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寻找薇薇安.迈尔》艺术、金钱与薇薇安.迈尔

影视台词 > 影评 > :《寻找薇薇安.迈尔》艺术、金钱与薇薇安.迈尔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寻找薇薇安.迈尔》艺术、金钱与薇薇安.迈尔的正文:

  译者: 范克里夫大尉 原作者:Jeff Goldstein
  
  2011年2月14日,身为薇薇安.梅耶(Vivian Maier)作品主要收藏者之一的Jeff Goldstein在团队网站的博客栏目发表了一篇题为“Art, money and Vivian Maier”的文章,内容与当时即将在Russell Bowman艺术推广空间举办的 “摄影师薇薇安.梅耶”摄影展(2011.4.15-6.18)引出的一个敏感话题有关,这也许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收藏者们,你们发掘、整理、展示薇薇安生前秘不示人的摄影作品和出售放大的照片,是不是想以此渔利?Jeff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最近我们在网站发帖介绍了即将在Russell Bowman艺术推广空间举办的(Vivian)摄影展,随后便收到了一份有趣的评论信件。这条回复来自街头摄影师Robert M. Johnson)。Bob对我们是否在借推广活动“逐利”而提出了疑问。我认为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这和我们的推广事业也是密不可分的。俗话说,那些出名的船长之所以出名,不是为了别的,大都是因为他们下令凿沉了自己的船,但我可不想做到这个地步,因此我给他回了一封长信来说明为何现在要举办展览和作品销售活动,在信件的开头我便简单扼要地阐明:我并不是想靠这些活动来捞钱,举办活动的原因在于我们的(照片收集整理)事业已经入不敷出,需要这笔收入来补贴。于是他也回了一封更长的信件给我,Bob和我都觉得我们应该和大家分享这些往来信件中的内容。
  
  我认为,“艺术和金钱”这两者是不可割裂的,经济来源乃是保障艺术事业稳步前行的“润滑剂”。为了让事业健康成长,艺术家、艺术相关的活动和收藏界需要经济收入,画廊和博物馆亦不例外。捐赠者和收藏家们为整个事业提供润滑剂—或者说经济支援,以此来促进艺术创作和推广。对艺术家和推广者来说,经济支援是艺术创作必要的后盾和有益的推动力。
  
  Vivian Maier作品的公众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John Maloof(我们每天都保持着联系)和我负担起了大部分的相关工作。请务必理解,我这不是在抱怨,我们俩对自己的决定都无怨无悔,并且深深以能够有幸参与此项事业为荣。实际上,我们俩都曾面对很多报酬丰厚的诱惑,但我们都婉拒了。
  
  您完全有理由问一句:你们到底有些什么支出啊?虽然我和John都挺清楚对方为此的经济负担,但我在此不便直接透露他那里的压力情况。(我这里的)花费清单里包括:组建一个公司实体、投保、律师费、会计费、防火装修和温控装置费用、抽湿装置费用、排水设施费用、警报设备和安保费用、雇员佣金、电装设备、文档资料仓储费、还有用于收购抢救Vivian Maier作品的费用。
  
  最后一项,也就是收购Vivian Maier作品所需的费用远高于前面所有项目的花销。在这里我想提一下John和我最近刚刚购入的一批Vivian作品,虽然我不能说得太细,但我们俩已经关注这批作品有些日子了。这笔生意可不那么好谈,交易地点离芝加哥很远,在一个随机指定的宾馆会议室里,一共有7人参加,包括两名退休返聘的公证代理人以保证“交易自愿公正”。John和我都认为这数千张照片是Vivian Maier杰作中最后一批流散在外的了,能将它们成功带回工作室,让我们深感欣慰。您应该知道,John和我已经达成了共识,我们会分享手中的作品收藏,形成互补的良好机制。当然,由于时间、经济和初期合作的复杂程度,我们认为在着手实施合作计划前,该给双方留些时间余地,直到时机成熟。
  
