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十二公民》直面中国社会的痛处

影视台词 > 影评 > :《十二公民》直面中国社会的痛处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十二公民》直面中国社会的痛处的正文:

在一个没有陪审员制度的国家,用法律学院模拟一次陪审过程有什么现实意义?这是影片上映之前面临的最大的质疑。
在陪审进行的过程中,有三个戏剧冲突及其鲜明的角色,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被视为影片中的“反派”。
6号陪审员,一个政法大学小卖部的店主对3号陪审员一个成功的商人心存愤恨。
9号陪审员,一个开口闭口外地人搅乱北京治安的市井小民,对10号陪审员,一个外地来北京工作的保安心存偏见。
2号陪审员一个出租人司机,他是最后一个选择无罪判决的陪审员,当镜头由上而下地从空中俯拍,2号最终同意无罪的举手显得神圣而有力。他的主要对手是8号陪审员,一个言辞凿凿坚持司法公正的检察官。
6个人,鲜明地在案件本身的是非以外描绘出中国现实社会的三大矛盾:
矛盾之一:贫与富的对立
片中有两次贫富之间的言辞交锋,第一次身为成功商人的3号陪审员说道:身为富人自己靠自己的勤劳致富有什么理由因此受到“仇富”目光的审视。第二次,影片的末尾,6号陪审员说:我知道你们想告诉我一个孩子的命比冰棍儿重要,但是我说的话你们听的见吗?贫富之间的差距或许在本质上不仅仅是财富上的差异,更有社会话语权的失衡。
矛盾之二:城与乡的矛盾
9号与10号之间的冲突屡次发生,9号在陪审的过程中一口一个外地人的傲慢让人心生厌恶,而影片的最后,一个父亲直白的流露却让很多人心软:我知道自己不应该对外地人心存偏见,可是事实是外地人才的涌入间接导致了自己的儿子在竞争中落败。一个父亲的悲凉,一个小市民的市侩在短短几分钟之内跃然纸上。
矛盾之三:新与旧的更迭
第三个矛盾是贯穿影片始终的一个矛盾,在影片一开始,投票的结果是十一比一,唯一的反对票是由8号陪审员投出的。而影片的最后,同样的十一比一,唯一的坚持被告依然有罪的是2号。在2号陪审员的言辞间充满了旧时代的习性,他会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他会说小子顶撞老子,就应该直接枪毙。在他的身上充满了旧时代家天下的愚昧与落后,在他的对面是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8号陪审员的坚守与正义反衬着这个人物的不堪与无知。当他成为最后一个投出无罪的陪审员,画面中多几屡温暖的阳光,多少有一丝启蒙的味道。
没有看过美国的原版,相信原版中对司法公正的描绘较这一版必是有过之无不及,但是在司法公正之外这部影片以十二个人物的矛盾刻画出了当下中国社会的群像。所谓的社会矛盾,矛盾之所以称之为矛盾,或许不在于对错,而在于无法轻易判断对错,正如影片中能够的6个人物,3个冲突。从某种层面而言,或许这是眼下这个时代的痛楚。
影片之中还有关于司法公正的直接描写,一是4号陪审员对于冤假错案的隐晦暗示:一次错判即使没有造成错杀这样严重的后果,对于一个人而言他的一生已经在社会对他的偏见中结束了。二是9号陪审员关于50年代政治运动的回忆,这场回忆间接地回答了一个问题:在一个没有陪审员制度的国家这样的模拟有意义吗?有,因为在一个司法缺失的年代沦陷的不仅是法律本身,还有这个社会的善意与美好。当所有都认为一个人有罪的时候,一个人的质疑有意义吗?有,因为这可能是对于一个绝望的生命最后的援手。
很喜欢影片最后的一段,当家长们走出教室与他们的孩子相遇,影片的开始8号陪审员慷慨激昂的陈词还在耳畔:外面的孩子将决定这个社会法治的未来,难道我们不应该认真讨论吗?家长们的讨论,孩子们的考试,社会的未来,最后夕阳西下,无论如何社会与国家终究要交给年轻的一代,或许上一代迷失了,或许上一代失败了,但是终究上一代拼尽全力,毫不懈怠地努力了。
此时此刻,夕阳西下,旭日东升。
作者莫卅


