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十二公民》国产片的罪与罚

影视台词 > 影评 > :《十二公民》国产片的罪与罚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十二公民》国产片的罪与罚的正文:

  作为一名影评人,经常会陷入一种纠结之中。当面对一部电影,你可能会觉得不怎么样,但大众却很喜欢,这时你该怎样下笔就会有种纠结。正在上映的《侏罗纪世界》就是这样,BUG太多,无法细究,看的时候很爽,看完之后就禁不住摇头。写影评的时候就开始纠结,秉笔直书有挑战大众智商的嫌疑,顺从民意又有种放弃原则的感觉,怎么下笔,思考再三。不过看到那么多人都在赞《侏罗纪世界》,最后还是选择黑一把,写它不好的一面,主要就是揭一揭组成故事的背后逻辑。但面对另外一些电影,尤其是你与大众都没有错误的时候,只是发生信息不对称时,像《十二公民》,面对它,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写会更好。
  
  其实,评论《十二公民》有两个维度。一个国产片的维度,放在其中,《十二公民》显然是棒极了;另外一个国际视野的维度,比较开来,《十二公民》的表现就有些拿不出手。中国的与国外的,这两个维度形成的撕裂,在中国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所谓的中国国情,就是为了解释这种撕裂的一种说辞。具体到电影上,国产保护月的存在,也是一种托辞。两个维度存在的合理性,是因为国产片整体质量偏低,无法与国外电影进行接轨,只好有一个比别人档次低好多的新标准,用以专门衡量国产片的优劣。不过,如果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或者历史的角度,对于国产片标准与国外电影标准之间产生的撕裂感, 就感到非常滑稽。从根本上说,压根不应该存在国产标准,也应该消除所谓的中国国情,用统一的标准衡量电影艺术的高下优劣。
  
  作为影评人的纠结,其实就来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因为影评人往往阅片更多一些,或者其他相关信息掌握的多,造成的眼界高于一般观众。而对一般观众而言,电影只是他们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阅片量少而且也没有动力获取其他详细,他们往往只在乎眼下的这部电影好不好看,其他的不太关心。而电影的优劣高下,又是通过比较而来的。一般读者往往懒得比较不同电影之间的好坏,或者说压根就没看过其他有相似性的作品。而影评人正是通过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来完成自己的写作的。所以,大家都说《侏罗纪世界》好看,我就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说它不好。当《十二公民》在国内收获了诸多赞誉的时候,我既知道它的优点在那里,也知道它的缺陷在那里。如何将这种洞若观火的观点完整地展现出来,是话说两边,还是各表一枝,就会在下笔时产生纠结。
  
  源于这种纠结,很难给《十二公民》一个恰如其当的评价。我只好选择骑墙一点,两个方向都说一下吧。
  
  先说下国产片的维度,就此范围内《十二公民》无疑是一部佳作,因为国内尚无这样的电影出现,一室之内,十二个人,坐下来聊聊天,言语上PK一番,就推演出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而且无论故事的深度还是宽度,都让人为之注目。这种设计新颖大胆,也足够有趣。尽管整个电影的格局不太大,但无论故事还是表演都足够强悍,几乎可以强盗当教课书来看,而且它所聚焦的故事相当撩人,具有强大的时代意义。就艺术层面上,《十二公民》应该赢得足够的赞扬,也值得推荐给更多的人看一看。
  
  《十二公民》通过一个富二代弑父的故事背景,通过一场虚拟的陪审团讨论,串联起了现实社会的人生百态,以及对社会偏见的纠正,全片下来,不仅是对社会的一次解剖,更是一次公民培训,是一次司法解剖,意义非凡。
  
  贫富差距是当前中国社会转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市场经济的兴起,使得部分人先富了起来,30年后,他们的二代已经长大成人,这批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却由于任性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进而引发了炫富、仇富、官商勾结等等一系列问题。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产生了巨大的撕裂,社会矛盾随之发生,社会观念也随之改变。
  
   在一个小区中,一位贫民的孩子从小被一位富翁收养,这位成长在富人家庭的孩子,也因此成为了实质上的富二代。当他长大成人,与亲生父亲接触后,由于种种的不融洽,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恶劣。有一天,有人发现那位贫父死在了自己的家中,而且有不同的证人发现杀死这位贫民的正是他的亲生儿子,也即那个富二代。
  
  在人证与物证俱全的情况下,加上社会对富二代的普通性误解,在社会民意中已经被判了一次死刑,而法庭上究竟会怎么判,就成为了一个悬疑。与此同时,中国政法大学正在组织一场补考,参与的学生组成了虚拟法庭,以考察学生怎样看待这起案件,而陪学生们来补考的陪考家长们,则被请来组成了这个虚拟法庭的陪审团,被组织起来讨论这起案件。于是,整个电影就围绕着这个临时拼凑的陪审团展开。要知道在中国的司法体系中,是不存在陪审团的,即便是拥有陪审员这一设计,也形同虚设,只是在2014年起才开始大力推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进程,效果如何,犹未可知。
  
