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宾虚》影评:从内至外的征服

影视台词 > 影评 > :《宾虚》影评:从内至外的征服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宾虚》影评:从内至外的征服的正文:


   刘易斯.华莱士先生在和朋友的那次谈论发生之前,对上帝和耶稣基督的事情还是一无所知。他的那位被人们称为“伟大的不可知论者”的朋友——美国政治家兼演讲家罗伯特.英格索尔先生,象他以往在批判基督教时说的一样,向刘易斯.华莱士夸口:只要几年之内,刘易斯.华莱士先生的印地安那州家乡的乡村教堂,就会永久的消失,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而取而代之的是罗伯特.英格索尔先生的唯理论。
   当罗伯特.英格索尔先生在谈论时,刘易斯.华莱士先生发现了自己的尴尬——因为他对这一话题完全一无所知。而罗伯特.英格索尔的谈论也引起他的兴趣,于是他下决心好好的将罗伯特.英格索尔所说的上帝、耶稣和教会研究一番,而他在学校读法律系时所受的严谨的逻辑训练也能帮上他的忙。他希望好好的研究《圣经》,顺便可以把耶稣的故事写的生动些,告诉人们耶稣只是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一个人而已——尽管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1880年,刘易斯.华莱士先生的这门功课终于完成,他推出了自己的着作《宾虚》,小说的副标题是“基督的故事”。这部着作骄人的销售量证明刘易斯.华莱士先生的确做的不错,《宾虚》在他生前就卖出200多万册,而直到现在,此书仍在再版发行。但是,和他当初所设想的不同的是,刘易斯.华莱士先生对于上帝和耶稣基督的观点,在他的研究过程中,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当刘易斯.华莱士先生认真的研究《圣经》中关于耶稣基督的记载,和当时的罗马帝国历史背景以及犹太巴勒斯坦等细节时,他先前的立场不得不改变。因为任何一个严肃认真的人,在了解了这一切以后,都不能不承认耶稣基督的神性。而在此之前,刘易斯.华莱士先生只是想作为一种消遣来写一本关于耶稣的书。而现在,他已经不再同意他的朋友所说的一切,并且用他的书告诉人们事实是怎么样的。
   在刘易斯.华莱士先生的《宾虚》出版后,就受到电影公司的青睐。早在1925年的无声电影时代,着名导演弗雷德.尼布洛将其首次搬上银幕,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宾虚》也被一次次的拍成电影。而现在我们都能知道的《宾虚》版本是导演威廉.惠勒的作品,由查尔顿.赫斯顿主演,在1959年首映。该部时间长达3小时40分钟的影片在推出后获得了巨大成功,它为导演威廉.惠勒和他所在的电影公司赢得显赫的荣誉,并且囊获11项奥斯卡奖,成为当时奥斯卡史上获奖最多的影片。
   20世纪50年代,好莱坞整整盛行了10年的古装史诗巨片,大制作、大规模、大场面,制片商们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商业意图一览无余。1959年的电影《宾虚》称得上是这股巨片热潮中的巅峰之作,它同时也宣告了这个巨片时代的结束。从无声片时代起,《宾虚--基督的故事》这部小说就曾先后数次被搬上银幕。而由米高梅公司出资拍摄、由威廉.惠勒执导的这部《宾虚》,场面壮丽,气势雄伟,其出色的对白、多彩的异国情调和查尔顿.赫斯顿的粗线条的出演相得益彰,被看成是其中最成功的一部。在第32届奥斯卡颁奖礼上,影片共获得11项大奖,首创奥斯卡奖历史上的最高纪录,截至2005年,只有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2003年的《魔戒三部曲:国王归来》和本片曾赢得过11项奥斯卡奖,而且本片是这三部影片中唯一一部赢得2项最佳表演奖的影片,一个是查尔顿.赫斯顿夺得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一个是休.格里夫斯夺得的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宾虚的人选根本就不是查尔顿.赫斯顿,而是伯特.兰卡斯特——结果伯特.兰卡斯特拒绝扮演片中的宾虚,因为他是个无神论者,而且不喜欢暴力;接着保罗.纽曼和洛克.赫德森被认为是该片宾虚的主要人选,结果这两位大牌都拒绝扮演这个角色。