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百鸟朝凤》并非为传统文化而鸣的百鸟之歌

影视台词 > 影评 > :《百鸟朝凤》并非为传统文化而鸣的百鸟之歌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百鸟朝凤》并非为传统文化而鸣的百鸟之歌的正文:

与其说电影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酷烈境地和一代匠人的文化焦虑,倒不如说是吴天明导演对自己所习惯的那个电影构架、语境和时代的消逝的内心忧郁的另一种外现。
就算一定要说这一曲百鸟朝凤为传统文化而鸣响,也恕我固执地认为,这不是现实,而是对一个内心构建的观点分明的所有“逝”、“过”的回溯:
并且,以最朴素的叙事手段,最直白的示情方式,最传统(甚至失“真”)的价值律。
(这里失“真”的意思偏向于,它向后望得过了头,以至于有些脱离了实际的土壤;或者说,它在自己营造的语境中哀愤和自怜,或者说,宣发“情怀”,却没有想要探索“答案”的意味。)
以下:
1. 最朴素的叙事手段,最直白的示情方式
整部影片的叙事全部按照时间线索,没有节奏的松紧变化,也没有跳脱得出人意料的情节。讲述了老一代唢呐匠培养唢呐班子,甄选能坚定传承的接班人,待新人游天鸣成长接班后却发现技艺陌路,不管多拼命也难以为继以信守曾经对师傅的许诺的故事。
黄土地貌层层褶皱中隐藏的村庄和土地、淳朴的直白的人情关系,从画风到台词到剪辑都给人八十年代电影经典的直观体验,观影后的第一反应就是推荐父母看一看,找找他们当年福贵、小花的体验。
如:唢呐为代表的传统乐器和西洋乐的直接对抗算是影片的一个小高潮,被导演以正面杠的方式血淋淋地呈现了出来:游家班为红事吹奏”八台”,一班西洋乐队突然闯入画面,萨克斯、架子鼓奏响,裹身裙只盖住大腿根的女郎扭动歌唱,村里众人瞬间围涌过,几个面貌猥琐的混混男盯着腰腿,直了眼睛;游家班更大力吹唢呐,被制止而不停时起了冲突,最终以混战中师傅被推搡、两方受伤,唢呐满地被踩断结束。这个戏剧设置毋宁说是混战,给人一种直接刺激的荒诞感。陕北白布坎肩、西服短裙、唢呐打鼓萨克斯以及蠢蠢欲动的人群共在的画面,民乐洋乐混杂的噪音鼓噪人的耳膜,加上丑化和漫画化过的洋乐团与乡村的格格不入,处处充满了“闯入”的感觉,似乎洋乐的进入打破了之前所有宁静的、有美感的乡土画面,这种不加辩证的二元对峙场景仍有待商榷,个人认为,令人出戏,不够真实;
还有一个冲击力比较大的点是,游天鸣在城里看到吹唢呐讨钱的卖艺人,这个场面同样有些刻意而显得失效了;
影片对于传统流失的过程和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对峙的展现非常简单,无外乎通过匠师的社会、经济地位变化(即“外行”大众的文化抉择)和唢呐匠群体内部的转变和分裂(如游家班最后没有人愿意接活动,纷纷流入城市,当然匠人本身的态度转变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地位变化决定的)两种途径,再加上师傅焦三爷和游天鸣所代表的不愿放弃的出于历史转折中的匠人的悲情的比对,展现出一种陌路英雄的悲剧感,单单以两人的无力和执拗,以及师傅最终凄凉而不甘的离世,就足以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唤起人性中的悲悯。
可是等等,我们反思和悲悯的,真的是传统文化么?
