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黑鹰坠落》雷德利的乐高游戏

影视台词 > 影评 > :《黑鹰坠落》雷德利的乐高游戏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黑鹰坠落》雷德利的乐高游戏的正文:

上次骂雷德利是在《火星救援》,作为声名在外的大导演,那样一部流水线工艺的片实在倒了我的胃口。没想到,一年之后,看到了远在十五年前就诞生的这部《黑鹰坠落》,仔细看,竟然是一个尿性。由此可见,雷德利并未坠落,他一直如此。
那么,就来说说这部片的问题在哪里。
情节上,是很标准的美式战争片。开头字幕就把邪恶与正义给定了调,奠定了主旋律的底色。然后是基本可以预想到的“战前铺垫——突发事故——展开救援——拉锯作战——王师胜利”的情节线。不过,考虑到片子是十年前的片子,如此老套也可以原谅。
感情色彩上,敌人当然是邪恶的,所以美军师出有名。美军也必须是正义的,所以对于后发开枪的原则执行得将近死板。全片充当群众演员,且一直跑来跑的非洲人,除了拿枪费力地扫射并且打不准以外,就是被美军神枪手一个个利落地干掉。无数个大俯拍大远景,无数密密麻麻的黑皮肤,在高大伟岸的美军之后充当着背景墙,这样的镜头很难不给人一种“蝗虫遮天”“命如草芥”的即视感。
在死亡的处理上同样轻重分明。我方战斗人员的牺牲一如既往地富有悲剧色彩,飞溅的鲜血、抽搐的表情、临终的记挂、疼痛的煎熬,细致入微甚至略带夸张的描写,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也无意中把立场挪到了大兵的担架上。反观那些被击倒的非洲人,没有一个给过2秒以上的特写,死得如尘土般干净。当然,反打也并非没有。抓住美军俘虏后的那位黑哥们,义正言辞地说了几句不屑于“美式民主”的漂亮话,看上是在反思战争,其实也不过是一个政治正确的调味料罢了。
意思就是,没它,本意更凸显;有它,全片更周全。说白了,不过是要把过于肤浅外露的样板戏手法,略收一收的“劝百讽一”之手段也。这样的套路,几十年来也比比皆是。
再回到影片塑造的主体——大兵身上。美式主流战争片的一贯套路,是要让大兵表现得尽量像普通人,并且符合普世价值,由此让观众产生认同感。比如美国士兵间舍命的相互营救,在战场上表现出的恐惧、对生命的爱护和尊重,都是我们中国观众司空见惯的大兵形象(不得不说,相比之下,中国的军事题材电影愈来愈丧失人心,根本就在于愈来愈多年轻人已经不认同甚至反感主流的党国价值观,而肉食者却浑然不觉)。甚至到最后,在保留性的慷慨陈词环节,那位死里逃生的大兵选择重返战场之际,也说出了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理由:他要保护自己的同伴。
听到这句话,我整个人都毛骨悚然了。首先想到的是日本热血动漫的核心价值观——为保护自己所爱的人而战。这特么不是一回事吗?美国人什么时候也开始学习日本人了,不能吧?等等,再一想,近来受《人类简史》启发而想到的前现代文明的特征之一,即是为了自我保护而不断侵占领土的“消极扩张”。由此再想想美国的“先发制人”,并进而想一想日本侵华时那种充满温暖的口号,不由得一震。
所谓战争的正义,其实有时只是缺乏安全感的借口。杀人就是杀人,归根到底是没有谁比谁更高尚的。至多,只是规则不同而已。
统观全片,就在这样套路化的情节、人设、台词和镜头中完成了。如果把开头和结尾的字母换成80年代的普通话播音腔旁白,把富有人性和友爱的美国大兵换成高擎红色旗帜不怕牺牲的红军,把索马里的黑人换成千人一面的皇军或国军,再把呈现方式从士兵的个人叙事换成领导人的宏大叙事——叮咚,一部我国的重大历史革命题材影视作品便横空出世了。
所以雷导,同样都是套路,我凭什么要给你更多分呢?(Though technically you are better indeed)
作者lubolin1992年,连年的部落战争令东非国家索马里山河破败,民不聊生,由此引发的大饥荒更造成三十万人死亡。掌控首都摩加迪休的独裁者默罕默德?法拉?艾迪德抢走国际组织的救援物资,此举引起世人公愤。丧心病狂的艾迪德向国际维和组织宣战,美国方面派出160名特种部队成员前往摩加迪休以推翻艾迪德政权。
  这群满腔热血的战士信心十足,然而却因情报搜集不足而使战事陷入胶着状态。在一次追捕艾迪德政权两大高官的行动中,特种部队受到索马里民兵的顽强抵抗。双方在市中心展开激烈对峙,美军一架黑鹰直升机受到攻击坠落市区,机组人员危在旦夕。为了营救同伴,一小队特种部队士兵深入虎穴。在接下来的15小时里,他们经历了人间最难以想象的修罗场……
影评:
