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台词 > 影评 > 正文
文章正文

《同桌的你》借同桌之名,念青春之实

影视台词 > 影评 > :《同桌的你》借同桌之名,念青春之实是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为您精心收集,如果觉得好,请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诉您的朋友,以下是《同桌的你》借同桌之名,念青春之实的正文:

“借同桌之名,念青春之实”,这是《同桌的你》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当高晓松在前期宣传中,卖力渲染“同桌”这个名词时,我们都以为“青春之风”终于要变方向了,最后却发现故事只是把“柯景腾”与“沈佳宜”从前后桌变成了同桌,让他们从初中一直走到了大学……《老男孩》,《那些年》,《怒放》,这次轮到了《同桌的你》。也许,青春也就这么点料吧,一碗豆子,炒来炒还是豆子,只是有的焦,有的黄,火色轻重不同而已。
一、 痞子是青春里的宠儿
“谁年少时没喜欢过几个混蛋!”不知道是哪位“人才”说的这句话,但说这话的人肯定已经是青春的局外人。当一部分“过来人”在青春的圈子外感慨自己当年的选择时,你得承认:没有那几个混蛋,你哪儿来的青春!柯景腾,林一,他们都曾是幼稚的“痞子”,打架,叛逆,逃课,不循规蹈矩;他们又是一帮单纯的“痞子”,直率,简单,为目标疯狂。青春就是不断地犯错,站在青春外面,你会说他们幼稚,他们无聊,但你可曾发现,当有一天,这些“痞子们”不再疯狂,不再叛逆时,而青春,也已经准备好让你开始回忆。
二、 青春的现场永远灿烂
谁说青春就是忧郁,伤感呢?那是回忆里的青春,是挥手要说再见时的青春,是少年作家笔下的青春。青春现场永远是灿烂的,柯景腾不会因为剃了光头而难过,林一不会因为熬夜备战高考而忧郁。“回忆会添油加醋,偶尔露出的马脚就会让你感到措手不及”。人之所以要回忆是因为害怕忘记,而又有谁会拼命记住那些不愉快的往事呢?青春真是个奇妙的东西,我们常常因为回忆美好的故事而深陷忧郁之中。其实,让我们伤感的是回忆本身,而那些回忆的内容,它们就像琥珀里的昆虫,埋藏千年,却还是当初模样……
三、 青春照在镜子里的现实
林一是当年全班唯一主动到美国大使馆游行抗议的人,而许多年后,他成为了全班唯一一个登陆美国并生活十年的人。周小栀从初中起,在心里就怀揣着一个“斯坦福”,而许多年后,她却再也不想前往美利坚。那个大学四年沉默寡言的舍友,十年后成为最能聊天的一个,而大学时代最能聊天的王尔德,十年后却变得少言寡语。“青春很饱满,现实很骨感”,我们几乎说烂了这句经典。虚幻的东西看上永远显得饱满,因为它是中空的,一碰就会碎,青春也许也是这样。当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当初很讨厌的那类人,而且习以为常,难以改变,我们会说这就是现实,而有的人,也会给它另外一个称呼——成熟。不过,当你成熟时,你也就不再年轻;那时候,你大概也不再“自由”……
四、 最大的感动是习惯
林一在美国十年,换了好多房子,但每一所房子都有一扇朝南开的窗户,因为这是周小栀的梦想。周小栀没过美国,但他对林一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如数家珍,一根热狗或是一个街区。“仪表光鲜,实则落魄”的林一,在周小栀面前“描述”自己的“优越”生活时,周小栀能轻而易举地看出他的“美丽谎言”。这个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也不外乎最相似的习惯。虽远隔万里,离别十年,但他们彼此以相同的习惯在生活,十年后的相遇,他骗不了她,她也骗不了他。对一个人的遗忘,大概也是从遗忘这个人的习惯开始,所谓一段新的生活,也不过是重新习惯另一个人的习惯吧!
五、 回不了?
影片在教堂的那一段,林一脑补了一段“抢亲”场面,颇显浪漫与圆满。当有一个人成为你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环时,忘记这个人的办法只有失忆,冲淡这段记忆的办法就是释怀。林一考取厦大,是因为与周小栀的约定,他美国,也是有与周小栀的约定做动力。林一的青春几乎都是由周小栀推着向前走,他既不能失忆,也无法释怀。没有周小栀的十年,林一在美国混的很惨,十年后的某一瞬间,林一在想象中要“拉”回周小栀,但他也没忘记借周小栀的口,大声呵斥自己“林一,你混蛋,我们已经回不了”,就此停止想象,回到了现实。那一刻他能做的,就是祝福,在他们心里也许他们之间已经超越了“情侣”,至于现实中能不能回,谁知道……

