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死亡诗社》永不妥协,直到夕阳尽头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死亡诗社》永不妥协,直到夕阳尽头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死亡诗社》永不妥协,直到夕阳尽头的正文:

  翔哥
  
  来回水牛城,火车开行了24个小时,果真是不舍昼夜。所幸不负舟车劳顿,此行收获颇丰,包括终于在死党的催促中,下定了更新的决心
  
  更新的灵感来自死党推荐的书,蒋勋深入浅出说红楼,看得我无心正事,夜不能寐。书中反复提到的一个概念是“自我完成”。
  更新的灵感也来自于伊桑霍克长大了,不再是二十五年前一脸婴儿肥的托德,不再是二十年前维也纳的火车上那个玩世不恭的翩翩少年,不再是十年前塞纳河边陷入婚姻危机的忧郁作家,他在最近的电影里娶了心爱已久的女子,成了成功的作家,变成了肚腩大叔!
  所以,今天想和你谈谈我一直想聊的两部电影,并借着电影,也和你谈谈自我完成。
  
  罗宾.威廉姆斯曾在采访里面提到:许多演员都有类似的经历,在接拍某一部电影之前,会有一种毕其功于一役的使命感,等到电影拍完,我清楚地知道,无论今后如何努力,都没有办法实现自我超越,因为上帝给我的任务我已经完成了,我的这部电影是《死亡诗社》。
  事实的确如此,八年后的另一经典《心灵捕手》,罗宾饰演的心理系教授一样那么和颜悦色,循循善诱,但总觉得比八年前那一脸胸有成竹的文学讲师少了点朝气,少了点诗意,也少了点动人的悲壮。
  年罗宾.威廉姆斯世,Twitter里面最多的悼词便是那句oh captain, my captain, 华特.惠特曼曾经为悼念亚伯拉罕.林肯而作, 那一夜,罗宾是所有影迷心中最伟大的船长,如同林肯之于奴隶制度下的南方,只是这次,他和那位身长两米的伟人一样,将永久远航,不再归来。
  
  相比之下,没有人会把《蒙娜丽莎的微笑》当成朱丽亚.罗伯茨的生涯代表作,她在接拍这部电影之前早已功成名就,获奖无数。
  电影上映后,遭到所有女校的一致批评,认为电影里面对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Wellesley保守的风气有“好莱坞似的”夸大嫌疑。
  演员和学校的名气让所有人对根植于此的电影前所未有的挑剔,而忘了它别具匠心的时空设定:第二波女权运动风潮前夕,美国最历史悠久的女子学院,也忘了想象,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独自一人撼动传统高墙的勇气有多么值得肯定。
  不管结果如何,不管反抗者自身的修为是否完备,在古旧强大的社会制度所习惯的集体沉默中,那一声细雨中无畏的呐喊,足够让她名垂青史。
  纵观十年前好莱坞当红女星,梅特尔斯特里普过于老辣,梅格瑞恩过于甜美,哈利贝瑞过于尤物,还真只有朱丽亚恰到好处地匹配了这个角色,独立,气场强大,初生牛犊不怕虎....
  
  两部电影相距十五年,却仿佛在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手法,讲着相似的故事。
  
  --体制与异教徒
  
  威尔顿,全美最好的大学预备学校,校长站在台上骄傲地宣布:年本校的51名毕业生中有75%了常春藤盟校。
  多么熟悉的感觉!每年高考结束后,漫天飞舞的红色横幅,各地校长自豪洋溢的演说,毕业生中有多少的清华北大,多少复旦南开,仿佛他们的人生应尽的努力已经完成了,从此天蓝水绿,草青花美,幸福快乐将永远相随。
  自是这样,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资源占有者有资格制定规则来选拔他们需要的人与他们共享资源。而剩下被淘汰的学生,本应是随着一将功成而势必枯朽的累累白骨,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次品,快乐与否,自我实现与否不再重要,他们对社会不再有用,从此自生自灭,应当庸庸碌碌得无怨无悔。
  贝蒂的妈妈在贝蒂的老公出轨后,摸着她的头紧张地嘱咐到:给他一段时间调整,重点是不要让别人知道这件事情,我们丢不起这个脸。
  尼尔的爸爸让他辞掉校刊编辑的工作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的措辞:等你顺利考上并读完医学院,你到时候想干嘛干嘛,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须听我的,相信我,这是为你好。
  多么熟悉的感觉!望子成龙并非中国父母的专利,对于贝蒂的妈妈和尼尔的父亲,儿女不是人,是他们的财产,养育儿女不是灵魂的塑造和指引,而是一场利益至上的投资。
  没有投资人会顾虑被抵押变卖的资产是什么感受,它们在那里饿吗?渴吗?快乐吗?这简直是笑话嘛,资产怎么会有自我意识?
  如果儿女没有听从安排,弃医从文,或是爱了无法给你带来好处的人,就如同拿投资的财产一夜之间自己坐飞机跑路了,这是拼掉了性命也不能接受的事情!
  西方和东方,千百年大相径庭的文化意识形态,却在这一刻找到了共鸣。文明进程轰轰烈烈演绎了数千年,终究还是没有办法完全退我们身上的动物性:对资源贪婪地掠夺与毫无节制地压榨,天地是资源,万物是资源,同类后代也是资源。那么,尊重和爱全都无从谈起。
  这是代际关系之间最本质的矛盾!
  
