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亚瑟王》从神话高度到民间英雄

影视台词 > 影评 > :《亚瑟王》从神话高度到民间英雄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亚瑟王》从神话高度到民间英雄的正文:


   神话是西方史诗片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之一,比如《魔戒》六部曲与北欧神话、《特洛伊》与古希腊神话、《木乃伊》系列与埃及神话等等。不同的神话体系之间有的彼此投射出相容的信仰,有的人物形象互相映射,如此庞大又复杂的关系网络使神话本身具有了从一般文学中独立出来的研究意义,神话学早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科学和跨学科研究。对于神话的受众而言,它既有与信仰联系起来的神圣性,又有与历史联系起来的真实性,前者赋予了神话题材在艺术上的可塑性,后者则赋予其在情感上引起人们共鸣的感染力,正因如此,史诗片往往体现出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高度统一。
  一. 融入历史的神话形象
   在欧洲的凯尔特神话中,亚瑟王的故事因其浓厚的基督教色彩在欧洲中世纪时广为流传。传说亚瑟是尤瑟的私生子,大魔法师梅林建议将亚瑟寄养在普通贵族家庭。亚瑟成年后因拔出了石中剑而被选为新的国王,后来他又从湖之仙女那里得到了被称为“王者之剑“的圣剑。公元一世纪开始,不列颠长期处于罗马帝国的压迫之下。公元500年左右,来自北方的撒克逊人大举入侵不列颠,亚瑟王和他带领的圆桌骑士率领不列颠人民奋起反抗,最终成功击退了萨克逊人,并在巴顿山之战中一举击溃敌军,将所有外来入侵者驱逐出不列颠。上述为亚瑟王传说的一部分故事,一些历史学家经过中世纪文献调查等研究认为亚瑟王的传说源于一千年前黑暗时代下的一个真实存在的英雄,2004年左右考古学家也发现了证据证明这位英雄的真实存在,还有一些史实认为他存在于黑暗时代之前,无论如何,亚瑟王依旧是一个介于神话和历史的神秘人物,给予人们无限想象和憧憬。
   影片《亚瑟王》以神话中的亚瑟王为原型,保留了围绕战争的整体故事框架,抛弃、简化或改编了不必要的故事情节,如亚瑟所陷入的三角恋关系等,同时完全除了故事原本所带有的一切神话性,而是将他拉到了一个众生平等的高度上,更好地服从影片主题,将他塑造成为一个真实历史时代下的凡人英雄。
   罗马从城邦到帝国的兴盛是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罗马帝国从公元前27年到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列为止,其中公元300年又算罗马帝国的转折时期,因为三世纪开始罗马帝国便在各方面都陷入了危机,经济上的衰退、政治上为了维系官僚体系和军队的运作花费庞大、专制的罗马教会对整个国家的影响、种种原因都直接导致下层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本片的时空背景便是设定在公元300年后的后期罗马帝国的统治时代,这也就交待了反抗的外在推动力。
   传说中萨尔马提亚人骁勇善战,是神话人物的后裔,本片也将这一传说引用到故事中。罗马帝国在不断扩张版图的时候瞄准了东部的萨尔马提亚人,征服这一战斗民族无疑为其军队战争史的荣誉更添一笔。影片中的萨尔马提亚人在战役中败北,罗马军队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将剩下的战士编入了罗马军队,从此,萨尔马提亚人活在草原,却失自由,世世代代都必须以骑士的身份为罗马军队效力。亚瑟作为萨尔马提亚人,极其尽责地承担起罗马军队所给予的任务和命令,他所带领的萨尔玛提亚伙伴被称为圆桌骑士,他们尽心尽力地完成罗马教皇的指派人物,只为早日得到卸任装返乡。
   沃德人是本片出现的第三方集团,早在萨尔马提亚人被征服之前,不列颠就已被罗马帝国侵占,此后,一批不列颠的贫民和流浪汉自发组成反抗罗马帝国统治的“军队”,他们以梅林为首,称为沃德人。他们就像原始人一样披头散发,脸上与身上画满了蓝色涂料与符号,武器装备与罗马军队相比更是差距甚远。当影片的叙事推动到教皇决定放弃防守不列颠,本片的第四方利益集团撒克逊人也参与到了关系网络中。撒克逊人处于不列颠的北部,一直想要伺机侵占不列颠,罗马军队的放弃驻守实质是将不列颠拱手让人。
   史诗片因历史性而宏伟悲壮,具体则表现在庞大的故事架构,包括时间上的延续,横跨千里的地域边界,还有涉及多个集体利益的多方利害关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欣赏一部史诗片不难,但要看懂一部史诗片的前因后果却是要下点功夫。由于涉及的人物关系太多,本片采取的方式是循序渐进地把利益集团加进叙事环节:首先说明罗马与不列颠的关系,然后是罗马军队和萨尔玛提亚骑士的关系,紧接着引入沃德人,最后是撒克逊人,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影片的故事脉络显得比较清晰。