  除了出资用于收集和推广活动以外,John和我也都自愿放弃了原本的个人事业。仅靠业余时间是难以维持这些活动的,脱产才能专注。我学的是艺术,但本业是木匠(这是家传手艺,传到我这儿已经是第四代了)以前是专门从事橱柜制造的。开业30年后,我决定放下手里的木工活儿,关闭我那1400平方码的工房,这是年5月份的事。对干木匠这行的人来说,这意味着将没有回头路可走。但我再说一次,这是我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无怨无悔。为了支撑这项新的事业,John和我曾经不得不紧缩银根,想尽办法稳步向前。这也给我的家庭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我连续八个月没有稳定收入,还得把沙发给锯掉,因为我把家里的起居室改成了Vivian Maier作品事务所,就像当年我为了开始木匠生意而被迫牺牲了家里的餐厅一样。但我依然无怨无悔,为了这项事业,我耗费了数不清的时间归档和整理编辑。幸运的是,我是个失眠症患者。至今为止我都未曾得到过一分一厘的资金援助,为了让事业健康顺利地延续下,我想现在有必要获得一些经济上的补助。如今已经有一个公司实体在着手负责我手中的Vivian作品的整理工作,它急需资金注入。因此,是时候举办一次展览了。
  
  我问Russell Bowman是否有兴趣举办一次展会,这是因为他在芝加哥很受艺术家和画廊业主的尊敬(里面也包括我)。如果您进入Russell Bowman艺术推广空间的网站并点击“关于我们”的链接,便能看到对Bowman先生深厚造诣的详细介绍。Russell Bowman曾任密尔沃基博物馆主管15年之久,由他来主办,必能为诸位带来一次专业性和高水准的展览。Bowman的艺术空间是一处小小的温暖静谧之所,一直是我心仪之处,也很符合Vivian作品的意境。
  
  为本次展会添砖加瓦的还有印刷界大牛Ron Gordon,他已经退休了,但为了这次展会,他推迟了赶赴纽约的行程。Ron的门生Sandra Steinbrecher也曾协助他多年,在银盐扩放方面造诣颇深。我自己是最幸运的,如果各位看官想再进一步了解了解我,请到谷歌查询“Illinois Wesleyan University”和我的名字“Jeff Goldstein”,可以查到一篇关于我艺术生涯的短文。顺带一提,我自己在芝加哥也举办过那么几次展览,今年秋天就办过一次,前几年我也办过自主展览,但我却连个个人网站都没……
  
  正如我对Robert Johnson所说的那样—这篇文章也是拜这哥们所赐,除了进行艺术创作以外,我也非常热爱艺术带给我的享受和创作中与他人的交集。我要向对文中提到的诸位人士致谢,他们愿意参与这项事业,令我深感荣幸,能认识他们真是太好了。接下来我还要感谢Paul Natkin,他对我们的事业给予了专业的指导和难以磨灭的贡献,他的努力也使得这项事业能够始终不偏离我们向原作者Vivian Maier致敬的初衷,我们始终以她为楷模。也要感谢Anne Zakaras夜以继日的热情工作。接下来要向Frank Jackowiak和他的员工以及志愿者们致谢,正是他们在Dupage学院为我们印放、装裱Vivian生前未及冲洗的底片。
  
  我也要感谢爱妻Lisa Vogel,电脑方面的工作全都靠她完成,也非常感谢她的包容和理解:包容我和我的事业,为此她还损失了一个起居室。
  
  —Jeff Goldstein
  
  
  译者注:
  Vivian Maier(1926.2.1—2009.4.21),一位美国街头摄影师,生于纽约市,但年少时大部分时间却住在法国。Vivian在1951年回国后,做了一辈子的保姆,而业余时间则热衷于街头摄影。她的摄影生涯足有50年,留下了超过15万张负片,其中大多数摄于芝加哥和纽约市区。Vivian以极高的热情记录了她身边的世界,除照片外还运用了家用摄像机、录音机,并佐以私人物品收藏,为世人开启了一扇窥视二十世纪后半叶美国风情的窗口。但这也许并非她的本意,她生前从未公开过自己的作品,它们之所以会被发现并流传于世,实在是纯属巧合。
  
  
  2005年,John Maloof盘下他第一栋宅子开始做不动产的生意,打那之后他便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自己街区的社团活动中了。通过深挖本地的地方史料,他甚至当上了芝加哥北西区地方历史社团的主席。这一地区属于城市生活中常被遗忘的角落,他觉得应该编纂一本叙述地域特质的书籍,以此来唤醒本地区的活力与魅力,免得它再像往常那样总遭人看轻。于是他决定和别人共同编写一本名为《Portage Park》的地方志,而这个决定将改变他的人生。
  