今年看到的最好的片子。因为我偏爱小剧场话剧,这个场景单一如甄嬛宫斗和密室逃脱,完全靠剧本本身和演员演技支撑。
躺在床上,本来想睡前来点催眠的,因为第二天还要赶工。 开头都没认真看,直接跳到庭内辩论结束,到了一个闷热的教师。我承认,看见何冰,我觉得电影的质量是有保证的,中途,我还试图准备停下来,明天白天时找一个时间看的。结果真的是停不下来。 之前,我看北平无战事时,觉得韩童生演技很神,不过之前还有大丈夫的歇斯底里在前,实在难以理解剧本对于演员演技本身造成的深刻伤害。 这次,这部戏,他确实可以算得上出彩第一名。也可能是因为人设,这样巨大矛盾,又是最后才揭开的矛盾,往往是最能吸引观众的,且演技如此的张弛有度。当然,我也是没有看过美国版十二怒汉的,无从比较。但是,汉化后,那地道的北京口音,天津幽默口音,河南人。还有可以直接辨别出不是北京人,但又略微有点南方口音的地产商,集合在一起就是当下的中国社会。现在的生活中,哪里不是鱼龙混杂,哪里不是操着各种怪异音调的人?他们似乎是相同的,因为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点点,然而,明确的口音,又昭示巨大的不同。这样的矛盾冲撞,是从外显(口音)到内在(逻辑表达)延伸的。
首先,我们可以放下,不用考略为甚这些三教九流的人聚集在一起。我们姑且把这个当做一个电影舞台上的话剧好了。当我观影时,是记挂着睡觉的,也完全没有对影片的期待和对结果的预计。(我只是想,肯定会达成一致的,不然电影没法收尾)然而,影片中,韩童生饰演的出租车司机,还有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出租车却一直用无知和固执挑战我的底线。然而,我却也产生了深深地共鸣。我的生活中,无论在菜市,在超市,在地铁,常常遇见的都是这样的无知且固执的人,有男有女。之前,我想,我会归结于受教育的程度。因为我一直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行为举止,至少可以让人知道羞耻之心。
然而观影后,当一个个谜底揭开。 收租者之所以深深地歧视河南人,是因为他一无所长,只能眼睁睁地看到外来人员来抢夺他固有的城市资源。他的焦虑暴躁只是掩饰内心深处的忧虑,自卑和无助。
而出租车司机口口声声的三纲五常,也是在孩子离家出走后,底层生活的挣扎。他们可能没有经过教育,并不知道用专用名词,来表达不满和苛求重视的心情。但是,他们的行为却可以实实在在地表达。用愤怒和伪装的自信,来维持做人的最低的尊严。看完后,我醍醐灌顶,同情理解,暗下决心,一定对这些人群,无论何时都付出应有的耐心和尊重。
我想每个人写在表面的幸福,呈现形式大约都是相同的,而不幸背后的故事,那么的不同。幸福也不是一定的,只有少部分时候,才能获得。大部分人都在不幸中,苦苦挣扎,用自己微薄地力量来维持生而为人的最后尊严。也许这样的方式,看似极端,也是无奈。
电影的最后部分。喜欢的部分,最后,可以判决无罪,知道假设无罪来合理怀疑来尊重生命。 我联想到的是呼格案和聂树生的案子。如果,可以用一个电影,一个成功的电影来宣传这些基本的法律理念的话。也很好。
夕阳下,大家寻找各自的家和归宿,我相信跟我使用一个文字,共享文化,同样的道德框架下成长的同胞们,确实是善良的。大部分时间,是不会做出失理性和良知的事情。
并不是那么喜欢的情节,8号陪审员找寻自己的证件卡。虽然,他的身份是合理的。这个检察官的职业习惯和敏感,可以把一个课堂作业做得如此有理有据,但是,刻意的身份强调,也似一个标签。这样的社会中,只有特定的人群才做得到?难道一个普通公民,做不出遮掩的坚持?一个大写的检察,过于流露痕迹,不太喜欢。但,瑕不掩瑜。
作者阿呆阿娇

《十二公民》直面中国社会的痛处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十二公民》直面中国社会的痛处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十,痛处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