我觉得那不过是个幌子,我们所悲的是一切“逝”的东西,是一种宿命式的悲情。
2. 传统至失“真”的价值律,边界漫漶的回溯,宿命式的悲情
诚如前述,我觉得影片不是基于现实状况的、传统文化的哀歌,更像是湘西之于沈从文式的,对一切在历史中逝的、不复存在回溯情结,它所追溯的边界早已漫漶不清。
如:影片里有这样一个片段,县里要将唢呐艺术收入“非产”,希望游家班能演奏的时候,游天鸣进城想要寻回曾经的班底,夜晚吃饭闲谈间,却发现有人进石棉厂不久就有了咳疾,有人进工厂被机器断了手指,都没有办法再吹唢呐了——这里有导演很明显的原乡情结和对城市工厂的排斥,及对其对乡土结构的破坏的反拨,个人以为百鸟朝凤里,吴导绝不仅仅是挽怜传统文化那么简单;
再如:焦三爷拒绝给某村长吹奏百鸟朝凤,(对不起我记不清具体名字),因为百鸟朝凤只能给“品德”好的人受用,包括把班子交给天鸣而不是天分更高的蓝玉,是因为天明身上敦厚、老实、持恒等品质要求,包括天鸣受师父师娘的恩遇之情及之后对师父的报答……这里的“道德”也是站在一个比较乡土的观念上考量的。(当然这是很有价值的,是对我们飞速发展的时代道德真空的反思)
诚然,我绝不能说这部电影不令人感动,更不能说我不敬仰吴先生以及他背后那个伟大的时代。
说说我个人最喜欢的片段吧。
一个是小天鸣找河边师父的一个画面,天鸣小小地站在那里,前面是浅黄的穗子,后面是青绿的苇叶,他一开口说话,两股穗子轻轻打到脸上——只是一个不经意的场景,却是扑面而来的清新泥土气,宁静温吞,满满清凉感;
一个是师母对小天鸣的情感和疼爱这条线,算是示情比较成功的一条,也可能是我个人的一些情结吧,热腾腾的红薯,舒适的白布蓝碎花棉坎肩,摇呀摇的大蒲扇,温柔的声线,眼前全是童年时和奶奶相伴的一个又一个凉夏夜。
坦率地说,整个电影最戳我的点是正片开始前,大概是第二屏画面,通黑的大荧幕上一行白色小字,大概写着“吴天明导演已于2014年3月离世”——当时眼眶无由一热竟然险些涌出眼泪,可能是因为我还没有做好准备进入到这种“无可奈何的消逝”的氛围中吧(观影中的唯一一次落泪的冲动,当然,我的泪点是非常不可靠的);之后是第五代电影人对吴天明导演曾经的支持的感念等等。
以最直接的语言,最触目的黑白颜色一再地提醒你,斯人已逝,影片乍成遗孤,感谢为数不多的支持者们的为数不多的支持,只是无论如何一个时代已经过——正片还未开始,这个“任千钧之力不能挽狂澜,况乎只有一发”的悲情之歌已然奏响。与其说是导演在惋惜唢呐的消逝、文化的消逝,毋宁说是在悲慨自己的逝,悲慨他所熟悉的电影圈子和语境,他所在的时代最终的消逝,万事万物不都终将如此?人生的这种无可奈何的荒谬感是多少代人讨论不尽的命题。
想起老舍先生的《断魂枪》,同样是一个貌似慨叹传统文化何何从的故事,一个的时代急转的末世人群像的描摹,神枪沙子龙怕别人不懂得断魂枪的真谛,更怕发现断魂枪被发现不能敌过外国的坚船利炮而被人蔑视,在一项技艺被误解或直接消逝的抉择间,在传和不传的两难境地间选择了后者。小说结尾写:
 “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
我读到这里止不住地鼻酸,人在面对历史和时间的冲击时是一个多么荒凉、无力的存在,这样也错,那样也错,因为永恒是一个巨大无比的伪命题。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哪里,转型社会的未来在哪里,这是在世道沧海横流,旧的价值被打破,新的还没出现的混沌时刻的叩问:
如果一切意义在这种洪荒之力面前都不堪一击,那么生命个体的意义又在哪里?