《黑鹰坠落》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美国片,故事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讲述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维和部队于1993年时,在索马里执行的一项抓捕任务,最终变成美军与当地民兵之间惨烈的军事冲突,并导致美军后来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自索马里撤军。这次在索马里的军事行动,是美国自越战以来所面对的最大军事失败。
《黑鹰坠落》的导演是雷德利-史考特。一个好的导演必须展现优秀的拍摄手法和对影片内容的独特深度与角度。雷德利在《黑鹰坠落》中所运用的拍摄手法无疑是一流的,他用了大量的冷色光和纷飞的子弹来表现战场的残酷无情,并以层次分明的剪辑方式与述事方法,将地面“游骑兵”、地面“三角洲”部队、空中救援部队、指挥前线的空中直升机、指挥总部之间的联系和角色,有条不紊且完整地呈现在大荧幕上。让观众宏观地看到事件发生的完整过程,同时微观地看到士兵们陷入地面巷战时的无助与脆弱。
雷德利在《黑鹰坠落》中显然是有自己的角度的,虽然他所采取的角度未必客观与真实。雷德利在影片中采取的角度是“袍泽之情”。美军在该次行动中,本来是为了追捕民兵首领艾迪加而发动的一次突击行动,但却因为消息不确实,反而遭到民兵部队所唤起人民群众所包围。原本只是派兵去救出遭围困的一小撮部队,却因为接连的“黑鹰”直升机坠落,以及战术的失当,使得需要救援的士兵人数不断增加。在《黑鹰坠落》中,雷德利基本上将整体战术的问题给切割掉,也将索马里民兵的观点给切割掉,完全地取镜美军士兵在枪林弹雨中,如何不顾安危地扑向被围困的部队,并且由最高指挥到一线士兵都坚决地抱持“决不会有任何袍泽被抛弃”的信念--即使是尸体也要救回来。
我个人觉得《黑鹰坠落》的最大缺点在于缺乏深度,切入的角度过于浪漫而流于浮面。在展开剧情时,雷德利选择“就事”而不“就人”,也就是以相对完整的方式来表现事件的全过程,而不着眼于内部个别角色的心理变化。影片中美军各个部队主体都有至少一位主要角色,但这些角色的性格、背景并未被着墨,观众看到的是好些士兵不计生死地要相互援助,勇气和道义是这些人仅有的色彩,没有人陷入恐慌,也没有人杀红眼,主要演员清一色地都是冷静和沉稳,等待救援的人不恐惧,请缨救援的人不激动,没有人质疑行动的正确性,也没有人质疑救援的拖沓与散漫,使得观看的观众无法对人物或事件产生观点和情绪。在叙事顺序和节奏上同样是冷静和沉稳的,从一开头士兵出发进行抓捕行动、到一次次的黑鹰坠落陷入包围、到最终被解救而出,士兵们的情绪没有明显的起伏,没有轻松到恐惧、恐惧到绝望、绝望到希望、希望到激动的变化,整个事件呈现得很完整,但没有高、低潮的区分,人物的情感没有被深入,事件的演变因果也没有被深入。观众看到的是,美军陷入索马里民兵的疯狂包围中,大量的美军士兵完全基于自愿而上前线救人,在不实施具体战术指导的情况下,指挥官任由各个部队发挥袍泽之情、任意行动。
感人吗?有些。奇怪吗?确实。《黑鹰坠落》描绘了壮烈而勇敢的战争画面,但观众却未能对人物和事件产生太强的感受,若说那是因为雷德利试图以“客观”的观察角度来表现这场军事冲突,他却将索马里民兵的角度给切割掉,并浪漫地强化美国士兵之间坚强与勇敢的英雄气概,采用完全主观的表现形式。雷德利的作品通常是非常男性色彩的,并带有浪漫风格,然而雷德利的浪漫英雄与马丁-斯科西斯的《出租车司机》、大卫-林区的《我心狂野》、卢贝松的《这个杀手不太冷》、王家卫的《旺角卡门》里的浪漫英雄非常不同,后面这些英雄都带有堂吉诃德的傻气,呈现的勇敢是理解一切后的勇往直前。但雷德利的英雄则是传统英雄,勇敢不怕死、能干不会死。而且雷德利还喜欢用一流导演不太会用的慢镜头配上悲情乐曲,来表现英雄的悲剧色彩。我想故事和人物的深度不足,始终是雷德利无法晋升顶尖导演地位的一个障碍。
《黑鹰坠落》中其实还是有能够让观众情绪激动的部分,那是在影片结束、说明字幕出现那一瞬间,当看到字幕上写着,在这次军事冲突当中,美军牺牲了17名士兵,而索马里民兵死亡上千人时,我想每个观众都忍不住激动起来。这个数字显示《黑鹰坠落》中所说的故事是一个谎言,是一个美化版本的英雄故事。这样的死伤数据,这绝不是一个军事冲突,这是一场屠杀!

《黑鹰坠落》雷德利的乐高游戏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黑鹰坠落》雷德利的乐高游戏来自微语录网,更多《黑,游戏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