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丹麦女孩》一部肤浅的功利之作

影视台词 > 影评 > :《丹麦女孩》一部肤浅的功利之作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丹麦女孩》一部肤浅的功利之作的正文:

2颗星是给摄影的。电影本身我都不想评分,除了几个镜头(比如车站吻别那一场)像是一个奥斯卡提名影片该有的水准外,整体而言绝对算不上一流片子。该深刻的时候没深刻,该复杂的地方没复杂,该走心的时候没走心。制作团队想讲一个惊世骇俗的故事,然后还能让人醍醐灌顶,参透出巨大的现实意义什么的。但是有点用力过猛,啥也没搞出来。好像穿着晚礼服、端着劲儿跑了一场马拉松,连滚带爬的,姿态不好看,也没跑出好名次的感觉。说它是包裹着精致画面的烂片可能有点过分,但是把它归为二流片子的行列我真不觉得冤枉它。
看这个片子之前看的《房间》,当时《房间》的评分是8.2,《丹麦女孩》是8.0,所以看片之前对这个片子还是有些微期待的,结果看完之后真是像原指望吃的是慕斯蛋糕,谁知道吃下一口带砂砾的米饭,这心情简直够够的。
影片开头十来分钟还是挺让人期待的,但是从小雀斑突然穿上了Gerda的睡衣开始,就开始变味儿了。就那么简简单单的穿上了?就因为被当画家的妻子逼着假装了一次女模特了就爱上了穿女装?就算内心住着一个女孩子早就等着被叫醒了,就是当了一次女模特就醒了,可是一个大男人发现自己突然喜欢上穿女装,内心难道不会有一阵子自我怀疑、自我挣扎、自我否定、自我厌弃一番?难道都不会苦恼就直接那么“愉快”地就穿上了女装?而且还那么“不躲不闪”的在Gerda面前被脱掉了?穿的时候啥心情?有没有纠结?怎么样背着Gerda而且又特别期待和兴奋的穿上的?为什么穿上不脱,还要穿到外面?回家来不赶紧换下来故意等被发现么?
本来应该集中了矛盾冲突的一场戏,可以有很多细节可以挖掘的地方,却那样草草了事。
类似这样本该精细描摹的地方被一笔带过的还有很多。比如Gerda为什么对自己丈夫突然这样竟然一点不觉得奇怪,当然从觉得好玩儿和当做游戏的角度来解释算是一种,但是这种解释没透彻,为什么Gerda可以把这一切当做好玩儿和游戏呢?她的内心世界对性别认知是怎样的?这一切的一切导演都让我们脑补。
好吧,脑补就脑补。只要导演能把这个故事讲好也行,我们就当看一个传奇故事也是一样可以被震撼的。但是偏偏故事讲的也是磕磕绊绊,为什么Gerda都已经那么哀求小雀斑,甚至已经脆弱到只是需要一个拥抱、开口明确要求换回自己丈夫一会儿的时候了,lili还是坚持要女装示人?那时候说NO是基于什么?凸显倔强的个性么?
导演在片子里很明确的说了小雀斑不是分裂症,那么变装成lili的小雀斑,还是可以有Einar的思想的,为什么两个人之间的爱情突然就比不过做自己的强烈愿望了?但是导演一边却又让Gerda对变性这件事保持了大到匪夷所思的宽容地步。所以我就不明白了,导演到底是想说爱情可以伟大到让人甘愿牺牲呢(从Gerda的角度看)?还是想说所谓自由价更高,追求个人的自由要大于爱情对人的实现(从Einar的角度)?
所以《丹麦女孩》最大的问题在于导演自己都没有能理解到故事主角lili和Gerda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态,分别对变性这一特别重大的人生命题持怎样的态度和基于什么理由,以及是两个人的心态是如何转变发展的。所有支撑“变性”这一个对男女主角都有着巨大变量的生活,被导演强行安插在了男女主角的选择中,反正就是有理由就对了,一会儿是爱情高于一切,一会儿是自由高于一切。
