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伊莎贝拉》心里埋藏着爱,却总是爱得不合章法

影视台词 > 影评 > :《伊莎贝拉》心里埋藏着爱,却总是爱得不合章法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伊莎贝拉》心里埋藏着爱,却总是爱得不合章法的正文:

香港和澳门作为特区,各自拥有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特色。具体到电影来说,香港在世界电影格局中占据一极。港片是电影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类,不单单因为其高产,还因为香港成熟的电影工业、共同的文化背景所赋予的港片特征。这个特征,无论怎么概括都难免有遗珠之憾。但不概括一下,又怎么对得起自己的硬盘,和那些熬过的夜。
对于我这代人来说,港片的黄金时代,应该是指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到97回归之前的这段岁月。追究这一时期的港片,其普遍特征是在成熟的商业模式包装下,演绎浓烈的现实主义情怀。从《英雄本色》到《古惑仔》,从《倩女幽魂》到《甜蜜蜜》,以及周星驰、林正英,无论说的是兄弟情义、尘世爱情、怪力乱神,还是街头小人物的无奈与挣扎,都能让作为观众的普通人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共鸣,则来源于现实生活在电影语境中的投射。
或许上面这两段,王家卫不宜。但无妨,因为我今天想说的《伊莎贝拉》,虽是港片,描摹的却是澳门风情。在我的评价体系里,《伊莎贝拉》才是彭浩翔的神来之笔。与《买凶杀人》等其前期的黑色幽默作品不同,也与《志明与春娇》等后期的北上之作迥异,《伊莎贝拉》是一部出人意料的抒情之作。
《伊》片最动人之处,并不在于父女感情由陌路走向融合,尽管这是片中的主线故事;也不在于回归之前,澳门市井之间流动的惶惑与不安的气息;同样不在于17岁的梁洛施眉宇之间的清澈和坚韧……而在于影片从第一个音符响起,直至最后一个音符绕梁不,氤氲全片、毫无破绽的忧郁气息。
《伊》片的基调是忧郁。如果我闭上眼睛,《伊》片在脑中呈现的画面是蓝色,夜晚满溢的蓝,和日光下、回归前老城不知何何从的迷茫的蓝。彭浩翔的蓝色滤镜,配合金培达的配乐,《伊》片显现出了华语电影难得的风格统一。而配乐,正是《伊》片的灵魂。常有人评论,在《伊》片里配乐有喧宾夺主之嫌。我却以为,配乐才是《伊》片的点睛之笔,更是华语电影个中翘楚。
《伊莎贝拉》从一开始就背上了乱伦的十字架。1999年,回归前夕的澳门人心惶惶。司警马振成(杜汶泽)惹上是非前途未卜,夜夜笙歌的他在一次夜蒲经历中,遇上了少女张碧欣(梁洛施)。一夜之后,张碧欣声称自己是马振成与初恋的女儿。如何将这样的狗血都市剧情,演绎成温情脉脉的亲情故事?
《伊》片的故事并不复杂,只是生活的日常;在叙事技巧上,也并没有华丽的倒转、斑驳的蒙太奇。更多只是依靠不停的复奏,不同的乐器、不同的声部对旋律的不断重复,来推进情节的延伸。与宏大叙事的史诗电影、激烈交锋的动作片不同,《伊》片没有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也从不用鼓点来带动叙事节奏,永远只是用小提琴拉开一张张忧郁的网,笼罩在澳门上空,再用钢琴收尾。如果用几个词概括《伊》片配乐的特征,那应该就是琐碎、重复以及葡国风情了。
对于张碧欣,伊莎贝拉是她逝的母亲的英文名,也是心爱的狗狗的名字;而对于马振成,伊莎贝拉则成为一种责任与承诺,一种精神救赎。张碧欣因欠租数月无家可归,心爱的狗狗伊莎贝拉被无良业主赶走,下落不明。其后张碧欣搬来与马振成同住,令一向放浪的马振成生活顿起变化。另一条线上,回归前夕的政局动荡,让马振成陷入政治风波,本想趁乱跑路的他,却在与张碧欣的共同生活中,渐渐体会到责任与爱,身为父亲的他最终选择自首以希望弥补过失。无疑,这里的爱混杂了亲情与暧昧的元素,但却令人难以置信地纯真无邪。
彭浩翔在《伊》片里运用许多平移镜头和固定机位,注视破败的澳门市井和这对父女的生活日常,这让他显得前所未有的含情脉脉。影片里也有许多细节和台词动人心弦,比如用衣服的颜色表达人物情感的变化,为了浪迹天涯而精心挑选牙刷,以及那句“在香港,两个人分手之后,可能永远都不会撞见。但澳门很小,这条街分手,很可能下条街就遇到了。”
太年轻的张碧欣、浑浑噩噩的马振成,其实和我们一样,都在心里埋藏着爱,却总是爱得不合章法。

作者Ezreal

《伊莎贝拉》心里埋藏着爱,却总是爱得不合章法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伊莎贝拉》心里埋藏着爱,却总是爱得不合章法来自微语录网,更多《伊,章法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