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X加Y》泛自闭症状障碍观后感

影视台词 > 影评 > :《X加Y》泛自闭症状障碍观后感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X加Y》泛自闭症状障碍观后感的正文:

   本片在烂番茄上是100%Fresh。多么难得。流畅自然,张弛有度,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短。鉴于我有与亚斯伯格症障碍的Zack同学长期相处的感悟经历与影片中许多地方重叠,故有此文。
  
   1. 什么是亚斯伯格症
  
   片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明Nathan与Luke有亚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但对于所有对自闭症及其谱系中的障碍症(这个是我根据英文Spectrum of Autism翻译的,也称泛自闭症障碍)中症状有所了解的人都能看出来,这个讲的就是Asperger。其实很多高智商的人都有Asperger:本片原型Daniel Lightwing(不仅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奖,人家还普通话流利,娶了中国姑娘——多么重要的天才证据),《雨人》中可以精确计算保证牌桌永胜的汤姆汉克斯,朱德庸(据中文维基)。至于根据人物性格表现疑似的则有更多家喻户晓的名人:牛顿,爱因斯坦[注1],特斯拉,当代的扎克伯格(参见影片《社交网络》),还有Sheldon同学也很明显。
   亚斯伯格也被称为高功能自闭障碍,因为时不时有高智商人物出现。中文维基亚斯伯格词条下饮用某学者说:“亚斯伯格基因所携带的各种能力,屡次在人类演化和文明发展带来卓越贡献。”
  
   我知道并深入了解Asperger完全是因为认识了Zack。本来我真的没有听说过。只约略知道自闭症。Zack小学时被诊断出亚斯伯格障碍,片中Asperger孩子所经历的一切特殊的经历和感受,Zack都深有体会。典型的情景引起Zack深刻共鸣(出乎他的意料)以致于他再三跟我说创作者一定有Asperger的亲身体验。
   Asperger最早是被当成自闭症孩子处理的。而这种症状之所以叫Asperger Syndromes(亦简作AS)是因为一位奥地利研究者在接触了无数被认为是自闭症的孩子后,发现很多孩子其实和别的自闭症孩子不太一样。他观察并记录了这一类孩子的共性,和自闭症的区别,从而提出对AS干预的方法也应与自闭症有重大区别。这一发现得到普遍认可后,AS便以他的名字命名为Asperger。
  
   同样社交障碍,难以与人产生链接,但Asperger与自闭症的孩子却有重要区别:智力、语言、和认知能力上Asperger与普通孩子一样,甚至出现高智商的概率还稍高(暂无确凿数据及文献了,但本片显然也偏向这种理论)。人们慢慢发现,对AS的孩子及时干预,方法正确,他们是完全可以自理的,甚至在功能社交上看上与常人无异(注意,是别人看不出来,不是说他们就真的和普通人的感受一样了)。自闭症的孩子除了同样具有社交障碍,情感障碍外,大多数情况下智商低于平均水平,语言理解能力差,认知能力发展较晚(甚至不能发展到平均水平),即使及时干预可能也难以看上像普通孩子。所以Asperger也被称为高功能自闭症(High-functioning autism)。
   Zack就是干预的很成功大AS例子(至少我觉得,也问过我很多美国朋友的意见)。最初认识的时候,我才到美国不到半年,还未摸到美国人基本性格的脉门,所以相处中虽然有时觉得他有点怪,但想到他是HomeSchool的,看上跟十七八岁的少年差不多,与不同人群接触的经验较少,没有集中体验过同龄人的压力,情感和社交能力发展得晚也不奇怪。何况他还是美国人,我觉得奇怪的地方还可能是美国人的共性。总之,没想过他会被诊断为AS。以至于我知道他几年前货真价实的有严重障碍时非常震惊,非得大家给我举了无数个绝对不会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例子才行。Zack的小弟弟更严重,小时候动不动就癫痫发作。
  
