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鸣梁海战》为什么是鸣梁兼李舜臣的悲剧

影视台词 > 影评 > :《鸣梁海战》为什么是鸣梁兼李舜臣的悲剧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鸣梁海战》为什么是鸣梁兼李舜臣的悲剧的正文:

  李舜臣其实打过不少仗,唐浦,闲山岛,以及之后的露梁,为什么电影制作者独独选了鸣梁海战作为主打。我认为,正是鸣梁海战,才让李舜臣彻底封神,就像岳飞打了朱仙镇,才有憾山易,憾岳家军难的传说。
  其实,当时的朝鲜水军,无论是指挥系统,还是舰船质量上,都要优于日军。我们翻开历史,就会发现,在鸣梁之前,李舜臣的朝鲜水师基本上就是追着日军打的,完全不惧舰队决战。在这段时间,李舜臣的表现虽然出色,但是也只能算是一代名将,正常发挥。如果没有鸣梁,李舜臣也就是纳尔逊的水准(纳尔逊也是几乎追着法军的舰队打,法军一直呈防御态势,极力避免舰队决战)。和纳尔逊相同的是,他的声名鹊起,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陆军同僚拙劣的表现。
  更何况鸣梁之前的胜利,是不是李舜臣一个人的功绩,也很难说。毕竟整只朝鲜舰队由三个平级的将军指挥,你可以说,这些战功是李亿祺、崔湖,乃至元均的功劳。日军也不服:“还不是因为有龟船。不是日军无能,是龟船太厉害。没了龟船,看你李舜臣还有什么本事。”
  可能上天听到这样的争论,于是一场漆川梁海战,把所有舰队指挥官一扫而空,李亿祺,崔湖,元均全部战死,唯一死里逃生的裴楔最后也死了。当然,上天没有忘记日本人的抱怨,把龟船也沉得一艘不剩,就只给李舜臣12艘板屋船。
  如同电影里李荟说的,就12艘船,还能称得上是水师吗?朝鲜国王甚至主动下令,让李舜臣干脆把船沉了,上岸当陆军用吧。
  日本这边,日军将漆川梁海战之后的水师西进行动,称之扫荡作战。顾名思义,日本人已经不认为还有成建制的朝鲜水师存在,所谓扫荡针对的只是上次海战的漏网之鱼,一些流寇而已。
  没有人对朝鲜水师,对李舜臣抱有期望,水师完了,李舜臣的神话终结了。而鸣梁海战,让已经死亡的朝鲜水师复活了。你们以为朝鲜水师不存在,结果一个鸣梁海战就让日军一个有一万三千石封地的大名,来岛通总,掉了脑袋。这真的是壬辰战争以来,在朝鲜战场阵亡的石数和级别最高的大名了(之前被杀死的来岛通总的哥哥,得居通幸其实也是关白的直属大名,但是石数只有区区三千石,体量不能和弟弟比)。
  鸣梁海战是一个奇迹。起死回生如果都算不上是奇迹的话,那么什么可以称得上是奇迹?所有质疑声都可以消失了。你们说,李舜臣不过如此,因为舰船好,才打得赢。那么漆川梁海战是怎么输的?你们说,李舜臣是吹牛,怎么可能打得赢。那么来岛通总是怎么死的?
