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十二公民》从人到公民的人间悲喜剧

影视台词 > 影评 > :《十二公民》从人到公民的人间悲喜剧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十二公民》从人到公民的人间悲喜剧的正文:

【关键词一:改编】
《十二公民》改编自大名鼎鼎牛气冲天的《十二怒汉》,最早是1957年的黑白片版本,还有俄罗斯和日本的改编翻拍,是身为话剧导演的徐昂的处女作。
所以你们明白在北京人艺搬上电影荧幕中间还站着一个大宋提刑官的感觉嘛!
开玩笑的,电影其实还挺不错的。
原版的影片讲述了在一个闷热的夏季午后,因为一桩贫民窟出生的青少年涉嫌谋杀自己的父亲的案件,十二位陪审团成员在休息室里讨论致最后达成一致的故事。因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差别,在《十二公民》里面,改成了为了给政法大学里需要补考的大学生们模拟法庭判决全过程,十二个家长(包括干爹)被拉来充当陪审团。因此交待完毕前提之后,重点都是在充当休息室的室内里发生的讨论。长时间内在相对封闭单调的空间里展开情节,又不让人腻味,对剧本,演员,镜头运动,画面造型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美中不足的是那种不掉的话剧味道,对白的说法,道具的摆放,都还是一股子经营后的感觉,没有浑然天成的流畅感,匠心略重。不过,匠心重总比没有心好太多。
【关键词二:法律】
所以这是一部酷帅的法律题材的电影。其实我觉得对大众而言,它的普法意义甚至高于艺术 成就。看完电影或多或少,你都本来庄重的法律,更添一点敬畏,加一点了解。
1,陪审团。我不知道大家对陪审团了解多少,但是以我一个非相关专业本科以上文凭的青年来说,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知识体系里,陪审团=观众席;我甚至一度并不知道陪审团决议的结果是可以直接定罪的。在陪审团的权威和重要性给这场讨论的定了严肃性上的前提:讨论的结果是有分量的,不是微博上跟风刷个话题,不是女孩子们坐下来磕个瓜子讲个八卦。是要决定一个人有罪与否——在这场案件里,直接是一个人的生死。
我是一个热爱表达意见到话唠的人,可是我有时觉得,一部分同龄人们越来越不爱表达意见了,他们只爱表达情绪:秀恩爱或者吐槽上司,咒骂合作伙伴以及生活中任何给他们添堵的人;或者只爱展现魅力/权力/财力。讨论一个和自己的生活遥远的不相干的事情?算了吧,多low啊,只有文青、愤青、知青才会做这种事,以前好像有过举着以上“三青”的招牌约炮都比较容易的好时光,真怀念啊。
2,无罪推定。
我国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大奸臣秦桧进言皇帝,让他十二道金牌召回了前线的著名民族英雄岳飞,然后陷害他要处死他,使用的罪名是“莫须有”。就是说不用说是什么罪,你就是有罪了,我说是就是。和无罪推定相反的有罪推定的逻辑就很类似于这个“莫须有”,就是说假如你被指控,就假定你是有罪的,你需要拿出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假如你不能充分的证明自己的清白,那么你罪行成立,提篮桥监狱等你不见不散。
而无罪推定的逻辑是,又可称为无罪类推(与有罪类推相对应),简单地说是指任何人在未经依法判决有罪之前,应视其无罪。也就是说指控你的原告方需要举证证明你有罪,假如它的证据并不充分,你的罪名便不成立。而被告拿出的证明自己清白的证据,是对自己的辩护,不能因为被告人没有或不能证明自己无罪而认定被告人有罪。
我们经常在新闻里看到“证据不足”之类的说辞便是这个由来。
3,合理怀疑。
原版的《十二怒汉》里,开头的法官有一段话:If there’s a reasonable doubt in your minds as to the guilty of the accused,a resonable doubt then you must bring me a verdict of not guilty. If there’s no reasonable doubt,then you must,in good conscience, find the accused guity.如果你们能提出合理的怀疑,无法确认被告是否有罪,基于这个合理怀疑,你们必须做出无罪的判决。如果你们找不出合理的怀疑,你们必须基于良知判决被告有罪。
