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生活多美好》平凡人的史诗

影视台词 > 影评 > :《生活多美好》平凡人的史诗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生活多美好》平凡人的史诗的正文:

   “我未曾贪图一个人的金、银、衣服。我这两只手、常供给我和同人的需用,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我凡事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知道,应当这样劳苦,扶助软弱的人,又当记念主耶稣的话,说:‘施比受更为有福。’”
   ——使徒行传20章33-35节
  
   《生活多美好》拍摄并上映于1946年,那是大战刚过的日子,战胜的狂欢后取而代之弥漫社会的是伤痛和迷茫。幸而,在美国的伟大传统里,仍然有能够历久弥新让人倍感温暖的美好情感。这情感不单在更早,也在当时,同样在现在都有着让人泪流满面的伟大力量,无论画面是单调的黑白还是蹩脚的彩色,无论是初次相见还是历久弥新。
  一、失落的梦想
   电影的整个故事,开始于紧张的气氛之中。在平安夜,一个名叫乔治.贝利的人面临着自杀与否的生死抉择,家家户户都响起为他祷告的话音。
   我想,要说这部电影完全聚焦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应该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史都华饰演的乔治.贝利,既没有过人的样貌,也没有豪富的家资,甚至还身有残疾——换句话说,他也就跟我们中的大多数平凡人一样。
   也就像我们一样,年少时总是怀揣着整个世界,有着各式各样五彩斑斓的梦想,乔治的愿望是环游七大洲,踏遍意大利、希腊、巴格达、塔希提、委内瑞拉甚至撒马尔罕的土地,历尽天方夜谭以后再回乡成就一番大事业,用最灿烂的灵感建起那些最现代化的地标,当然最好还能迎娶一个最漂亮的“水牛城女孩”。
   但是我们这么多人的这么多种人生,又有几个能如少时的梦想一般美好呢?
   回到乔治的经历上来,在每一个人生的转折点,总有突如其来的事件横亘在他和自己的梦想之间,无形的命运锁链将他紧紧地捆在土气的小镇上:在远行的起点父亲世的噩耗拖住了他的脚步,迈入大学的前夜父亲的公司成了必须担负的责任,对弟弟接班的期待终究被他的幸运所打破,就连早早计划的蜜月之旅都被席卷金融业的大萧条击得粉碎,就连投身军队的机会也因为身有残疾而失之交臂。乔治的一生,错过了无数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却目睹着自己身边的人个个交了好运。连死对头波特都把他的状况看得清清楚楚:“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已婚,一周挣四十五块,扣赡养费和日常开支,省点的话勉强可以留下十块钱,可如果有了孩子,十块钱也剩不下来。……而你有才干,有抱负,又年轻,你天生就渴望飞出小镇闯世界。”在老旧的T型车前望着昔日旧交绝尘而,乔治的心中又会是何等的怅然:那本该是他的生活啊!
   然而,故事要是仅仅这么简单,这部影片也当然就毫无意义了。乔治.贝利事实上也并不是一个碌碌无为的人。在梦想之外他仍然有着自己的事业,就是父亲留下的建房贷款合作公司。
   这是一家小得几乎不值一提的公司,在大街转角的小楼二层占着一间破旧的小办公室,半个多世纪以来都没有多大的发展,操作的也只是锱铢必较无聊至极的事务——“算计如何在一根管子上节省三分钱”。这个公司用类似公积金的形式为无家可归的人们建起自己的小房子,在一片荒地里开拓出了足有上百户人家的“贝利苑”。虽然平房远不像摩天大厦般引人注目,但乔治.贝利也确实建筑起了更加宝贵的东西,就像老彼得.贝利先生的座右铭:“只有那些你施给人的,才是能带入天堂的。”只不过,这样一份事业,当然没有办法挣大钱,甚至时时有破产的风险。
  二、卑鄙和光荣
   和乔治相反,镇上同样有一个大富豪,就是过得“像国王一样”的波特先生,或者说,本片中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反派。他的出场就带着与众不同的威势,坐在奢华的黑底金漆四轮马车里,打扮得一丝不苟贵气逼人。但是,他却下身瘫痪无法走动,而只能终日窝在一把华丽宽大的轮椅上。这正是影片最直接的讽刺所在。镇上最富有的人,竟然连最基本的自主行动也无法做到,时时刻刻都需要身后影子一般的仆人推前趋后,这不就是典型的“寄生虫”吗?
