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辛德勒的名单》犹太之劫,人类之殇

影视台词 > 影评 > :《辛德勒的名单》犹太之劫,人类之殇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辛德勒的名单》犹太之劫,人类之殇的正文:

关于二战的电影不少,《辛德勒的名单》绝对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在犹太民族的那场灾难过很久之后,全人类依然为这场骇人听闻的悲剧而心痛不已。《辛德勒的名单》讲述了二战期间的一名商人奥斯卡.辛德勒通过杰出的交际才能收买结交了众多德国军官,得以在战乱年代开厂并招收犹太工人。犹太民族的不幸渐渐动摇了商人唯利是图的心,他最终倾尽家产以办厂为借口买下了几百名犹太人的性命。影片除了剪辑、摄影等电影技巧和艺术的应用外,最动人的还是它的主题与情节,以辛德勒的视角向人们展现了二战时德国法西斯残酷虐杀犹太人民的时代悲剧,深深撼动每一个观众的心。可以揣测,电影的制作方深知作品的受众,并且对人类学知识在文学艺术中的应用有所研究,方能创作出如此引起人们普遍情感共鸣的杰作。
首先从电影主要内容来看,它主要表现了二战时期两个群体的矛盾——以日耳曼人种为主的德意志民族和以希伯来人种为主的犹太民族,这两个群体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在纳粹党带领下的德意志民族对犹太人的仇视和杀戮,而所有矛盾都集中发生在当时二战时的德占区。根据时代背景,当时欧洲社会的“反犹”情绪是有传统的,只是在希特勒上台后的军国主义统治和种族论煽动下达到了高潮。这样的背景下,两大群体所处的地位和民族心理本就有所不同。影片中有一段在阳台上辛德勒和军官阿蒙关于权力的讨论。阿蒙说,“他们畏惧我们是因为我们掌握他们的生杀大权”,而辛德勒的反驳是“他们畏惧的是我们无节制的滥杀”,并称这不是“power”。从这一段对话就可以分析当时德国的社会状况,国家权力和武装力量都被日耳曼人掌控,而犹太民族仅仅是在经济、文化等领域有很高建树(辛德勒办厂时寻找犹太金主和大部分犹太人所从事职业),当战争爆发时,在绝对力量面前他们只有任人宰割。权力的分配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或者说犹太民族在这个社会中本身就没有得到接受认可,他们扮演着“外来者”或者说“寄居者”的文化角色。这就是这场民族灾难爆发之前就存在的隐患。于是战争爆发时,无论是统治者希特勒自身的病态心理还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整个社会终于打破了长久的勉强平衡状态,进入一种失序状态。这就导致了辛德勒说的“无节制”地随意杀戮。
看起来《辛德勒的名单》仅仅是想表达对二战法西斯的谴责,那么对于犹太民族我们作为其他民族的人民,同情、心痛都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却会在情感上产生更深的近乎感同身受的认同感呢?犹太民族的悲剧仅仅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悲剧吗?文学的研究在世界文学之前还有一个发展阶段叫比较文学,文学人类学也与此同理,需要将不同的社会进行比较研究才能在整个人类学研究上得到比较全面的认识。种族屠杀在历史上并不少见,类似的还有民族之战、国家之战等等,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不同民族之间的争斗就不必提了,单单是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就能够看出这种相似性。当时的西方侵略者也是将中国人看作低等的,肆意奴役和屠杀。还有美洲的奴隶贸易中黑人的不幸命运、欧洲人对印第安土着的屠杀……这种情况下人们将所有的“非我族类”视作邪恶的、低劣的,于是强者屠杀弱者。在文学人类学上称之为“文化他者”,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彼此产生碰撞却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而不能了解对方,就对“他者”进行了妖魔化,这种情况下如果力量有强弱对比,就必然会将对“他者”的排斥诉诸于流血牺牲的方式。因此犹太民族的灾难既是个例,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所以这就使此类文艺作品能够激起其他民族人民的普遍情感共鸣和民族心理认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最终战争结束,辛德勒因与德国军官交好而将面临流亡时,犹太工人们为他写联名信并穿上犹太人被迫害时所穿的条文睡衣就有了更深刻的意义。这是一种超越了种族的情感,辛德勒作为一个德国商人却受到了犹太人视为自己人的高度认可,这是他的善行所得到的最高荣誉,即完全消除了文化上的排他心理。辛德勒所得到的并不仅是犹太民族的感激,更是全人类对其在种族包容方面杰出贡献的高度赞扬与敬意。