其实我认为《丹麦女孩》和《万物理论》有一点相像,就是人们需要面对一个终极拷问:在遭遇巨大的生活变故时,我们该怎么办?《万物理论》中霍金的妻子的选择可能更接近正常人的选择。但是我并不是因此就否定这世界上没有更伟大的人的存在而来诟病汤姆导演为Gerda所做的选择。实际上,我相信并且也更愿意看到更伟大的人的出现,只是我需要让这种“伟大”至少的看起来合情合理或者至少让人们理解一下这种伟大产生的根基吧,为什么Gerda会那么伟大?为什么会宽容到可以让自己的丈夫变性?如果说为了丈夫更好多数人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行为本身的危险性明明是致死。这么重大的决定一个女人就那么眼含热泪哭了一场就OK了?
不管,反正汤姆导演就是生硬的把Gerda的选择基础押在了”爱“上,而且“别问为什么”,因为爱所以爱,就是这么任性。在我看来,这个解读不仅肤浅粗暴而且恶毒。爱就意味着不问原因的牺牲?这种价值观简直可怕。
本来对导演并不熟悉,因为这个片子看的实在糟心,特意翻出来看了他其他的作品,果然都不是我喜欢的那一卦的。《国王的演讲》的确拍的很细致,镜头感觉、电影节奏显示出了沉稳和“把控感”,但是我看完《国王的演讲》有一个特别深的感觉,也是“太端着”了。诸多地方都透出了一种“雕琢”感,这种“雕琢”不是那种追求精益求精而透出来的精细打磨,而是导演本身功力不太够,不得不多使出几分力道的刻意和战战兢兢。
《国王的演讲》能获得好评,一大原因是那个片子从一开始定位就很明确,就是一个传奇色彩很浓厚的传记类影片,故事和主角本身都是传奇的,而且故事比较成型,需要艺术加工或者叫做虚拟的地方不是很多,所以只要把握好节奏,讲好这个故事,片子就不会差。
《丹麦女孩》如果按照这个套路走,把lili的个人经历多加考证,辅以事实和艺术加工,换个高明的导演,其实还是有希望走进一流片子行列的。但是现在成片的问题就在于,导演对这个故事本身的理解就不够明晰,却偏偏一心一意想拍出一个深刻的片子,于是就有了现在这种故弄玄虚,浮皮潦草的结果。
《国王的演讲》的故事主角是一个声名显赫的国王,而且国王的后裔现在还都活着,胡编乱造加上自己的解读会被人诟病;《悲惨世界》是一个世界范围内都广为知晓的名着,随随便便的添油加醋也不太好弄,所以这两个片子的类型本身,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导演,因为这两个影片的故事都属于不能过多被解构和再加工的类型。所以导演可以“战战兢兢”的拍出一种“沉稳”感。
而《丹麦女孩》的故事就有点复杂了,故事本身的传奇色彩,叠加上它所处的年代,可能对当时的人们来说跟一个玄幻故事似得,在口口相传中最容易被添油加醋或者删枝剪节。所以这个故事在多年演绎后已经真假难辨,有太多演绎和传说的成分参杂其中。这时候,其实就需要导演按照自己的理解选择一个版本的故事来讲了,而选择何种版本上,其实最能暴露导演的功底。
实在不能相信这是今年的奥斯卡提名之作,水准跟《房间》差的不是一两个奥斯卡提名的差距,而是好几个奥斯卡颁奖年的差距。幸好只是提名,这种混珠之作如果真的获奖了才是奥斯卡悲哀。
这个片子的主演换来换,最后换了埃迪.雷德梅恩,实在是觉得导演太功利些。从他拍的片子的类型看,真的就是一奔着拿奖,投喂评委喜好的方向的。怀揣着这种心思拍片子,能拍好只能说是运气好。
看到有长评中提到”导演是冲奥心机婊又能怎样?没创新又能怎样?“确实不能怎样了?因为在市场化的地方,谁也不能把导演怎样,但是也幸好是在市场化的电影界,不踏踏实实做片子,一心奔着拿奖混名利的,早早晚晚被看出来几斤几两。
两颗星,不能更多。
作者kit西红柿

《丹麦女孩》一部肤浅的功利之作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丹麦女孩》一部肤浅的功利之作来自微语录网,更多《丹,之作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