   然而,也就是这样一个寄生虫,靠着自己的深刻算计和时代给予的恰当时机,鲸吞蚕食了镇上的绝大部分产业,最后只剩下寥寥几间公司能够在风雨飘摇中始终勉力坚持。他就是那个时代美国“大亨”的最典型的代表,在黑白两道间横行,几乎有能力让每个普通人在自己的权威下瑟瑟发抖。
   乔治.贝利的建房贷款合作公司,自然就成了波特最大的敌人,正因为乔治的存在,波特先生才无法实现自己掌控整个小镇的雄心,也正因为乔治的存在,镇上的人们不必屈从于绝对的金钱和权力。两个人之间的争执事实上是两种伦理两种信念的对抗,因此整部影片最大的斗争,也就在他们二人之间愈演愈烈。也正是在这一场斗争之中,我们能够渐渐地看清美国人究竟对财富抱有一种什么样的观念。
  在乔治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曾目睹波特和自己父亲的激烈争执:波特要讨回借给贝利公司的贷款,而老贝利则坚持因为时运不济,大家都无力按时还钱,拒绝了波特的要求。这个例子其实也跟我们印象中所谓的“契约精神”大相径庭,在我们的理解里,清教徒们都应该是锱铢必较分文皆取的刻板形象,对财富执着追求,甚至可以抛弃其他一切的情感需要,把人生过成一本厚厚的账簿。如此看来,老贝利的要求也似乎是毫无道理的——不过,影片显然意不在此。
   在老贝利突发心脏病世之后,几乎每时每刻乔治都需要与波特争吵对抗,波特也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试图并吞乔治的公司,好让镇子上的人完全都落入自己的手掌。他甚至向乔治提出了一个极其慷慨的建议,以年薪两万美元的高价,聘他来管理自己的公司,好让他放弃那个小破办公室。
   这一场戏发生在影片的中段,老朋友山姆衣锦荣归路过小镇,乔治看到他飞黄腾达,也像我们一样心中不平。而就在这个时候,波特把他请进了自己的办公室。在听到两万美元的天文数字时,乔治的心一定也跟我们一样剧烈地跳动着:他终于有希望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了,他就要能跳出这个小镇了,他也终于有能力让妻子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了。在梦想面前,他动摇了。
   当然,也正是在这里,乔治展现了他身上最宝贵的品质。他从矮人一等的椅子里站起来的那一分钟,也正是这些品质绽放光芒的一刻。即便面对着巨额金钱的邀约,乔治仍然记得,父亲留下的贷款合作公司是自己一生的责任所在,为了这一份责任,他能够不顾金钱,抛却梦想,甚至甘心让自己的家人生活清苦。他能够一口回绝巨大的诱惑,这也正是他的光荣所在。在他的身形底下,只能窝在轮椅上的波特甚至都变得渺小起来。因为乔治身上的,才是美国的传统里真正的精神所在。
   正如老贝利在生命中的最后一个晚上告诉乔治的,他们的公司其实同样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小事业,兄弟父子两代人的不懈努力,满足了小镇上贫苦人们最基本的梦想——安居。这不就正是最传统的美国梦吗?一栋独门独户的小房子,代表着户主的独立自强,也向四邻传递着他们的骄傲。那一间小破办公室也正是为此存在的。它存在的意义并不在于简单的施舍,而是在于在无数普通的个人间建立起休戚与共的情感联系,把原本分散的无家可归者们重新团结在一起。或许,这样的守望相助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殖民地的最开始,面对茫茫荒野,小镇的居民们只有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才可能应对即将到来的一切挑战。即便牵扯上了利益的关联,也还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压过另一个人,每个人都是平等而相关的。