  至于之后的露梁海战,很多人说,这才是决定性的战役,消灭了日军水军主力,进而推导出我大明水师何等厉害云云,言语间都能让听众想象出说话者那一副高傲的神情。我不否认大明水师的战斗力,但我怀疑这场战役的价值是否真的那么巨大。我们仔细推敲一下这场战役的背景,两军的作战目标,以及一些被忽略的细节。
  1、此战发生时,日军正一步步将在朝鲜的军队撤出。其中小西行长处于最远端。
  2、露梁海战中,被一顿暴扁的岛津义弘的水军正是接小西行长回来的。
  3、明朝水师联军正是在封锁小西行长撤退港口时,听到岛津义弘来接人的消息,立刻离开封锁区域,前埋伏接敌。
  4、在露梁海战发生的同一时间,小西行长被藤堂高虎的水军悄悄接走。
  5、岛津义弘战败后,貌似没有听到有大名或者有力家臣战死,似乎全部全身而退。(这里插个笑话,据说战后大明水师谎称岛津义弘和另一个有名的大名被抓住,然后拉到北京斩首)
  6、另有说法,说岛津义弘的船队都是运输船,他的麾下,诸如立花宗茂,烨山久高都是九州系大名,在此之前从未在日军水师战斗中出现过,也从没有被列为水军行列,一直都是作为陆军使用。
  7、战后,滞留在朝鲜的日军,诸如岛津义弘,毛利吉成,加藤清正等都自釜山安然回国。撤退中,亦无一位大名身亡。
  将这些细节联系起来,就会发现,所谓露梁海战并没有大家说得那么重要,相反从战略目标的达成上来看,更像是日方获胜了。所谓消灭日军水师主力,彻底切断日军补给线的说法,鉴于日军实际上已经开始撤退,而明朝联军无意登陆日本本土作战来看,实际上意义不大,更何况日军在战后依然从朝鲜经水道安然撤回,没见受到什么阻碍。因此,从以上几点来看,露梁海战更像是可有可无的战斗,貌似不打这一仗也没什么差别。
  那么既然不打也没关系,陈璘为什么要打这一仗(主要是陈璘要打,李舜臣基于本国处于附属国地位,以及自己残破的水师,不可能不听陈璘的指挥)?
  我的猜测是:为了战功。
  陈璘好不容易能参战,不能白来。他也要获得功绩,像李舜臣一样阵斩对方大名固然很好,但是如果能亲手俘虏一个,那么显然更有价值。于是,陈璘才会做出封锁小西行长的行动。本来小西行长已经和刘綎商量好,放他回国。结果,陈璘活生生把他堵回了。陈璘的目标显然不是小西行长,因为小西行长是陆军,把他封锁住,逼他投降,功劳也只能是陆军的,而不会是他陈璘的。陈璘才不会那么傻,替陆军做嫁衣裳。他要拿小西行长做饵,钓来日军水军主力。于是,岛津义弘的替死鬼队伍出发了。陈璘一听到消息是立刻撤掉对小西行长的封锁,直扑岛津义弘而来。战前的安排上,陈璘要求将朝鲜水师和大明水师分列,有些人的解释是为了便于指挥。不过战场上,正是因为指挥系统相互不通,才导致明朝先锋邓子龙被友军击中,阵亡的。因此,在我看来,陈璘这么做,更像是为了方便战后分割战功,或者更直接点,避免朝鲜人抢了他的功劳。
  到了露梁海战期间,史书上说,在邓子龙阵亡后,李舜臣兀自突前进攻,是为了救助邓子龙。陈璘突前,是为了救助李舜臣,真是一副中朝人民携手同行,相互扶助的美好景象啊。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当初壬辰之战后,丁酉再乱前,中日交涉商谈分割朝鲜利益时,压根就没让朝鲜人参加。请来帮忙的朋友把自己撇到一边,和外来的强盗坐下来谈论怎么分割自己的家,中国人的友情真让人感动啊。
  因此,换一个角度来看,这副温馨的画面或许是这个样子:陈璘发现自己的先锋被朝鲜人做掉了,李舜臣这个不要脸的东西不但不羞愧,还不管不顾往前冲,这不明摆着要抢我的功劳吗?混蛋,日本大名的脑袋是我的,你这个棒子不要跟我抢。