因此老舍先生为《断魂枪》写过一个看似不相干的题记:“ 生命是闹着玩, 事事显出如此; 从前我这么想过, 现在我懂得了。”
好一个逝者如斯!
(ps最后忍不住吐个槽,游父带天鸣跪在焦三夜门前求学时说我们从土庄来,同的胖友看着字幕里的英文翻译说“the earth village”……那不就是地球村了??瞬间出戏好嘛!我想动情地看个电影容易嘛!
pps还有游父游母是最大的赢家啊 所有人 老的老离世的离世长大的长大张裂的张裂,括号蓝玉括号完,连唢呐都要失传乐!游父游母丝毫没有变化……)
作者卮雨

一石激起千层浪,方励下跪一事让一部原本没什么动静的电影《百鸟朝凤》登时掀起轩然大波,甭管初衷如何,营销效果还是明显的,周六一早,朋友圈里就被该片刷屏,弄得我作为一个众人口中的"文艺青年",好像不看都对不起这顶大(shi)帽(pen)子。
老实说,我本来是怀揣着一颗向老一辈电影工作者吴天明致敬的红心的,甚至还提前贮藏了饱满的泪水,就等着情节一到,泪洒当场,哭的跟个王八蛋似的,以示我对艺术影片爱得深沉。但事实是,整部电影看得我尴尬症发作,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洒再多狗血、注再多情怀都拯救不了。
我为什么不推荐这部电影?故事立不住、人物单薄、情节老套倒还在其次,最根本的是该片传递的价值观,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吃人"。
老实说,我被吴导吓着了,因为你很难想象在一个日益开放多元的社会里,还有人死守着封建家长制的一套不放,并且顽固地认为自己站在道德的至高点,甚至不管他人死活。而比电影本身更恐怖的是,还有一群人卖力地宣传这部电影,用情怀绑架观众,我倒宁可推测他们是为了收回成本,否则……
这部电影的情节非常简单,讲了一个农村小朋友在家长的安排下向村里德高望重的唢呐艺人拜师学艺的故事,小朋友勤学苦练终于掌握了这门手艺之后,却发现这早已不是一个唢呐当道的世界,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下,西方价值观冲击传统,唢呐艺人难觅出路,面临着谋生还是传承唢呐的抉择……
这实在是一个太常见的故事了,不光是唢呐,任何传统手艺几乎都面临着这种尴尬境地。这个题材并不新,但怎样从一个司空见惯的题材里挖出新意,或者拍出深度,这才是关键。可惜,这两点,吴导演没有一点及格。在全国都在大力鼓吹大国工匠的今天,这个题材其实拍好了会很抓人。前段时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火爆就说明了一点。再往前推,讲述日本寿司师傅的传记片《寿司之神》同样吸粉无数,《爆裂鼓手》看的我们血脉喷张,因为我们看到了一个鼓手如何突破极限;为什么在一个不关于谈论生死的国度里,我们仍能为《入殓师》深深着迷,是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这个职业本身的水准,和对世道人心的抚慰,以至于观者浑然忘却了自己对死亡和尸体的恐惧……
这才是这些作品能够打动我们的关键。
很可惜,在《百鸟朝凤》里,我没有看到任何一点。
影片中的实际主角焦三爷是为农民,同时也是十里八乡最有名的唢呐艺人。按照设定,焦三爷应该是视唢呐为生命的那类人,可是影片呈现给我们的却是一个偏执顽固的老头子,决绝地想要找一个继承人来继承这项手艺,他对唢呐所谓爱的唯一表现,就是把这门技艺传承下,至于为什么传承,他不知道。于是他从众多徒弟里千辛万苦地选择了天分不高但最老实的天鸣,他选择天鸣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有多么爱唢呐,而仅仅是因为他心善,于是他不管三七二十一,逼迫天鸣学唢呐、吹唢呐,不顾天鸣和其他徒弟在现实生活中的窘境,即使一个月接不到一单活也不让他们外出打工谋生,这不是道德绑架、不是封建家长制是什么?
