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百鸟朝凤》匠人精神、文化传播与文化发展

影视台词 > 影评 > :《百鸟朝凤》匠人精神、文化传播与文化发展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百鸟朝凤》匠人精神、文化传播与文化发展的正文:

2016.5.15 于交大木槿电影院
先回顾一下故事的发展。
影片开头呈现出黄土高原高低起伏、沟壑纵横的景象。故事发生在八百里秦川。年轻时想学唢呐却因没有师傅而未能如愿的父亲想把儿子天鸣培养成一名唢呐匠。他希望儿子能拜入焦三爷门下。焦三爷何许人?是无双镇唢呐班——焦家班的班主。在那个年代,村民的红白喜事都要请唢呐班来吹两曲,从焦三爷这个爷字就可以看出他在无双镇村民心中的分量。
拜师过程并不顺利,但焦三爷看中了天鸣的孝心把他留了下来。他教给天鸣的第一堂课是用芦苇杆从河湾里吸水,天鸣足足吸了半个月才吸上来,当他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学唢呐时,师傅又给他换了更长的芦苇杆......
故事继续发展,焦三爷又收了第二个徒弟——蓝玉。蓝玉天分高、机灵。两个孩子同时在河湾里吸水,师傅唯独对蓝玉寄予厚望,每次唢呐班出演奏,师傅都要带上他却不带天鸣。师傅决定开始教蓝玉吹唢呐,却把天鸣晾在一边。天鸣觉得师傅看不上自己,伤心之下跑回了家。在家门口听到父亲在朋友面前炫耀自己的孩子,天鸣又回到了焦三爷那里。焦三爷决定一起教两个孩子学习唢呐。
这中间发生了几件事:师傅发现天鸣学鸟叫惟妙惟肖、天鸣和蓝玉在一众师兄面前表演、焦家班查村长葬礼演奏(注意观察天鸣和蓝玉在师傅演奏时的表现、失火事件)。这一系列事件中天鸣以自己的人品逐渐赢得了师父的肯定,而蓝玉却因为渐渐失了师父的心。师傅决定将天鸣选为接班人。
时光匆匆,焦三爷家门口立起了电线杆,无双镇旧貌换新颜,天鸣也长大了。年迈的师傅将焦家班传给了天鸣,从此改叫游家班。
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游家班成立之初注定命途多舛。影片从两件事反映出游家班的坎坷:一件是天鸣在发小婚礼上吹唢呐,却没有收到应有的重视;另一件是与洋乐队的冲突。
游家班越来越难以维系。村里人都出打工,班中的唢呐匠迫于生计也不得不背景离乡。
在火村村长的葬礼上,勉强凑够人数的游家班和焦三爷做了最后一次集体演出。焦三爷演奏中吐血,在医院被查出肺癌。临终前嘱托天鸣要将唢呐班传下。
故事回忆完了。下面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影片。
从匠人精神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很好的展现了这种中国的传统精神。开始拜师学艺时师傅让孩子们河湾边吸水这件小事就是匠人精神中的一个重要组成——从最简单的事中练出扎实的基本功。《功夫梦》中成龙让梦想学习中国功夫的小贾登史密斯把衣服放下捡起来,放下捡起来......小小的动作能做好其实十分不易。匠人精神的另一方面来源于对手艺的执着,“唢呐离口不离手”、”将唢呐融进骨子里“是最好的写照。最最重要的,匠人精神的核心我认为是快乐——对手艺的纯粹的热爱而散发出的那种快乐,像焦三爷说的:唢呐不是吹给别人的,是吹给自己的。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展现了一个传统文化普遍面临的一个窘境:传统在流行面前如何生存?我认为:文化首先应当是贴近人民的,反映人民的情感、生活,这是核心。闲暇时刻唢呐可以给村民解解乏,这话是焦三爷说的。那么唢呐班为什么会没落呢?我认为所谓的”规矩“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什么吹唢呐的就要高高坐在太师椅上享受孝子贤孙的跪拜呢?为什么办事的人家要对唢呐匠毕恭毕敬呢?为什么唢呐班不能接地气一些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呢?脱离了人民的土壤,文化是要消亡的。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核心的思想:个人的发展要和国家、时代的发展相结合,唢呐班也不例外。否则注定要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中国经济近几十年经历了一个飞速的发展,与之相应的是文化的缓慢发展,所以导致文化与经济的脱节。影片中的几个场景可以印证:经济发展了,无双镇人们的心却日渐空虚,发小那句”何必那么认真“便可看出。再者经济发展,村民的文化活动却没有相应发展起来,供村民选择的还只是唢呐班——每天听同样的调调,当然会腻歪,这才会导致”洋乐队“的”入侵“。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细细思考的电影。导演向这个时代、向观众提出了一个好问题,谁能给出一个好的答案?