以前看的时候没注意,后来才扒出来又看了一遍,“合理怀疑”是在“无罪推定”的基础上对防止冤案,保护被告的权益的又一保障,就是即使在原告方提出了证据的基础上,对证据假如存在合理怀疑,也有充分的理由不予采纳。
这部影片的法律精神,从原版到所有改编,与其说宣扬的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更多的是法律的另外一面:对人权的尊重,对判决的慎重。宁可漏掉了罪犯,也不能冤枉了清白的人。
【关键词三:阶层】
不同于原著里清一色的西装白领的陪审员,《十二公民》里的十二位角色一出场,你用脚趾头就大概知道他们是些什么货色,花衬衣大爷肯定负责浑,保安小哥肯定负责呆萌,老爷子肯定负责煽情,我提刑官大哥一进临时休息室就沉默走神了好久肯定就是主角光环!
《十二公民》里面的十二位模拟陪审员的家长及主持分别是:
1号:校方主持,主要是主持局面,存在感弱。
2号:数学老师,老好人,中产阶级
3号:片中的一个大刺头儿,和儿子有严重的矛盾,感情用事,情感起伏大,韩童生塑造的很有张力,最佳男配
4号:房产富商,不是家长,是“纯洁”的干爹。理性严谨,除了在干爹和仇富的事件中小有爆发其他时候很平和
5号:曾经喊冤入狱的社会青年,这位小哥一出场就处处透露着“哥酷毙了”的自信,漫画感超强
6号:医生,冷静理性
7号:学校里开小卖部的,社会底层,怨气重,着急回开店,没什么基本的法律概念,一开始也是最不负责的想投投票完事的。最后在说不太出道理的情况下,良知还是战胜了他对社会对有钱人的怨念,改投了无罪。原版中是一位买了当晚橄榄球票的绅士。
8号:伟大的大宋提刑官自带主角光环的检察官先森。原著里8号的形象要更加温和一些,在《十二公民》里,这个伟大的先驱者处理的稍微用力过猛了点
9号:老爷子,负责所有历史感情戏份,孤寡老人求关注戏份,因为有过生活经验所以对他人充满了怜悯和情感上的同理心,是第一个支持8号,改投了无罪的陪审员。
10号:仇视外地人,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北京土著。偏执,也对生活充满了怨念,和3号,7号一起是一开始性格特征最明显最坚信有罪的陪审员
11号:河南籍保安,想考这所大学但是没成功,负责搞笑和励志,也是比较早的改投无罪的人
12号:买保险的外地人,性格温和善良但是一直不坚定,摇摆。中间一度来回跑票。
其实不难发现在导演的安排中,中产阶级最为温和,几乎没在中途与人产生冲突:1号教师,5号医生等;
有过生活惨痛经历的人最容易产生移情心理,对可能改变别人命运的审判更谨慎,更慈悲:4号蒙冤入狱的前混混,文革被批斗的老头;
社会较低层的,生活不如意的人更容易充满怨气,对案件更偏激,讨论过程中也更容易发怒:比如有深刻父子矛盾的2号,小卖部老板,城乡结合部的司机
新兴贵族冷静,理智,只有在逻辑完整了,即片中法庭上所现有的所有证据都一一受到怀疑之后,才理智的转向了无罪。
这场讨论罪行的过程,展示了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是这代表着社会各个阶层的十二个人和彼此和解的过程,和自己生活里的愤怒,怨气,或者伤痛握手言和的过程。他们最后终于从各自的阶层身份上走出来,回归到一个文明“人”的位置上,从“司机”“商人”“小贩”等等,成了“公民”。
【关键词四:民主】
其实我觉得各个角色的故事本土化的还不错。因为加入原版所强调的是一种法律精神,但在土壤条件不一样的大路,假如只讴歌一些英美法系,也没什么意义。
看的时候我立刻就想到了这个可能太大了,可能太虚了的,光明的词:民主。
有一个成语叫众说纷纭,比较中性,有的时候常是贬义。但是我觉得真的民主,就是需要众说纷纭。只是这些“众”要怀着公民的觉悟,这种“说”要在公开的平台,文明的方式下。那对的起这个光明的词本身。
片尾雨过天晴,迎着雨后夕阳,人们除了临时休息室,和自己的亲人爱人团聚。画面暖的超级不真实,颇有为防止不过审硬加上的嫌疑。
但是想想又觉得加了也好,本身这就是一个相信了人类自己内心的理性,逻辑,良知的电影,在暖暖的色调中,每个人都像得到了救赎,让人好像得到了一点点神谕,说真正民主的可能。
作者好时姑娘

《十二公民》从人到公民的人间悲喜剧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十二公民》从人到公民的人间悲喜剧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十,喜剧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