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百鸟朝凤》对于师承情怀根部的剖析

影视台词 > 影评 > :《百鸟朝凤》对于师承情怀根部的剖析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百鸟朝凤》对于师承情怀根部的剖析的正文:

影院看了《百鸟朝凤》,这部电影本身并不叫我满意,不过绝对是不虚此行的,他总算是激发了我想聊上几句的兴趣。仿佛假模假势的端着枪,总算看见只鸟了。我当然不会批判《煎饼侠》或是《爸爸哪儿》什么的,端枪不放的姿势再傻,也不能轰苍蝇。
从拍摄手法上来说,我满以为这部片子会用黄土地上长出来的方言建构起,但通篇标准的普通话让代入感极度降低,所以故事下面厚厚地垫了一层背景音乐,来做情感上的补足。其次,还是台词。无论是师娘还是父亲与天鸣之间关于百鸟朝凤的讨论,语句都太过书面化,正八景儿土里刨食的乡民是不会这样讲话的,这无疑再一次降低了故事的代入感。
从影片所阐述的主题,或者说从影片所树立的价值倾向上来看,对于技艺传承的执着,在我看来并没有那么神圣庄严。
这么说话,也许是得罪人的,也许是对乞者不重,也许是对逝者不敬。但认清一个问题,就得先抛开情感的左右,再分析这种执着是如何成形生长的。
我们看到故事里,一次游家班要出活,时候二师兄不肯,气的焦三爷跑到二师兄的家里,把二师兄的行囊踢翻在地,又将衣物扯的满院都是。这个场景里,镜头交代的很清楚,二师兄不肯出活而选择外出打工,并不是因为禁不住外面花花世界的诱惑,而是因为自己已经家徒四壁,炕上还躺着病重的老娘。出走不是贪婪外面的花花世界,而是因为坚守唢呐已经难以养活自己和家人了。可奇怪的是为什么天鸣、二师兄甚至卧床的老母都不敢对焦三爷的拦阻提出一点质疑呢?一是因为师父的威望,二是因为他们似乎都觉得焦三爷这样做是对的。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焦三爷坚守唢呐手艺的正确性是从何而来的。
我们首先来看唢呐给焦三爷带来了什么。一是利,说白了就是钱。在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到,焦三爷平日在家吃的也是有肉有蛋的高蛋白晚餐,比起土里刨食的庄稼汉来说日子要好很多。二是名,说好听点就是获得的荣誉感。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焦三爷技艺高超,在八百里秦川数一数二,给亡人送行都是坐在太师椅上吹百鸟朝凤,这是足够让人骄傲自豪的。而且,焦三爷手里还有一点点小小的特权:凭手中的一只唢呐,给人一生的功过是非做最终评价。这些荣耀,是足够为人穷其一生所追求的。虽然没有理论根据,但我猜想,在这样的
现在开始说根。那就先说下道金斯的基本理论(先抛开它正确与否,除了佛学,目前这个理论我觉得是很有说服性的):人和一切生物,看起来强大威武,其实只不过是基因的承载工具。人的绝大多数行为,看起来不容易被解释,就是因为其内在动机不易被察觉,即为了将基因传递下。基因本身,也就只关心自己是不是能都长久的传承下,那么它在指导人类和动物行为的时候,最优先考虑的就只有两点:一是生存,二是繁殖。解决生存的问题,我们就要努力奋斗,争取更多的资源。解决繁殖问题,对单性繁殖的物种来说困难还不太大,吃饱就能生。但对于寒武纪以后大量出现的依靠两性繁殖的物种来说,获得繁殖的机会往往还要在与同性的争夺中争取出来。我们可以观察到,生物界普遍采用的一种策略是,通过炫耀自我优秀的价值,来向异性展示自己所携带基因的优良,让异性有理由相信其所承载的基因值得遗传,从而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以完成传承基因这一终极使命。例如炫富,炫技,晒照,或者干脆因为姑娘打一架等等这些事。而通过炫耀获得的满足感,则可以看作是基因给其携载者制造繁殖焦虑后,给予生物的补偿性安慰。那么从现象上来看,无论是吹奏唢呐技压群雄的痛快,还是篮球场上叱咤风云的酣畅,本质上来说,和孔雀为了求偶抖动翎羽,大猩猩们为争夺母猩猩而拍打胸肌,都差不太多。总之,获利,意味着有更多机会生存;而成名,则更有利于繁殖。又在很多时候,繁殖焦虑比生存焦虑更让人绝望,所以有人失恋了,宁肯选择轻生也不愿存活;有人宁肯自杀也不愿名声被人拆穿;父母宁肯舍掉自己的生命,也要保住下一代。不管世道如何变化,争名逐利一直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也就没啥奇怪的了。