  二. 被英雄化的凡人形象
   除了在引入关系人物时处理清晰,对于各方关系的冲突处理得也比较清楚。在亚瑟等人和沃德人联合起来对抗撒克逊人之前,影片展示了两次前二者的冲突对立。第一次是在亚瑟等人护送主教到不列颠时,第二次是亚瑟等人在前往不列颠北方解救一个罗马家族时在树林里被埋伏。两次冲突环境不一,各负一次。影片前半部分出现的这两次冲突实际上是为了展现亚瑟等人和沃德人在战场上各有优势,实力相当,为后半部分联合对抗撒克逊人埋下了伏笔。其次,他们能够联合的原因还在于沃德人的根本敌对指向的是罗马统治者而不是为罗马军队卖命的萨尔马提亚人,从战争的角度来看,他们都是牺牲品。从对各个利益集团的引入到小冲突的引入,然后是联盟,最后是大冲突,可见创作者对于影片各方面的结构和逻辑都非常严谨。
   圆桌的第一个含义是平等。作为本片的思想主题,它在各方面都表露无疑,不管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对白都明确地向观众传达亚瑟王带领他的骑士浴血奋战为的就是带领他的人民追求自由和平等。就如他在对话中所说:“我需要和平。” 在他的认知里,罗马帝国“是一个宏伟的地方”“整齐、文明、先进”“所有最伟大的思想在这个神圣的地方集结,来帮助人们生活得更自由更舒适”,然而在15年的征战中,时代与社会早已改变,当他终于发现罗马早已不是他认知里的美好国度后,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反抗。他要国家和人民安定,所以要战斗,他要人民平等自由,所以要推翻罗马教会以信仰为名的阶级统治。主教和亚瑟的冲突代表的是宗教专制和自由平等的冲突,这已不仅是一场追求平等和自由的斗争,也是宗教信仰之间的斗争。亚瑟信仰伯拉纠,后者倡言人的意志是自由的,教导自由和平等,这也是亚瑟言行的内在推动力。
   圆桌的第二个含义是团结。面对教皇出尔反尔的作为,他们愤怒,他们宣泄,但最后却依然接受了这一打破他们回家愿望的使命。与其说这是责任感的驱使,不如说是兄弟之情,是骑士们出生入死多年情谊的凝聚力。
   通过对原始材料的筛选和改编,编剧消除了亚瑟这一形象的神话高度,而要完成对他从凡人到英雄的转变,就必须依赖于这一形象不同于周围人物形象的性格塑造。和显露的主题一样,亚瑟的性格同样非常突出。比如,在与沃德人的对抗中,敌人已经缴械在他的剑下,然而他并没有立刻残杀敌人,他让敌人拿起被丢在地下的武器,最后在与对方的父亲的对视下,他放弃了杀戮。这一个场景中,亚瑟给予了对方尊严和生命,体现出他对人格的尊重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不同于罗马军队的残暴冷血。更重要的是他在面对罗马驻军撤离不列颠以及骑士得到卸任装可以返乡的事实后,他毫不犹豫地独自一人坚守阵地,这种特立独行的无畏更是英雄人物的标志。
   影片的最初是萨尔马提亚人失了自由,亚瑟和圆桌骑士护送教皇也好,营救罗马的马里尤斯.荷洛里奥斯家族也罢,此时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自由。矫健勇猛的战士们因思乡而落泪,他们是一群没有自由的自由人。而当拿起卸任状得到自由的他们为了人民的自由重新站上战场,实现的是从利己到利他、从自私到无私的伟大升华。这一过程不仅是英雄化的过程,更凸显了骑士们的团结凝聚以及亚瑟的号召力。
   白雾狼烟让人无法看透战争场面的惨烈,正如历史本身,我们无法参透,只能感受。历史的悲壮、历史的伤感、历史的伟大,都是因为这些英雄的牺牲与浴血奋战。
  三. 结语
   本片没有太多庞大的激烈的战争场景,更多是在表现亚瑟和圆桌骑士们在不断横跨罗马的过程中沿途目睹与感受人民生活后的心路历程与个人改变。影片唯一的不足之处是对亚瑟、格温娜维尔(梅林的女儿)、兰斯洛特(圆桌骑士之一)三人关系的引入和处理。首先,在神话传说中,亚瑟王娶了格温娜维尔为王后之后,兰斯洛特与她发生了感情关系,当王后要被烧死之际兰斯洛特与其私奔到法兰西。这段悲剧的爱情故事确实不适宜再放在这个以平等自由为至高点的集中题材之下,因此编剧的舍弃是正确的。可惜的是编剧依然保留了三人之间暧昧的朦胧的情感交流,这在本片中确实显得格格不入。无论是格温娜维尔与兰斯洛特的交流与来往还是亚瑟与格温娜维尔的爱情发展,都显得突如其来且无比跳跃,倒不如完全割舍掉这条线索。
作者Hevoli

《亚瑟王》从神话高度到民间英雄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亚瑟王》从神话高度到民间英雄来自微语录网,更多《亚,英雄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