  出版方要求他们为本书提供近220张优秀的老照片,且必须取材于本街区生活。为了找到足够多的图片来满足这一要求,John和他的合作者Daniel Pogorzelski不得不四处搜寻古旧照片。这花了他们将近一年时间,二人费尽心思到处寻图,连最小的线索也不放过。其间John拜访了一间本地的拍卖行(RPN sales)想碰碰运气,说不定这儿能拍到些有用的资料呢。事实上他找到的是一箱子六十年代摄于芝加哥的底片。由于无法确认内容详情,他只得冒险花了近400美元买下了整箱底片。
  
  两位作者研究底片后发现,里面的内容对自己的书毫无用处,因此John把它们塞进了柜子里,直到截稿为止都没再碰过。过了一阵子,他又把底片翻出来查看,并开始扫描它们。照片中那些对过往时光毫无雕琢的真实记录攫住了他的心(之前他完全没接触过摄影,也不明白这些照片的看点究竟在哪儿)。逐渐地,John被这位摄影师感染,他也开始用手里的傻瓜相机记录芝加哥的风貌了。摄影成了他新的热情所在,而他也成为了一个摄影师。
  
  让我们把时光快进一年,这时John的傻瓜相机早已成为历史,现在他捧着一台禄莱福来相机走街串巷,一如当年的Vivian Maier。他的摄魂已然爆发,对摄影历史和那些摄影大家也是兴趣盎然。John在自己家的阁楼上布置了暗房,学习底片的显影和放大技术。起先,Maloof对此还羞于启齿,但Vivian的作品鼓舞了他,他决定重现她的人生轨迹,并以此为己任。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John在各类拍卖会上从其他竞购者手中拿下了她作品的90%,共10万至15万张负片底片,超过3千张照片,数百卷(未显影)的底片,还有家庭摄录机拍摄的影片,访谈录音带和各类其他物品。另一位收藏者Jeff Goldstein收集了1万5千张底片、1千张照片、30卷家庭录像带和一些幻灯片,这差不多是她作品的剩余10%。
  
  2009年,Maloof开设了一个博客并上传了大约100张她的作品,可几个月过却无人回复。于是他便到Flickr上的HCSP小组(Hardcore Street Photography)开了一个相关的话题,反响异常热烈。自此他便马不停蹄地负责起Vivian Maier作品的保存、研究和推广工作。
  
  Vivian曾在芝加哥的Gensburg一家担任保姆达十七年之久,多亏了这家人的帮助,John才得到了Vivian的大量私人物品,这些东西原本被储存在租用的储物柜里。要不是他前来询问,它们就要被送到垃圾场了。两个橱里的物品大都是Vivian收集的杂物,如破烂的油漆罐子、铁路道钉或者各类小饰品,但在这些杂物中间却夹着好几百卷彩色负片和珍贵的个人资料,这些线索将John的研究领向了一个新的方向。大多数有价值的资料是剪报,都是她的珍藏。Vivian收集报纸上的文章并将它们收进塑料文件夹中,然后整理成册收到纸盒里。在她的遗物中,这样的剪报有好几百册。此外还有很多信笺,在寄给她的信笺中,有一些是来自各位雇主的。John和他的搭档Anthony Rydzon对这些信息进行了研究整理,在旁枝末节中终于获取了足够多的资讯,现在他们可以大致构筑出她的人生轨迹了。
  
  很多雇佣过Vivian的家庭会向你提起她强烈的自由主义倾向,而遗物中的一封信笺可作为佐证—那是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寄给她的一个前雇主的。Vivian Maier的身世就是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讯息中被重新构筑起来的,如这封信就是联系她与Baylaender一家的唯一线索。遗物中大量的购物小票、信件(私人的或公务类的)、笔记和其他讯息都有助于后人研究她的生活。尽管她生前几乎没有熟人,我们现在却能联系到几乎每一个她曾供职的家庭。若没有她这两柜子遗物,后世的研究者便毫无线索可循。仿佛她在自己身后留下了一堆拼图给我们一样。
  