   AS主要特点及例子如下(我总结的,非官方,但我觉得易于理解——因为有体验,必须理论指导实践!):
  拒绝肢体接触——片中Nathan不肯拉着妈妈的手(葬礼上不顾母亲的恳求跑开一个是因为肢体接触反射,同时也体现了他无法和普通人的情绪同步/共情)。相应的,Zack刚生下来就不要人抱。
  无法读懂人的表情,尤其捕捉不到细微情感变化、各种非语言暗示——体现在片中就是Nathan跟人社交中表情一直茫然,焦虑时还会有点紧张,但没有普通人常有的微笑、悲痛、惊讶、担心(尤其是目睹坐在身旁驾驶座的父亲车祸重伤,Nathan的空白的表情和母亲的爆发式的悲痛形成鲜明对比)等复杂而细致的表情。
  兴趣狭窄以至偏执痴迷——Nathan对数学:我对任何事物的喜爱都不会超过数学。Zack则是小时候超级喜欢火车(和Sheldon一样吧),每次家门口有火车经过都必须要看,如果他不家里人就必须得有人替他看。
  不喜欢改变,喜欢重复——这个Nathan在影片中说出来了。一切都要按着预先设立的程序来。最好不要有意外,很少心血来潮,对你心血来潮的提议第一反应倾向于反对。比如影片中Nathan一定要吃质数的虾丸。Zack小时候喜欢什么歌就会无限单曲循环直到彻底受不了为止,喜欢一种颜色就只有这个颜色的衣服。
  
   凡此种种。这些现象不是因为他们缺乏自制力,而是他们的感受异于常人。每个Asperger的人可能有区别,但总体来说,对我们来说很明显的(表情变化体现的情绪变化,微妙的暗示)体验,对他们来说冲击太小,无法进入处理系统。直接忽略掉。Nathan小时候可以跟爸爸交流,因为爸爸的表达方式更有逻辑性,更偏重于头脑中的理解而不是情感上的理解。即是说Nathan可以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来学习,而不必依靠我们所说的“直觉”。一个Asperger的孩子不能通过“直觉”理解父母无缘无故摔东西是因为生气了,或者某人说话声调微微提高是紧张或者恐惧的体现等。
   若要让他们对这些细微的变化做出和常人相似的反应,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逻辑性的语言(像写程序一样)告诉他们。他们通常对语言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都很强。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大脑运作方式和电脑很像:所以Nathan喜欢数学,扎克伯格写程序那么厉害,Zack会沉浸在原子物理的原理中。第一次他家里过圣诞节的时候,他妈妈跟我讲,自闭症的孩子是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Asperger孩子是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在我们的世界里。Zack跟我说小时候跟他弟弟(他家孩子中唯一一个正常的)一起玩儿,他弟弟生气了打了他一拳他都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对人的情绪识别是因为小时候父母一个一个教给他的(我总联想到微表情识别)。
   另一方面,一旦事情进入他们的系统,比如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个他们觉得有趣的事物上,其他的一切感官体验都成为背景音,而焦点中体验无比放大。比如Nathan在厨房被金鱼吸引,完全忘记了原来的任务,也听不见妈妈的叫喊。还有一个比较经典的特征,一般只要有电视等媒介可以提供更加集中的感官体验,对他们来说周围生活中的声音则十分容易被忽略。用我们能理解的方式类比,就是电视在冲你大喊,而旁边的人跟你说话的声音则是从房间的另一头微弱的飘过来。如果我们与AS孩子的自制力一样,同样的受到喜爱的游戏的诱惑,他们的感觉可能强于我们数倍。他们时时刻刻都经历着这种冲击,所以我们真的很难真正体会到“和大家一样”对他们来说有多么困难。
  
