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浪潮》集体主义的思考与悲剧特性

影视台词 > 影评 > :《浪潮》集体主义的思考与悲剧特性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浪潮》集体主义的思考与悲剧特性的正文:

   电影《浪潮》在群体心理的角度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法国心理学家勒邦在《乌合之众》讲到集体潜意识,这使我想到了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以及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对个人无意识分析中提到的集体无意识,同时也让我想起了悲剧的人物性格。
   我理解的纳粹和法西斯主义,之前对纳粹和法西斯主义的理解十分普遍,全都是宣传反法西斯中的法西斯主义,是传统的权力理论。而福柯的观点是权力呈现出毛状形态,且权力并不仅仅是禁止和压抑,也是引导和肯定。由此否定了权力的传统六大公设,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否定了权力是一种所有物,而说权力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每个人都拥有,我们每个人头脑中都有法西斯主义,因为我们每个人身体中都有权力(例如在男权社会中男人对女人的权力)。因此,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之下,并不是说权力被集中在希特勒手中,反之,权力被下放到了所有人手中,也就是每个人都有权力从而“杀害”自己的邻居,那些社会中无权无势的小人物也体会到了权力带来的生杀夺予,这才是最可怕的。在《浪潮》中,纳粹主义的身影依稀可见,这是权力带来的快感和满足,浪潮组织中的成员有监察的权力,卡洛的弟弟们被赋予权力审查进入教室的人是否有做浪潮专用手势。连小学生都能体会到这样的权力,这才是浪潮发展极为迅速的原因。权力无孔不入的毛状特性会迅速之间感染每一个亲近他的人,到影片的结尾整个学校的大礼堂全部都是“浪潮”的成员。
   此外只要存在着权力的监督,极端主义就会出现扼杀个人的现象和社会的阴暗恐怖,人人自危。这一点在纳粹德国的时期十分常见,这种监视其起源是杰利米?边沁的《全景敞视理论》,后来在福柯这里又得到了解释和批判。功利主义者宣称只要符合大多数人利益,那么就要赶走和抛弃少数人的利益,连文格尔先生似乎也这样说那些不遵守整个秩序的人,这是对制度的蔑视,侵犯了组织拥有秩序的利益。但功利主义,根据定言命令,是不能保护每个人的利益,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那个少数人,那么每个人的利益都不能得到保障。因此,可以说这种全景敞视理论是可怕的,是肃杀和恐怖的。
  从整个事件的过程上,看起来是纳粹主义的再次出现,但我个人认为如果这样简单的分析纳粹主义的出现,整个分析过程就变成先验直觉的了,颇有还未开始就已经结束的味道。
   集体主义的来源是什么?荣格在查阅大量关于原型和意象资料和宗教因素,得出认为集体无意识的状态起源于我们人类的生物进化,在远古和人类蒙昧时期就已经出现,而这样的集体无意识可以通过遗传作用反映在现代人的身上。在影片中对无意识的刻画,最生动的一段就是他们在篝火晚会和对比卡洛自己一个人恐惧的骑着自行车回家,这十分典型且恰当的反映出了“浪潮”这个组织人们对权力和自我状态迷醉的满足和癫狂,通过反差体现出卡洛一个人孤军作战的恐惧。
   而说到集体无意识的起源,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的一个部分《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中提到集体心理的形成,他具体举例两个构成集体:教会和军队,这两个集体有所不同,但也有相同。相同之处首先在于个人是否要加入这个集体通常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没有自由的选择权利。同时他们的团结是以力比多结构的紧密为前提的,一旦松弛,就会松散。但其中所不同的是,宗教中的人们的力比多是多于领袖联系并且是直接联系,而军队中是和自己的上一级以及自己的同伴。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在原始社会政教合一的时候,每个人都与领袖发生十分直接和紧密的力比多联系,并且领袖的爱是平等的。个人之所以需要集体,是因为当一些不符合我们期望的事情或人发生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一种自恋情绪——对背离这个个人的路线应当进行批判,人们随时准备进行憎恶和攻击。就如叔本华所说:“一群冻僵了的豪猪中没有一个能够忍受太密切的接近他的同伴所产生的后果”,而集体似乎会消除这样的存在,也就是这种不宽容的现象就永久性消失。
   当知道了集体无意识的来源之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领袖的个人意识是如何来的?弗洛伊德他说:“个体心理必定像集体心理一样古老,这个领袖不像其他人,领袖的自我中几乎没有什么力比多联系,同时这个族长会阻止自己的儿子满足自己力比多的冲动,只有这样自恋性才能达到十分高的程度,因此才能出现自我意识。”但是在影片中有一些镜头其实体现弗洛伊德的观点不是十分明显:文格尔先生和自己的妻子在吵架的时候,会被一种莫名的怒气所控制,他迷恋上那种被别人崇拜的感觉,也就是说他的自恋性并没有达到十分的高度,因此领袖对他人的控制有时候也会被整个集体无意识所控制,而不是完完全全的自我控制。
