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心灵烙码》温柔与恶意的碎语者

影视台词 > 影评 > :《心灵烙码》温柔与恶意的碎语者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心灵烙码》温柔与恶意的碎语者的正文:

青年的作者们,表述记忆时,往往要落笔于童年,自己的也好、他者的也好,努力寻索一种或客观或主观的“可信”的时间真迹。近乎于真理,这是他们艺术野心的前提。
书写少年时代,往往有两种办法,一是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少年时代》,将关怀的情感注入一个少年的他者,和时间杠上,连续十二年“记录”一个孩子的变化(我不喜欢“成长”这个词,它太有指向性了,“变化”则是不定的、无向的)。
我对林克莱特的做法不太喜欢,因为他有一种投机的嫌疑:既执着于现实时间的真实刻度,又带着明显的抒情气氛,他到底是要遵从于真迹还是情怀?看来他握着两把刷子,他想两者都要。在他之前,迈克尔.艾普特已经花了半个世纪拍摄《人生七年》,他试图将纪录片在时间维度中的真实性推到极致,也的确远远超过了林克莱特的耐心。好了,林克莱特就说到这里。

第二种办法是盖伊.马丁的,无论是《我的温尼伯湖》还是今天要推荐的这部《心灵烙码》,都将复述童年这件事完全抛进记忆的闪念和喋喋不休的碎语之云海中,我们的观看与他的叙述,构成一场对碎片无尽打捞的行动,不舒服,但印象深刻。
《心灵烙码》分为十二个章节:回家、黑谷岛记忆、黑暗计划、温迪的查斯、脱衣手套、墙上的黄油、肉堆的哀悼、非葬礼、秘密树林、新政权、春日回归,盖伊用神经质的旁白、烈颤的影像、快速剪辑、和紧张/抒情的音乐,仿佛进行一场复调书写的小说冒险,是的,他的手法更逼近于“书写”。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叫盖伊的粉刷匠,因为母亲的一封信而回到童年生活的黑谷岛,母亲曾在岛上主持一座孤儿院,并通过在灯塔上的望远镜和探照灯统治着孤儿们,而父亲是一个沉迷于地下室疯狂实验的怪人,从孤儿们后颈上抽取脑蜜,制作诡异的药剂。盖伊的姐姐曾是第二代孤儿院统治者。成年的盖伊进入灯塔开始反复粉刷墙壁,同时,儿时生活的记忆在生疏的内心里呈点状一一复苏,混乱地串起了他阴暗的少年生活。

那些点状的、如同微观火山一一爆破的记忆是什么样的呢?在盖伊的感觉中,是对墙壁的触感、对夜晚的穿行、对野人的恐惧、对孤儿们上楼梯的脚步声的烦恼、对母亲扔在墙上的黄油的舔尝、对子虚乌有的姐弟神探温迪的怀念、对因注药而年轻又因愤怒而变老的母亲的爱恨、对空中探音机囚禁自己的反感、对“秘密”或“过”或“爱”之类抽象词语的默读与费解……这些在他少年心中烙下码痕的各类感官经验,暗中组建了他不愿回忆又不得不回忆的通感化的晦暗童年。
是的,完全不同于艾普特的执着客观与林克莱特的可疑自负,盖伊.马丁完全沉入混杂不堪的主观语言中,全力调动一切感知一遍遍涂刷记忆。盖伊明白真实并不等于事实,尤其是人事的真实,大多时候是违背事实的。只有通过对过粗暴地、感性地践踏,才有可能真正达到真实。
多数人一定是受不了盖伊这烦人的摇晃和快剪风格的,《心灵烙码》的确是一部毫不妥协的折磨人的电影,而这种“恶意”,却也带着某些温柔的感觉。盖伊.马丁不是电影科班出身,而是那种躲在黑屋里疯狂看片的电影发烧友,你不知道他在黑暗中经过了多少个小时的影像冲刷,但很容易看出来,默片对他的深刻影响。在《我的温尼伯湖》和这部《心灵烙码》中,他使用现代的摄影机、录音设备和专业的剪辑台,把已经标准化、成熟化的素材,糟蹋得支离破碎、粗糙不堪,看起来简直是暴殄天物。但就是以这种执拗地破坏和拆散重组的方式,他反复地向默片致敬。他是一个怀旧的先锋派,这就是他的温柔可爱之处。也许正因为他这种一意孤行的独特的艺术执着,其作品才反复被“CC”收录。

最早看的盖伊.马丁,是无意中找到的一批画质差到让人发指的短片,每一个都可以打上超现实和先锋派的标签。盖伊也的确是当代导演中病入骨髓的先锋派,让他好好说个故事是不可能的。也许是发现了并着迷于梦境(以及幻觉)与记忆的相似性,盖伊自然而然地顺承着超现实主义者的手段,在剪辑台上一以贯之地拆解着跳接的时间、倒错的因果、幻化的空间尺度,如果说超现实是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的主题,那对于盖伊来说,则是他的一种内心需求、一种语法。
可以预见,盖伊.马丁,这个出生于加拿大温尼伯湖的电影发烧友,还将贴着先锋、实验、超现实、意识流等等一堆标签,继续温柔地折磨观众下,我也很期待他这么继续下。

作者不流

《心灵烙码》温柔与恶意的碎语者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心灵烙码》温柔与恶意的碎语者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心,语者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