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电影点评观后感

影视台词 > 影评 >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电影点评观后感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电影点评观后感的正文:

  当你的大脑开始运作,别忘了你还有五感能感动
  
  Childhood is measured out by sounds and smells and sights, before the dark hour of reason grows. John Betjeman.
  
  这是电影「穿条纹衣的男孩」(超级好看、感人,大推!)所使用的开场白,导演引用英国诗人贝哲曼的诗句来拉开这令人不忍促听的序幕,此诗的翻译如下:在黑暗的理性萌芽之前,用以衡量童年的是听觉、嗅觉以及视觉。导演透过两名男孩的视角来诉说二次大战期间,纳粹人如何残忍对待犹太人的恐怖经历,但这部电影并没有好莱屋狗血般的哭泣、尸体以及尖叫(毕竟是透过小孩子的眼光来描述,总不能太过十八禁画面吧XD),只有无尽的皱眉、惋惜与轻叹。
  
  以下融合我的想法大略介绍剧情,我会简单将角色台词用我的话重新改写,比较有在看故事的感觉:(By the way. 片中有引用一些基督宗教仪式,所以在我的评论里面自然少不了对此的看法,但我绝对不是批评,纯粹只是推敲导演如此安排的用意,所以麻烦不要没看过本片就来护航,等你看过此片再来与我分享心得,是分享,不是争辩!)
  
  片中有两名主角,一为八岁的德国人小男孩,布鲁诺,黑发蓝眼,活泼可爱,穿着合身帅气的小西装,配上能够健步如飞的高级皮鞋,干净脸庞、明眸皓齿、帅气发型,活脱脱就是一个gifted(被祝福的,被赐与的,这个字很适合描述所谓的天之骄子)的小天使;另外一名主角也很可爱,同样是八岁的犹太小男孩,萨穆尔,不过他头发剃光,牙齿好似啃过柏油路的脏腻缺块,应该充满微笑的脸庞却跟他身上的条纹衣一样布满污垢,活该就是个的dammit(该死的、不该存活的、他X的-脏话)垃圾(片中德国人就是如此描述犹太人)。剧情即为两位主角的视线所交织而成的故事。
  
  影片一开始先呈现布鲁诺的生活样貌,无忧无虑,有温柔的姊姊、慈祥的母亲、身为军官的英挺父亲,也有三五好友可以常常聚在一起玩模拟战争(果然环境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希望这世界永远都不要有战争),某天父亲升官了,必须到乡下管理「农场(犹太集中营)」,可怜的布鲁诺就在百般不愿之下被迫离开天龙国(典故出自漫画-航海王,意指如皇宫般的城市,居民全都具有优良纯正血统,甚至连呼吸的空气都跟一般贱民不一样。)
  
  搬到乡下之后布鲁诺相当不习惯,周围都没有跟他年龄相仿的朋友,但布鲁诺喜欢探险,某日他在独自冒险的旅途中发现了一个农场(集中营),天真的主角认为这真的是一个农场,而他也正好遇见了农场里「自由的」萨穆尔。
  
  布鲁诺:「这不公平,为什么我都不能出玩,没有朋友,只能在家里自己一个人玩,而你却可以在里面跟其他人随便四处乱晃。」
  
  是的,这是布鲁诺初次见到萨穆尔时的天真话语,他以为铁网另一边是自由的世界,可以无拘无束的随意奔跑。
  
  布鲁诺:「为什么你身上要穿着有条纹的睡衣?上面还有数字,这是一种数字游戏吗?教我怎么玩?」
  
  单纯的布鲁诺仍然认为孩子的生活应该充满游戏,不知道萨穆尔所穿的并非睡衣,而是囚服,上面的数字是每个囚犯的编码。
  
  布鲁诺:「你不能出来吗?这个通电的铁网是关动物的吧?」
  
  不,亲爱的孩子,这是用来关人的电网,任何试图逃离的人都会在瞬间变成焦炭,原来世界可以如此简单就被划分,只要一张电网就可以让上帝的归上帝,让撒旦的归撒旦。
  
  两位主角的台词份量明显不成比例,两人对话时大多由布鲁诺发问(典型受过教育,具备好奇精神的认真孩子),而萨穆尔负责回答其问题,对于不懂的事则耸耸肩后用无辜的眼神说不知道。
  