《百鸟朝凤》里缺乏对生命的尊重,更缺乏对技艺本身的尊重,从头到尾,你不会觉得唢呐这种乐器有多么了不起,你也不会觉得被吹得特别神叨的《百鸟朝凤》和其他吹吹打打有什么不同。影片的一大缺陷不是匠人不爱技艺,也不是导演不爱电影,而是匠人和主创根本就没搞懂什么叫对一项技艺、一个行业真正的爱。
真正的爱只在你和你爱的事物本身之间产生,焦三爷从来都没弄明白唢呐对他到底意味着什么。爱不是自我感动、更不是用自我感动绑架他人和你一起感动,影片里焦三爷身患肺癌也要在葬礼上吹百鸟朝凤直至吹得血顺着唢呐孔渗出来……看得我那叫一个难受。我脑子里突然想起一个毫不相关的画面,黄继光高举着手榴弹,对着敌人高呼:向我开炮!
就好像一个观影过程里,一直摇着你的手的人,在一遍遍地重复:我多么悲壮,你怎么还不哭?你倒是哭啊!
真的,我真哭不出来!
作者华清果儿十二年前,我生长的小镇死了一个老太太。老太太姓甚名谁,高寿几许,全然不知,只晓得她是某位极有威望之人的母亲。据说丧礼办的极为隆重,几位儿女的孝行义举,也理所当然地以最快的速度传遍乡里。为跟进形势,教育局一纸公文,要求乡间每个小学加强“思亲”教育,具体做法便是集中学习歌曲《母亲的目光》。乡下的学校极少配备音乐老师,学生也极少专门学习音律,然而对于这个曲目,孩子们不但学的快,也唱的准。年轻的音乐老师跳上桌子,惊奇地吼道:“不得了,你们村娃娃的音乐天赋这么高!”孩子们一脸沮丧:“胡唢呐给死人吹的曲,学这干啥咧。”
胡唢呐是我们村里的唢呐匠,也是乡里着名的一个手艺人。村里但凡有白事,都照例请胡唢呐来,他最为拿手的曲目就是《母亲的目光》,这首曲子一响起,乡下人便知又有一个乡党过世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胡唢呐的曲子就像是一纸无字的讣告,飘向千家万户,飘进每一位乡党心里最柔软的部分。后来祖母世,祖父归真,我们家也请来了胡唢呐,只不过那时我已经听不到《母亲的目光》这首曲子了,代之而兴起的则是一些新潮而别扭的曲调。母亲抱怨,唢呐匠们变懒了,不好好吹了。父亲瞅了母亲一眼:“节骨眼上不掉链子,意思到位就行啦!”
2015年,祖父祖母世已逾五载,距离那位老太太世也有十一年,我有好多年没有再听到过《母亲的目光》,也有好几年未曾耳闻唢呐匠的声响。在异乡的某个夜里,我从梦中惊醒,隐隐约约,耳边想起了故乡胡家的唢呐声,细细听闻,原是梦中的幻觉余韵罢了。于是在那天夜里,我伏案写下了一篇故事,起名为《胡家唢呐》,并暗暗自诩道:我要为故乡招魂!
