断是"此举有悖于常理",甚至会着急地得出"文艺圈都这样"的结论。
  
  不认识的萧红--普通女人
   在观众依赖于现代文明的理性,或者说群体规范和社会伦理道德进行潜意识的评价或归纳时,萧红无疑会附上一些负面的标签。然而,伴随影片故事性的展开,是不间断的间离效果的运用--演员与角色的抽离,随之带来的是观众与角色的脱离。此时,评价中引入了另一个维度,呈现的是一个周围朋友口述中的萧红,一个陌生化的萧红。
   弗洛伊德认为理性是超自我,因为理性是自我的控制,是强加于自我的。现代文明中理性的进步是以对本能的隐抑为代价,是痛苦的。也就是说,现代文明给予人类思想和行为以规范,但却忘记了人之所以为人。放在对萧红的评价上,即形成了一种看似个人却极具群体特征的,不那么主观、却也不那么客观的判断。
   广泛运用于戏剧舞台的间离效果的引入,一方面引入了一种超越主客观的认识维度,另一方面也肢解了影片(同样是引起诟病的地方),象征着萧红不确定,谜一样的人生。
   许广平先生对着镜头:"萧红先生文章上表现相当英武,而实际多少还赋予女性的柔和,所以,在处理一个问题时,也许感情胜过理智。"在人看来,萧红是传奇的,但究其本性还是归类于女人,一个普通的女人。"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萧红也一样。与同学的私奔,以及与萧军、端木、或者是骆宾基(更多像是"救命"的船夫)的感情,都在她最痛苦的时候。她不求轰轰烈烈,但求平实的幸福,只有这样她才会安于写作(从这里看出她又是传统的)。在与端木结婚时,她说:"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但即使到了端木这,也未能如愿。
   骆宾基问她,"怎么这样的人你也可以和他生活在一起三四年呢?"。她回答:"筋骨痛的厉害了,皮肤流点血,也就麻木不觉了。"不免让人心疼和怜悯。人终究是感情动物,爱是需要也是人性,这一点女人尤甚。对于萧红来说,在极度的痛苦中,烫一个疤,与一个人勉强生活,那就是一种解脱。
  
  重新认识萧红--还真是个传奇
   黑格尔说:众所周知的东西,正是因为它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根本不被人们所认识。如果没有间离的效果,呈现的萧红是一面的,观众的批判思维也将会被剥夺,仅仅只能被动的接受。导演没有选择轻松讨巧的叙事,没有顺应观众的观影习惯,而是打破重组观众的认知,尽管重组对于观众来说是费力的,但这恰恰应该是现代电影,现代文化中的题中之义。
   而几乎全是文学作品堆砌的间离,是导演对"说教"的舍弃,尽管对于材料的取舍,属性议程设置或多或少会影响个人认知和判断,但显然已将其影响降至最低。
   观影的过程可以说是参与式的。影片结束,当回过头来总结感悟,你甚至无法用一个精确具体的词来定义萧红,而此时应该是"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萧红",评价是不设限的。因此,似乎传奇这个词更能涵括所有的定义(在某些程度上看似有些不负责任)。但这个传奇,是对刚认识的"传奇"萧红,某些方面的"扬弃"。
  
  以《她比烟花寂寞》结束
   《她比烟花寂寞》是1998年的一部带有传记意味的英国电影,描述了英国着名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雷传奇的一生。杰奎琳与萧红似乎有着诸多的共同点,不顾世俗地对爱渴求,将爱的欲求不满转移到近乎疯狂的演奏大提琴上,人生如烟花般的惊鸿一瞥……在萧红身上,都可以找到对应。就如萧红儿时花园里的花,越是鲜艳,越是荒凉。
   影片前半段,我以为萧红与萧军在一起,与文坛朋友三不五时的相聚,是属于她的"黄金时代"。直到鲁迅先生建议她到了日本,没有萧军,没有任何人,心无旁骛的写作,窗帘在风中飘扬,墙角的"万年青"依然茁壮屹立,才发现这才真正是她的黄金时代。而在《她比烟花寂寞》中,我先前以为,杰奎琳最寂寞的时候应该是她成名后飞往各地巡演时,如今看来,其实在爱的滋养下的她才是最寂寞的杰奎琳。
   "窗上洒满月白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就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回到人生的纵轴上,黄金时代是人生中由于太过绚丽而只能截取的那一小段,而对于传奇的萧红,就更为短暂珍贵了。

《黄金时代》观后感影评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黄金时代》观后感影评来自微语录网,更多《黄,影评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