   有了对集体无意识来源的阐述和领袖作用和意识的阐述,就可以穷究得到集体心理是通过遗传和代代引导的作用到达当代社会。荣格先生在自己的《心理类型》一书中,将人分成内倾型和外倾型,又分为理性型和非理性型,通过研究席勒的《美育书简》和乔丹的《人类性格》。关于理性与否,我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日神性和酒神性,也就是要求规章制度和个人分化的日神精神还有希望回归母体回归大地的充满毁灭的酒神狂欢。集体无意识地状态就是整个集体陷入了一种对领袖的无尽崇拜和狂欢之中,也因此产生了电影中文格尔在大礼堂将唯一一个反对者声讨,大家群起而攻之的情形发生,而狂热的结局是蒂姆的自杀。
   那么如此通过起源的分析,如果结合群体无意识的宏观特征就可以十分清晰的了解到整个事件的发生以及群体心理的问题:
  1.集体无意识具有感染性,也就是非理性对理性的侵蚀,尤其是当个人面对大多数人无意识的时候,理性会产生屈服。这一点十分好理解在弗洛伊德《超越唯乐原则》中,他讲到自我会有两个衍生,一个是本我,本我遵循的就是“唯乐原则”也就是一切为自己的快乐而服务,这一点可以在前面的自恋性得到体现,但本我收到自我的压抑,生活中一般不会产生大影响。另一个衍生物是超我,这是典范的我,超我规定着自我,一般焦虑的来源就是超我对自我的压迫。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也就是,无论事情是怎样,首先是本我会激发“唯乐原则”来保护机体免受侵害,而自我要进行审核,看看是否符合现实,但问题是,自我有时候会妥协,即使是现实原则,也可能产生极大的偏颇。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中很多人“从众”,但自己却不承认和不知晓。因为自我无意识的部分已经在发挥作用,这具体表现在电影中就是莫娜还有克劳森等人想要加入,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怕被孤立,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自己对自己的告诫,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他们大可个性一点逃离,而不是惧怕孤独。
  2.集体无意识具有个性化的能力,这一点也十分好理解,尼采的二元艺术特性中,个性化只能从日神中获得,也就是因为人的进化和生长是不断分化的过程,因而会产生不断地个性化。酒神特性只能让全世界的人回归母体和自然,这一点在贝多芬的《欢乐颂》中也有感受,《欢乐颂》并不是欢乐丰收,而是欢乐整个人类到达了善恶的彼岸,在那里人们团结成兄弟,永归和平。因此电影中团体中每个人都接受了个性化的要求,统一标识、制服、手势、行动。最后,整个群体十分夸张和偏执,这是集体无意识最终表面的表现,也就是,每个人由于他的力比多已经同领袖进行了深层的联系,可以是接受了领袖的暗示、或者干脆自己移情到领袖身上,因此领袖的所有动态都能反映出到成员中。
  最后分析一下电影中最偏执的个人——蒂姆,他是一个悲剧,是整个事件中最残暴最有责任但却也是最无辜的人。他的残暴显而易见,但他的无辜并不来源于他自己。个人感觉是他的成长环境。蒂姆这个偏执的个性在最后可能出现悲剧,这不仅是文学中矛盾冲突剧情的安排,也是从人物性格直观感受,只不过电影将此矛盾放大,以便十分清晰地观察到。
   蒂姆从影片的开头就被称为“软脚虾”,他努力讨好身边的混混为的目的很简单——自我认同感,但从头到尾,只有“浪潮”给了他这样的感受。一个人的心理形成是在其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所用经历的混合,如果哪个地方不恰当就会产生自我认同的缺乏或其他心理问题。童年时期最重要的是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蒂姆的母亲在他的童年是如何对待他,但从他和家人讨论文格尔先生就可以反映出蒂姆是一个并不明显的回避型依恋。孩子的心理成长中不能确定,但母亲的性格是可以确定的。一个细节是母亲在蒂姆赞美文格尔之后用不悦的态度讲到:“蒂姆,我们什么时候对你进行过这样的教育?”,而蒂姆却无言以对,并且草草吃完早饭出门。另一个细节就是蒂姆回到家的时候,向家里人打招呼,但家人似乎各自干自己的事情,这两件事情可以确定就是家人对他的态度并不紧密,那么在他成长阶段,力比多的外在形象不会很好地认同和连接,也就是不会出现对父亲的认同作用,因此返回自身,而如果遇到一些家人对他的否定,向内地力比多更不会对自我产生认同。这也就是他十分缺乏自信和认同的关键。
   因此,电影中蒂姆的一切举动也就变得可以解释,他是最狂热的,因为他需要别人对他的认同:他攀爬电线杆、他反对另外欺负自己的小混混、他甚至在打斗的时候拿出枪来期望保护成员、他希望更深层次的和文格尔先生的认同和力比多连接、以及他最后拒不接受“浪潮”解散的命令,狂热的自杀。这一切只因为他的个人经历,只因为他的成长环境。他才是整个影片中最纯洁但却最残忍的人,他最无辜但却受害最深。
   《浪潮》这部电影是不可多得的好影片,其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十分明显的矛盾冲突以及运用蒙太奇等手段的人物内心展现,都反映出了导演的艺术底蕴。但我们应当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表现,并不仅仅是“知人论世”,更应当揭示背后的不同哲学理念带来的强烈冲突,同时也应当反思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现象。在时代脚步中,防止集权主义和个人崇拜再次占据人们的无意识,防止整个社会再次出现历史的悲剧。正如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中所言:“等你们全都不认识我,我才愿意回到你们身边来,到那时我要用另一种眼光寻找我所失的人;那时我要用另一种爱来爱你们”。我想这才是心目中的领袖和圣人!
  
作者子辰

《浪潮》集体主义的思考与悲剧特性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浪潮》集体主义的思考与悲剧特性来自微语录网,更多《浪,特性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