   2. Nathan和Luke,同样系统,不一样的人生
  
   说到片中主要人物Nathan,Zack几乎认为主演本人就有亚斯伯格症(说明演的是真好)。我觉得这部电影最重要的贡献,是它探讨了两种不同境遇和选择的Asperger孩子的成长体验:Nathan和Luke。这是影片非常精炼和深刻的地方。如果你深入了解一个Asperger的孩子,你会知道他们的孤独,彷徨,渴望融入群体却不能而产生的抗拒和(表现出来的)冷漠(例如片中Nathan在最后真正理解体验爱之前,只有负面情绪,没有细微的表情,只笑过几次)。Zack和Nathan的人生经历有很大不同。但是与Luke相比,Zack和Nathan都是幸运的那一类AS孩子——在无数人的共同努力之下,他们终于不再抗拒,而是与世界和解,用自己的方式与别人的情感理解和链接。Luke的故事则令人扼腕,他被限制在了自己的世界——一个逻辑的、实用主义的,没有情感的孤独世界中。
   《X+Y》表现得如此真实丰满,因取材于BBC之前的纪录片改编的。而这个纪录片(好像叫Brilliant Young Mind),就是跟踪记录英国参加奥数的孩子们从进入训练,到最终比赛的全部过程。其中好多孩子都有Asperger。本片原型Daniel Lightwing 本人就是数学专业,还有一个Oriental Studies(我也不知道怎么翻译),反正他普通话流利。参赛过程中遇到了一个中国女孩,现在俩人已经是夫妻了。有原型,演员也好,自然值得一看。
  
   片中有一幕是天之骄子Isaac(各方面正常的天才,考试第一,智商碾压一众天才,又受大家欢迎。怎么会有这样的人!没天理)一幕中极为自然的对Nathan解释Luke说——Luke有社交障碍(socially awkward)又偏执痴迷(obsessive)。就跟我们安慰朋友,别理他,那人脑子有问题一样的语气。Nathan当时的心理活动一定很复杂——他很清楚他也如此。但因为不同的成长经历,两人对世界对他们的冲击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先说Luke吧
   虽然片中几乎没有怎么提到他的成长经历,除了说他父母从小一直告诉他他非常聪明,好好学习数学一定能出人头地(大概这么个意思,我懒得再看一遍找)。根据我的推测(以及为了本文论述清晰,Luke同学就算不是也得是了),Luke摆在明面上的傲慢(也可以理解为Sheldon的正剧版),自我为中心,非要用自己的理论把别人逼到无路可走才停手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其实放在普通人身上,自我保护也是这样——不肯打扮。这样一来,就可以说不是因为没人喜欢我我才没对象的,而是因为我不打扮。强势傲慢难相处——不是因为大家不喜欢我我才没朋友,而是我不要朋友!归根结底,是他选择只用自己的天赋来碾压别人,以期赢得别人的尊重——Luke自我的价值全部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所以他觉得,只有他是最聪明的时候他才是有价值的。既然是最聪明的,那么他的缺陷,他的无助和格格不入,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前面也提到Luke自己说他父母从小就一直告诉他:他很聪明,要好好用自己的聪明。简单说(就是忽略很多其他因素,粗略的归纳),我把这种意识形态称为功利主义,或者实用主义。
  
   什么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呢?我听Luke独白说自己一直很聪明的时候觉得好耳熟。从小到大,学校的主旨是什么呢:好好学习,好好努力,才能好的中学——才能好的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一切就会好了。
  能力+努力=结果=你的价值=幸福生活。
  等你发现这个不成立的时候,新的公式出现了:
  能力+拼命=钱=房子车子=好伴侣好生活。
  
  没有好生活因为你不够努力,能力不足(各种能力,应酬能力,喝酒能力?)。再比如,学习好的孩子要学理科——因为好找工作。选专业——当老师有什么用?能赚钱吗?凡是“有什么用”这种问题,基本都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下的问题。这种语境下,自然而然的,人就把自己的价值等同于自己的成就——一旦失利,成就上建立的自我价值就会整体崩塌。
  
   Nathan其实也是有这种倾向的。对AS孩子来说,实用主义规则清晰,逻辑明确,直截了当效率高,因而很容易就把这种功利、实用的意识内化。结果就是把自己物化,无限逼自己,也无法承受失败。影片最后各国代表队进入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剑桥考场的时候,Nathan妈妈说祝你好运。Nathan说,根本就没有运气这回事儿。不承认运气,那得把自己逼到什么程度?是不是挺吓人的?
   所以Luke虽然被所有人排斥,他仍然相信自己有价值,他对自己的解释是——我本来就没有想让你们成为我的朋友,我的价值是我的天赋。他紧紧抓住他是天才这个标签。看上他说这话的时候傲慢自我,可换个角度看,也是他在说服自己:不要动摇,你是有价值的,你不需要朋友,不需要理解,不需要爱。所以没有也不要紧。
  