  布鲁诺:「你知道你们农场的烟囱在烧什么吗?它会散发恶臭的黑烟。」
  
  布鲁诺的父亲(以下简称布父):「他们在烧垃圾。」
  
  萨穆尔:「我不知道,我父亲说好像是在烧垃圾。」
  
  可爱的布鲁诺,他们在烧尸体,有如rubbish(垃圾)的犹太人尸体。
  
  片中没有可怕的燃烧画面,导演仅简单带过散发浓烟的烟囱,但稍微熟悉此段历史的人都知道绝对不是燃烧垃圾那么简单的事情。
  
  布鲁诺的妈妈(以下简称布妈):「你骗我!你明明用纪录片说农场里的人生活都很健康,不仅穿好的衣服,吃好的食物,还有咖啡厅,足球场,大人小孩都很快乐的在生活,但是事实完全不是这样,里面是地狱!(布妈一开始并不知情,直到布父的部下暗示后才知道他们搬到充满怨灵的可怕之地,所谓的纪录片当然也是布父自己捏造的。)」
  
  布父:「这一切都是为了祖国,这是战争的一部分,邪恶的犹太人必须被净化,我们才能胜利,这是神的旨意!」(我想对当时的德国人来说,他们恐怕分不清上帝和希特勒的差别。)
  
  布鲁诺的新家虽不如旧家豪华,但一样气派,每天都有佣人帮忙整理环境,也有「农场」的农夫宅配新鲜蔬果。
  
  布鲁诺:「为什么你每天都要削马铃薯皮,你又不是医生,怎么知道我膝盖的伤是小伤,要是妈妈知道的话一定会带我看医生。」
  
  削马铃薯皮的贱民轻描淡写切深感无奈的说:「不,那只是小伤,我以前是医生,我知道,在我来到这里之前。」
  
  我们曾经在这片土地上自在奔放,我每天都可以穿着自己的衣服奉献己力,我努力医治病人,我认真教育孩童,我尽责修好客人的钟表,(萨穆尔的父亲原本是个钟表工匠),而在神来了之后大家都像从同一幅版画所拓印出来的产品。
  
  布父看重孩子的教育,为两个孩子聘请一名家教,教授当代时事并宣扬祖国荣耀。
  
  布鲁诺的姊姊(以下简称布姊):「犹太人是诽谤我们,煽动我们的敌人,犹太人透过邪恶的书腐化我们,犹太人嘲笑我们的文学及音乐,他们深具破坏性的力量无远弗届,最后一定会导致我们国家的瓦解。」
  
  这就是当时孩子的教育,不仅是家教,连学校教育也在散布这种仇恨思想,所以十二岁的布姊把房间里的洋娃娃都丢到地下室(那破烂不堪、层层叠叠的洋娃娃真的让我联想成犹太人的尸体= =),把房间贴满赞颂祖国、宣扬战绩的海报、旗帜与布条,不得不说他们的国家教育成功了,举国上下都弥漫着希特勒的光辉。(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们的孩子在房间里贴满马英九的海报会是什么样子?还好我们是个民主国家,若真如此也不代表什么。)所以孩子一开口就是:犹太人是邪恶的、可赠的、罪人、该下地狱!
  
  也因此教育相当重要,不能沦为各派人马灌输毒药的舞台,想想看,如果上上一段的台词更改了会怎么样呢?请自行把犹太人换成「黑人、少数民族、各种宗教、特殊疾病患者、社经地位底层的居民、同性恋、多元性别」会带来什么后果?到底是谁在诽谤谁?谁在嘲笑谁?谁在攻击谁? 「God hates you!」这就是我一直深觉恐怖却又无法理解的话语,出自「人类」的口中!(请自行把God替换成白人、主流民族文化、金字塔顶端阶级、异性恋者)原来所谓的仇视并不需要有任何理由,但我却可以找到一百种藉口来证明我恨你,所以你应该下地狱!
  
  所以你死了,我也死了,差别只在于谁死的比较有尊严。
  
  影片中有一段丧礼,布鲁诺的爷爷奶奶所居住的乡镇被轰炸,奶奶阵亡,一行人浩浩荡荡的举行哀悼会,牧师吟咏祝福,尸体被供奉在豪华马车上的棺材中,布姊感谢神所赐予的一切,让我们能平安长大。而犹太人的葬礼呢?一把火,烧尽世间千万恶,独留一缕扰人烟。
  
  布鲁诺:「但应该也有好的犹太人吧?」这是纯洁的布鲁诺在认识萨穆尔,每天隔着电网跟他玩游戏后所体悟的真诚心得。
  
  布鲁诺的家教:「If you ever found a nice Jew(犹太人), you would be thebest explorer in the world.如果你发现一个好的犹太人,你就会是世界上最棒的探险家。」这部份我一定要呈现原文,教师所用的是与现在事实相反的假设语态(英文文法之一)来回应喜爱探险的布鲁诺,代表绝对不可能找到一个好的犹太人,同样的中文翻译若换成英文也可以写成「If you find a nice Jew(犹太人), you will be the bestexplorer in the world.」但这代表还有找到好的犹太人的可能性,所以我建议看电影时如果听到不错的句子,可以把字幕切回英文,看看原文的表达方式。
  
  想想看,如果每天所接触的都是这种如此专制、独裁的负面资讯,孩子还能变成什么样子呢?
  
