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关于柴静各种流派的批评

影视台词 > 影评 > :关于柴静各种流派的批评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关于柴静各种流派的批评的正文:

   毫无疑问,柴静这部《穹顶之下》是现象级的,它给国人的震撼完全可以比拟几年前美国前副总统戈尔那部《难以忽视的真相》带给世界的震撼。戈尔靠那部纪录片最终收获了奥斯卡奖和诺贝尔奖,那么柴静凭这部纪录片会收获什么呢?仅就这两天看来,她收获了网民压倒性的讴歌,评分为证;官方的赞美,环保部长表态为证;当然,还有批评的声音。
  
   有一种批评的声音直指柴静本人,比如指责她把女儿的病和雾霾挂钩,既不科学,又涉嫌煽情;再比如有人认为她开着大排量汽车宣传环保,是表里不一。还有人质疑她的国籍问题。这些“八卦”的确是消解了“雾霾”话题的严肃性,让柴静的立场多少有些尴尬。但问题在于,是不是否定了柴静本人就能够否定她言论的价值呢?是不是柴静私德有亏就能够抹杀她的公德心呢?而且,这些指控并不能完全被证实,里面不乏阴谋论的揣摩。对于这样的批评声音,《中国青年报》的曹林评价说:“微博里游荡着一个匿名的网络黑社会,这个黑社会使用的工具是荒唐阴谋论、恶毒的人身攻击、胡扯的动机猜测、不顾事实的歪曲、栽赃构陷、拿无关且没影儿的私生活搅混水。柴静调查并非不可批评,但目前多数是谩骂。有人说,一些人如没看视频就骂柴静,那真是个烂人;如看了视频还骂柴静,那更是个烂人。”
  
   第二种批评来自于对纪录片诞生的质疑。柴静这部纪录片,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独立性,她已经离开了央视这个平台,并且费用完全是自掏腰包。但纪录片里展现出来的采访的力度,纪录片所得到的官方媒体的力推以及有关部门的称赞,又让人质疑这独立性是不是这么纯粹,韩寒的死对头麦田就在其博文“如何三观正确的看待柴静团队的《雾霾》”里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然而这个质疑反过来又可以看做是对柴静的肯定,恰恰拥有了足够的人脉和影响力,柴静才能够做成这件事。《北京青年报》的张天蔚评论说:“她在央视积累下的名气和人脉,让她的名字和面孔成为比记者证更为有效的通行证,保证其可以采访到所有她需要采访的人。同样借助央视平台维系下来的,紧密团结在她周围的创作团队,也让她的第一次自媒体创作,具备了国内超一流的专业水准。另外一个并非不那么重要的条件是,她的财力支持她可以如此“任性”地独自投资百万,也是保证这部作品能够顺利完成,且充分保证了其公益性的重要前提。”另一位媒体人彭晓芸则说:“从一长串采访名单来看,环保部门事先不知道柴静在做这个片子的可能性很小,环保部门甚至是利用柴静的影响力来为推进自己的工作做舆论攻势的,但这有什么不好呢?乐见其成呀,如果政府部门都有这姿态,都知道找有公信力的媒体人为他开展工作铺路,为他们责权不对等喊冤,各部门出来公开博弈,好事。”
  
   我觉得真正有意义的批评来自对纪录片内容的批评。尤其是柴静提出的解决雾霾的办法。她提出了三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政府环保部门加强权力,第二个办法是民众自己节能减排,为环保做贡献,第三个办法是深化垄断企业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第三个办法没什么问题,但是前两个办法引发了质疑。时评人魏英杰说:“环保扩权,这没问题,确实需要,但要注意没有制约的权力都可能走向腐败。环保腐败见得少吗?油气能源替代燃煤是根本解决之策吗?还有,雾霾毒害公众,你却要大家打12369,你真的相信那些工作人员都是刚正不阿的执法先锋?查小饭馆可以,你让他查企业试试?”
  
   而经济学家王福重则担心环保会把国家引向另一个极端:“零污染的世界,肯定不是最优;没有雾霾,在现阶段的中国,也不是最优。合理界限,在机会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平衡处。个体行为的逻辑也是如此。如果你还想拥有现在的生活福利,就不要企望消灭雾霾,虽然抱怨是你的自由,但不可把煽情废话当真,把自己感动傻了。这世界,从来不顺着文艺青年希望的方向走。”
  
   文化学者杨早则对柴静呼吁“从我做起”提出了质疑:“我们”是谁?显然不是“国家”和“政府”。在国家与政府发挥他们的作用之前,我们应该克制,应该建设,“我们”有责任向“他们”证明世界的洁净和美好。这话真的不让你感到一丝荒谬吗?我们是共和之国的国民,我们能建设的,能证明的,不就是催迫政府和国家建立“庞大体系”来保护我们的生活和亲人吗?
  
   对此,锤子科技的高管朱萧木从问题中看到了建设性:“在看柴静雾霾样片的时候我就猜到微博上很多市场派的反应,一如既往的低情商,上来就骂,完全切断了基于这个现象级演讲传播思想的可能性。我也是市场派,对解法也没全同意,但片子已经点出了最大问题就是国企垄断干预市场,这太难得了,趁热打铁基于此写文章深挖多好。”
  
   还有一种批评,是对这些批评的批评,比如经济学家马光远:“不出所料,果然有专家摇头晃脑的点评说,柴静的雾霾调查不专业,有很多专业性的错误。我呸,你专业,你为啥不做?你专业,为啥到现在为止连雾霾的成因都说不清楚?你专业,你为治理雾霾做了啥?我看这些人最专业的是当别人做了点有意义的事以后他们就指责别人不专业。”马光远老师算是克制的了,更多的来自网友的批评更像是攻击和谩骂。
  
   杨早说不希望看到一个不可批评的纪录片:“我的想法是,当我独立面对《穹顶之下》这部作品,就像我面对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我不会考虑作者有多努力,动机有多伟大——否则我既不能批评《小时代》,也没法批评《狼图腾》——清醒的受众该将道德因素与情感因素放在一边,冷静地看待这部作品带给自己什么,益处或害处。”
  
   关于各种流派的批评,媒体人林楚方这么看:“对柴静的讨论,又搞成站队,无底线歌颂,令人厌恶的嘲讽。就不能好好说话哇,这地方有道理,那地方不对,这个逻辑推不出来,那个说法有问题,问题是.……整人家私生活,整人家动机的,没出息。那种稍微批评下柴静,就跟……似的,也没出息。整个一堆精神雾霾。”
  
   柴静本人似乎早已料到了这一切,所以在抛出这枚重磅炸弹之后就再次“消声觅迹”了。抛开所有对她个人和作品的争议,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这部纪录片能够拍出来,并引发如此规模的关注和讨论,就已经是巨大的突破了。

关于柴静各种流派的批评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关于柴静各种流派的批评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关于,批评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