   于是得知没有入选最终的6人团队时,Luke崩溃了。Luke和Nathan选拔赛中成绩的差距微小,怎么能说不是运气?可是对Luke来说,既然没有胜利的果实,那么一切都失了意义。最后的体现自己价值的支柱也倒下了,他的整个自我都崩溃了。有一小段比赛前大家都是如何应对压力的段落很有意思,其他人不说了(张梅就是非常正常的,找情感依靠,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但Luke在看喜剧视频。他没有笑。但他反复的看。这是他缓解压力的方法,逃离现实世界,沉浸在一个与自己无关的世界中。
   后来Luke失败后,也在机房看同样的视频。第二天大家在一起钓鱼吃饭,他一个人被孤立,吃饭时他主动走过来向大家说了一番莫名其妙的话——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他在视频中找到的好笑的段落,他在努力想要逗大家笑,融入集体。可是大家都觉得非常突兀,莫名其妙。不是Luke不努力,是真的起点不一样,频率不一样。Luke的故事对Zack的冲击很大,他对Luke的孤独悲伤和崩溃深有体会,想一想若不是那么多爱他的人的不懈努力,这也有可能是他的故事。
   可是,Luke的这个尝试也失败了。要知道,这是他从前绝对不会尝试的,因为他极端惧怕失败。AS孩子不会处理情绪,因为情绪没有逻辑性,不能被理性理解,不能被分析无法推演。所以Luke独自承受着巨大的情绪冲击无法排遣无人可说,就自残以转移痛苦。这个地方也引申一下,不要武断的说别人软弱,如Luke这样承受的痛苦,普通人可能永远不会感受到的。(所以现在看做普通人过小日子是不是挺好的?能力越强,风险越大)
  [终于写完Luke了。伤神伤心。这样的孩子是一定有的。]
  
   Nathan (同Zack一起说)
   Luke经受的很多Nathan也是有的:无法和人链接,感受不到母亲努力的爱他。不快乐。除了数学一无所有。抛开可能的性格差异(Nathan可能性格中强势的攻击的倾向不明显,更倾向于逃避)不说, 因素一多了就太难讨论了,本文的主旨也不是这个。
   Nathan能够建立一个有感情的自我价值的关键就是他身边的这些人。片中详细讲了Nathan生命中重要的人和他的关系:他的父亲——虽然在本片开始的10分钟就因车祸(Nathan也在车中)故,但Nathan对车祸场景的回忆,和父亲在一起的片段的回忆,对他的情感成长贯穿始终,对他最终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情感意义,非常关键。他的母亲——Julie无法像Nathan爸爸一样用Nathan理解的语言跟他沟通,但她非常爱Nathan,一直一直非常努力的想要靠近他,要与他建立情感上的链接,最后还为了Nathan学数学。
   第三个人是他的辅导老师Humphrey。Humphrey本人同样极有天赋,但有肌肉硬化症(我没太细究,大致跟霍金的病差不多,身体慢慢僵化失机能)。从发展天赋上来说,Humphery无论自己的境遇多么糟糕,始终坚持辅导Nathan,理解他。Nathan虽然没有了爸爸,但得此(非传统意义的)良师益友真的是十分幸运。Humphrey对自己的病十分恐惧,绝望。这些表现出来就是很愤青,用药物、酒精麻醉自己。同时他也害怕尝试,不肯试着好起来(大家都有这毛病,越是怕越是不敢尝试)。但他的这种不理世俗观点的态度,刚好对Nathan的颇为管用(他的方式和Julie的方式也是个对比,涉及如何干预的问题,本文先不讨论)。显然Humphery也非常关爱Nathan。
   第四个人,就是中国女孩儿张梅(写了快六千字才写到她)。虽然着墨不多,但两个少年的互相喜欢让Nathan有了完全不同的情感体验,对Nathan最终突破自己的完全理性逻辑的世界非常重要(强调一下,不突破就是Luke那种或者一辈子迷茫)。AS不是没有情感,而是阈值不同,感受方式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只有能够处理情感了,AS才会有普通人的幸福(比如Zack啊!)。
  