  《十二公民》的整个陪审团看起来有些莫名其妙,但他们一经组成,进入正式讨论阶段,却散发出了独特的魅力。也展开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讨论,而且形成了一次独一无二公民教育及司法教育。十二个人,来自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教育程度,不同的阅历。当他们坐下来讨论同一个话题时,这些个不同点就开始发挥作用,形成一个一个的天然分歧。
  
  而且,他们也清楚自己的使命,来参与这个虚拟的陪审团,不过是为了孩子的补考而已,而且在人证与物证俱全的情况下,早早宣布那个孩子有罪,他们的任务就完成了,走一走形式而已。但偏偏在投票时,其中的一个人开始有些低估,觉得哪里存在着问题。富二代弑父的事情,应该没那么简单,于是他投了反对票。陪审团的任务,是必须达成一致,才算彻底完成。现在有了分歧,就需要进入下一步的讨论。于是反对者从证据链上入手,觉得存在着不严谨之处,来努力印证自己的判断,但他只是怀疑,并什么什么把握。当投票进入第二轮的时候,他打算弃权,只要其他人都投赞成富二代有罪的票。但是意外却发生了,有另外一位人站了出来。他的理由是,他就是不愿意看到大家都赞成,觉得富二代的一条命不能如此轻率地被判死刑,尽管他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富二代无罪。现在,由当初的铁板一块一样地认为富二代有罪,到有了两个人认为他无罪。分歧一旦产生,就需要进一步讨论下。于是,从证人的证据链上,尤其是第一位证人的证词上展开了讨论与质疑。因为这位证人是一位孤寡的老人,他在电视台采访他的时候作证说他亲耳听到了富二代声称要杀死自己的亲生父亲,并且听到了有人倒地的声音,然后又亲眼看到了富二代从楼上飞奔而下。这一证言如果成立,几乎可以直接宣判富二代死刑了。但陪审团的人却条分析缕,从老年证人的年龄,到他的身体健康程度,以及周边环境对他的影响,推导出他的证言是不足为信的。而老头为何说谎,为何要做伪证?这个话题就顺便提到了当前中国空巢老人的处境问题,因为他们实在是太过于寂寞了,缺乏跟人交流的机会,社会上也没有谁在乎他们,而现在突然有了一个电视台要采访他,他的声音可以让亿万的人看到,于是老头在电视机面前不自觉地说了谎,他这样做是为了引起对他的关注,让人知道他存在的意义。这个其实已经于富二代杀人与否,压根没有了关系。但电影的这一外延,显然使得电影的主题进一步扩大,也因为这种意外而显得更精彩起来。
  
  就是这样,在推翻了证据上的一环时,就会引出一个新的话题。十二个人,十二个身份,也在不同的层面开始逼问自己的身份与处境。他们之中有未考上大学的保安,当初为了理想,不停拼搏,结果最终还是没有考上,只能当保安;还有小摊贩,为了养活家人,起早贪黑地经营这一点微末的生意,却要被城管与保安赶来赶,为了生意要赔着笑脸应对每一个顾客,却没人在乎他们的感受;还有曾经因为被冤枉而做过监狱的青年,尽管他坐牢是被冤枉的,尽管他被放出来了,但在社会上还是处处受到歧视,因为别人不在乎你是不是被冤枉的,只在乎你是否坐过牢,只要做过,就不是什么好人;还有地产老板,尽管他挣来的每一份钱都是血汗钱,都是辛苦努力挣来的,却时时被认为是贪婪的爆发户,肯定存在官商勾结,肯定屁股不干净;还有出租车司机,因为自己曾经也有一个不太听话的儿子,加上自己的家境的低下,于是异常坚决地断定了富人都不是好人,富二代就该被杀这样的执念。一场陪审团的讨论会,在整个过程中,演变成了对整个中国社会问题的集中展示与拷问。然后,各种问题又集中到了一起,就是那个富二代究竟犯没犯法?在严谨的推断之下,他们不仅推翻了老人的证词,也推翻了另外一位近视眼女士的证词。两个关键证人的证词都是伪证,那么就根据现有的线索,就无法再判断那个富二代是否杀了人。根据无罪推断的原则,男孩无罪!
  