   当然,在这片土地上也同样有着另一个势力,即是富豪波特所象征的集权主义。他借着金权政治的方式来治理镇上的人们,靠自己的财富把持着他们的一切需求。在他的手下,人们只能在贫民窟里苟延残喘,生活毫无希望,自然也谈不上什么梦想。但是借着这些贫民的劳动,他同样也能维持自己的统治。在影评后半部分的画面里我们清楚地看见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天地: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唯独没有给贫民们任何生存的空间。就像在他的办公室里,来访者的椅子总是要比他的轮椅矮上不少,自然而然就处在不利的地位。再往更广阔的角度说,这不也正是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理由吗?至少名义上,美国人民是在努力真正为自由而战,挺身而出面对法西斯霸权。如此之多的牺牲背后,正是坚定不移的的信仰自由的力量。
   除了这一点,他们二人的“事业”本身也有着巨大的差别。不同于大陆的清教传统,美国人似乎更加重视“实业”的意义,波特是单靠玩弄金融成为富豪的,于他人并没有太大的实际帮助,而贝利一家的事业,却恰恰是在“built something”,无数人靠他们建筑起来的房屋开始了新生活——自然高下立判。
   不过,似乎美好的理想和信念并不能直接换成现金。乔治终究还是遇到了一生中最大的危机。他的比利叔叔不慎弄丢了八千美元巨款,而这笔钱竟然阴差阳错地落到了波特的手里,被他用作推翻建房贷款合作公司的最有力的武器。时至年关,查账员刚好来到公司清查账目,巨大的财政缺口成为了对公司致命的威胁。乔治甚至找到了波特寻求帮助,只是不知道此时他如果想起失之交臂的两万美元年薪,又会作何感想?
   这就回到了影片的开头,乔治想选择自杀来换取一万五千美元的人身保险,以帮助公司渡过难关。白雪漫天的平安夜里,他的生命却到了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
  三、平安夜的神迹
   在最初的紧张之后,影片以一种童话般的方式开启了故事。在璀璨星云之间,上帝和圣约瑟谈到乔治的人生危机,商量要派一个天使搭救他。圣约瑟认为受命的天使克莱伦斯“智商跟兔子差不多”,但上帝却安慰他说,克莱伦斯其实也有着“孩子一般的信心,这就是单纯”——我想,在这寥寥几句对话中,其实隐含着整部影片的主题,也就是所谓的“simple”,不过这一点我们可以稍后再展开。因为一会以后,克莱伦斯会带着一本《汤姆.索亚历险记》匆匆赶来,接受了上帝交托的任务。其实这才是影片前三分之二的真正视角:观众随着圣约瑟和克莱伦斯来回顾乔治的前半生。也就是说,观众们的立场其实是和天使们甚至上帝同一的,这大概就是最纯粹的“上帝视角”了吧。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或许能够对美国精神的宗教底色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了吧。在影片中,我们的所有道德评价,事实上也就是上帝对世间凡俗万众的臧否,在这里,波特是“镇上最富有也最卑鄙的人”,而圣约瑟拣选的乔治的人生片段也恰恰都是最能反映他个性的时刻,也正是在这些片段里我们几乎能发现一切最平凡又最让我们感动的场景。乔治的形象之伟大,恰恰在于他身上那些和我们一样的软弱。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心仪的女孩面前,乔治会心慌意乱口齿不清;在弟弟获得了超过自己的好运时,乔治会黯然自伤;因为身体残疾无法从军时,他同样对左邻右舍发泄怨气;在遭遇公司存亡的重大危机时,他甚至会意志消沉脾情绪暴烈。这不也就是我们每一个平凡人的形象吗?我们总要在人生中遭遇挫折,我们早先的愿望总有可能化作泡影,我们也自然会身有软弱心境不安。然而,在上帝和天使的眼里,这些又都不是评价一个人的依据。在基督教的理论里,每个人身上都被“原罪”缠绕着,没有人能超脱而出,但是人人都还是有着得救的希望。在《哥林多后书》12章9到10节里,保罗就教诲道:“他对我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我为基督的缘故,就以软弱、凌辱、急难、逼迫、困苦为可喜乐的,因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在耶稣和使徒看来,软弱和刚强其实也是一体两面的,人正因为有软弱才能刚强,也正因为有软弱,刚强之处才显得更加宝贵。看似普通的乔治也正是在不断的挫折中才显得伟大起来的。