在观看《辛德勒》的过程中,辛德勒作为主角的人格魅力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因为他本身性格中就有着风流不羁和商人的变通性,对犹太人的接受就少了许多心理挣扎,相比之下德国军官阿蒙这个人物形象也是一大亮点。因为他是一个深受希特勒种族论影响的、以服从为天性的高级军官,从一出场开始他就表现出冷血嗜杀的性格特点,对犹太人毫无同情心。但是当他渐渐爱上犹太姑娘海伦的时候,他自己也是痛苦挣扎的。影片通过三个场景的交叉剪辑,制造了一个情节的小高潮。三个场景分别是犹太难民们举办的一场简陋而温馨的婚礼、辛德勒和德国军官们奢靡风流的宴会和地下室里阿蒙与海伦的对峙。这里婚礼和宴会除了对比之外似乎也传达出一种不同种族的人们本都有同样的追求幸福的愿望的隐喻,因为影片中曾多次展现犹太家庭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他们并不是德意志民族所说的低贱邪恶的人种,而只是普通而无辜的人民。但这两个场景都只是烘托和陪衬,这一片段的矛盾集中于地下室阿蒙的心理挣扎。面对美丽无辜的海伦,他在爱情和一贯奉行的原则中摇摆不定。“Is this the face of a rat?Are these the eyes of a rat?”在希特勒鼓吹的种族论影响下,他对犹太人有着深刻的反感和久积的仇恨,但是他爱的这个女孩朝夕相处中所表现出的无辜和魅力,如同一种无声的反驳。阿蒙的挣扎就像是许多处于盲从的国家潮流中的所有个体内心的疑问,将无形的弦骤然拉紧,然而下一刻这根弦就狠狠地崩断了,阿蒙并没有挣脱当时的社会观念,他也的确不可能挣脱。人是群体动物,身处社会之中,社会环境和时代潮流渗透进我们的价值观念之中,也影响了我们的行为选择。阿蒙仅仅是因为个人情感的原因对当时社会的规则产生了怀疑(他对海伦说:“错的不是我们,是这个世界。”),但他的认识依然没有超越,于是那个代表情感倾向转折的吻最终没有完成。随后的情节中,辛德勒生日宴会上当着德国军官们的面亲吻了犹太小女孩,更像是对这个阿蒙未完成的吻的一种呼应。亲吻,代表认同和尊重,当它发生在两个身处不同群体的个人身上时,就有了更深的意义。辛德勒的伟大也就在于此,他处在一个畸形的国家和社会,他生在一个有太多偏见的狭隘年代,但是他的高尚人格让他超越了这一切。
最后,从观影主体来看,这部影片打动的不仅是我个人的心,更是跨越了国界的世界人民的心。因此,这部艺术作品对自己的受众群定义是准确的。首先,二战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很难愈合的创痛,虽然如今已过数十年,但是全世界依然在对此进行沉痛的反思,其中对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的痛斥之声可以说是最大的。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任何形式的种族歧视都显得难以站稳脚跟,虽然改变的过程缓慢,但至少“人人平等、天赋人权”等近现代文明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是人类有了更广阔的信息获取渠道,这就对民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为这意味着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不可能再凭借自己个人偏见影响整个国家的价值取向。仅由以上三点就能得出,《辛德勒的名单》所面向的观影者,大部分的文化角色是已经经过二战伤痛的、崇尚自由民主的、以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为追求的现代人。文化角色影响价值判断,因此我们都已不再是曾经带着“有色眼镜”的种族主义者,就可以不受民族文化的影响,而是以全人类中一员的视角来对影片进行道德评判,以世界化文学艺术鉴赏的方式来感受影片所想传达的主题思想,在文化接受上很少受到限制。当然更重要的一点也许是,“有色眼镜”未必真的消失,但当种族的差别与我们的利益没有直接相关时,我们都是冷静的旁观者。理性让我们的道德显得格外高尚,不过让我们的同情尤为纯粹的却未必是感性,往悲观了想,有可能是一种上帝视角的悲悯和置身事外。
作者他必飞如梦

《辛德勒的名单》犹太之劫,人类之殇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辛德勒的名单》犹太之劫,人类之殇来自微语录网,更多《辛,之殇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