2016年,同样是在一个夜晚,我独自走进影院,心存谦卑,观看了一位老电影人的遗作。走出影院,仰望满天繁星,禁不住碎碎念道:“妈的,这回真正有人为故乡招魂了!”电影的名字是一首唢呐曲名,和一则古老而美丽的传说有关,谓之《百鸟朝凤》。

不知是自己太易感动,还是电影讲述的故事实在太美,观影结束时,眼眶居然有些许湿润。当然,我更相信是电影本身太美,毕竟你我断然不会因为庸常之物而兴发感动。
影片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导演铺陈了一幅遍布尊严、地位、体面的大气场景。焦三爷作为唢呐王的气派、《百鸟朝凤》的高贵、几代人对学习唢呐技艺的神往及执着,最值得一提的还有老艺人授徒传艺时,神圣庄严的仪式感。整部影片前半部分给观众的感觉,如同站在群山之巅俯瞰众生,大气、厚重、挺拔。电影以两个孩子——游天鸣和蓝玉前后至焦家班学艺为开篇,虽然年幼,但他们都背负一个崇高的梦想,希望通过努力把唢呐界中最崇高无上、让无数人称羡的曲目《百鸟朝凤》学到手。按祖宗传下来的规矩,《百鸟朝凤》只能传给一个人,焦师傅最终选择了天分不高,但品性纯良的游天鸣,天资聪颖的蓝玉只能在伤心哭泣一通后,孤身一人离开焦家。影片到此,按照俗世的某些标准衡量,游天鸣似乎已正式步入人生最辉煌无限的大道,而蓝玉则被命运开了一玩笑,成了彻彻底底的弃儿。随着蓝玉的离,影片于此也开始了后半部分。
后半部分的故事亦如《百鸟朝凤》的曲调,苍凉、哀婉。游天鸣正式接手焦家班,在真正意义上成了《百鸟朝凤》的唯一继承者。然而,他还未来得及感受“唢呐王”应有的待遇,便被迫开始面对一种前所未有、始料不及的困境。唢呐手在乡间地位急转直下,这种地位的下降不仅发生在精神世界,更可怕的是出现于现实生活当中,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已无法支持唢呐匠们的基本生活所需,连带着他们对曾经无比尊崇的手艺本身也发生了怀疑,直至抛弃。影片中,焦师傅一脚踢翻抛弃手艺、即将远行务工的徒弟,徒弟抓住行李死死不放,面对此情此景,焦师傅自己也徒唤奈何,相比手艺,照顾老娘、养家糊口,显然更为急迫些。唢呐规格分四台、八台、十六台,以及最高规格的《百鸟朝凤》。焦师傅要为乡里德高望重的死者吹一曲《百鸟朝凤》,凑不齐人手,他只能自己上阵,结果,这一唱,便成了绝唱。
简而言之,电影讲述了一个老艺人和他继承的手艺从辉煌走向没落的故事。辉煌的意思是,老艺人曾经以他传承了唢呐这门手艺而自豪,生活中有尊严,有骨气,有倔强,有地位,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这些关乎尊严、骨气、地位的因素,在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是乡间生活秩序中不言自明的伦理共识。相反,没落的意思就非常简单了,当尊严、骨气、地位都坠落在地,变得一文不值时,老艺人殁了,那手艺也在乡下人的心目中如同残阳一般,落了!

影片最后,“唢呐王”焦师傅遗言弟子,自己死后只配吹规格最低的四台,他觉得,唢呐这门手艺传了千年,是在他手里败的,他愧对列位祖师爷。事实上,唢呐在焦师傅手里并没有彻底失传,但为何焦师傅认为败了?焦师傅认为在自己手里败掉的是什么呢?