  制度,规范,舆论,宗教,所有这一切的力量不管多么强大,终归还是有不甘心仅仅充当社会或他人资源的反动分子,他可能是约翰.基汀,带着那貌似洞悉一切的微笑,从伦敦不远万里来到美国特拉华州,她也可能是凯瑟琳.沃森,带着她所有最钟爱的画作,乘着火车从温暖的加利福利亚来到大雪封城的波士顿。
  他们是典型的时代异教徒,有明显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倾向,一个爱好丁尼生,一个推崇梵高。执着地加入最以传统为荣的学府,急于在时代最顽固的死角里摧枯拉朽。
  他们不停地发问。诗歌和科学有什么不同?如何评价艺术的好坏?谁才有资格来评价艺术的好坏?学校荣誉橱窗里面那些曾经意气风发年轻无敌的脸,今时今日会有什么样的遗憾?五十年后,但人类研究学者在研究我们今天的女性的时候到底会看到什么?
  他们向所有裹挟个人意志的主流价值观坚定地开炮,正如村上春树在耶路撒冷文学奖发表得奖感言时说得那样:无论高墙是多么正确,鸡蛋是多么错误,我永远站在鸡蛋这边。
  谁说男人就该用寒窗苦读18年换取功名利禄,谁说女人就该唯婚姻与家庭至上?谁说在体力劳动几乎全部自动化机械化的今天,社会责任还必须按照性别来进行分工?
  在体制中呆久了,很难不被体制雕塑和改造,渐渐地会习惯把体制的视角当作自己的视角,甚至是自己的唯一视角,用这个视角不停地监视自己,别人都会数学我也必须会,别人都结婚了我也该结婚,别人都说欣赏希区柯克莫奈来谬尔好我就不能看不懂…于是人人都想成为别人!
  基汀和沃森强迫我们用自己的眼睛,站在一个新的角度,透过层层表象,打量自己,打量世界,打量一切曾被我们认为神圣的东西
  你其实不必在家庭和事业间做出选择,你可以两者兼顾;你也不必在孤独和庸俗之间做出选择,你可以两者都不要;你其实不必成为任何的“别人”,做好你自己,哪怕不足以让你时时刻刻都幸福满足,至少你的内心会从浮躁中解脱出来,获得可贵的平静。
  你可以勇敢追求爱,你可以不必附庸风雅,勇敢评价一切发表的作品,你可以在成年以后告诉你的父母你要过可以让自己灵魂振奋的生活,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
  告诉他们谁也不能为你建造一座你必须踏着度过的生命之桥,世界上有一条唯一的路,除你之外便无人能走,它通往何方,即是你的命定之处,地狱也好,天堂也好,至少你无怨无悔。
  他们,在那些懵懂而充满激情的灵魂里埋下了反抗的种子,只待一场如油的春雨,一切都将发芽,蓬勃,盎然挺立。
  
  --抗争与无奈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曾经试图与强加于你身上的责任和观念分庭抗礼过。
  电影里多次用震撼的镜头语言向我们展示这种抗争的凄美。一群少年,身穿厚厚的冬衣,逃出宿舍的宵禁,伴着晃动的手电筒光芒,在迷雾弥漫的森林里面奔跑,在滴着水的山洞里面讲鬼故事,把诗歌编成rap围圈跳舞。
  这个场景多多少少让我想到了若干年前看过的《蓝色大门》,桂纶镁和陈柏霖被训导主任惩罚,却在劳动的过程中踏出了小溪流水般欢快的步伐。一样的青春年少,仿佛这样的年纪美好得随时都要溢出旋律,无所谓悲伤和欢乐,都有阳光般炙热的节奏回响,让人忍不住翩翩起舞。
  也曾经为爱而冲动得不顾一切过,像年轻时候的诺克斯,看他见过的最美丽的女孩,骑着红色的单车飞驰在秋天的落叶里,他的笑容烂漫无边,滑下青黄的山坡,惊得一群大雁展翅飞舞。
  像从小就自卑的女孩康尼,甩掉宿舍管理员,在哈佛的男生宿舍里狂奔,找到深爱她却被她误解的男孩,诚恳地道歉:我知道我犯了一次错,但我绝不会犯第二次。
  