又是一个“青春不老”的电影,青春会朽吗?现实里当然会,唯有记忆里的东西不会朽。周围的东西都在变,挡也挡不住,当有一天,关于青春的所有回忆都变得面目全非时,我们是否又会骂道:他妈的,到底是谁偷走了我们这么多时光……回头看看,原来是我们自己。
作者马鹏波与一个女生聊起《同桌的你》,她说就怪男主角不够坚持,如果他能坚持回来找她,他们是能在一起的。像许多人那样,这个女孩希望看见最后抢婚的一幕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林一的想象。我想争辩点什么,想了想,还是没有说。没有经历过的人,大概是不知道现实是如何的残酷吧。就像周小栀所说的:“最后我们还是输给了现实,所以啊,林一,我们谁也不欠谁的。”爱情不能圆满,很多时候就是输给了现实,谁也没有欠谁。现实啊现实,你总是把青春和梦想不知不觉中就打得粉碎。后来看上的评论,发现有许多吐槽。影评带有主观色彩实属正常,然而毫无依据地吐槽还是令我心生不屑。既然如此,让我们好好的聊一聊这部电影吧。
  
  一、 从那首老歌《同桌的你》说起
  校园民谣《同桌的你》堪称70后心中不朽的经典。当我们唱起这首歌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把怀念的对象固定在“同桌”的身上。艺术创作是写意的,是抽象和概括的。这首歌之所以流传,不是因为让人想起同桌,而是让人想起学生时代,想起学生时代无奈的淡淡的忧伤。旋律和歌词都体现了这一点。这首歌的忧伤来源于两个方面的情感,一方面是创作者回到学生时代时体会到的对遥远未来的迷茫:“明天你是否会想起,读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记得,曾经最爱哭的你。”这是青春的忧伤;另一方面则来自创作者回到如今的现实时对于往事不可追的无奈:“谁看了我写给你的信,谁把它丢在风里。从前的日子都远,我也将有我的妻。”电影《同桌的你》创意来源于这首老歌,当年作词作曲的高晓松担任了这部电影的编剧和监制,其情感和主题具有一致性是自然而然的事。所以才有人称之为电影版《同桌的你》。
  
  如果说稍有不同的话,那就是电影中的情感更进一步坐实为爱情,而歌曲中的情感则是朦胧的暧昧,是青春期已萌芽却未必生长出来的爱情。长长的歌词里面只有一句“你也曾说起,喜欢和我在一起”,但从后面的“我也将有我的妻,我也会给她看照片,给她讲同桌的你”,又可以知道,那还远远不是爱情。甚至连初恋都算不上。正因为这首歌表达的情感如此朦胧、纯粹又美好,所以才忧伤的令人微笑,无奈得令人忧伤,所以才得到了更多人的共鸣,成就久唱不衰的校园民谣。电影《同桌的你》忧伤的氛围消弱了,但把对于现实的无奈却表现得含蓄而形象。
  
  二、 不靠谱的记忆
  姜文早就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嘲笑记忆的错乱不靠谱。《同桌的你》也在电影开始不久就告诉观众:“记忆总会添油加醋,它会朝着你期待的方向修改。”这句话对于整部电影都具有解构作用,同时也放任电影可以随时根据剧情大肆煽情一把。记忆的不靠谱和精心安排的叙事顺序保障了本片的情节张力,才能把一段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青春岁月拍得起起伏伏。
  
  记忆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屏蔽了岁月里的苦难因素,修改了人生难堪的境地。其实,不是记忆修改了往事,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是想象修改了、补充了,甚或是篡改了记忆。在电影中,典型的修改有三处:第一处是林一在美国的生活。他用想象来维持自己的尊严和荣光;第二处是林一和周小栀一起飞机场到美国。他用想象来实现愿望;第三处是最后的抢婚大战。他又用想象来表达情感——或者说发泄情感。无论是美国生活的高富帅还是抢婚大战激情澎湃的浪漫无疑都是在讨好观众,照顾观众向往完美爱情的世俗情绪。当然,这样做使电影有些小高潮,使情节更曲折丰富。但问题在于,这些充满黑色幽默的想象是对残酷现实无奈的心理补偿。林一在美国生活各种不如意,所以他要哄骗自己,好让自己在压力面前能坚持下;事实上,周小栀没有跟他美国,但他愿意在记忆里有小栀的陪伴,好哄骗自己在美国奋斗下;看着即将嫁作他人妇的周小栀,他无力抢走新娘,却在心里冲动不已。对于记忆的修复,莫不是对于现实的无奈。如果说是现实打败了青春和梦想,那么,就让记忆来打败现实吧。
  
  三、现实的无奈是浪漫爱情最大的杀手
  周小栀的婚宴上,两个人喝多了,周小栀说:“如果你当初知道我根本不了美国,你还不?”林一犹豫了半天,咬了咬牙,终于从嘴里丢出一个字:“。”周小栀一直在看着他,渴望他否定的回答。听到此言,她痛苦地扭过头,脸上变了形。林一接着说:“我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林一了,你也不是当初的周小栀。”
  
  他在犹豫什么?当初那个林一如何,现在这个林一又如何?
  