由于获奖,《宾虚》的身价猛增,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纷纷要求放映。美国制片人协会等组织也贴出了"影片之好,前所未有"的广告海报,几百家在"倒闭危机"中苟延残喘的影院因此有了生机。《宾虚》空前的放映收入不仅成为米高梅影片公司的骄傲,也使陷入财政困境的公司起死回生,同时它的成功也促使米高梅公司调整了他们的经营理念,他们想方设法在更广泛的领域中扩大成果。例如在宣传中,他们还大力抬高在《宾虚》中大显神通的最佳男主角奖获得者查尔顿.赫斯顿和最佳男配角奖获得者休.格里夫斯的身价。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正是电视这一大众消费品日益崛起的时期,由于电视的冲击,好莱坞电影曾几度显得不甚景气。1959年美国各公司拍摄的影片只有160部,后来,正是由于《宾虚》的出现才再一次唤起了成千上万观众的注意力,使电影界重新活跃起来。
   导演威廉.惠勒在谈及这部电影作品的艺术性时说:该片的拍摄是一次对电视"防卫性的突击",相对于电视而言,充分显示了电影场面的宏大、人物的众多、镜头运动的强烈和画面的宽广等优势。《宾虚》的成功似乎带有某种偶然因素,而好莱坞则从《宾虚》身上发现了一条可借鉴的新路:大公司若集资几百万美元用来拍摄几部质量上乘的影片,不仅可以赚到数额可观的钱,还可防止"电影帝国"被日趋强盛的电视集团蚕食鲸吞。总之,在电影史上,《宾虚》的成功被看成一个奇迹,它不仅为它的制作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同时也为电影界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出路,并使20世纪50年代末的电影重获生机。何况这种大制作大投入的理念到现在还在电影界沿用。
   《宾虚》给人们讲述了发生在犹太耶路撒冷地区从伯特利到各各他山的范围内时间跨度是33年的事情,这其实在意指主耶稣基督。影片的主人公是小说作者刘易斯.华莱士先生虚构的一位名叫Judah Ben-Hur(查尔顿.赫斯顿饰)的犹太王子的人物。罗马政府的耶路撒冷新任总督的指挥官Messala(史蒂芬.博伊德饰)来到耶京,他为了自己在耶京对犹太人的殖民统治,强迫自己的幼时好友犹太王子宾虚出卖自己的民族和同胞,以帮助自己的统治。而他的要求被宾虚拒绝,梅萨拉怀恨在心,借口一次在罗马总督巡视时发生的意外,指控宾虚谋杀罗马总督,将宾虚流放,将宾虚的母亲和妹妹关进地牢。
   宾虚在流放途中,干渴的奄奄一息。这时,过来有一个人将他救醒,并且递给他水喝。罗马兵丁扬起鞭子企图阻挠,可是在那人面前,罗马兵丁缓缓地垂下了手。宾虚被救起,也从那人身上得到了在苦难中生存的信心和力量,深信上帝必定会保守他的生命,他继续踏上他流放的路途。后来,宾虚作为奴隶在一条罗马战船上服刑。在一次海战中,宾虚救起舰队司令。舰队司令给了他自由,将他收为义子,带回罗马。但是宾虚却无意留在罗马,他意欲返回耶京向梅萨拉寻仇。途中,一位东方博士在向他询问,这位博士多年前受一颗大星的吸引,曾经献礼于一位婴孩面前,而那位婴孩现在正是宾虚的年纪。宾虚返回耶京和迫害他的梅萨拉催马驱车角逐于赛场。最终,梅萨拉丧命。宾虚寻找到自己的母亲Miriam和妹妹Tirzah,而她们已经身患麻风病,被隔离于谷中。宾虚看到自己亲人病患却无能为力,心中也充满苦毒和仇恨。途中,他看到一个人在山山上向人们宣讲:“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宾虚带自己的母亲和妹妹从麻风病谷中回家途中,看到街上空无一人,宾虚追随人群而,看到罗马巡抚彼拉多正在下令将一个人钉十字架。那人被鞭打、戴荆冠、身负十字架。宾虚认出那人,就是在他流放途中给他水喝的人。他乘盛起水,递过……。在各各他,宾虚目击那人钉十字架,听到那人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宾虚的母亲和妹妹因为身患麻风病而痛苦不已。突然,这时天色变暗,暴雨如注。在各各他,那人的血从十字架上流下,雨水把那人十字架上所流的血冲到了下游麻风病人所处的谷中,当宾虚的母亲和妹妹粘到那人的血后,她们的麻风病得到了医治,而那人的血已经汇流成溪……
   《宾虚》的原着小说的创作历程,就是一个人被基督教义征服的过程,于是电影《宾虚》的内容便紧紧地关注着主人公宾虚如何被“不可见力”指引着来到了耶稣的面前,并被耶稣的血洗礼从而完成自我救赎的过程。影片的目的不是从外到内地阐释基督教义,而是通过宾虚的人生历程,完成从内到外的信仰征服。为了让观众更容易接受,《宾虚》明线是犹太贵族之子宾虚在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后的一连串跌宕起伏的遭遇,暗线则是耶稣的救世。尽管影片从头至尾都无法看清耶稣的长相(只有背影、侧影和远景),甚至在众人提到他的时候也多以“那个人”代称,但是他和宾虚的两次相遇,分别给了其生的勇气和生的希望,把宾虚从身体崩溃的边缘和心理崩溃的边缘两度拉了回来。