  因此,露梁海战拍出来是什么模样,还真不好说。
  最后让我们聊聊李舜臣这个可怜的老人。
  李舜臣早年武科及第,立刻被拉北方抗击女真,因此开始是作为陆军的一员。这个可以理解,因为对当时的朝鲜来说,努尔哈赤领导下崛起的女真部落是最大的威胁,所有人力,资源都要往那里填。但是李舜臣的陆军生涯相当糟糕,作为驻屯将领,被女真洗劫,掳掠大量人口,即便有汗青和马伯庸的《帝国最后的荣耀》为之洗白,但是战败终究是战败。李舜臣被剥夺所有军职,白衣从军(就是从小兵开始慢慢爬)。从这里来看,李舜臣显然不擅长陆战。
  而在李舜臣郁郁不得志时,和他同时期,甚至是同一战线上,另一军事将领的名号响彻朝鲜,这个人叫元均。对,你没看错就是壬辰之战时,不敌日军最后战死漆川梁的元均。他的功绩就是在对抗女真中获得的,而且据说最大的特点是作战勇猛,和汗青笔下那个贪生怕死,自沉战舰的元均听上完全像是两个人。
  之后李舜臣做了一系列小官,依此为井邑县监(县长)、珍岛郡守(也是地方行政长官,但是控制当地水军),加里浦俭制使,第一个是否主管水军,不知道。但是后两个是主管水军,而且这三个职位都在全罗道,尤其是珍岛,就是鸣梁海战发生地。因此,不出意外地,李舜臣最后做到了全罗道左道水军使。可以说,李舜臣是一步一个脚印,做到了水军统帅,他对水路,尤其是全罗道的水路是极为熟悉的。
  就在李舜臣做了左水使一年不到,他的同僚,元均也做了庆尚道右水使,大家又在同一条战线上了。不过和李舜臣不同,元均是空降,因为毕竟是抗野名将,不能像李舜臣一样从基层做起。但是最要命的是,就任才两个月,日本人就打过来了,估计这个时候元均连属下的脸都没有认熟。不知己,又不知敌,元均的下场是凄惨的。不过他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估计是庆尚道左水使朴泓,他的防区直接对着日本。这就是为什么,庆尚道最后就剩下4艘船的缘故。
  后面就是李舜臣带领大家齐心协力痛击日寇的故事。战时,李舜臣的威望如日中天,因为他是全朝鲜唯一在获取胜利的正规军。和他的威名相形见绌的,是李氏朝鲜以及陆军一击即溃,夺路狂奔的狼狈景象。整个壬辰之战后期,明军入朝之前,朝鲜地面还在抵抗的只有朝鲜的义军,成规模的正规军已经荡然无存了。朝鲜王室自然需要李舜臣这样的英雄鼓舞军心士气,但是也难以逃脱众人对王室弃国家与百姓不顾,独自逃跑的指责与蔑视。虽然大家不敢说出来,但是心里怎么想,不用猜都知道。
  当然,李氏朝鲜的心思是我瞎猜的。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在中日议和,日军开始退却之时,李舜臣就旋即被打入死牢。罪名是通敌叛国。李舜臣在国家全境几乎沦丧,国都都惨遭蹂躏之时都没有通敌叛国,甘当奸细、走狗,现在快要胜利了,却要通敌了?这真是荒谬的指责,更是对李舜臣的人格侮辱。但是君要臣死,臣又岂能不死?国王不但判李舜臣死罪,还明确要求,要狱吏“鞠求以自白”,用严酷刑罚,逼迫李舜臣自认。这简直就是精神羞辱和折磨。最后,还让在海战中表现拙劣,和李舜臣势不两立的元均顶替李舜臣的位子,成为三道水军统制(这里其实可以拷问,为什么不是李亿祺或者崔湖)。
  当然,最后李舜臣没有死成,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剥夺所有军职,再次白衣从军。这一系列的惊天变故,让李舜臣彻底寒了心。我很难猜测国王为什么饶他一命,是留着以备后患?丁酉再乱,也没起用李舜臣,是最后漆川梁一败涂地,败无可败才让李舜臣出山的。我猜测是想看到李舜臣堕落的景象,才能满足国王嫉贤妒能的扭曲心理。我不知道,这个时候的李舜臣除了自杀和堕落外,还有什么路好走。他有的只是对国家深深的失望和对自己未来的绝望。