  某天萨穆尔来到布鲁诺的家担任童工,负责用小手擦拭透明易碎的玻璃杯,布鲁诺很开心的请他吃面包,却在被布父的部下发现之后赶紧改口否认:「不是我拿给他的,是他自己未经允许偷拿的,我才不是他的朋友!」原本想结交朋友、帮助朋友的纯洁心灵因怕被误会而染黑,所以萨穆尔被当成阴沟老鼠的痛打,布鲁诺在房里天人交战的啜泣,何以教育会逼迫一个八岁孩子在道德与现实中纠葛难眠?何以世界会让一个八岁孩子每天都得担心吃东西会不会被殴打致死?
  
  剧情随着布鲁诺的歉疚攀向高潮。
  
  布妈不想让孩子在这种恶心的环境下成长,决心带领孩子离开此地,所以布鲁诺要赶在离开之前跟萨穆尔道歉,在得知萨穆尔的父亲不见之后(想必已经被烧成黑炭了,但萨穆尔不知道),他便乔装易服,穿上条纹衣偷渡到集中营里跟萨穆尔一起寻找,当换上衣服之后两个人看起来竟是如此相像,同样单纯而稚气的脸庞,我完全无法分辨两人是来自不同的世界,虽然布鲁诺的眼神充满恐惧(毕竟这是天龙人第一次体会到世界还有血淋淋的一面),两个孩子仍然凭藉纯真而坚定的友情一起穿梭在营区的房间,不幸的是当天正好是屠杀日,两个孩子被硬赶进毒气室,直到死前还紧紧相依,以为自己只不过是在淋浴,洗完早就可以当永远的好朋友。
  
  我对导演所安排的淋浴屠杀方式很好奇,片中士兵逼迫囚犯脱光衣服后从屋顶洒下毒药,谎称此为淋浴。淋浴似乎是一种仪式,如同基督教的受洗,印度教会把出生婴儿浸泡恒河之水,或佛教的观音点露一样神圣,也许纳粹人认为这样做可以「净化」犹太人吧。
  
  影片最后停留在毒气室的门,受害者没有尖叫与哭喊,反而是导演穿插布父心急的表情与布母心痛的哭声,到底谁才该死?谁该被同情?谁该赢得升华的眼泪?我想只有门外一堆尸横遍野的囚服知道吧…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非常适合拿来当生命教育、尊重多元族群的教材。
  
  回到片头的诗句:在黑暗的理性萌芽之前,用以衡量童年的是听觉、嗅觉以及视觉。我的解读是说虽然孩子思考尚不成熟,但是他们却会善用自己的五感来经验世界,默默纪录大人所呈现的每幅画面,所以我还是必须强调教育的重要,如果我们可以在家庭、学校就让孩子学会向上与向善,学会尊重自己、他人与世界,也许这颗星球可以少一点泪水,历史可以少一些哀叹。
  
  亲爱的孩子,即使你已经学会思考,也请记得你还有五感,请用眼睛看到别人对你的善意以及你所能给予别人的善意;请用耳朵听到别人对你的赞美以及你所能给予别人的赞美,请用双手体会别人对你的拥抱以及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拥抱;请用鼻子与口觉察别人对你的存在以及你对别人的存在。
  
  当你学会思考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时,千万别忘了我们其实都是人,没有不同,任何人都不应该成为别人迈向功成名就的尸体,也没有人天生活该就是要成为歌颂某些人的墓碑。
  
  最后分享心理治疗大师Carl Rogers说过的话:「The way to do is to be.」英文中的「to do 跟 to be」 是很简单的单字,但是我却认为它包含了相当深远的涵义,do指的是动作过程,而be则是融入其中,甚至成为全部,所以此句就是指说我们必须要先成为那样的人(Being看不见的结构),才能做出那样的行为(Doing动作过程),最后才能得到那样的结果(Having你好我也好的双赢结局),所以我的翻译是「要做什么,就要先像什么。」
  
  可惜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是先Having(预想结果),接着是Doing(为了目的不择手段),最后才是 Being(成为某一种看不见的恐怖结构)。用在此部电影的话就是说纳粹人只想着要让自己高人一等、出类拔萃,却忘了自己也是「人」,死后也要回归虚无的肉身。
  
  是啊,说到底,我们不过都是宇宙洪流里,名为「人类」的短暂过客罢了。
作者谢之艾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电影点评观后感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电影点评观后感来自微语录网,更多穿条,后感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