   无论是瓦片坠落、罗马战舰先败后胜、梅萨拉的死亡、母亲和妹妹生病,都是“自然力量”驱使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一直引导着宾虚,让他的内心从纯洁的善意,萌发对梅萨拉的仇恨,又从对个人的仇恨扩展至对整个罗马的仇恨,最后更是形成了对“不公命运”的责问。走到这一个境界的宾虚,急需要有一个“神”来帮助其完成自我救赎。如此一来,本来已经是怒火中烧到随时可能要爆炸的宾虚才会在目睹了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后,说出了“他的声音,让我放下了手中的武器。”为了表示“表彰”宾虚完成了基督教义上的自我救赎后,其母亲和妹妹的麻风病均奇迹般地消退了。影片迎来了一个无比光明温暖的结局。始终保持着对耶稣基督的谦恭之感和敬畏之情,成就了本片瑰丽场面下的内在张力,不仅从内到外洗涤了宾虚的灵魂,也从内容到形式都征服了所有观众。
   1880年,作为一本书的《宾虚》面世,并且受到人们的热情欢迎,为公众所喜爱。而刘易斯.华莱士先生也在此书中完成了他生命的皈依和重生,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救主,但是在当时人们对刘易斯.华莱士先生书中那位真正的主角耶稣基督的信仰却并不热情,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人的信仰是这样的。在那时,自由主义神学盛行,人们高扬理性,以理性为信仰的试金石,在阅读《圣经》时,宣扬“神话”,否认基督的神性,只强调基督的道德典范,认为凭借基督的道德典范即可建立人间天国,而摒弃福音中的童女生子、基督三日复活、福音书神迹等真理。美国的新正统主义神学家理查德.尼布尔曾经评论这种信仰:“一个没有愤怒的上帝,通过一个没有钉十字架的基督,把没有罪的世人,带入一个没有审判的天堂”。
   而在1959年的电影《宾虚》时,随着二战的爆发,战争的残暴摧垮了人们建立人间天国的美梦,自由主义神学已经式微,在普世范围内福音派神学兴起。而此时在二战中饱受战争创伤的人们需要仰望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宝血的救赎和医治,需要对为人类钉十字架的耶稣基督的皈依与信靠。就象影片中一样:不论是兵丁手中的鞭子,还是宾虚心中的苦毒,皆需耶稣基督的救赎,也只有耶稣基督可以救赎人们。这也类似于影片中宾虚的经历。经历过二战的人们,和电影中的宾虚一样,一直活在创伤之中,虽然宾虚知道那位在路上赐他水者,也知道是他赐给自己生存的信心与力量。但是直到他在耶稣基督背负十字架时才认出基督,并且听到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言语,得到耶稣基督宝血的洗净,知道应该皈依为他钉十字架者,应该仰望十字架的救赎和医治,宾虚才从仇恨和创伤之中重生,宾虚经历创伤的生命才得到释放。
   如果人们留意的话,在电影《宾虚》中,影片以马槽的圣婴诞降开始,以引领群羊的牧人结束,虽然整部影片的主角是宾虚这个人物,但是影片真正要告诉人们是影片中的那个身影——基督。在片中时时有细节出现,为基督钉十字架为罪人的牺牲和对罪人的救赎而打下伏笔。这也是影片的高明之处,不着笔墨反胜浓墨重彩,未曾大声宣扬却又人人心领意会,而影片的主角宾虚,是来讲述和见证关于基督这一切的。如果说,在1880年,刘易斯.华莱士先生是用一本名叫《宾虚》的书,完成了他自己从一个不可知论者到成为一个基督徒的个体性生命皈依的蒙恩见证的话,那么,在1959年,作为一部电影的《宾虚》,已经是人们在群体性的仰望耶稣基督的救赎和医治。的确,这个世界需要主耶稣基督的救恩。希望《宾虚》这部影片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来仰望主,仰望他的救恩。惟愿这位为罪人钉死在十字架、三日后死而复活的主,他的救赎和医治因信临到每一位仰望他、信靠他、皈依他的人。

《宾虚》影评:从内至外的征服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宾虚》影评:从内至外的征服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宾,征服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