  Vivian Maier的母亲是法国人,父亲是奥地利人,她出生在纽约市北部的布朗克斯自治区,通过调查户籍记录,Maloof发现Vivian在四岁时和她母亲一起离开了美国,同行的还有一位小有成就的人像摄影师Jeanne Bertrand,而她的父亲Charles此时已淡出了这一家子的生活图景。之后的记录显示,Vivian曾和她母亲Marie Maier在1939年回过美国。而在1951年Vivian第二次离开法国返美时,她母亲并未同行。
  
  1949年,当Vivian还在法国时便开始把玩相机,当时她的设备是一台简陋的柯达Brownie箱式相机,这种业余相机只有一种快门速度,没有测距也没有光圈可调。取景器非常狭小,在专业的风光或人像摄影师看来,这种极不可靠的设备很可能会毁了Vivian对摄影的兴趣,使用这种简陋的相机简直是在给她的热情泼冷水。
  
  1951年,Vivian Maier搭乘汽船De-Grass回到纽约,并在纽约长岛的一户人家找了份保姆的差事,身为一名犹太难民,她通过观看舞台剧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1952年她买了一台禄莱福来相机,鸟枪换了炮。她在这户人家工作了很久,直到1956年搬到芝加哥北区为止。芝加哥的Gensburg一家雇佣了Vivian照顾家里的三个男孩,他们也成了她一生中关系最为密切的雇主家庭。
  
  1956年Vivian搬到芝加哥后,Gensburg家借给她一个浴室,于是这里便成了她的私人暗房,她在这里冲洗和放大黑白底片。虽说经济条件不宽裕,但她在1951年、1955年过加拿大,1957年过南非,1959年重回欧洲又了中东,1956年来过中国。很可能她变卖了法国阿尔萨斯的一处家族农场才筹措到旅费,在旅途中也留下了很多摄影作品。
  
  十几年过,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因此Vivian在70年代初结束了在芝加哥的第一份保姆工作。工作地点的变换让她失了自己的暗房,雇主换了一家又一家,她手上的黑白底片也堆积起来无法冲洗。此时她决定改拍彩色35mm负片,使用的大都是柯达的Ektachrome,器材也换成了徕卡IIIc相机,也使用过包括康泰时在内的数种德国单反相机。
  
  这些彩色摄影作品风格与她之前的作品迥异,并且愈发抽象。人物逐渐淡出了她的影像,取而代之的则是静物、报纸和涂鸦。
  
  80年代,Vivian的创作遇到了新的困难。经济压力和生活的不安定让她再次难以为继,于是柯达彩卷也无法冲洗而堆积了起来。90年代晚期至新千年到来之际,Vivian不得不放下了相机,租借了两个储物柜来存放她的珍藏。一直居无定所的她搬进了一间有浴室的单间公寓,而房租则是由善良的Gensburg一家支付的。而她甚至无法维持储物柜的租金,2007年,因Vivian无力支付租金,储物柜租赁公司便将柜中的底片卖给RPN拍卖行抵债。RPN又转手将它们放到自己的拍卖会上出售,这才被John Maloof等收藏者发现。
  
  2008年,年事已高的Vivian在芝加哥市中心的冰面上滑倒而伤及头部。虽然医生判断她会顺利康复,但她的健康状况却每况愈下,不得不搬进养老院接受看护。2009年4月21日,Vivian Maier世,享年83岁。
  
  在John Maloof和Jeff Goldstein等收藏者的努力下,Vivian的作品从2010年起在欧美巡展不断,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2011年11月16日,她的第一部作品集《Vivian Maier – Street Photographer》由Powerhouse出版社发行,其身后留下的大量未冲印底片仍有待显影整理,越来越多的作品也会陆续出现在公众视野。然而这位目光独到的街头摄影师,孤身终老,也无子女,甚至没有几个熟人。在她服务过的家庭眼中,当保姆的Vivian Maier就像“欢乐满人间”里的仙女一样可敬,而当她换下围裙抱起笨重的相机走上街头,便是城市风貌的记录者,快门咔嚓一声就将半个世纪汲入小小底片,直到世,都从未向他人展示过分毫。她自己则在一卷录音带中引用了一条《传道书》中的箴言:“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作者旅程

《寻找薇薇安.迈尔》艺术、金钱与薇薇安.迈尔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寻找薇薇安.迈尔》艺术、金钱与薇薇安.迈尔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寻,迈尔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