  尼尔“忤逆”了父亲,悄悄地参与了学校剧团的演出,他以树精的形象诠释莎翁名着《仲夏夜之梦》,开场慢慢从深睡中苏醒过来,他演绎得如此得真实,仿佛过的十八年他都是沉睡的,是一个被操控的玩偶,但他注定是属于舞台的精灵,有傲人的才华和表演天赋,终于在此刻集万物灵气于一身,释放了封闭已久的灵魂。
  他的快乐太过深刻,连台下忽现的父亲那张亘古不变严肃的脸都没有办法让他胆怯,不由得让我想到了很久之前读过的一句话,人生所有的情绪可以归根朔源成两种:爱与恐惧,而最深的爱往往可以让我们忘却所有恐惧。
  他看着父亲的眼睛,毫不犹疑念着台词,他一个人的圣经:我决心已定,要驶过夕阳的尽头;让我们探索,奋斗,发现;永不屈服。
  那一刻,他的灵魂破茧成蝶。
  全场的观众都为尼尔的表演鼓掌叫好。唯有他的父亲气得发抖。他的快乐,他的遵守法律也遵守道德的快乐,竟让他的父亲如此不快乐。这究竟是恨还是爱?
  
  只不过并非人人都能在生命中遇见基汀或是沃森。大多数人没有勇气迎来梦想成真的一刻,提前选择了沉睡,不再试图于扭曲的世界里辨明真理,执着骄傲,完成自己。
  他们向庸俗低下了高贵的头。“难得糊涂”,究竟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运?
  如果尼尔没有变成蝴蝶,就永远不会体会到万千花丛中飞舞的快乐,也不会察觉到之前岁月的荒蛮不堪,更不会有被父亲软禁后,绝望寻死的悲剧。他本可以进入哈佛,在哈德逊河边慢慢磨练成一个优秀的医生,再带着一身才气征服整个上流社交圈。
  这便是他父亲口中“我一直想有,却从来没有拥有过的机会”,但没有人规定你想要的就一定适合别人,即便你们同宗同脉,DNA排列有百分之八十的相似。你未曾拥有过,你美化了所有拥有后的感受,你要你最亲爱的人用一生替你的遗憾埋单。
  
  前几天看过一个新闻,富士康流水线上的一个工人自杀了,生前留下了多首美丽的诗歌,你可以想象一个诗人的灵魂被困在流水线上的感觉吗?他本该奔驰于草原,为滋润万物的精魂而歌唱创作,仰面迎接所有造物主思想的馈赠,再俯首轻唤,将神谕化作诗篇。
  在诗人的眼中,“工程,科学,法律,技术都只是人们营生的工具,只有诗歌和艺术才是生活的意义”,所以医生和流水线工人没有本质的区别,被困在工厂和被困在上东区的酒会里没有本质的区别。
  心若不自由,人间处处都是炼狱,那样的人生是不可以被忍受的。完美主义者,宁可做高贵死的美玉,绝不能成为一片苟且偷生的残瓦。
  究竟是谁杀死了尼尔?校长说是基汀,尼尔的父亲说是基汀,于是人人都说是基汀。众口铄金。
  究竟那三年有没有饿死那么多人?毛主席说没有,老师说没有,于是人人都说没有。三人成虎。
  “抗争会胜利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不能停止反抗,一刻也不可以,因为我的生命还没有停止”。
  于是从历史到未来,抗争生生不息,尽管失败总是如影随形。
  
  --教育的使命
  
  对国家机器而言,教育者是制度的卫道士,他们首先必须对固有的制度有虔诚的信仰,然后义正严辞地把他们信仰的东西尽责传播。
  从这个角度,显然基汀和沃森都是不称职的,他们信仰的东西与社会国家赖以生存的阶级与分工制度背道而驰,look beyond the image, set your mind free, seize the day, gather the rosebud while you may。
  你几乎变成了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有超凡智慧的人,难以再被欺骗和蒙蔽。
  把人教得如此的聪明,不符合国家或是任何一个组织的利益,机构的运行,设计师只需要一个,但螺丝钉却多多益善,最好还有一批留着替补。
  如果教育不能独立于任何实体而存在,它将永远不能摆脱为该实体服务的状态。
  记得初中的班主任曾经如此评价过还珠格格:不公平,皇宫拿钱养着你,你却帮外人骗走皇上的妃子,典型的吃里扒外!同理,拿人手短,党拿钱养着她,她就无权串掇学生独立于党的纲领来思考。 (电影www.diudou.com)
  