作者尚琳喆《百鸟朝凤》火了,火的理由却有些心酸。方励的扑通一跪,跪醒了一大批影迷的文化自觉,一时间院线场次骤增、上座率爆棚,足可见人心柔软。然而,当我们在为《百鸟朝凤》票房的逆势回暖而欣慰时,是否也该扪心反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讲述传统匠人、匠心的原生态之作竟然需要以跪姿方得立锥之地?又是从何时起,文艺电影的现实处境困窘如斯,再难安静地存在?
这部电影,给出了答案。

衣钵,传予天赋还是留给德行?
“金木水火土”5个村庄簇拥着的“无双镇”,隐喻传统文化格局之中,唢呐乐班与西洋乐队交锋,严规旧矩与礼崩乐坏并存。当人物命运被裹挟进农村与城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响彻八百里秦川的《百鸟朝凤》犹如两道哲学命题:衣钵,传予天赋还是留给德行?文明,坚守传统还是推陈出新?焦三爷在电影中给出了答案:唯有将唢呐吹进骨头缝里的人,才会拼了命地保住这项技艺。所以,他并未将掌门大位传给有点“油”的蓝玉,而是选择了有点“迂”的天鸣。天鸣也顺理成章地获得了习练唢呐最高技艺《百鸟朝凤》的“特权”。

如同“打狗棒法”之于丐帮,“百鸟朝凤”之于焦家班亦是一种鲜明的艺术符号。它对于唢呐匠人而言,类似于一柄掌门权杖,颇有“号令天下,莫敢不从”的风采。同时,以此曲为标志,它还可以对世俗社会进行道德评判,只有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在世时一闻《百鸟朝凤》的旷世绝曲,死者家属都要匍匐于脚下聆听,以示敬重……正是由于唢呐过载了太多文化寄望,所以当天籁之音演变为名利标签、当唢呐之鸣掺杂进世俗恩怨、当“无双镇”的唢呐技艺与西洋乐器激烈交锋时,洋乐器以新文化标签之姿全盘碾压了“落伍陈旧”的唢呐技艺,西洋文明以先进潮流之态全面击溃了“严规旧矩”的传统文化。于是,唢呐被肆意踩断,焦三爷朝凤泣血,令人扼腕叹息。
文艺,让位商业还是遗世独立?
有评论家认为,《百鸟朝凤》对中国电影的意义难以替代,不仅因片中对民族传统的思索和传承,还在于它是导演吴天明的夫子自道之作———无论银幕内外,吴天明都是中国电影开山铺路、栽树余荫的先行者与呐喊者。
影片中,游天鸣作为唢呐乐班的新晋掌门人,其名字同样有着深刻寓意。导演吴天明似乎是特意做了将学徒姓名(天鸣)与自己(天明)谐音的安排,他不认为自己是老师,在文化传承中他仅仅是位学生。但借由老师——焦三爷之口,“唢呐离口不离手”这一常挂在嘴边的话,想要告诉观影者:优秀的民俗文化值得我们共同坚守、薪火传承。

事实上,影片中所叹所喻,何尝不是当下中国文艺电影的现实处境?文艺电影面对商业巨制的尴尬,从电影中唢呐与西洋乐器的对峙亦可见一斑。《百鸟朝凤》登上院线之时,恰逢《美国队长3》强势上映,“鸟枪”狭逢“大炮”,若无方励的惊天一跪,估计《百鸟朝凤》难逃珠沉沧海的宿命。这对麾下诸多作品曾被誉为“时代光源”的吴天明及其拥蹙而言,难道不是一把“唢呐破碎、朝凤泣血”的心酸泪?
“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焦三爷的感喟,多少有些悲怆的意味。诚然,在被“大数据”“大IP”左右的商业洪流中,文化市场、电影市场的风向逐年向物质具象偏斜,如此以古朴、纯粹的手法讲述传统匠人、匠心的原生态之作也在不断减少。的确,任何一门世代相传的技艺,没有坚持,就会被遗忘在时代洪流中。唢呐如此,电影如此。正如文汇报首席记者王彦所评:“《百鸟朝凤》的可贵之处,并不在于它召唤电影人承续那些带有时代烙印的镜头语言,而是提醒人们,勿忘“另一种电影”。”

影片的结尾是宽容的、也是发人深省的,《百鸟朝凤》最后吹响,只不过是天鸣吹给坟墓里的焦三爷一个人听,画面最后定格于焦三爷坚定转身的背影上,那姿态似要与时代抗衡,引人遐想……或许,《百鸟朝凤》不仅是民间唢呐匠们的精神绝唱,也是这个时代正在落寞的艺术悲音。所幸的是,在众人努力下,《百鸟朝凤》并没有噤声在商业喧嚣里,我们也应该相信,匠人匠活的薪火相传若有群众发声,也断不会踽踽独行。

敬意之外,且让我们多些表达。
作者黄小喵

《百鸟朝凤》匠人精神、文化传播与文化发展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百鸟朝凤》匠人精神、文化传播与文化发展来自微语录网,更多《百,发展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