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愚公移山》看片笔记

影视台词 > 影评 > :《愚公移山》看片笔记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愚公移山》看片笔记的正文:

  中国社会变迁——纪录片《愚公移山》看片笔记
  伊文思和罗丽丹的《愚公移山》是历时5年完成的长达12小时的12集系列片,记录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仅从每集的片名即可略见一斑。片名取自毛泽东的一篇文章《愚公移山》,影片避开了长城、天安门这些符号性建筑,深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人物囊括工、农、兵、学、商,机构包括工厂、农村、学校、商店、军营、剧团,地域从新疆、山东、北京、上海、南京到东北。
  第一集《渔村》1小时36分钟
   阐述新中国的变化,譬如男女平等问题,革委会主任生育四个女儿,思想由之前的不满意到文革后的生男生女都一样;女人走向大海,像男人一样上船捕鱼,等等。
  第二集《一座军营》52分钟
   拍摄部队的日常生活、聚会、劳动、训练民兵
   采访军队领导参加生产工作的妻子:“我们出来工作不是为了赚钱的,我们爱人赚的钱已足够养家,我们有双手,是为人民服务。男人女人在政治、经济地位上是平等的。”
   本集最后是军人帮助农民犁田的镜头,一目了然的摆拍痕迹。“1937年毛泽东说过,军队必须和人民保持紧密联系,所以人们才把军队当成自己的军队,这样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和人民保持紧密联系仍然是军队的目标之一。这和传统军队是不同的,传统军队是孤立的、自傲的、冷漠的,中国的战士们帮助群众,也向群众学习。社会主义革命期间,红军主要是由农民组成的,战士们和农民还是一起劳动,他们的命运和革命紧紧相连。”与第一集《渔村》相同,影片落脚点是展现新中国的“新”处。
  第三集《北京杂技团练功》16分钟
   没有解说词,从走钢丝,顶碗,到主要的舞狮表演训练。
  第四集上海电机厂2小时
   影片纪录上海电机厂开会讨论从国家大事到日常小事,譬如,奖励制度等。与第二集《一座军营》的会议相同,每个人都在发表自己的见解,热烈生动。
  第五集《球的故事》17分钟
   1973年,北京某中学。通过球的故事,落脚在会议上,同学和老师批评与自我批评,热烈融洽,解决问题,表现文革期间中国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正如影片中一位批评同学的女生在30年后再看影片后所说:“当时天真、烂漫,而且单纯。想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任何顾忌。”
  第六集《手工艺艺人》13分钟
   “四千年前,有一个叫嫦娥的仙女,她住在月球上。她嫁给了后裔,后裔射下了天上八个太阳。嫦娥觉得自己受够丈夫了,一天晚上她离开地球,飞了月球。从此以后,她就在月球上唱歌跳舞。现在每当她低头看着地球,她看到了中国的变化,有一句诗是这样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6世纪还有另一个故事——《西游记》。一个和尚带着三个徒弟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了一些妖怪,猴子英勇好斗??”手工艺艺人由四千年前和16世纪的两个中国神话故事开篇,由此引入这些故事是由象牙和贝壳雕刻而成,组成了一个系列。在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时,解说词提到“她看到了中国的变化”,中国的变化是《愚公移山》的主旨,即便在手工艺艺人这样拍摄传统技艺的篇幅中,亦有提及。
   有朋友现在在做《探索.发现》中《手艺》的电视纪录片,伊文思拍摄手工艺的手法以及讲述方式是至今仍旧值得学习的。
  第七集《大庆油田》1小时17分钟
   地图指向了东北北大荒,解说词中提到:“相当于法国面积的十分之一。”
   1960年5月1日,第一批先锋队抵达大庆。大庆油田被誉为当时社会主义实践的典范。
   伊文思让大庆油田的年轻工人坐在一起聊工作,生活,他认为这里是中国青年实践精神的象征。
   与之前一样,在纪录大庆油田的日常工作生活场景后,伊文思拍摄了会议,会议中提到经济问题实际上是政治问题,苏联妄图通过切断石油供给,撤走专家,逼迫中国成为苏联的附属国,被中国拒绝。
   “大庆没有资本主义黑金的贪婪,这里的人们不想破坏自然,人们不会为了攫取石油,然后留下满目疮痍。他们不仅发展了石油工业,同时也创造了全新的社会组织。”看到这里,联想到当下柴静《穹顶之下》引发全国热议环保话题,“这里的人们没有破坏自然,而是改造了自然。”中国如何逐步从《愚公移山》步入了《穹顶之下》?
   在大庆油田的拍摄中,伊文思组织工人家属——为大庆油田提供农业保障的妇女们讨论新型的工农结合体系以及新型的城乡结合体系,“以前我们没有参加劳动的时候,我们的丈夫对我们说,上班刮的是东方革命之风,下班回家是西方物质主义之分。上班的时候讲的是政治、机器和石油,下班回家以后呢,妻子讲的是席子、衣服,或者是谁家老头子挣钱了,讲这些东家长、西家短的。现在职工反映说,妻子们跟其他人一样上班,上班时刮的是东风,心里装着革命,下班回家依然刮东风。我们靠劳动,不像以前了,我们需要用钱得像丈夫要钱,现在我们有了经济自由。”
