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港囧》怀旧歌曲与段子合集

影视台词 > 影评 > :《港囧》怀旧歌曲与段子合集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港囧》怀旧歌曲与段子合集的正文:

  先发表自己对《港囧》的看法,综合三部“囧”系列的笑果来看的话:《人在囧途》5星,《泰囧》4星,《港囧》3星——其中1星给粤语老歌、1星给香港配角演员,其他所有加起来给1星,就这样…… 如果你问我这部电影是否值得影院观看,这得看票价多少了,比如我是“9元”票价看的,所以就会觉得值回票价——再怎么说还是有那么多笑点的嘛,虽然事后想起来其实都很傻,哈哈!
  最早对徐峥的印象应该就是《春光灿烂猪八戒》了,只记得有这个形象,至于对这部剧嘛,毫无感觉。
  
  第二次有印象就是一部非常牛的喜剧电影了——《疯狂的石头》,虽然徐峥在里面只是客串大反派。我知道肯定又会有人说:“这特么不是抄袭《两杆大烟枪》和《偷拐抢骗》吗?”说实话,要分清楚“抄袭”和“模仿”就真的这么难吗?好吧,如果你要用“致敬”我也没意见。
  
  我只能说《疯狂的石头》借鉴了《两杆大烟枪》的电影表达结构,让无数的巧合在不同时刻交织在一起,碰撞出璀璨的喜剧效果,两部电影讲述的是完全不同的故事,这怎么能算抄袭呢。
  
  如果真的要抄袭,就应该是把《两杆大烟枪》的整个剧本买回来,翻译成中文,找演员重新演绎一遍,当然了,如果花钱买剧本了,也就不叫抄袭了,而是翻拍。这一点有部电影就做得非常不错:《保持通话》就是完全翻拍《一线声机》,而且我觉得翻拍的非常到位,非常本土化,虽然大S演技太烂,但依然不影响翻拍效果。
  
  我相信N年之后,《疯狂的石头》依然是内地喜剧片的经典代表作。只可惜当年的电影市场还没有现在这么火,不然的话,绝对会成为喜剧票房的一个高峰。
  
  第三次对徐峥有印象就是《人在囧途》了,这也开创了徐峥的“囧”系列喜剧,这部电影绝对是一部非常棒的喜剧,各种笑料都很足,把春运回家的各种遭遇以尴尬的形式展现给观众看,只要不是主人公,大家都会笑得前俯后仰,但是相对于《疯狂的石头》,《人在囧途》还是差了一个档次,这就是“叙事结构”的魅力所在吧。
  
  借着《人在囧途》的口碑,徐峥导演了《泰囧》,徐导的意思很明显:“觉得《人在囧途》很好笑、很好看是吧?那接着来看《泰囧》吧。”你不得不佩服徐峥,他借势成功,而且非常聪明地照样启用王宝强,保持观众的期待(看完《港囧》,你就会发现王宝强的重要性了),同时邀请喜剧明星黄渤加盟,提高了观众的期待,最后票房大卖,火到一塌糊涂。
  
  当然了,票房大卖不代表电影就很好,《捉妖记》就是一个例子,对吧。
  
  《港囧》里没有了王宝强和黄渤,想要让演员来发挥笑果的确就有了困难,所以只能靠莫名的夸张和过时的段子来弥补,最夸张的就是包贝尔演的蔡拉拉,非常过火的夸张表演,依然弥补不了喜剧天分的不足,怀念王宝强了。
  
  
  当我拿着《港囧》的票进入放映厅后,发现平时比较空荡的影厅几乎满座(我的是一家小影院),就连第一排都有人坐,要知道这个影院的第一排是很靠近屏幕的,我实在不知道他们怎么面对这么大一块荧幕。
  
  还有一家人是带着小孩子来看的,很明显这个《电影》并不适合小孩子,就听到小孩子说“不好看,那个人怎么还没摔死啊?”
  
  片中嵌入的粤语歌曲的确很好听,但你们听到的时候就真的没有出戏的感觉吗?反正我是有的,我实在不明白炸掉头盔之后为什么是“浪奔、浪流”,也不明白骨灰一飞就变成了“沧海一声笑”,倩女幽魂也让我很出戏,大话西游的“一生所爱“更加出戏。。。。
  
  一分钟的朋友?阿飞正传?
  过期的凤梨罐头?重庆森林?
  我等了二十年,就是要等一个机会!我要争一口气,不是要证明我比别人了不起,我只是要告诉人家……英雄本色?
  
  除了歌曲和这些似曾相识的台词,还有一些香港演员做配角之外,我实在不知道这部电影和香港有啥关系,呵呵!
  
