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金橘》果实在战火中摇曳

影视台词 > 影评 > :《金橘》果实在战火中摇曳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金橘》果实在战火中摇曳的正文:


  你可以把《金橘》归类为反战片,但我更愿意把它视为一部弘扬人性、呼唤理性的文艺片。这部电影由爱沙尼亚和格鲁吉亚合拍,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格鲁吉亚与境内阿布哈兹分离势力发生战争期间,当地一个爱沙尼亚人救活两名相互冲突的士兵的故事。影片没有大规模战斗场面,主要情节就发生在一间小房子里,四五个主要角色占据了银幕99%的时间。然而,《金橘》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以小博大,在斗室之内把人性的光辉和对战争的反思无限放大。影片的很多情节都有极深的象征意义,为观众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本片男主角Ivo是个一辈子生活在阿布哈兹的爱沙尼亚人。他们这一支爱沙尼亚人据说在19世纪下半叶就生活在此了。战争爆发后他的同乡都迁回祖国了,但他选择留下。这种依恋故土的情节在电影中并不罕见,但罕见的是他对待战争的态度。虽然战火已经烧到他的家门口,虽然他自己的儿子就死于这场战争,但我们看到,白胡子老爷爷Ivo依然淡定地做他的木工,帮着好友Margus收获橘子。当两伙武装拼个你死我活、各有一人一息尚存的时候,Ivo毫不犹豫地把两名伤者全都抬回自己家里,悉心救治,还设法在自己家里创造了和平!故事就这样在两个爱沙尼亚人、一个格鲁吉亚人和一个被阿布哈兹人雇用的车臣人之间展开了。本片的诸多象征性表达手法就是从这几个人的表演中得以展现。
  
  首先,两个伤者各居一室,代表阿布哈兹的Ahmed重伤未愈就想着杀隔壁的格鲁吉亚人Niko。可以想见,两人代表着多年来饱受战争和冲突折磨的两个民族,在没有发展经济之前总是先想着战争。另一方面,格鲁吉亚人和阿布哈兹人从面相上并不容易区分,这虽然是为电影中一个情节曲折的片段做设定,但也恰恰凸显了战争的滑稽。在Ivo眼中,两人本来就没什么区别,都是人,都要救;放大一些说,在Ivo眼中,这两个民族也没什么区别。但对于当事人和当事民族来说,多年的仇恨岂能一笔勾销?然而,随着Ahmed和Niko相处日久,往日的敌意和仇恨竟也渐渐淡。这一方面要归功于Ivo的掌控,但另一方面,两人也逐渐认识到,这种敌意和仇恨其实并非无解,既然都是人,人与人之间就可以沟通,可以交流。双方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差异很大,但这种差异反而成为讨论的话题。直到结尾,一场突然的变故(同样因为战争中无法从面相上判断是敌是友)让Ahmed和Niko结成了同盟。当然,你可以说这只是暂时的同盟,但这种同盟的结成就意味着之前的利益冲突被打破了,原本不可化解的矛盾即便没有消失,但显然也不再重要了。从象征意义上讲,Ahmed和Niko关系的变化意味着只有停战才能实现和平,而战争是不会带来和平的。
  
  其次,我们看到Ivo与Margus两个爱沙尼亚人在这场战争中的处境。Margus代表了普通人,也就是战争中的无辜民众。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但战火将他们置于险境。Margus打算卖掉橘子之后像其他人一样迁回爱沙尼亚,躲避这场战争。但Ivo与Margus不同,他不算离开,他属于这里。土地于Margus更多的是一份产业,而于Ivo则是真正的故乡。从象征意义上看,无论战争爆发有什么样的原因,都会使一部分民众背井离乡,再崇高的动机也要以家园被毁为代价。另一方面,无论战争如何改变土地的归属权,人与土地的联结却是脱离物质的存在,再猛烈的战火也烧不尽人对土地的眷恋。换言之,很多战争都是徒劳的,人与土地的牢固纽带在战争之前就存在,战争之后也不会消失。人,生于地上,死于地下,自古如此。那一树树金橘象征着人类文明的果实,这份果实来之不易,而很多人还在不遗余力地摧毁它。《金橘》片尾的航拍展示了这片土地的壮美与丰饶,也呼唤着人们看得更高一些,更远一些。

《金橘》果实在战火中摇曳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金橘》果实在战火中摇曳来自微语录网,更多《金,摇曳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