  《十二公民》就是这样,足够悬疑,一环扣一环,不仅让案件浮出了水面,也让社会百态进行了展示。看起来,整部电影都只集中在一个房间内,一个桌子之上,却充满了张力,全程无尿点,演绎出了一个好看的故事,也演出了一部国产佳作。
  
  《十二公民》的演员是以北京人艺为班底的一干话剧演员,台词的功底各个都响当当,因此这部以台词为主要推动的电影,就显得丝毫不逊色,而且还加了不少分。
  
  然后,再以国际视野在看一看这一部相当不错的国产片。要知道,国产的《十二公民》改编于1957年的美国片《十二怒汉》,两者中间隔了58年。尽管片中增加了不少现代中国的具体环境特色,但整个故事的框架,基本上还是亦步亦趋,甚至故事中证人老头的健康与居住条件,以及眼镜女士证词的设置,都照搬了原故事的设置,这样子,如果在看《十二公民》时已经看过原版的《十二怒汉》,就会哑然失笑。作为美国故事的改编,《三枪拍案惊奇》改编自《血迷宫》,但起码改的有些看不出原作的样子,尽管呈现出来的成片是一部垃圾片,但起码在改编上还是下了功夫的。《十二公民》这一点上,就显得不太用心。而且,陪审团制度在美国是切切实实存在的司法程序,而拍成中国故事,如何将陪审团这一现象改编出来,就是一大难题。《十二公民》选择是政法大学的大学生补考,然后家长陪考,以虚拟法庭的虚拟陪审团的形式,拐了十八个圈子,才貌似合理地再现了出来。其实,更现实一点,我觉得完全没有这个必要,故事的改编,完全可以不拘泥于陪审团之上,还可以改成是小区的业委会,或者是学术的讨论会等。按小区业委会的设置的话,可以设置成一个大型的住宅小区,以业主委员会的形式,讨论发生在小区内的一个案件,选择12个不同的人坐下来讨论要不要将某个人送上法庭,或者要不要赶走某个人,足矣。再或者,以学术讨论会的形式。像发生在中国的杨佳、邓玉娇、药家鑫、李昌奎、彭宇、夏俊峰、聂树斌、李天一等等诸多存在争议的案件,由各界人士组成一个讨论会,讨论案件的走向,也足以拍出《十二公民》这样的故事效果来。而目前的《十二公民》,看起来就像是照虎画猫,尽管很工整,但总是有了一些味道。
  
  而且,更要命的是,在中国版的《十二公民》之前,1991年日本拍出了《12个善良的日本人》,2007年俄罗斯拍出了俄版的《十二怒汉》来,这些改编的版本也都各自精彩,他们在故事的改编上的动作上也比中国版的更大,也更符合本国的现实。对比他们,再来看中国版的《十二公民》,就会很容易发现其中的不足。美国原版的《十二怒汉》,故事同样是问题青年弑父的故事,反映的也是贫富差距以及社会歧视的问题;而日本版的《12个善良的日本人》,讲述的则是弱女子弑夫的故事,反映的是女权的故事;而俄罗斯版《十二怒汉》讲的则是车臣危机的话题,题关民族歧视。中国版本的《十二公民》则集中于仇富的话题,如同上述版本一样,都是聚焦于本国的热点话题。不过,从改编上看,中国版显然是最小的,而且套的也比较生硬。要知道,俄罗斯原本就存在陪审团的,日本在拍摄《12个善良的日本人》时还尚无陪审团,不过目前日本司法也已正式引入了陪审团。而中国的司法实践虽然在人民陪审员制度上做了改进,但离真正的陪审团制度,差的则不止是十万八千里。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十二公民》太虚了,如同空中楼阁。
  
  脱开之前几个版本的《十二怒汉》,但看一个房间里,通过几个人聊天,就演绎出一个精彩的故事来,近些年也有是《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彗星来的那一夜》这样的佳作,看起来,他们都借鉴了《十二怒汉》的形式,但在体裁上这两部都是科幻片,这种表现就觉得国外在电影的探索道路上走得更远。而《十二公民》带给国人的,只能让没有看过上述电影的人感到震撼,如果已经看过,就会更加觉得这片实在是没有什么创意,不过如此而已。
  
  即便是《十二公民》的话题看起来很好,但邵建老师还是提出了辛辣的批评,甚至指出它对于当下的社会实践来说,更像是一部科幻片,而它的话题对于实现民主法治后的中国来说,又像是一部荒诞的喜剧片,两不靠。它对公民建设的方向,也没有太大的引导意义,充其量只能是警醒人多关注眼前的世界,多关心关照其他人。
  
  无论是近距离,还是远距离观察《十二公民》,它都像一个矛盾的综合体。让我推荐的话,我只能说,希望对电影接触少的人,好好地看一看;而对于阅片无数的人,我就只能说这片也就呵呵啦。不是我见人说人话,而是国产片的罪与罚实在是太具有撕裂感,逼人不得不如此。
作者邑人

《十二公民》国产片的罪与罚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十二公民》国产片的罪与罚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十,与罚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