  他在犹豫我该怎么回答,是说当初的想法还是说现在的想法?按照当初他们热恋的样子,林一如果知道周小栀不了美国,他肯定也就不美国了。况且他美国的动力完全来自周小栀,就是要陪着周小栀实现小时候的梦想。这是可以肯定的。那也正是当初的那个林一。
  可是,现在呢?现在的林一想:我在美国未能立足,回中国也未必能混好,(电影中我们也看到林一父母家生活的贫困,那么,结合他对自己美国生活的吹嘘,我们知道他在经济上是自卑的。)如果我说不,唤起周小栀的旧情,我能让她看见我不堪的生活,能娶她让她跟我受苦吗?这是现在的林一。而且,现在的林一经历了十年美国社会的洗礼,看见许多势利的嘴脸,已懂得人心的叵测,他还能确定周小栀能像当初那样义无反顾的跟着他吗?所以,他才会在说完“”之后,接着说道:“我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林一了,你也不是当初的周小栀。”这是林一的无奈。
  
  周小栀痛苦的哭了,她狠狠的喝了一大口酒。她说她每天都在看美国的地图,每一条街道,每一家店铺。她说起了自己当年没有能美国的原因。她说:“我能做的都做了,只是我不确定啊。”林一说:“你不确定什么?”周小栀泣不成声:“我不确定,如果我让你回来,你会不会回来。我们,最后还是输给了现实。所以啊,林一,我们谁也不欠谁的。”这个傻傻的女孩向来不喜表达,她把自己保护在一个自我的世界里。她是多么的喜欢林一回来,可能不能说出口,她甚至在电话里狠狠地对林一说:“我根本就没有想美国,你以后不要给我打电话了!”她不能美国找林一,这样,她就要结婚了。
  
  女人,为何如此的口是心非?如果当时林一懂,他会不会立刻飞回中国?
  
  四、 向往事告别,让记忆永存
  周小栀已经披上了嫁衣,那个记载着少年往事的木匣子也已回到她的手中。他们喝多了,哭了,说清了当初错过的原因。十年后归来的你我,远离了几多山水,隔了多少人世浮沉啊。当年的青春热血是否还在你我体内流淌,是否还干得出头脑一热的“壮举”来?我们发现,影片中对这样的青春冲动进行了友善的否定,在几个人冲出隔离区的时候用奥运健儿的冲刺对比他们的夸张动作,从而营造了一种喜剧效果,瓦解了他们“救人”的悲壮感。这时候,我们终于清楚的知道,青春以及青春的血性都渐渐的远了,是那个冷漠傲慢的家伙娶了同桌的女孩。一怒之下的冲动只好停留在想象中,在那里上演一场抢婚大战,然而,即便如此,周小栀都响亮地甩了林一一个大嘴巴:“林一,你混蛋!我们回不啦!”
  
  回不啦,真的回不啦。让往事都随风,记忆永存于心间吧。
  
  我们注意到在本片中至少有四处关门的特写,而且都集中于影片的后半部分。这四处是:第一处,林一被怀疑染上非典,门在他门前关起,镜头向后退,他被关在门内;第二处,周小栀伙同林一的哥们把林一抢出隔离区,一帮哥们把门关起,把追赶的人关到门内;第三处,大家拍毕业照,向上扔起学士帽,铁栅栏门关起,镜头向后退,把他们关到了门内;第四处是在想象中的抢婚,那帮哥们掩护林一和周小栀,把追赶的人关到门内,然而,你要注意和上次不同的是,他们把追赶者推回教堂后,他们拉开门也回到里面,从里面把门关上了。只留下一对门对着观众。
  
  在一部影片中,如此频繁的使用同一种镜头,无论是有意安排还是无意为之,都反应了导演潜意识里对于青春往事的告别情节。关门,并非把观众关到门内,而是把剧中人物关到门内,宛如舞台上缓缓落下的帷幕。这不仅意味着一幕的结束,还意味着对往事的封存。岁月就是如此的无情,现实也一如既往的残酷,人生种种无奈,情字何堪?
  林一是爱着周小栀的,他想让她幸福——他所理解的幸福,所以,他微笑着等着周小栀说我愿意。否则,他能怎样?他不能怎样,唯有那首歌可以在心里反复默唱: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
  昨天你写的日记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
  曾经最爱哭的你
  老师们都已想不起
  猜不出问题的你
  我也是偶然翻相片
  才想起同桌的你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谁看了你的日记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谁给你做的嫁衣
  …… ……
  五、 几点小感触

《同桌的你》借同桌之名,念青春之实由微语录网(www.5yulu.com)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微语录网 www.5yulu.com
本篇《同桌的你》借同桌之名,念青春之实来自微语录网,更多《同,之实相关美文请浏览微语录网。