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爱在罗马》观后感

影视台词 > 影评 > :《爱在罗马》观后感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爱在罗马》观后感的正文:

  虽说在北美和欧洲许多地方早已上映,但是直到我这个夏天罗马的时候,荷兰的院线还没有排上此片。所以暑假的罗马之行,倒也可以说是给看这部片子做点儿前期的准备工作。第一天入夜到了罗马之后,坐机场大巴进城,被一个在罗马念书的东欧女生搭讪了一路,不知道是我太想看Woody Allen这部电影了,还是实在是我想不出什么有意思的话题了,我就问她:你看过To Rome with Love么?姑娘答得倒是干脆:Not at all, the story can happen anywhere, it is not a film about Rome, it just happened in Rome. 饶是如此,在罗马倒是度过了这半年来最开心的时光,不过,不是在特拉维喷泉许愿池前或是西班牙阶梯下,而是在酒店的床上守着internet等企鹅跳的时候。所以若是我能公允地评价这部电影的话,那我一定在撒谎。【2】
  
  好,开始认真谈电影。说实话,Woody Allen这部片子真的“可谈性”不高。无论从剧作,到影调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还是整体“笑果”和风格,都乏善可陈——当然不是说不好,影片的笑点自然频出,但是却很难有什么打动你的东西,当然这些也都是跟老爷子之前的一系列作品比较而言。若是这片换作是别的导演的话,也许就可以被认为是一部质量上乘的小品之作了。但是我们对老爷子的要求总是会更高一些。
  
  当然,所谓“一系列作品”的最好参照系无疑是他的“欧洲文化名城巡礼”。从颇具黑色电影气质的伦敦三部曲,到《午夜巴塞罗那》,再到《午夜巴黎》,城市逐渐从背景变成了电影的主角。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怀疑是不是当地旅游局投资拍摄的。2000年以前,是纽约在伍迪艾伦的电影里穿梭自如、游刃有余,他的电影某种意义上简直成了纽约地标。但是进入欧洲城市的Woody Allen,一开始却尝试只将城市当成一个背景板来展开故事。伦敦三部曲中的城市只是给电影提供了一个场地,独家新闻、网球以及游艇这种东西都非要有城市来提供一个语境才显得合情合理。这三部在他整体系列中略显沉重的作品(甚至死亡来得都有些沉重,虽说也不乏Woody Allen式的戏谑),欲望与犯罪成为了主角,Woody Allen鲜有的暂时摆脱了那个具有自嘲性质的对中产阶级、(小)知识分子的“可爱”(adorable)展现【参见胤祥:http://www.douban.com/note/197730444/ 第二段末尾】,而将这种展现嘲讽转化成更为严肃(或是假意严肃)的批判和质询;同时被质问的对象,也从中产阶级转变为等级序列上更偏向于金字塔尖的那一部分人群(以及那些一直努力往上爬向这个阶层的人们)。
  
  从这个意义上说,伦敦三部曲完全不关乎“欧洲文化名城巡礼”,这个系列旨在探讨一些别的问题(欲望与犯罪),只是好事的批评者和影迷将这三部其实也不尽相同的片子(Scoop明显基调更为Woody Allen式,而其余两部则完全不属于typical的Woody Allen)联系在一起罢了。
  
  从《午夜巴塞罗那》开始,Woody Allen貌似开始重新寻找审视一座城市的角度,但是很显然,巴塞罗那在此片中仍然仅仅是一个背景板,影片有相当的段落甚至出离了Barcelona,城市仍旧只是给这段三个人的情事提供了一个美丽而又浪漫的场所罢了。但是到了《午夜巴黎》,巴黎(或者说文化史面向上的巴黎)已经一跃成为了故事的第一主人公,所有人物的出场、故事的推进以及段子,都是为了展示那个“流动的盛宴”。我们当然不能说Woody Allen抓住了巴黎的精魂,事实上,Woody Allen只是讨巧似的借《午夜巴黎》表达了某种文化怀乡症,只不过凑巧这个文化怀乡症的载体——巴黎——实在是太过招摇,以至于招摇得耀眼了。而《午夜巴黎》也好似是Woody Allen一生江湖地位的一种隐喻:一个似乎心在欧洲的美国人,美国人貌似都很难懂他,而爱他的人都在大洋的彼岸。
  