  教育真正的意义被蒙蔽了,于是大多数的学生都不能从学习中得到快乐。
  托德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来到威尔顿最初只有一个使命:同他最优秀的哥哥看齐!你在他的脸上看不到笑容,只有小心翼翼的慌张。
  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老二效应”,在价值观高度统一的家庭,优秀的哥哥会让弟弟无地自容,要么反叛沉沦,要么阴暗消极。
  基汀和尼尔是他生命中的曙光,是真正意义上超越血缘的父子和手足。
  基汀让他直面腼腆背后恐惧失败的根源,让他认识到自己的内在是多么丰富而迷人,让他自信满满地奔跑在青春的广场上。
  尼尔拉着他加入诗社享受激情飞扬的时刻,帮助他丢掉父母一层不变的生日礼物和束缚,当着他的面冒充父亲写信给校长,将与父亲抗争过程中的脆弱,彷惶,坚定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他。
  最后得知尼尔的死讯,托德独自一人走在簌簌飘落的雪中,顶着阴霾的天空,下跪,呕吐,然后狂奔大哭,看着他在结冰的湖面上尽情地宣泄他的情绪,我觉得教育在这一刻完成了,付出了他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托德在失的痛苦中找到了自己,此刻他迸发出来的生命力让枯枝与雪原有了春意。
  
  尼采曾经这样说道:除了做你的解放者之外,你的教育家别无所能!教育则是解放,是扫除一切杂草,废品和企图损害作物嫩芽的害虫。是让你真正理解幸福的真谛。
  于是理想的校园里到处都是斯汀和沃森,到处都是不同的声音和观点,没有什么观点是固有儿不容质疑的,你唯一的功课是在一个真实的,充满杂音的世界里汲取养分,以备充分地了解和塑造自己。
  然后,你可以像琼一样坚定地为了爱情放弃耶鲁法学院的offer,也可以像贝蒂一样摆脱形同虚设的丈夫,当一名律师;你可以像诺克斯一样为了心上人甘愿被别人把鼻梁打断,也可以像斯汀先生一样,把一生挚爱永远藏在心里最温柔的角落。选择的结果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忠于内心的呼唤,你清楚地知道命运有它的不公,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你知道你在选择中煎熬,但就是在煎熬中,你站在更高的位置看清被幽暗遮蔽的自己,你终于抛下所有天生的桎梏,超越原生的家庭和阶层,肯定自己自由追逐的权利。
  你懂得快乐不是顺从惰性,不是在困难与容易之间选择后者,不是在可以争取时而故作谦卑。
  快乐是调动全身的力量,追寻一个梦,一个被遥远的,真实的你自己牵引的梦,我们不要像纪伯伦说得那样总是重复无能的悲伤,只为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
  我们要在成为自己的道路上孤注一掷。
  
  --最后的最后
  
  总是应了那句老话:个人在与强权的斗争中败下阵来。斯汀被校董会开除了,沃森被勒令提交教学大纲并严格执行。
  但那句老话还有后半句:个人的尊严却在斗争的过程中得到肯定。曾经懦弱的托德带领所有学生站上书桌向他们的船长告别,曾经被母亲绑架意志的贝蒂坚持与不爱她的丈夫离婚,然后和所有毕业的女生一道,骑车追着沃森离的脚步与她讲声再见。
  这也许是艺术升华的需要,一个斗士折戟后孤单离的背影,身后是无数追随者的泪洒衣襟。但现实生活中,失败后的人并不总是能得到肯定,只是落寞地离开,然后孤单地远行。
  死党曾经的签名档:所有英雄故事都是关于荣归故里。那么这些无名的英雄告老返乡时候会受到怎样的待遇呢?一间茅屋?一条浑浊的溪水从前面缓缓流过?还是街坊饭后谈资里酸辣咸淡的讽刺?
  
  只是那不重要。
  尊严被肯定的勋章,往往是自己给自己的,是长期隐形的,是偶尔一个悠闲的午后,你直面阳光时心中的绝对坦荡;是铅华洗尽后,镜子里那张脸上透露出的无悔与坚韧;是容颜老后,依然有人愿意剥开你衰老的表象,微笑欣赏你的内心,给你一个长长的吻。
  体制似乎依旧岿然不动,只是偶尔会有这么一个无聊的人,独自来到暮色笼罩下的湖边,吹响悠扬的苏格兰风笛,是《勇敢的心》,是《来自南方的风》,是斗争的号角,也是奏鸣曲,献给那些永不妥协的战士们,致上我们最崇高的敬意。
  
  献给这个时代里,所有向高墙不顾一切撞的鸡蛋们。以破碎的姿态,圆满地完成了自己。

《死亡诗社》永不妥协,直到夕阳尽头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死亡诗社》永不妥协,直到夕阳尽头来自微语录网,更多《死,尽头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