在论及焦师傅所败何为之前,不妨先来较真一番,焦师傅负责传承的内容究竟是什么。
吹唢呐这门手艺说到底是一门技术,唢呐匠之所以叫唢呐匠,也是因为他们精通一手吹奏唢呐的手艺。学习这门手艺有门槛,而且门槛不低,但一旦学到手,便“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影片中,游天鸣的父亲送儿子跟焦师傅学习唢呐,也是出于内心深处对唢呐这门手艺的无比尊崇,以及预测到学艺到手后,家族在乡间地位的提升。焦师傅给二位小徒弟展示自己的一箱“宝贝”,述说每一支唢呐背后的传承渊源。其实,他那时候给徒弟们展示的不是唢呐,而是想借此告诉徒弟:吹唢呐这门手艺是一代又一代的唢呐匠传下来的,历史久远,祖师爷的好东西,不能在咱们手里断喽。
焦师傅一生负责传承的似乎就是吹唢呐这门手艺,更具体一点则是《百鸟朝凤》这首曲子。真的是这样吗?不尽然。游天鸣和蓝玉先后来到焦家班学艺,游天鸣是被父亲用土疙瘩追打着来的,他并不怎么情愿学习唢呐,而蓝玉不同,他天资聪慧,各方面条件都比游天鸣出色的多。倘若出于更好传艺的考虑,于情于理,焦师傅都应将衣钵传给天赋出众的蓝玉。然而,焦师傅最终选择了游天鸣,多年以后焦师傅述及初衷,深情讲道:那天你爹带你来拜师时摔倒在地,我看到了你流下的那颗眼泪。
当然,并不是说一颗眼泪就让焦师傅决定将衣钵传予此人,而是通过这颗眼泪,焦师傅看到了另外一些东西,这些,正是唢呐继承人必须具备的品质。
再回归故事现场。焦师傅教导徒弟,一个唢呐匠必须要恪守“唢呐离口不离手”的训诫,游天鸣和蓝玉不小心打翻了马厩里的煤油灯,火势弥漫之际,游天鸣替蓝玉从火堆中抢出了唢呐,自己的唢呐则葬身火海。焦师傅赶来,看到蓝玉手握唢呐而游天鸣两手空空时,怒不可竭。然而当蓝玉述说了其中原委,焦师傅沉默了,眼神散射出一片绵长而悠远的光。这回是焦师傅第二次看到当初从游天鸣眼泪中看到的东西。那是什么?是德,是义,是规矩。
《百鸟朝凤》只配给最德高望重的人享用,能吹《百鸟朝凤》的唢呐匠,必须也是德艺双馨的手艺人。焦师傅第一次从游天鸣的眼泪中,看到的是孝,是善,是人之为人最纯美的品质,第二次在火场,他看到的不仅是义(游天鸣帮师弟抢救唢呐,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舍己为人),还有唢呐匠的职业操守(唢呐离口不离手的训诫,游天鸣其实没有忘)。甚至可以说,焦师傅两次真正看在眼里的,其实就是孝、善、德、义,即中国传统文化伦理中所倡导的最美好的做人品质,以及人之为人应当恪守的做人规矩。
焦师傅到火庄吹丧,后生央求吹一曲《百鸟朝凤》,并以重金许诺,焦师傅只回了一句话:“不是钱的事!”那是什么的事?其实是德行的事。焦师傅给众弟子详述死者生前种种败德之事,在他心中,其实是有一杆秤的。这杆秤就是唢呐匠该恪守的规矩,也是数代唢呐匠传承不衰的本质内容:《百鸟朝凤》不仅要吹给最德高望重的人听,吹《百鸟朝凤》的唢呐匠,也必须是一个德义高洁的手艺人,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他当年从师傅手里继承了这种规矩,如今,他也要把这规矩传给徒弟。

唢呐匠收徒传艺,看的是人品,传的是规矩,教的是祖师爷的手艺。艺不重要,规矩才重要,艺断了,会有新的艺接续;规矩乱了,根也就断了。
焦师傅目睹妖艳的舞女逐渐占据乡间婚丧嫁娶的舞台,他觉得“太没有规矩了”;当焦师傅最终也没有用脚把徒弟弃艺从商的心踢回来时,他觉得“太没有规矩(师徒情义)了”;当他不得不直面弟子凭借手艺艰难度日的现实时,他在心里如同唢呐一样嘶鸣一声:“规矩,全坏了!”

《百鸟朝凤》并非为传统文化而鸣的百鸟之歌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百鸟朝凤》并非为传统文化而鸣的百鸟之歌来自微语录网,更多《百,之歌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