  但是上天真的垂青这个老人,丁酉再乱,朝鲜水师在漆川梁全军覆没,只有12艘船侥幸逃脱。李舜臣在群臣的保举下再次出山。这个真的是神转折,没人想到日本人会那么快再来,更没想到原先素有威名的朝鲜水师会败得那么惨,而且对李舜臣来说最神奇的是,他还有12艘船可以指挥。不多,不少,多了,国王一定会另择统帅,少了,李舜臣也无从指挥。
  这个老人原本枯萎的内心再次燃起火焰,生命力重新回到了这个人身上。他毫不犹豫的披挂上阵,非常卖力地整顿他眼里所谓的三道水师。我猜,国王看到李舜臣的反应,其实内心是有些后悔的。本来,国王觉得就那么点船,李舜臣应该掀不起风浪,既然群臣强烈保举,那么就顺水推舟,做个人情吧。哪里想到,这么一个在国王看来,无足轻重的决定却成了李舜臣的还魂草。看着李舜臣没有埋怨,热火朝天地卖力干活,劲头甚至比入狱前还要足。国王大概觉得要出事,但是命令已经下,不能收回了,就转而下了一道这样的命令,要求李舜臣学元均、朴泓那样自沉战舰,放弃水师,上岸做陆军。
  这样的命令,毫无疑问受到李舜臣的抵制。这是老天给李舜臣的机会,李舜臣怎么可能轻易放弃。对他来说王命,乃至自己的生命都已经无足轻重了,李舜臣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想法。但是李舜臣不能公然唱反调,他急需一场胜利来支持自己的抗命行为。否则,国王会以抗命不遵,又消极避战,图谋不轨再次将其打入死牢,而这一次就不会再有赦免状了。“没有退路了!你们都死定了!”电影里,李舜臣对着将士训话的那段话简直就是说给李舜臣自己听的。
  谢天谢地,老天给了他鸣梁海战。他的帅位稳固了,至少在日军撤走之前。鸣梁之后的李舜臣基本没有什么动作,我猜,他是要享受人生中最后一点时光。他已经不需要胜利,或者说再多的胜利对他来说都没有意义。他知道等战争结束后,等待他的会是什么。这个国家不需要忠君报国的英雄,只需要陪着国王夺路狂奔的宠臣。朝政再混乱,君臣再昏庸又怎么样,反正国家灭亡了,还有大明爹护着,回来照样做主子,你们这群奴才永远还是奴才。
  露梁海战,陈璘需要战功,而李舜臣需要的,或许是一个好的归宿。这场战斗,我之前已经说过,其实完全没有意义。但李舜臣依然打得非常生猛,自己旗舰和鸣梁一样,依然冲在最前面,即便被敌舰包围,也依然没有回头。李舜臣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都要快胜利了,而且李舜臣凭着鸣梁海战在朝鲜人心里已经是近乎于神了,他本不需要如此。唯一的解释是,他想死在战场上。“我无法选择怎么活,但是我希望自己能够选择怎么死。”在露梁,他面对敌人或许就是这么想的,最后也得偿所愿。
  李舜臣是悲哀的,但又是何等幸运,想想岳飞,想想熊廷弼。如果岳飞知道自己是莫须有的下场,还会不会班师回朝,会不会像李舜臣那样头也不回,带着哪怕只有一个军的兵力冲入敌阵战死在那里。历史没有如果,历史只会重复。

《鸣梁海战》为什么是鸣梁兼李舜臣的悲剧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鸣梁海战》为什么是鸣梁兼李舜臣的悲剧来自微语录网,更多《鸣,悲剧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