   一个理想中的美国人,从来就不是一个完人,不是一个超级英雄,甚至相比一般水平都有些缺陷,但他(或她)总会不断地努力克服自己身上的缺点,会在被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承担责任,即便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因为这就是他(她)的“天职”所在。而这样的人无疑是简单得如同孩子一般的,也只有单纯的心灵才能坚守那些看似简单的价值而终始不移,不至于被让人眼花缭乱的诱惑迷失方向。克莱伦斯始终带在身上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描摹的就是这赤子般单纯的心灵,虽然总有些淘气的毛病,但是也总能知道正确的事情是什么,也总能在最后完成应该完成的事情。而且,无论这些人都有怎样的缺陷,他们身上那些宝贵的品质也都是相通的:勇敢、善良、守信、有责任心。
   联系到美国的清教传统,这其实是极为有趣的,因为这一套伦理至少看起来是和神圣世界几乎没有丝毫关系的。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乔治的身边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宗教符号,他的生活也几乎是完全世俗的。但即便是这样,上帝还是找到了圣约瑟,让天使来拯救乔治的生命。而这就到了本片最有用心的一个情节了:天使下凡来直接拯救乔治的人生,但是这个“拯救”的意义又与我们的想象有着相当大的出入。
   上帝恩赐给乔治的机会,是让他看一看,一个没有自己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在我们的想象里,这个世界里有这么多的平凡人,似乎少掉任何一个都不会影响世界的继续运转。然而,故事又并不是这样的。
   在克莱伦斯带给乔治的这个世界里,小镇彻底地变了模样,处处莺歌燕舞灯红酒绿,成了翻版的大都会,人和人之间再没有让人动心的温情。更让人吃惊的是,所有跟乔治有过联系的人,生活都遭受了巨大的变化:没有了乔治的细心和善良,药剂师高尔真的因为丧子之痛失手毒死了无辜的孩子;没有了乔治提供的贷款,出租车司机厄尼妻离子散,移民马提尼无家可归,甚至住房贷款合作公司都早已关门大吉,贝利苑变成一片荒坟;维奥莱特流露街头沦落风尘,美丽的玛丽也成了无人可依的老姑娘;哈利因为没有乔治的搭救,早就在九岁时不幸溺亡,比利叔叔也因为生意失败住进了精神病院,乔治的母亲更是成为了孤苦无依的老妇人。谁又能想到,仅仅一个人,就能给世界带来如此之大的变化?站在破旧的老屋前,乔治终于才发现,自己这看似平庸的一生,究竟是如此的灿烂光辉。
  不过,更有趣的是,上帝所行的神迹似乎不过是就此完结了。在乔治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后,克莱伦斯复归天庭,而八千美元的资金缺口尚且没有解决。
   这个纠结背后其实终究还是个宗教或者说伦理问题:对于美国人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拯救?影片里神迹的作用,终究只到让乔治发现自己而止,这才是真正的虔诚:神并不是不存在,但神的力量只能通过人起作用,就像《马太福音》里耶稣答复法利赛人的话:“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看神迹,除了先知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这已然是个人的时代,真正的奇迹,还是需要人来创造,真正的拯救或许也就体现在俗世生活之中。
  四、地久天长
   在美国的婴儿时期,广袤的大陆上只有星罗棋布的殖民地,每一个殖民地都需要面对荒芜的原野和凶狠的土人的威胁,人与人的距离自然亲密无间。即便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机器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写作关系,美国人的最终的安稳或许还是留存在人与人的日常交往之中。
  在乔治的人生中,最重要的关系莫过于他和妻子之间。玛丽完全满足了一个男人对于婚姻的全部幻想:美丽、坚强而体贴,还从青梅竹马的年纪开始就全心全意地爱着乔治。无论乔治遇到什么样的危机,玛丽终究都安稳地站在他的背后,安然地共同迎接所有挑战。如此单纯质朴的爱情,怎能又不让人感动至深?
