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千与千寻》结构主义视角解读情节二元对立关系

影视台词 > 影评 > :《千与千寻》结构主义视角解读情节二元对立关系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千与千寻》结构主义视角解读情节二元对立关系的正文:

   结构主义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最常使用来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研究方法之一。
  
   结构主义认为,整体对于部分来说是具有逻辑上优先的重要性。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复杂的统一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性质都不可能孤立地被理解,而只能把它放在一个整体的关系网络中,即把它与其它部分联系起来才能被理解。就电影来讲,整体地看,首先是从故事下手。
  《千与千寻》讲述了名叫千寻的女孩的某个夏日的奇幻经历。在影片的故事架构中,几个比较主要人物的成功塑造,完成了情节点的设置,使影片最终达到了很好的故事效果。也成为影片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结构主义理论认为,任何一部文艺作品都存在外结构和内结构两个结构系统,这种研究视角为我们研究影片结构以深刻的启发。这里主要从相关电影的人物形象演变和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角度出发,分析电影结构以及这个结构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传统日本动漫人物形象及宫崎骏主角人物形象演变
   日本动漫比较喜欢用女生作为主角,一部分可能是来源于“少女漫画”的传统,另一方面大眼睛小脸长腿的女生为主角很容易增加观赏美感,比较有吸引力。除此之外,日本动漫的主要人物大都为美少年和宠物,机器人等。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作为日本动漫的一部分,他既吸收了日漫的传统,更多的有自身的特色。纵观宫崎骏的动画,除《红猪》这部电影之外,他其余作品的女主角清一色为女生。至于原因,我想除了很多研究者们所说的视角,故事原型,还有创作惯性之类的论断,我们也可以听听导演自己的解释——“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一定是复杂而冗长的。所以我就说我非常非常爱慕女士们吧。“所以千寻延续了这个老顽童一贯的女生主角形象,也延续了他的女生主角的人物形象在外貌上的特点,即没有大众审美中美女应有的所有外貌要素。长得小小瘦瘦的样子,甚至是没有什么特点的普通女生。
  
  在二元对立的结构中体现人物的成长和蜕变
   电影的故事主要讲述:主人公千寻和父母在无意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废弃主题公园以后,父母因无法经受食物的诱惑,被魔法变成了猪。这时白龙适时出现,带千寻进入了油屋。在锅炉爷爷和小玲的帮助下,千寻和油屋的主人汤婆婆签了工作合约。千寻便开始了为拯救父母在油屋工作的日子。千寻在油屋工作的部分是故事的主体部分。在那个结构复杂的油屋里,千寻遇见了并帮助了河神,和白龙更加熟悉,当然,也认识了无脸男。最后千寻在救白龙的过程中认识了汤婆婆的双胞胎姐姐钱婆婆,在白龙恢复记忆之后,千寻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使父母变回了原样,回到了她自己的世界里。
  
  
   这个故事按照情节凝缩并分解成以下句子。并依照历时性序列将有重复性的句子聚合,构成以下几个二元对立项。
  一、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对立
   在影片的开始,千寻随爸爸妈妈开车迷路,随即走进了一个被废弃的主题公园。这是全片第一个情节点。寻开始的人物形象已经基本上完整。从对转学的不满和花的枯萎引起她的不开心,还有后来坚持不随爸爸妈妈进入隧道,到最后因为怕孤单又跟随爸爸妈妈进入主题公园。这些微小的描写,让我们真切地感觉到了千寻,那个任性又脆弱的女生。接着情节的发展急转直下,看似美丽宏伟的主题公园实则暗藏杀机。千寻的爸爸妈妈因为无法抵制美食的诱惑而暴食,最后被魔法变成了猪。白龙告诉千寻,想要在这个世界活下,就一定要工作。
   至此,从家庭生活状态里跳脱出来的千寻,已经完全进入了以“油屋”为代表的社会的大环境里。她要面对的,是抛弃自己再家庭环境中的脆弱和无能,在社会的大环境下生存下。这种反差折射出了一种无奈,更折射出了现实的残酷。在电影中形成了一对“二元对立”结构,这也是全片的主要矛盾。
  
  二、“自我”状态和“本我”状态的对立
   影片中,白龙告诉千寻要得到工作,才能在这里生存下。并且要一定要记得自己的名字,这样才不会被汤婆婆控制。而在千寻求职位的时候,汤婆婆要千寻改名为小千。这里用了几个近乎仪式化的镜头来表现改名字的过程,汤婆婆用魔法将千寻的签名吸入手掌,最后纸上只剩下了一个“千”字。到了这里,千寻便变为了小千,开始在油屋工作。千寻一直没有敢忘记自己的名字,直到最后找到了回家的路。
   虽然只是名字的变化,但深层的关于“自我”和“本我”的二元对立结构已经建立。“千寻”代表着主人公的本我,而“千”是她自我的另一途径的实现。最后她在自我的成长中,丰富了本我,最终达到了一个自我与本我的相对的统一。
  
  三、关于“善”与“恶”认知的二元对立
   次要人物白龙第一次出场,是在千寻无意闯入废弃主题公园的时候。他让千寻赶快离开那个地方。白龙此时是以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姿态出现在观众面前。
  而当白龙受伤,负伤回到油屋,这一幕正好被千寻撞见。 钱婆婆把真相告诉了千寻,千寻这才知道,白龙是为汤婆婆做事的小偷。在这里,似乎颠覆了我们对于白龙的认识,他是一个助纣为虐的人。这里的人物形象完成了一次反转。可是事实又真的是白龙是个坏人吗?之后的故事发展中,钱婆婆告诉千寻,白龙被施了咒语,他没有选择。那么,白龙又是一个好人了吗?
  这是导演留给观众的空间。也是一对强有力的关于“善”与“恶”认知方面的二元对立关系。不仅是人性的善与恶,更多的是,完整地展现了千寻在成长过程中的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过程。
  
  
   影片的故事从开始就把千寻的人物性格设定在了一条只能成长的路上,她没有选择。而在开始遇见的那些人,他们会陪千寻一起长大。因为本性善良的白龙在做着违心的坏事,而安静害羞的无脸男却被自身的欲望控制,不能自已。他们需要救赎,这也没有选择的余地。而最后,千寻一定会救回父母,也会听白龙的话,一个人一直向前走,不要回头。或许也可以用宫崎骏自己的解释“那是故事本身的需要——那一点把我引向结局。这时候制作片子的仿佛已经不是我,而是故事本身。我只能跟随故事的脚步而别无选择。”
  
作者草办水元溪

《千与千寻》结构主义视角解读情节二元对立关系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千与千寻》结构主义视角解读情节二元对立关系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千,关系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