作者饿碗短叹

  《港囧》的问世,再一次证明当年《泰囧》的票房胜利有着太多创作之外的偶然和幸运,因为它的确不算是一部好看的喜剧。
  
  在《泰囧》巨大的光环下,《港囧》显然是一部预期值被无限抬高的作品。"囧"成为一个金光闪闪的IP,勾起投资者、创作者和观看者的欲望。已经低迷多时的电影市场,被这支兴奋剂扎得触底反弹,首映当日,《港囧》轰下1.82亿票房,第二天更是收获2.4亿,连续两天打破刷新华语电影单日票房纪录。而徐峥自己的公司,电影出品方北京真乐道,在上映前就将《港囧》的票房收益权作价1.5亿,卖给了21控股公司。基本上,徐峥对影片最终票房的预期在9亿左右,这并不算高,却也赚的盆满钵满。目前看来,他的理性显然要高于市场给出的反馈。
  
  到底是上海人。算盘打得又准又响。从资本的角度而言,《港囧》简直是可以写进教科书的经典娱乐产业案例。
  
   在《港囧》之前,我看了开心麻花团队的首部大电影《夏洛特烦恼》。没有想到同一档期的两部喜剧,在立意上惊人相似:一个陷入中年危机的男人,有着一个学生时代就疯狂爱着自己的结发妻,她是日常的人间烟火型,全心全意为他遮风挡雨,在他危难之时不离不弃。可男人却总是"如鲠在喉"地惦记着曾经文艺貌美的初恋,和一个没有实现的"青春梦想"。在一翻折腾之后,发现老婆还是自己的好,于是继续幸福地生活了下。
  
   这样的故事,张爱玲小姐20多岁就已经写得透透的,蚊子血和白月光,饭渣子和朱砂痣。张小姐是女人,刻薄孤傲,从心底看不起佟振保。可21世纪的直男电影创作者们不会这么对待同类:夏洛也好,徐来也好,他们都莫名其妙地惹人怜爱,虽然活得多少有些窝囊,但内心依然有着"梦想"的火种--这火种是一切行为的合法动机,驱使电影朝着不切实际的方向越走越远。而且,所谓梦想都有关艺术和女人。在他们看来,这就是生活之外的"诗和远方"。
  
  陈旧庸俗,男性自我膨胀的价值观预设,注定了《港囧》和《夏洛特烦恼》不会成为高级的电影。既然如此,做一个好笑的二流喜剧,会不会容易一些?平心而论,开心麻花团队对"喜剧"的把握,比徐峥团队胜出一筹。从包袱设置、台词编排、演员状态这些技术层面来看,《夏洛特烦恼》显然更用心,他们不把观众当傻子,守住了搞笑的底线。比如对"性元素"的把握,在内地这样一个没有分级制的环境下,很多家长会把未成年的孩子带来看喜剧,《夏洛特烦恼》的"性"基本点到为止,有一副"你懂的"的坏笑--在这种问题上,观众一般不会辜负主创的良苦用心。而《港囧》显然用力过猛,从开场肆无忌惮的造人,到满嘴"早泄""避孕套"这样电线杆小广告般的台词,以及"取精"段落,都会让人联想到非法电台的卖药录音。没错,《港囧》把目标观众群体锁定在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士,这从某种程度上纠正了"90后才是电影主流观众群"的偏见,但不幸的是,它忘记了要尊重观众的智商和修养。
  
  整体而言,《港囧》是一部格调很奇怪的喜剧。一方面,它有着"艺术"的高阶光环:梵高、安迪沃霍、弗拉哈迪、维尔托夫这些伟大的名字一遍遍被提及;另一方面,它又低俗到少儿不宜。平衡在二者之间的,就是包贝尔装疯卖傻的笑料和徐峥咋咋唬唬的中年危机。让包贝尔这位据说智商有150,活得极其现实的演员,挑战文艺二缺青年形象,显然还不如傻乎乎的王宝强有观众缘。原本负责制造笑料的他,非但没有笑点,反而让人讨厌。赵薇、杜鹃打酱油一般的存在和尴尬的演技,稀释了影片原本应当重点书写的情感戏,不注重细节、逻辑铺垫,只营造大事件和强情节,会让影片失真实的动机。看起来,徐峥作为导演应有的掌控力似乎都被"情怀"吞没了。
  
  《港囧》主打"情怀",老港星、老电影、老粤语歌走马灯似的频频出现,让人应接不暇,却止于观光客"到此一游"的浅层体验。电影情怀,是要以情动人。进入情境,被催眠,才可能产生共鸣。精明的徐峥大概是太知道自己在干嘛了,以至于让整部影片显示出步步为营的策略感:到这儿,该《一生所爱》响起了;让石榴姐演一个老鸨再合适不过啦;《甜蜜蜜》的海报最符合旧梦重温的感觉。。。。。。另外还有随时跳出的植入广告特写镜头,这一切都安排得太到位,但又太不自然,会被有经验的观众一下子识破,情怀一秒变狗血。舍弃情感铺陈,在不合逻辑的剧情推进中诞生"情怀",就像在世界公园里摆放虚假景观,看似海纳百川,实则底气不足。
  
  从《泰囧》到《港囧》,徐峥的"囧途"也许才刚刚开始。他的危机,来自于他的野心。他想把《港囧》做成一部"不止于笑"的超级融合大电影,可结果却呈现出一部没那么好笑的大杂烩。处女作的大获成功,让导演徐峥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新认识,这个中年人和徐来一样,在现实压力和自身欲望的驱使之下一路狂奔,想要的却不止于此。说是贪心也好,情怀作祟也罢,这就是他们与世界相处的一种方式,也只有在切切实实的碰壁之后,才会变得更加清醒。票房冠军的魔咒若是能够解除,接下来大概可以期待更加从容的"清风徐来"。徐峥用《泰囧》证明了自己的喜剧才华,也用《港囧》印证了什么叫"no zuo no die"。人民需要喜剧,"囧途"不会停歇,据说下一站是印度。
作者snoopynirvana

《港囧》怀旧歌曲与段子合集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港囧》怀旧歌曲与段子合集来自微语录网,更多《港,合集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