   《狼图腾》中提到:“蒙古族的历史是外族人书写的。”同样,中国的影像历史亦是外国人拍摄的,《愚公移山》、《四万万人民》、《中国之战》以及安东尼奥尼的《中国》,等等。
   片尾会议,工人在制作者引导下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差别,“我们建设大庆不靠天不靠地,靠的是毛主席的思想和无产阶级的意志。”
   一组1960年的黑白影像,再次提到了刘少奇,之前有女工提到刘少奇喜欢高楼大厦,而她们喜欢目前的城市。此处,解说词道:“刘少奇作为当时的国家主席,反对大庆的实践,他想要取消这个计划,他觉得组织无序而且时机不对,他想依靠进口石油。相反地,毛泽东相信,中国人民必须自立更生,相信工人们的新办法。这位已逝的先锋,被人们称为'铁人'。”
   不用问中国政府和外国导演拍摄《愚公移山》的目的,在观看过程中,观众可以明显地看出《愚公移山》是展现给国外观众当时的中国,消除外国人对中国封建迷信、愚昧无知的说法。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新生代,在观看《愚公移山》的过程中,我都不禁感叹七十年代的中国真有如此先进、乐观、积极向上吗?我问我的父母,他们告诉我,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人们的确普遍比较单纯,也比较容易快乐。当然,我心中又很明了这是周恩来总理想要外国人看到的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心中最好的中国。
   “载歌载舞,讲述生活和奋斗的故事,这是流行的中国传统。自从1930年代革命战争开始,共产党员保留了这项传统。”优秀员工发言,胸前戴的大红花有女性整个上身大,我们现在看起来甚至有些滑稽,但片中所有人都如此严肃认真,不禁又肃然起敬。
  第八集对上海的印象55分钟
   地图指向了中国上海,“上海,中文里这个词的意思是在海上。上海本是一个小渔镇,直到19世纪中期,欧洲入侵者在寻求财富、权势和统治,从海上远渡而来。外国人将其塑造成幻想之城,对他们来说上海市魅惑迷人、纸醉金迷??这喧闹围观都是因为一个西方人要拍照片,邻里曾经特别排斥外国人,如今外国人都能引起人群围观。”这样的叙述方式让我联想到一位近两年为中国读者熟知的描写在中国生活的《江城》、《奇石》的作者彼得.海斯勒,“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平均工资大约是一月65元,也就是30美元。食物方面每一个人每个月需要10-12元,其他东西花费最少要占家庭总收入的5%,其他服务包括医疗基本上是免费的,也不用交税。”幸福的七十年代上海市民!
  第九集秦教授(实为钱伟长教授)11分钟
   “秦教授是当年在外求学的精英之一,他在20世纪30年代先后留学加拿大和美国,1946年他回国了??”11分钟秦教授的访谈,我看到的是知识分子的妥协,对儿子选择工人道路的妥协,对社会主义的妥协,当然我知道党国在讲述知识分子的进步,最终落脚点仍旧是改变;“我的工作进步了,这就是我说我解放了,这就是我的一个改变,同时我也摆脱了名利的狭隘追求和自私。”
  第十集京剧排练27分32秒
   “京剧有很长的历史,从明代开始,开始时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表演给观众看。但是以后,逐渐的走向了统治者手中。到了清朝,京剧就开始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了,被推荐到了皇宫里只演给小部分人看了。主要观众是皇帝和官员,大臣和妃子。解放之前,大部分工人不会听京剧,一来他们生活很艰难,票价很高。二来呢,内容和他们的生活没有共鸣。他们和皇帝、军阀、大地主不一样,他们有这个闲时间,无所事事,看京剧,所以他们和京剧没有什么关系。”由一名京剧演员从京剧历史谈起,告诉观众当时的京剧与历史上京剧的区别。
  第十一集 上海第三医药商店 1小时15分钟
   继第四集《上海机电厂》、第八集《对上海的印象》,这是《愚公移山》第三次纪录上海,占总篇幅的四分之一,足以说明上海是七十年代党国最愿意展示的地方之一。
  第十二集《一个妇女,一个家庭》1小时41分钟
   最后一集,地图落点是北京,纪录高淑兰一家。
   “过啊??现在不一样了??”是《愚公移山》几乎所有采访者的惯用句式,此集的工人亦不例外。当然,作为《愚公移山》最后一集,从年轻工人买新裤子一事中,以拍摄对象之口,道出采用这样句式的目的:“与过做对比,他们才会珍惜现在。”
   有趣的是,工人说到高淑兰因为拍片而没有参加劳动,应该尽快投入到生产中来。似乎伊文思有意让大家知道《愚公移山》所有的拍摄都是一场精心安排。
  此外,《愚公移山》处处是对文化大革命的称赞,与其拍摄时间有密切关系,1971年-1973年正值文化大革命热火朝天的时候。
  一直以为看不到《愚公移山》的全片,能够完整看完的确是我的福分,谈不上喜欢或者不喜欢,相比之下,更喜欢伊文思的《塞纳河畔》、《雨》,但《愚公移山》纪录片的纪录价值意义重大,它让我们这些未经历那个时代的人直观感受属于当时的中国表情,让我们多了一种途径理解七十年代。

作者木槿

《愚公移山》看片笔记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愚公移山》看片笔记来自微语录网,更多《愚,笔记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