  回到《爱在罗马》。虽说全片中充斥着罗马的大街小巷【请原谅一个刚过罗马并且在旅行的第五天——也就是最后一天——爱上这个城市并且现在还比较激动的人,小小地罗列一下:开篇的是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纪念堂,其次警察独白的地方是威尼斯广场,再然后我们可爱的associate producer Maggie问道的地方是天坛圣母院的台阶下,而接下来就是明显的特拉维喷泉许愿池;片中Woody Allen夫妇遥望的以及片末的就是着名的西班牙台阶、西班牙广场和古舫喷泉;以及中段,在我们的脸书老大Eisenberg的介绍和小硬糖Ellen Page展现“文化”时闪现的两次斗兽场亮相以及卡比托利欧博物馆前的广场,而Ellen Page,Eisenberg和女友夜晚路过的是纳沃纳广场喷泉】,但是这些罗马的地标性建筑大多只出现在开头和结尾,中段出现的一些也经常只作为空镜出现,除了夜游斗兽场一段,罗马真正作为城市进入了影片的叙述,在大多数时候,罗马完全游离于整个故事。若是你看过《给朱丽叶的信》,你觉得《爱在罗马》很多段落是在维罗纳拍的我也毫不会惊讶。总体来说,就跟那个东欧MM说得一样,这四段故事可以发生在anywhere,罗马只不过会让这个故事显得更加浪漫一些罢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爱在罗马》也展现了Woody Allen的全面回归:1)Woody Allen式的碎碎念,要比Larry David和Owen Wilson叨逼叨有趣多了,特别是饭桌上劝亲家舞台一试身手以及最后念念叨叨说“亲家,你真是好嗓子,我发誓我不说这个话题了,但是真的,你嗓子真好;老婆你不知道啊,他唱得有多好”;2)浴室唱歌搬上舞台以及贝尼尼的爆得大名也是典型的Woody Allen式的戏谑;3)Baldwin时不时不知是人在现场还只是“灵在现场”的comments是不是让你想到了Anne Hall里面那个打破了第四堵墙的无时无刻都可以向银幕外的观众发表评论的Woody Allen?4)对于贝尼尼最后重回尘埃的调笑以及未婚夫妇各自出轨的处理方式到处彰显着written by Woody Allen。当然还有很多很多……
  
  但是我还是有些失望。就是哪怕最Woody Allen的片子,他都会尝试一些不同以往的突破,但是这次我却只看到了一个纯正的Woody Allen,没有任何脱线的或是不脱线的惊喜,而仅仅就是一个Woody Allen在那儿。也许就是这点,特别的不Woody Allen。很多“国际化”的导演在拍摄意大利的影片时候,都会多少有种意大利式的节奏。比如Billy Wilder影片序列中有一部是以意大利为背景的,《两代情》。虽说这是部“节操丧尽”的喜剧,但这部以意大利背景的影片却有某种典型的意大利式的喜剧节奏,不同于《热情似火》和《玉女风流》的连珠炮般的段子,《两代情》的喜剧性来得更为舒缓和南欧浪漫,不知道这是Billy Wilder有意为之,还是拍意大利不这么拍不行。但是在Woody Allen镜头里的意大利,喜剧的节奏仍旧还是Woody Allen式的,而全片也处处洋溢着Woody Allen,哪怕贝尼尼这种难于变成别人的主儿,都显得是那么的Woody Allen。而那些以前时不时冒出来的“反/超Woody Allen”的东西却始终都未出现。《爱在罗马》就在经典意义上的Woody Allen的剧情节奏下,四平八稳地走到了最后。
  
  也许年近古稀的Woody Allen已经不屑于像以前那样玩一把优雅的长镜头(《子弹飞越百老汇》里面的两场场面调度真是教科书级别的),也不再醉心于炫技式地结构出一部编剧精巧曼妙的剧本(《开罗紫玫瑰》、《性爱宝典》构思是多么的匪夷所思)。《爱在罗马》也许真的是老爷子像中国成语里面说的那样,返璞归真。没有花哨的机位走动,没有诡奇的情节故事。老爷子只是用简洁轻盈的手法,轻轻松松拍了四组故事,在罗马,如此而已。
  
  但是我仍然还是很喜欢这部片子,原因正如我开头讲的那样。罗马是美好的,无论是对于在那儿度假的奥黛丽赫本,还是对于《甜蜜生活》里的Anita Ekberg。Woody Allen虽说没有突破任何他自己的风格(当然,也许他根本无意于此),但是还是讲述了四段有些许曼妙,些许滑稽、些许无奈,但是却妙趣横生的小品。对于一般的导演来说,也许只是一部三星(也许是四星?)的作品;对于Woody Allen这个级别的超凡匠人来说,恐怕还要减一星;但是当真想想,老爷子能再活跃再蹦跶的日子也着实不多了,当真觉得是看一部少一部了,所以也就有了现在的分数。当然,对于他来说,对于他的电影和影迷来说,几颗星根本就不是重点。
  
  【1】Amor是Roma反过来,第一次在旅游手册上读到这个的时候,感觉这座城市真的好奇妙;
  【2】这个表达实在是太曼妙了,前几天从我朋友的影评处学过来了。

《爱在罗马》观后感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爱在罗马》观后感来自微语录网,更多《爱,后感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