回到电影里,焦三爷精湛的唢呐技艺,使他名利双收,完全满足了基因的两大基本需求,同时也使他成为了强者。而强者,是有权利制造规则的。比如入场要行接师礼,比如吹奏要坐太师椅。可是强者,总会有衰老的一天,这是规律,是道。如果把唢呐看成一个物种,那它在秦川长久以来一直扮演恐龙一样的角色,盛极一时,不可一世。哺乳动物刚刚出现的时候,恐龙也许是会笑话他们的。比如走路的姿势不对,吃肉的顺序也不对,还他妈长着毛。但随着哺乳类强大起来开始威胁到恐龙的时候,规则开始被破坏。这时候恐龙一定很不满,他们一定会指责哺乳类不守规矩,没有道德。在电影里,扮演哺乳类动物的,是西洋的铜管乐。他们物件鲜亮,声响震天,还露着腿。其实不难看出影片在这里所要表达的立场,或者说是情感倾向:西洋文化如洪水猛兽一般,撕扯着我们的生活,奈何众生愚昧,不识真金,只知道看新鲜,图方便,把我们宝贝多年的传统抛之脑后。这忘本的行径似乎确实让人心痛。不过冷静来看,其实唢呐也是舶来品,只不过传过来的年头多了,渐渐成了我们的传统乐器。这部电影站在唢呐的角度看铜管乐,那注定会是一个被时代抛弃的悲凉故事。不过如果故事反过来呢,我们再来看看:一个从小练习吹奏小号的贫困少年,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追求,终于有一天搏倒了雄踞秦川大地的唢呐大师,从此风生水起,名利双收。王母娘娘也终于肯把青梅竹马的邻家小女嫁给他的故事,似乎更符合票房成功的类型。所以,一味地可惜一门手艺的失传,并不足够获得我的认同感。剃头匠的刮刀用的再精道,大家也还是要选择更方便的剃须刀;汉服和旗袍再有文化魅力,姑娘们夏天还是要穿短裙丝袜;手机都把MP3播放器对都送远了,我们还要抱着老唱片暗自伤怀么?要说传承,我们最应该传承老一辈的匠人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这部电影的立意,放在这个层面上或许会好很多:天鸣与其他几个小伙伴从小立志成为唢呐高手,但不料求学过程艰辛无比,师父的要求总比他的能力高出很多,总在看似无所谓的小细节上吹毛求疵。随着师兄弟们一个个离后,只有天鸣获得师父真传,也理解了师父当初的苦心。但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天鸣只好放下心爱的唢呐更换工作。只是,天鸣在学习唢呐时养成的精益求精的品格一直没变,在新的生活环境中默默的感染了很多人,同时也因为这样的品格在事业上到达了第二个巅峰。我想,只有这样,焦三爷才更有理由含笑九泉。
批评完了别人,再回头想想自己。如果我有幸成了个批评家,见解独到,一针见血,德高望重,名利双收。但回头一望,没有一人能承我衣钵,传我见解,我是否也会感到无限悲凉呢?还是会默默地对自己说:嗨,不可惜。不可惜。批评别人这门手艺,早该死了。
作者徐峥~今朝装饰“百鸟朝凤,敬送亡人;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百鸟朝凤》小小的观后感
武汉换季时节的天气着实让人看不懂,晴时有风,阴有时雨,就像巨蟹座们的心情一样说变就变。生怕被突如其来的暴雨围困,只好呆在宿舍里躲着它,久了久了也觉得烦闷,还是决定翘了周日晚上的实验课,一个人看了这部叫好不叫座的《百鸟朝凤》——“中国第四代代表导演之一”吴天明导演的遗作,一个讲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与逝的故事。
我自以为是一个骨子里带着乡土情结的人,对这类讲述中国农村变革和传统文化传承的故事一直都颇感兴趣,没办法,谁让咱是山沟沟里出来的娃儿呢。然而说来惭愧,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吴天明是何许人也,但是对他生前的名作《老井》却记忆犹新——一部八十年代的老片子,讲的是黄土高原上农村里挖井取水的故事,张艺谋当时还在这部电影里当着男主角呢。可以说,吴天明导演是文革后期改革开放初期展现中国乡土文化的最优秀的导演之一。
选择一个人看这部《百鸟朝凤》,没有死乞白赖地拉着同学一起。一来是因为身边朋友大部分喜欢看的是像漫威超级英雄系列的大制作或是《北京遇上西雅图》这样的情感故事片,二来是像我这样打农村来的并不多,看这电影也没有太多共同话题。有些故事,还是一个人听比较好。(好吧,其实就是单身狗没人作陪以上都是一本正经的借口2333)
电影的主角是那个“调儿越高,个头儿就越小”的唢呐。说到唢呐这个家伙什,我们都不会感到陌生,它已经在中国大地上滴里搭拉地叫唤了几千年,只是声音越来越小,小到我们差不多要忘了它了。