   乔治在进入那个没有自己的世界后,最终的失望正是体现在玛丽对他的陌生,就在他狂乱崩溃的那一刻,也是他内心中最牢固的东西坍塌了:家庭。
   所以,在他回到真实世界的第一刻,第一个要找到的人正是自己的妻子。在他一路奔跑寻找的过程中,他重新发现了这个熟悉世界的美好之处,这美好恰恰也正是他在人生中自己创造出来的,这又并不一定是有形的金钱或高楼,而是他和这些人们的美好情意。乔治的世界里井井有条的秩序,其实也就是他一生无私付出建立起来的种种友谊,在建房贷款合作公司的纽带两端,每个平凡人都被连接在了一起,这无形的纽带要远远胜过有形的经济联系,因此没有亲人没有后代的波特其实才是最可怜的人。
   在故事的最后,玛丽找到了所有乔治曾经帮助过的朋友,而这些伟大的朋友们纷纷倾囊相助,零零散散的美元堆满了乔治家里的桌子,这个时候,甚至连最无情的税吏都被打动,银幕下的我们又怎能不泪流满面!这是一种何等强大的力量?一波一波的人们涌进乔治的家中,仿佛“另一次银行挤兑”,只不过他们并不是来索取,而是来施予,也不论施受,每一个参与其中人都在这伟大的情谊中升华了灵魂。正如弟弟哈里所说的,乔治其实才是这个镇上最富有的人,因为他拥有着最多的友谊。
   但是又有谁能说,这不是上帝的恩赐呢?正是在这个圣善夜里,神与人的距离前所未有地贴近。上帝确实也拯救了乔治,只不过这拯救早已埋藏在乔治的前半生里,克莱伦斯留给乔治的寄语也正是这个意思。因此,在赞美诗乐音未落时,人们就已吟唱起了“友谊地久天长”的古老曲调:在俗世之中,我们最可依靠最可信赖的,正是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无论我们多么平凡多么渺小,但是在我们背后始终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在涌动,在支持着我们人生的每一小步,毕竟,“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这大概也就是美国精神里最让人感动的一点,它从不压抑平凡人的伟大,而恰恰认为历史的真正主角就应该是那些无数平凡的伟人,他们之伟大,并不在于成就了多么辉煌的事业,他们只因自己的品质而成为传奇。无论时代如何流转,无论古老的结构是否还留存,这样一种美好的期盼终究是美国人的底色。美国立国仅仅二百余年,却能经历无数的风云变幻,面对不同时代的种种危机,承受无数的伤痛,却仍然屹立不倒,背后不正是这样一种感人至深的温情吗?无论对人还是对事,这种情感都单纯得可爱,也单纯得如此动人。人们不景仰大富豪或当权者,而尊重每一个勤勤恳恳的平凡人,也努力给每一个平凡人成就自己事业的平等机会。这是每一个人被许诺的美好人生,更是一个民族谱写的伟大史诗。
  
作者King Baldwin

《生活多美好》平凡人的史诗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生活多美好》平凡人的史诗来自微语录网,更多《生,史诗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