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蛇之拥抱》亚马逊原住民文化的一曲挽歌

影视台词 > 影评 > :《蛇之拥抱》亚马逊原住民文化的一曲挽歌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蛇之拥抱》亚马逊原住民文化的一曲挽歌的正文:

《蛇之拥抱》是根据德国人种学家Theodor Koch-Grünberg和被称为现代植物学之父的Richard Evans Schultes两份探险日记创造出来的,但显然我们看到的远不止两个丛林探险故事。
若要层层细扒这里头可深入讲的太多。简单分开两个层面看,表层如同英国约瑟夫.康拉德小说《黑暗之心》的再现,同样是白人占据土着的家园,残暴高压逼迫他们成为奴隶,疯狂掠夺其自然资源。同样有文明人跑到原始森林里称霸,出现“白人魔王”克如智一样堕落的人物,殖民与反殖民的对峙。内里,则以科瓦诺族的传统教诲,带出类似佛教“心生万物”的观念,尤其在萨满祭司Karamakate这个人物身上体现——他一直相信,作梦比现实真实,人心感受比满纸记录更重要,随心而行,才能找到方向。
故事开始于1909年亚马逊河流边,萨满祭司Karamakate与世隔绝地独立生存着,他悲哀地认为自己是科瓦诺族(Cohiuano)仅剩的一人。直到某日突然闯进来两名“外人”寻求他的帮助。其中一位是曾被白人奴役用来采集橡胶的土着人,后来被身边这位德国人种学者Theo拯救,就一直作他的旅伴陪在他身边。现在德国人患上严重疾病,用尽方法医治不好,萨满祭司被称为可以“逆转世界”的人,他们特意前来求助。祭司事实上很讨厌白人,因为哥伦比亚人钻钱眼开垦破坏他们的土地,但听Theo说上游还有他的族人存在,最终同意与他们同行,寻找族人,也摘取族群里神圣的百灵药草Yakruna医治好Theo的疾病。
时间闪现到1940年,这时的祭司Karamakate已经衰老,他说自己很久没有听见石头说话,也听不见万物生灵的声音了,他的记忆开始模糊。这时一位美国植物学家Evans找上门来向他打探珍贵神圣的药草Yakruna的消息,犹豫再三,他还是决定帮助他,再次开启找寻Yakruna的旅程。这里的Yakruna其实是一种虚构出来的药草,具有迷幻剂的功效,它帮助科瓦诺族人做梦减轻病痛,使他们族群里神圣的存在。
整部电影在这两条时间线的交错下进行,两条线都以寻找药草Yakrunna为目的。表面上看就是一部冒险电影,但其间哥伦比亚人的蛮横和土着居民所遭遇的苦难,都在无声诉说着殖民统治的残暴。可贵在于,电影在立场上很克制,几近纪录片的画风。尤其刻画Karamakate时,多数聚焦他与殖民者相处的瞬间——Karamakate有自己生存的方式,但也不代表他会完全不认同当代科技,当他听到美国人带来的音乐、看到德国人为他拍摄的照片时,都会为之惊奇。这里的原住民不是弱不禁风需要呵护的花朵,殖民者也不是十恶不赦毫无人情的恐怖存在。甚至在1909年那条线里,Theo作为人种学家,为了保护原住民的文化,拼命要把被部落首长“偷取”的指南针夺回来,担心有了指南针之后他们就不再观察天象,造成原始文明的宝贵知识流失,其心也善。
电影里的所有残暴场面几乎都围绕着两个点发生:橡胶战争和基督传教。
事实上能生产乳胶的树木有很多,但只有生长在亚马逊丛林里的三叶橡胶树胶乳中橡胶的含量可以高达50%,且生产寿命长达30-40年,优势尤其突出。且三叶橡胶树对生长环境很挑剔,只能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无法移植。因此发展到19世纪中叶,亚马逊丛林里的橡胶树已经让巴西成为世界最大的橡胶供应地。
亚马逊丛林里的原始部落常用橡胶处理衣物使其具有防水能力,或者抹在脚底当简易雨鞋。20世纪汽车产业高速发展,橡胶轮胎的高需求促使不少人利欲熏心走进亚马逊丛林里“掘金”,奴役当地土着成为廉价劳动力。陪伴Theo的土着本身就是橡胶奴隶,太清楚橡胶奴隶所受的的折磨痛苦。所以获救后的他,当在旅途上遇到另一断手的橡胶奴隶,会发狂暴怒,并最终在对方的请求下,拿枪结束了他的生命。
殖民统治之初无不打着传播福音,教化文明的旗号,实际情况却相甚远,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部分传教士也是帮凶。《蛇之拥抱》里同样的一个地方,1909年有西班牙神父将收留的原住民孤儿(这些孤儿的父母死于橡胶战争)当成异教徒,对他们实施残酷鞭打。1940年,这块地方则住进来了一个类似《黑暗之心》克如智的“白人魔王”,他原本应该是基督传教团的一员,但进入这蛮荒之地后欲望的野心持续膨胀,不但奴役原住民,最后疯癫到宣称自己就是弥赛亚救世主。在Karamakate迷幻剂的作用下,出现了癫狂啃人肉的画面,仿佛在看《绿色地狱》,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这群白袍“奴隶”很可能就是1909年那群不谙世事的天真孤儿。所以我们所说的“文明化”到底是什么?那些将土着视为野蛮和异教徒的人们,就真的文明化吗?
一条河是两个河岸,还是有上千河岸?
《蛇之拥抱》里科技与原始文明的撞击是细微的,并不如《上帝也疯狂》里布须曼人和现代人的行为对比强烈。但从科瓦诺族祭司诗意的言语劝说里,我们不难理解原始部落感知世界的方式,尤其与佛教观念契合。在1940年的段落里,祭司Karamakate总要把美国人随身的几个行李箱丢入河底,认为行李太重会妨碍独木船上行。他们的观念里,人心感受比满纸记录重要,作梦比现实真实。正如佛经所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人只有知道了自己原本的心性,才能通晓天地的法则。
有个场景是,当美国植物学家Evans打开地图试图找到正确的道路时,Karamakate一把抓过来丢到河里:“你看到了什么?这个世界这么大,而你却只选择看这个(地图)。万物生灵会讲话,聆听你祖先的曲调,倾听这个真实的世界,这才是你所真正该追寻的。”Karamakate让Evans穿行在森林里,用尽全身感官感受周围的一切生灵事物,聆听经典音乐,让心灵引领他走往正确的方向。
不停闪现的蛇和花豹,也是两个文明冲撞的隐喻。万物相生相克。美国人Evans在Karamakate指引下与神沟通,他看到了花豹的眼睛,花豹咬了蛇。冥冥中各有天敌,原始文明最终也要被现代科技替代。正如Theo被偷指南针的时候,他的旅伴所劝说的:“他们也要学习进步,你阻止不了的。”在美国人吸食了神圣药草Yakruna之后,银幕上出现了类似《2001太空漫游》的神游画面,又回归到一直来关于科学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的问题,人创造了科技,还是沦为科技的工具,科学进步会毁灭人类,还是拯救人类?
三十年前后,银蛇庇佑下的亚马逊丛林在变,Karamakate也在变。在这缓慢而精致的黑白景象引领下,《蛇之拥抱》更像一曲挽歌。
作者coie

《蛇之拥抱》亚马逊原住民文化的一曲挽歌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蛇之拥抱》亚马逊原住民文化的一曲挽歌来自微语录网,更多《蛇,挽歌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