我们都慢慢习惯听流行、听民谣、听摇滚、或者听古典,偶尔听到歌曲里加了几声笛箫,顿觉惊艳。父母送孩子培养点兴趣爱好大多都是钢琴、小提琴之类的“时髦洋乐器”,极少数热爱传统文化的会选择学诸如笛子、古筝之类的“高雅古乐器”。而二胡、唢呐这些东西,自然而然地被大众们视作不入流的、难听要命的“俗气土乐器”,慢慢地也快要绝了种。
在中国农村,无论南北,唢呐乐队一般都只在红白事里出现。哪家结婚有喜事,请上一支唢呐乐队坐在大厅里热热闹闹吹上一天,图的就是一个喜庆;哪家老人过世了,把遗像摆在灵堂桌上,棺材摆在大堂中央,孝子贤孙们披麻戴孝跪在棺材面前烧纸磕头,伴着旁边唢呐乐队悲壮的哀乐放声大哭。
我外公就是一位专门兼职做白事的葬师,在我的家乡这一人群被称为“八仙”。“八仙”和唢呐匠们一样,平时都是各忙各的,该种地种地,该养猪养猪。可是谁家要是置办丧事,就必须要请像我外公这样懂得传统葬礼的规矩的“八仙”来主持葬礼,否则就坏了规矩。
对于农村的葬礼习俗我知之甚少,唯一印象深刻的是五年前我太奶奶过世时的葬礼,那时候我正在读高一。
我家老房子的大堂被临时当作灵堂。太奶奶的陶瓷遗像摆在大堂靠墙的高脚桌上的一个房屋模型里,对门而立,两边插着曳曳的香烛。太奶奶的遗体躺在大堂中央的棺材里,前面摆着一个火盆,祭奠的亲人穿着粗布麻衣,跪在棺材前面烧纸痛哭,八位唢呐匠们围坐在灵堂右边的一张八仙桌上,有吹唢呐的、敲小鼓的、打铜镲的,配合着哭声吹奏着让人不得不痛惋的哀乐。“八仙”(也就是我外公)站在棺材旁边,往太奶奶遗体盖上每家亲人做的绸缎被子,边盖边喊着:“这是xxx给您做的被子,老太太一路走好!”之类的话,与死者关系越亲密绸缎被子隔的层数越少。所有亲人的被子盖完之后,“八仙”叫几个亲人依次排队,围着太奶奶的棺材转圈,走几步就要跪一下,这叫“游财”,希望逝者可以保佑儿孙财源广进。
那是我第一次清醒深刻地了解死亡。看着太奶奶蜡白的脸,脑海里回想起与老人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耳边响起悲痛哀悼的唢呐声,不由得泪如雨下。啊,原来这就是死亡。
可是这颇为讲究的葬礼习俗和滴里搭拉的唢呐一样,渐渐地都要消亡在历史发展的尘埃中。我外公应该是最后一辈愿意做“八仙”的人了,以后也不会再有什么土葬的习俗,唢呐这类的乐器也难逃绝种的命运。
农村城镇化建设当然是无可厚非且不可避免的,只不过除了一心盯着“修公路,建工厂”的物质建设之外,是不是也应该花点心思保护传承中国乡村的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
我们常说对待传统文化应该要“取其精华,其糟粕”,只是这“精华”和“糟粕”的划分标准是什么?传统葬礼繁琐世俗,甚至还带有宣扬封建迷信的嫌疑,它是“糟粕”吧?应该完全摒弃吗?唢呐声虽然土气难听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精华”吧?可又该怎么传承下呢?难道真像电影最后县文化局请唢呐匠们吹上一段录下来就算是传承?
匠人的关键是“人”,可是正如电影里焦师傅说的:“这个头可不是谁都能磕的。”现在磕头的人越来越少了。
“百鸟朝凤,敬送亡人。”这“亡人”是在商业片泛滥的时代里一直坚持记录反思中国乡土变革的吴天明导演;这“亡人”是那些毕其一生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匠人们,以及那些已经逝或者终将逝的中国传统艺术;这“亡人”是电影最后头也不回就走了的焦师傅的魂魄。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传统者殆而!”
(ps:如果真要说这电影的缺点,那我觉得最大的败笔应该是过于美化唢呐等传统文化,一心想要告诉观众“啊,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呀,拼了命也要保住啊!”其实,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糟粕有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而然地会此消彼长,我们要做的不是绝对地维护传统,也不是一味地摈弃传统,而是选择性地传承和发扬!以上!)
作者Jamin

《百鸟朝凤》对于师承情怀根部的剖析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百鸟朝凤》对于师承情怀根部的剖析来自微语录网,更多《百,剖析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