   为什么AS孩子不愿意理解情感呢?跟我不参加奥数的原因一样,那么难那么费劲,我不也一样挺好的啊……于是,我就(非常愿意)找理由觉得奥数不重要。。。同理,AS孩子也不会主动追求情感——即使他们非常孤独,非常渴望爱,渴望理解(要知道理解他们还非常非常非常难,需要不断的努力)。Nathan身边的这4个人,却不离不弃的主动给予情感。主动,持续,即使没有回应也依然给予爱。很重要。
   为什么Nathan最后能理解爱,理解情感,和妈妈和解,勇敢追张梅呢?与这4个人给予的他主动的、无条件的爱和安全感非常重要。Zack的妈妈就是这样,你不让我抱我也非要抱,你的情绪先那么着吧我不管必须适应;你不理我我也要告诉你我爱你。而非血亲的爱,则首先需要正常的一方非常持久的努力,即使没有回应。他们是不会主动的。一开始即便有回应也很消极。比如Nathan和张梅的最初几次接触,非常被动。比如Zack的几个很重要的朋友,都是比他大,主动接近他,无条件的爱他,反复告诉他:不能每天穿绿色的衣服(他喜欢绿色),你要买新衣服,要用点香水,衬衫要扎进裤子里还是外面……别的我暂时想不起来了。总之,如果没人教他,他一辈子也不会自己看时尚杂志,追求搭配,或者是跟人学的。含蓄提醒对他也是没用的。
  
   Nathan还有很特殊的一个经历,就是车祸。这件事显然对他冲击巨大。但由于Asperger,他没有普通孩子应有的反应——没哭也看不出来悲伤。但是他一直一直在回想这件事。这就强迫他面对情感,面对一件只能用情感解释的重要事件。故事的最后,因为上述所有因素同时作用,因为张梅离开而产生强烈的感受和对数学的感受(他理解的喜爱,实际上是比较理性的一种选择)对比,而努力了许久的妈妈终于用数学语言给他解释了感情,他一下子理解了自己最重要的情感——对至爱的父亲故的巨大哀痛,对张梅的喜欢,失张梅的痛心。若是没有这些巨大的决定性的情感,只用理性,如何解释撕心裂肺的悲剧和创伤?于是我们第一次看到爸爸世后的Nathan哭泣,笑,握妈妈的手,茫然的表情被生动取代。离开火锅店(英国某城的中餐厅,他还特喜欢),追张梅。
  
   整个故事没有大起大落,没有故弄玄虚装腔作势。是一个特殊孩子的特殊的成长,与自己,与世界的和解。Zack的成长也是一样,浸透了无数人不求回报的爱和不断的努力,以至于她妈妈对他独立离开家的态度是一半是悲伤,一半是喜悦——终于独立了(也终于不是她的责任了)。
   写了六千字,我要说的,同样的设定,不一样的结果,关键的变量就是爱。不是自私的,为了你爱我,为了你养我,为了你有成就我与有荣焉的爱,而是无论如何,我爱你,我努力理解你,靠近你的世界,给你看我的世界。
  
  注1: 关于爱因斯坦我们还讨论了一下,Zack说没人给他诊断,但是他那么天才,就算性格奇怪不愿意搭理人大家也就当成是天才的怪癖就过了
   --------正文结束
  
  文后再说两句:
   亚斯伯格也有很多好的地方,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一开始我总研究Zack 是怎么想问题的我觉得特别好玩(可能也就是这样才写了这么多)。然后我觉得跟我很像啊,我就跟他说我也有Asperger。他懒得理我。
   最近发现,我觉得最珍贵的性格可能就是Asperger带来的。因为他们天然不擅社交,也就不容易受环境影响(所以能专注出神坚持莫名其妙的习惯无数年什么的),更加没有意愿研究如何利用关系,如何逢场作戏。对他们来说运行程序进行社交是不得已。于是,保留了很多孩子一样的纯真和坚持。常常让我自叹弗如。

作者Annie

《X加Y》泛自闭症状障碍观后感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X加Y》泛自闭症状障碍观后感来自微语录网,更多《X,后感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